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27|回复: 3

[人物] 徐浩所撰《陈希望墓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陈希望墓志》


□首席记者于茂世文图
有一方墓志,出土100年来,总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只见拓片流传,不见墓志踪迹。
这方墓志,就是著名书法家徐浩在唐天宝八年(749年)所撰《陈希望墓志》,全名《唐故河南府河阳县丞陈府君墓志铭并序》。
这方墓志,只见拓片的著名学者罗振玉先生在其《辽居稿》中赞誉有加:此志,太子司议郎徐浩撰,不著书人姓氏,而书体至工,盖亦出季海(徐浩,字季海)手也。史称季海属词瞻给(文章颇富),又工楷、隶,当时诏令诰册,皆出其手,而文之传世者至罕。此志称希望之循政,有“进不先物(遵循规则),故官无骤迁;退不沽名,而迹罕辉耀”,真能写出循吏胸怀者也。史称季海建中三年卒,年八十岁。此志作于天宝八载,时年四十七岁。故与建中二年所书《不空三藏碑》稍异,然固一见可定为季海书也。近三十年,宇内出碑版不少,而书迹出于大家手者,仅欧阳通书《泉男生墓志》、鲁公(颜真卿)书《颜勤礼碑》,及季海此志而已。
而今,《泉男生墓志》、《颜勤礼碑》已成为中国书法的经典碑帖,一张拓片,恐怕也得卖3500元了。而寂寞了百年的《陈希望墓志》却依然罕有人知。
但是,洛阳师范学院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2003年购得《陈希望墓志》时,花费的也就是一张拓片钱——3500元。
这,还是从“中间商”那儿买来的。
“中间商”都是识货的主儿。能3500元卖,肯定已经赚了大钱。
据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副馆长郭茂育先生说:“中间商”告诉我们,《陈希望墓志》是从家在邙山的一个老太太家收来的。
老太太收了一张纸片的价格,卖掉的却是自家的“印钞机”……
《陈希望墓志》一再“绝望”
收藏《陈希望墓志》,是件很纠结的事。纠结就纠结在徐浩只在墓志上写了“太子司议郎徐浩撰”。
“撰”,就是撰文。
书者何人?墓志不言。
不是徐浩书碑,徐浩撰文,肯定会再行交代。只有撰文并书,徐浩才不会另行交代。再说,写字在那时算不了什么。文章才是千古事。
但是,时代不同了。如今,书法似乎成了一门职业,职业书法家们似乎越来越只能、也只会书写唐诗宋词了。
在唐代,墓志不但是一个大行业,而且是个顶级奢侈的行业。
在这个行当里,利益分配是:撰文的吃肉,书丹的喝汤,刻碑的捞点儿剩羹。
所谓盖棺论定,就看写墓志的人怎么锦上添花了。至于书丹者,拿捏起精神,抄写一下就是了。
墓志,大都以隶书、楷书。墓志,不需要写得行云流水,只需要精神上拿捏到位。再者,太过行云流水,显得不够庄严与哀伤,也会给文化程度不太高的刻工制造不必要的麻烦。
《陈希望墓志》不是隶书、楷书,而是行书——这,似乎与该志由徐浩撰文且一并书丹相关。不是抄写,造成了《陈希望墓志》行云流水的局面。
至少,在唐代墓志中,行书鲜见。
不多见,自是奇货可居。但是,因为徐浩只“撰”不“书”,《陈希望墓志》失去了市场的追捧。
毕竟,拓片收藏者看中的是“书”不是“撰”。
不是人人都像罗振玉先生那样有鉴赏水平,洞悉该志就是徐浩书丹,值得收藏,值得学习。
可以肯定的是,先前的《陈希望墓志》收藏者一定晓得了罗振玉先生对该墓志的评价。
也许因为晓得,才让《陈希望墓志》成了先前收藏者手里的热山芋:确实好,但市场就是不认;贱卖吧,实在可惜。于是,“太子司议郎徐浩撰”的后面,多了一个“书”字。
“《陈希望墓志》出土于孟津乡下。出土后,流失民间,只有拓片流传。《洛阳出土墓志辑绳》第559页刊有拓本照片,没有‘石存某某’记载。与原拓对照,志石‘太子司议郎徐浩撰’后伪刻了一个‘书’字,左下角缺损了一小块,损3字。”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长李虎教授说。
伪刻的“书”字实在别扭。
画蛇添足,弄巧成拙,添了一个“书”,一方上好的墓志一下子真的变成了假的。市场更不认了。这,恐怕是《陈希望墓志》流失民间的一大原因,也是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能在2003年收到的因缘。
从这个层面上说,我们倒要感谢“画蛇添足”了。不然,这方墓志不知会流向何方。
倘若徐浩活着,也一定非常纠结:这世道,怎么变得重字轻文,集体“有眼不识泰山”了呢?
民间在自己撰写的《陈希望墓志》上添了一个“书”字,让徐浩很纠结;官方在自己的传记里少写了一个“之”字,让徐浩出离愤怒。
少写一个“之”字,让徐浩换了个爸爸。
《旧唐书·徐浩传》曰:“徐浩,字季海,越州人。父峤,官至洛州刺史。”
其实,“徐峤”与“徐峤之”是两个人,一“之”之差,给徐浩换了个父亲。
徐峤之是徐浩的父亲,官至洺州刺史,而不是洛州刺史。
无论是《徐峤墓志》还是《王琳墓志》,都交代得非常清楚:徐峤与王琳的儿女是“子旻、昙、晕,女苕、菲、萼、蘭”——儿子以“曰”冠顶,女儿有“草”遮护。总之,与“浩”无关。
《旧唐书》写徐浩出了错讹,《新唐书》写徐峤出了差错。
《新唐书》写徐峤,附于其父太子少保、东海文公徐坚名下,云:“子峤,字巨山。”而《徐峤墓志》则云:“公讳峤,字仲山,冯翊人也。”
陈希望本是“帝室之胄”
墓志既可补史,亦可证史。
还原徐浩、徐峤的家族谱系,看似小事,实则事大:徐浩家族,总体上以书名世,累世都有书坛名家,徐峤之“善书,以法授浩,益工”;徐峤家族,总体上以文名世,累世而出中书舍人,“天下称之”。
其实,墓志补史、证史,也不只是在家族中“转圈”。
徐峤撰写《王琳墓志》,竟然写到眼下的热点曹操墓,也就是“西陵之原”:“前瞻伊阙,傍对伊川。宝塔灵龛,尽为极乐之界;鲸钟鱼梵,常送大悲之声。即是楞伽之峰,自然解脱之岸。岂比夫北邙之垄,西陵之原。白杨萧萧,夜杂鬼哭;苍烟漠漠,昼掩魂游者乎!”
北邙之垄,是洛阳邙山陵区,周天子开辟;西陵之原,当为安阳西陵陵区,由曹操开辟。
关乎《王琳墓志》中的“西陵之原”是不是曹操陵区,可能引发争议,但初唐诗人乔知之《铜雀妓》云:“金阁惜分香,铅华不重妆。空馀歌舞地,犹是为君王。哀弦调已绝,艳曲不须长。共看西陵暮,秋烟起白杨。”
这儿,“铜雀”是曹操的“铜雀台”,“分香”是曹操的“分香”,“共看西陵暮,秋烟起白杨”的“西陵”是曹操高陵,毫无争议。
《铜雀妓》早于《王琳墓志》。
再看徐峤《王琳墓志》的“白杨萧萧,夜杂鬼哭;苍烟漠漠,昼掩魂游者乎”,近乎是乔知之“共看西陵暮,秋烟起白杨”的“翻版”。
乔知之写的是曹操高陵,徐峤写的能不是曹操高陵?
“西陵”是曹操高陵陵区,历代诗家、学者多有西晋陆机《吊魏武帝文》云:“怨西陵之茫茫,登铜雀而悲伫。”北宋王安石《相州古瓦砚》云:“吹尽西陵歌舞尘,当时屋瓦始称珍。甄陶往往成今手,尚托声名动世人。”
“登铜雀”是登铜雀台,“相州古瓦砚”,铜雀台的“铜雀瓦砚”。
别的地方,也有西陵。但在唐代,安阳却有个“西陵乡”。
安阳师范学院马爱民教授在其博客中写道:唐代乡的面积很大。在笔者近年考察发现的安阳县西北禅寺石刻经幢上,刻有唐代“永淳二年(高宗年号)”和“相州邺县西陵乡”的铭文记载。唐人留下的许多诗文中提到曹操墓,大多都以“西陵”而称之。而唐代的邺县“西陵乡”,也全在现在的安阳境内。
王琳封号“赵郡君”,地在河北南部漳河流域——王琳夫君徐峤述说“西陵之原”“昼掩魂游”,龙门西岗“尽为极乐之界”,是给贤妻一个不将其“安厝”在赵郡“西陵之原”的理由?
魏晋隋唐时代,“西陵之原”与“北邙之垄”均是亡灵的天堂。
《王琳墓志》拉出了魏武帝曹操的“西陵”,《陈希望墓志》拉出了“陈孝宣皇帝”——
陈希望“讳希望,字希望,颍川人也”,“历荆州枝江、相州滏阳二县尉,转汝州、叶县、河阳二丞”,最高也就干到了副县长的职位,正史无载。
求人写墓志,特别是名人,在唐代绝不是一件好办的事。徐浩缘何为籍籍无名的陈希望书写墓志?
唐玄宗时,徐浩曾为集贤院校理,后出为河阳令(治所在今河南孟县)。
陈希望“以天宝八载八月十日遇疾终”,不但恰在玄宗时代,而且最后担任河阳县丞。
县丞辅佐县令,是县令的助手。
也许徐浩与陈希望同在河阳,相熟相知,这才给我们留下珍贵的《陈希望墓志》?
另外,陈希望尽管只是个副县长,但是他依然如徐浩在墓志中所言,堪称“圣贤之后,何代无人”,是出身于帝王之家的豪族:“五代祖顼,陈孝宣皇帝;高祖叔达,(陈朝)义阳王兼侍中;曾祖弼,皇朝(唐朝)柘城县令;祖懿,中散大夫、沔州别驾;考(父亲)乾盛,朝散大夫、播州司马。自丹陵南渡,膺帝命以承天;青盖西归,为国宾而胙土。圣贤之后,何代无人。”
陈孝宣帝陈顼,南北朝时期陈朝第四位皇帝,在位14年。陈顼是开国皇帝、高祖陈霸先的侄子,世祖文皇帝陈蒨的弟弟。陈顼本是陈废帝陈伯宗的辅佐大臣,他废掉陈伯宗,自立为帝。那“隔江犹唱后庭花”陈后主陈叔宝,正是陈顼的接班人。
而“自丹陵南渡,膺帝命以承天”,说的是陈家王朝;“青盖西归,为国宾而胙土(分封爵位和土地)”,说的则是陈顼十六子、陈希望的高祖义阳王陈叔达入隋归唐的故事。
《旧唐书》云:陈叔达“入隋,为绛郡通守。归款(归顺)于唐,授丞相府主簿,封汉东郡公,与记室(掌管章表、书记、文檄等)温大雅同掌机密、军书、敕令及禅代文诰,多叔达所为。武德元年,授黄门侍郎。二年,兼纳言。四年,拜侍中……江南名士薄游(为薄禄而宦游在外)长安者,多为荐拔。五年,进封江国公。”陈叔达官至宰相,“胙土”江国,以“江南名士薄游,多为荐拔”考察,他俨然而为江南门阀集团在新的大唐王朝的“代言人”。
但是,徐浩撰写《陈希望墓志》,言及陈叔达,只字不提其在唐朝的事,只道他是陈朝的“义阳王兼侍中”。
徐浩家族也是江南门阀集团,也许先人入唐为官还得到过陈叔达的推荐,也许陈希望与徐浩世交深远。个中情形,值得玩味。
《陈希望墓志》透露的信息,不是新旧唐书所能取代的。
在大唐王朝,关陇政治集团、关东(中原)豪族集团、江南门阀集团的利益调和,“路漫漫其修远兮”。
中唐之后的藩镇之乱,与此也不无关联。
墓志看上去是书法,潜伏的是风云。
发表于 2010-12-2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多得
发表于 2010-12-2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墓志看上去是书法,潜伏的是风云。’——此评精湛也!
发表于 2010-12-2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墓志看上去是书法,潜伏的是风云。’——此评精湛也!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0-1 21:34 , Processed in 0.180879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