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09|回复: 3

[人物] “拼命书记”为民趟出致富路--记新民市徐占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5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本帖最后由 徐卫 于 2011-3-25 19:58 编辑

  年复一年又一春。3月22日上午,新民市周坨子乡韩坨子村,周坨子乡党委书记徐占海站在山坡上俯瞰这个曾经贫瘠的村庄。大风裹着寒气,白杨树哗哗地响着,一片片种植小区阡陌纵横,一栋栋塑料暖棚泛着耀眼的白光。“棚里的蔬菜不仅卖到城里的大超市,还卖到省外、国外……你看!这里是灌溉区,对面是棚菜小区、养殖小区,将来村民们都搬到统一规划的小区里,生活比现在肯定要好得多。”阳光下,徐占海一脸笑容,似乎看见了未来的幸福。
  由乡村教师到村支部书记,再到乡党委书记,十几年来,徐占海用自己的技能、胆识、学识带领农民开展大棚生产,并形成了喜人的规模,使当地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摘掉了贫困帽子。
  致富能人
  大棚扣出“金娃娃”
  “再穷也不能少志气,就是脱皮掉肉也要把中腰堡村的大棚生产坚持干下去!”——徐占海
  “别人当乡干部怕堵门,我是来迎门。”每天早晨上班,新民市周坨子乡党委书记徐占海不去乡里办公室,而是直接去农民的大棚里办公,他先在各村的种植小区内巡查几圈。
  “你家育苗了吗?新品种试种后,有啥问题吗?”徐占海每天嘴里念叨的是“品种”“项目”“资金”,还有老百姓托付的烦心事。遇到农民解决不了的问题,徐占海就把核心难点记在每日工作记录上,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
  “从没有想过当农民还当成了乡官儿。”徐占海憨憨地说,“我就是想带着大伙富起来,让农民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徐占海是从泥土里走出的致富“能人”。
  1998年,在新民市法哈牛镇初中任教的徐占海辞去教师工作,回到家乡姚堡乡中腰堡村当上了村支书。姚堡乡位于新民市的柳绕(柳河、绕阳河)地区,是新民市比较贫穷的地区之一。这里春季风沙多,夏季雨水少,土地沙化贫瘠。中腰堡村当时主要种植玉米、高粱和小杂粮,一亩地的收益不足200元,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330户人家的村子欠着近百万元的外债。村民平日吃的都是玉米面大饼子,吃肉、吃细粮都很不容易……
  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这位村当家人的身上。
  上任伊始,徐占海脑子里全是问号:咋干?干啥?失败了咋办?村民们不信任我咋办?但有一点,徐占海是铁了心的,那就是:治穷就得干,而且要像干自己家的事一样去干。
  徐占海带领村班子成员及村民代表到周边富裕乡镇认真考察学习后,决定带领乡亲们扣大棚,发展棚菜,种植西瓜。为了打消老百姓的顾虑,徐占海在村干部会上提出,党员干部要带头,为群众趟路子、做样子、壮胆子。
  徐占海用自己的全部家当为村民们抵押贷款,又动员村干部和家属为村民的信贷资金作担保,要求村干部与村民特别是贫困户结成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党群、干群帮扶体系。“党员干部帮群众贷款,赔了,群众只赔力气,干部赔钱;赚了,群众收获效益,干部收获民心。”
  村民们说:“徐书记,你的胆子真是像倭瓜一样大!”徐占海的一番承诺成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起跑线”。棚菜生产的贷款到位了,扣大棚的地块定准了,原材料进来了,徐占海带领村民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80多个大棚隆起在中腰堡村的田野上。
  大棚是建起来了,可大棚种植技术和生产管理经验的欠缺还是个大难题。在党员干部面前,徐占海咬牙发誓:“再穷也不能少志气,就是脱皮掉肉也要把中腰堡村的大棚生产坚持干下去!”简短的几句话,像刀刻的一样刻在每一个同志的心上,有人眼睛湿润了,退缩的话再也说不出口。
  徐占海带领党员干部先行一步,学技术、攻难关,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便开始了一系列“保姆式”的服务:给每家每户建立家庭档案,分批组织全体村民外出考察学习,统一引进种子,统一育苗,统一施肥,统一管理,手把手地讲解棚菜种植要点,经常邀请专家和有成功经验的技术能手讲课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棚菜即将成熟时,徐占海又带领党员干部四处奔波着去找销路。
  1999年冬天,经历了半年多的忙碌与期待,看着一棚一棚的瓜果蔬菜变成一叠一叠现金时,村民们笑了,党员干部笑了,徐占海也笑了,笑得很幸福。
  拼命书记
  拖着病体斗风雪
  “看着村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我比发了大财中了大奖都兴奋。”
  ——徐占海
  在田间地头里,徐占海有“拼命书记”的称号。
  那是大棚生产第一年春天,一天夜里,突然刮起了八九级的大风,黄沙四起,大棚随时都有可能被大揭盖。徐占海召集村干部及时赶到棚区,监护大棚。村民姜玉山家的大棚塑料猛地被吹起,正在全力护棚的徐占海被带起一米多高,重重地摔出三米多远。徐占海趴在地上不能起来,大家害怕了,纷纷围拢过来看他。
  徐占海急了:“别管我,我没事儿,赶紧保护大棚!”他忍着疼痛艰难地爬起来,硬撑着继续与风沙搏斗。天快亮时,风渐渐小了,棚区安全了,徐占海和村干部们才灰头土脸地回到村部。“徐书记,你不要命了,你看你的衣服、裤子都破碎成啥样了?”村干部看到徐占海遍体鳞伤都哭了!
  2007年3月5日,罕见的暴雪铺天盖地。北风吹出尖利的哨音,积雪有一尺多厚。当天夜里,有病在身的徐占海坚持要出去查看大棚。女儿拿出相机,含着泪说:“爸,我给你照张相吧,让你自己看看你都啥样啦!”
  徐占海摆摆手艰难地走出家门。走到东大岗子,一不小心掉进了积雪掩盖的深沟。徐占海两手抓住了沟沿,“再往下掉可就惨啦,憋不死也冻死了。”他一点一点从沟里面挪出来,绕了一个大弯赶到棚区帮村民除雪。从早到晚,饭也没顾得上吃,一直忙到天黑。回到家里,徐占海躺在炕上继续打点滴,浑身像散架子一样。第二天,他又出现在忙碌的人群里。由于除雪及时,那场大雪给中腰堡村的棚区造成的损失在全市是最小的。
  可以说,中腰堡村的大棚是迎着狂风暴雪发展壮大的。经过多年的打拼,全村大棚由开始的80个发展到现在的2800个,每个冷棚年均效益均在1万元左右。昔日负债累累的贫困村变成了人均年收入过万元的富裕村,土路变成了柏油路,土平房变成了砖瓦房,农用车辆、农业生产机械、现代化家用电器,以前村民们想都不敢想的物件现在普及了。
  村民亲人
  百姓困难他都管
  “老百姓有难,管得起得管,管不起也得管。我既然挑了这副担子就不能半道撂挑子。”——徐占海
  周坨子乡每家每户都有徐占海的名片,老百姓不管有啥事,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徐占海。
  贫困户刘成山的老伴70多岁了,几年前因坐摩托车肇事摔成重伤,生活不能自理。徐占海一次又一次地请大夫给她看病,自掏腰包买药不说,还像对自己母亲一样经常去看望她。逢年过节,徐占海都要把自己家做的好饭好菜端过去让他们一家先吃。邻居们看在眼里感动不已:“徐书记做得像刘家的儿子一样,甚至比刘家儿子做得还多还好!”
  2004年7月5日晚上,农民王焕金和妻
  子路亚香来到徐占海家。路亚香说自己可能得了喉癌,医生说得手术,还差7000元,两口子说着说着都哭了。徐占海说:“你找我二姐借2000元,就说是我让去的。我再出去借5000元。明天去沈阳,到医大,我负责找医生。”人家两口子是高兴地走了,徐占海的妻子愁眉苦脸地对他说:“我看你上哪儿去借这5000元钱。咱家没有一天没人借钱的,这日子还能过吗?全村300多户老百姓你管得起吗?”“老百姓有难,管得起得管,管不起也得管。我既然挑了这副担子就不能半道撂挑子。”说完,徐占海起身到村民李春友家借了5000元钱。
  那一夜,徐占海说什么也睡不着了,半夜里坐起来唱歌儿。妻子说,你可别“魔怔”了,说完徐占海两口子眼泪都流了下来。徐占海歉疚地对妻子说:“这几年让你跟我操心了。我心里也苦也累啊,可我的性格你也了解,我半路退缩怎么对得起组织的信任?”
  徐占海不仅是农民的亲人,同时也是乡亲们的“主心骨”。周坨子乡中腰堡村有个“光棍”叫刘希柱,给父亲治病欠了不少外债。徐占海不忍心看着刘希柱破罐子破摔地混下去。一天,徐占海找到刘希柱说:“我给你借钱扣大棚,挣了你揣着,赔了我担着,但你必须得好好干。”刘希柱半信半疑地应承了。很快,徐占海帮刘希柱筹措了7万元,然后组织干部出义务工,帮他建起6个冷棚、1个暖棚。 徐占海天天拽着刘希柱一起钻大棚,甚至刘希柱到哪去买材料,抽什么牌子的烟,徐占海都要管。就这样人盯人地看了整整一年,刘希柱终于走上了正道,那年,刘希柱几个大棚的毛收入达11万元,纯挣4万多元。如今,刘希柱债务还清了,媳妇也有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党员榜样
  “老百姓大棚里的一棵秧苗倒在地上,作为一名干部,不是支使谁谁去扶起来,而是应该自己弯腰去扶起这棵秧苗。”——徐占海
  2008年4月,徐占海被任命为周坨子乡党委书记。报到时,徐占海倒吸一口凉气:乡政府咋穷成这个样子!政府大院的院墙塌成了废墟,屋顶上漏个大窟窿,下雨天得用塑料盖上文件以免浇湿。周坨子乡4600多户人家,以种植业为主,效益型农业项目极少。
  徐占海想借鉴中腰堡村的经验扣大棚,在征求意见时,一些村干部们揶揄着说:“没人扣,老百姓都不愿意整,谁知道能赚钱不?”
  “不争论,不辩论,成果定结论。”徐占海心里明白,带领一乡人创业要比带一村人创业难多了。徐占海把乡里配的轿车停在院里,迈开双脚到各村走访,38个自然屯的每一个角落都走遍了。最后他召开班子会,把周坨子乡农业发展的路子定位在棚菜生产上。
  为了让周坨子乡农民兄弟的大棚早见效益,徐占海把整个身心都交付给了这片希望的土地。每当危急关头总能看到他冲锋陷阵的身影,每闻丰收的喜讯,总能看见他情不自禁的喜悦。他为张家喜,为李家忧,唯独把自己家忘在了脑后。
  2009年2月12日,一场暴雪袭来,气温骤降。雪花就是命令,全乡包区、包村、包片、包户的乡干部村干部纷纷出动,跟老百姓一起清雪、放草苫子。如果草苫子不放下来,棚菜肯定得被冻坏。徐占海一直站在顶壕上放草苫子,凌晨两点多钟,女儿给徐占海打来电话,“爸呀,你还在干活呀?还要不要命了!”
  这一年,蔬菜行情特别好,黄瓜每公斤能卖到3.6元。村民刘玉林家是全乡第一个卖黄瓜的农户,一个大棚就卖了2万多元钱,这可是过去不敢奢望的事儿。徐占海得知这个喜讯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他从兜里掏出500元钱塞给刘玉林。刘玉林大惑不解:“叔,你咋还给我钱呢?”徐占海抹着眼泪说:“这是我自发地奖励你的,看你开了个好头,我高兴啊!”
  十几年的除夕夜,徐占海没有在家吃过一口热饺子,没有和爱人、孩子度过一个团圆年。
  多年来,许许多多的困难户、棚户为了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给徐占海送来一面面锦旗。不知有多少个风雪之夜,徐占海拖着疲惫的身体,从热乎乎的被窝中爬起来赶到棚区,守望着百姓们来之不易的富裕。徐占海靠两条腿,走遍了全乡的每一个村甚至每一户,终于为一方百姓趟出了一条致富之路。
  周坨子乡用三年时间发展暖棚3万亩、寒富苹果和葡萄2万亩、冷棚1万亩,农民年人均收入1万多元,一举摘掉了沈阳市贫困乡的帽子,进入全省“十大魅力乡镇”和沈阳市科学发展先进乡行列,创造了“周坨子速度”。
  今年3月5日,新民市召开千人大会,掀起了向身边先进徐占海学习的高潮,激励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心,保持激情,以实际行动实现进入全国百强县目标。
  新民市委书记高航说,徐占海同志是农村党员的一个榜样。我们要学习他忠诚使命、坚定信念的政治品质,学习他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执政能力,学习他坚毅果断、敢想敢干的胆识魄力,学习他恪尽职守、苦干实干的敬业精神,学习他为民请命、百姓为天的公仆情怀,学习他廉洁自律、一尘不染的优良作风。
  面对这些肯定与赞誉,徐占海搓着粗糙的大手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而且还不敢说都做好了,大伙要走的路还很长,一点点小成绩就让它过去吧!”
  记者 李欣 通讯员 吴琳毅
  李浩摄影
(沈阳日报)
4cc4koy29o9s.jpg
r4687a0uoz37.jpg
发表于 2011-3-25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民趟出致富路--记新民市徐占海
否则回家卖红薯
发表于 2011-3-25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的好书记,百姓的父母官。
发表于 2011-3-26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榜样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0-2 10:37 , Processed in 0.171762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