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72|回复: 1

[纪实] 徐志频:闽商的全球化痕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8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作家,青年评论家。所著《湖南人怎么了?》畅销中国,2010年9月排行中国文化类图书畅销榜第二。新著《经营天下的湖南人》被荐为湘商学院指定教材,全国湖南商会指定重点专购人文读物。

  闽商不同于晋商、湘商,根本之处,在晋商、湘商生于农耕文明,闽商脱胎于海洋文明。这决定了闽商以面朝大海的开放姿态,给中华文明带进一股新流。

  我们常说的中华文明,是河流文明,说白了是封闭的内循环文明。长江、长城、泰山、黄河,概括了中国。是以,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对这种文明作了力透纸背的阐释:易于耕作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农业形态的官僚体系。而纷扰的战国能为秦所统一,无疑的,它们也是幕后的重要功臣。

  到了福建,中华文明的颜色在渐变。图画表示,由黄渐蓝。这种渐变,对中国文化无疑是一个极大的丰富,或者说完善与补充。

  我们知道,中国的黄色文明,造成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性格是内敛、保守、安静,它与蓝色文明的开放、冒险、冲动,构成了地球村内文明的两极。这也直接造成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立。因为福建,中国的黄色文明,与西方的蓝色文明中间形成了一个缓冲带,它像一个转化器,让两种文明相互共生、融合、并生长出新的东西来。

  到了近代,新生有了史实:湖南人魏源著有《海国图志》,他因此被史家定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但鲜有人知道,魏源正是受福建人林则徐的嘱托,才写下这本书。作为中国中部代表地区的湖南,与中国东南沿海代表性城市福建,魏、林各带湘、闽血脉,因缘际会,两种文化一碰撞,擦出火光,照亮全国。

  有了这样的大文化背景,今天来观照闽商,我们对它在全国10+1商帮中的作用,可以看得更清。

  地域影响文化,在闽商得到实证。闽商可能要算中国最全球化的一个商帮。据史,闽商闯荡全球,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时期。闯出去的原因,是福建丘陵山地众多,尤其是沿海平原地区,人满为患。这迫使他们不能再“内向”,而必须“向外”。于是,越来越多福建人,麻起胆子,冒风涛之险,搏击海洋,挈妻携子,移民海外。成功之后,行为积淀成传统,数代下来,成为文化。这种文化,宋代诗人刘克庄在《泉州南郭二首》中有形象的描述:海贾归来富不赀,以身殉货绝堪悲。似闻近日鸡林相,只博黄金不博诗。

  “只博黄金不博诗”。说白了是“只爱金钱不爱文化”。这也构成了闽商一个十分独特的地方:他们用相似的行动证实了一种文化,但他们几乎都没有“文化”,因此也不重视文化。在我看来,闽商与湘商分别代表当今中国商会的两端:前者最没文化,后者最有文化。

  正因为此,2010年初,湘商文化创始人伍继延约我见面聊天,在他办公室,我看到一纸文件,他被聘为福建闽商文化国际发展公司董事长。他凭着“湖湘文化,经营天下”的气魄,将闽商文化系统梳理,作为华商文化中重要一支,而热烈地鼓吹。这也让我今天谈闽商时多少有点底气。今天的闽商,大约也都陆续意识到,欲影响中国,必先重视文化。

  不是说闽商毫无文化。用开放的行动书写或实践着文化的福建商人,他们一大特色是最大限度的国际化。有俗语这样流传:“世界上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华人;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福建人。”传言并非空穴来风,有资料统计,福建现有海外华侨约1100万人,分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闽籍华人资产存量估计超过3000亿美元。

  这种天下为家的开放心态,国际化的地域性格,来自海洋。马背下的铁骑土,船帆后的飘摇水,同是最容易产生冒险家与豪放赌徒的地盘。因为他们常年漂泊,危险时时,无家可依。由此,福建人不喜欢存款,喜欢创业,他们充满冒险精神,崇尚外出“掘金”。据史,早在宋元时期,闽南人就视出洋为正途。明清时期,闽南人移民海外络绎于途:据统计,漳泉二地有海外移民540万人,相当于本地人口55%。如以泉郡计,则其海外移民相当于本地人口的80%。

  文化最根本的作用,在于影响现实。很少有人去总结,这种基于地域优势而自发形成的并未体系化的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曾一度构成巨大的冲击。

  如前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是内敛、保守、安静。这是农耕文明的痼疾。孔子有句名言,叫“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为基础,构成的儒家孝道,成为传统文化“安土重迁”理论。但这句话在闽南几乎没什么影响力。福建人唯利是趋,“舍祖宗之丘墓,族党之团圆,隔重洋之渡险,处于天荆飞之地”。儒家文化在这里遭遇彻底拔根。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庄国土这样结论:相对于民风较为保守的北方和内地,闽商更具开放和向外开拓意识。

  儒家传统在闽商这里被拔掉还不止是根,枝叶也被拔去不少。如仁、义、信。这三者都属于情感范畴,缺乏理性的刚度。同样以湘商文化来做对比,它的流径中有湘军文化,湘军的信奉是“上阵还需父子兵”。但是闽商手执的是西方格言“生意场上无父子”。这是对儒家传统学说及卫道者最彻底的否定。它贯穿的是一种契约精神,基本的价值观是“经济关系高于一切关系,亲属关系也包括在内”。对黄色文明来说,这种颠覆式的冲击,从一个侧面,完善了中华文明的开放性。

  回望历史,中华文明最开放在唐朝,当时天朝上国,四方来贺,八面朝贡。到了明朝,既有马可波罗来中国,也有郑和七次下西洋。但到了清朝,内敛与保守的本性,被张扬到了无以复加。大清帝国的基本国策,就是禁止海运。到了道光时期,则已不光是禁止,而是防备进入。熟悉左宗棠历史的读者都知道,当时国内争论最激烈的是到底加强“海防”还是“塞防”。开放谈不上,保守也到了禁止他国与中国来打交道的地步。郭嵩焘当时主张洋务,宣扬西方他国主要目的是为了跟中国做生意,此语一出,他竟然被当作“国民公敌”,从官方到民间,都对他极尽侮辱之能事,到今天真正成为“历史笑话”。

  但自然法则,证实社会学的规律是“开放则生,保守则亡”,今天这已成地球村内文明发展的共识。在今天开放的时代,一度边缘的闽商,醒悟之后,正在着力强化他们的文化。2010年5月17日至19日,第三届世界闽商大会召开,活动明确以“弘扬闽商精神,加快海西建设”为主题,活动规格之高,居全国商会之冠,这向外界展示了他们强大的经济实力。

  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中西文明经历碰撞、火并之后,如今正朝着融合共生的方向发展,“开放”成为世纪主题词,也是时代关键词。苏文菁教授在《福建是世界海洋文明的发源地》一书中论证:闽商是历史上最能够体现中国内发性的海洋文化的群体。而王鲁湘在凤凰卫视《纵横中国》的福建特辑中干脆这样说:“如果不是有数千年农耕文明和内陆文明作羁绊、拖后腿,而任由福建人那种崇拜海洋、勇于飘洋过海打拼的创业精神充分发挥的话,今天的中国绝对是海洋强国1话虽偏激夸张,但思考闭关锁国的中国,确能发人深剩

  闽商实绩的启示,让我已形成自己的判断:闽商前途在海洋,华商出路在开放。
发表于 2011-4-8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南人怎么了?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2-26 11:53 , Processed in 0.183703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