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陈国富和徐克
专题采写:陈弋弋 录音整理 实习生 程兴家
一部特别成功或一部特别失败的电影,总会演绎出数段耐人寻味的八卦。这些八卦,随着时间流转,会被打磨得愈加离奇有趣,最后成为无解的传奇。有人热心传播,无人挺身证实。 票房超过3个亿的《狄仁杰》便属此列。这部电影在商业上的成功毋庸置疑,在本届金像奖上又以13个提名6个大奖成为获奖最多影片。徐克也凭这部电影第二次在金像奖斩获最佳导演,而刘嘉玲则是入行近30年来首次斩获影后。但同时,《狄仁杰》也爆冷失去了呼声颇高的最佳影片大奖。 无论奖项的获得最后是否会影响一部电影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但坊间流传的关于《狄仁杰》的八卦却十分有趣:有人说这部电影之所以能成为徐克在内地数次失败后的大翻身,全仗华谊兄弟监制陈国富冷静掌舵;也有传闻说这部电影是徐克总结数部内地合拍片教训,主动让步,舍弃天马行空的结果,徐克味尽失;更有人说其实都不对,这部电影是两类电影人两种电影思路从角力变合作的最佳结果,看看剪辑人员的奇怪排名即可知……
八卦只是传说,但《狄仁杰》的硬桥硬马票房成功,以及从商业艺术上的精准定位,都值得行业作为范例记录。难得监制陈国富、导演兼监制徐克,这两个最谙电影内情的人,向新浪娱乐一一厘清《狄仁杰》来龙去脉,若干八卦。《狄仁杰》,这部票房成功、金像大赢的片子,到底姓徐还是姓陈?《狄仁杰》在剪辑权上是否曾有暗战?《狄仁杰》之后,徐克、施南生、陈国富的组合还会继续吗?
关于《狄仁杰》的若干八卦,亲历者讲述。
八卦焦点:《狄仁杰》独资是因为投资商对徐克没信心? 坊间传闻:“徐克自《七剑》进军内地已经7年有余,但无论《七剑》、《深海寻人》还是《女人不坏》,都未能在票房上取得大的成功。所以当《狄仁杰》需要投资的时候,很多投资商却步,华谊判断这个项目可行,于是冒险独资投入1.3亿开拍此片。”
亲历者厘清:华谊是为拥有独家版权拒绝合资,选择独资
徐克肯定地说,在《狄仁杰》项目刚刚开始筹备的时候,商谈的投资方不止一家,是华谊兄弟自己提出的独资。陈国富说清这看上去颇具冒险性信心的来源:“《狄仁杰》在华谊立项的时候,华谊还没上市。最早跟老板(指王中军、王中磊)讨论这个事情的时候,其实不少公司想投资,毕竟《狄仁杰》还是一个挺商业包装的影片。尽管我对这个项目有盲目的信心,但对于这么一个投资上亿的影片来说,华谊独资压力还是挺大的。”并非信心那么足,陈国富一度觉得《狄仁杰》这个片名本身是给电影减分的。“电视剧都用过好几回了,而且大家都习惯了狄仁杰应该又胖又老。我们这个是长的帅、又会打的狄仁杰,万一观众不买帐?”但其实这些都是细节,真正促使一家电影公司下决心的还是商业上原因:“我觉得行,是因为《狄仁杰》剧情设定非常结实,还可以拍系列,华谊如果能独立投资这个项目,往后版权会比较清楚一点。如果多家合伙的话,以后做任何的决定都会很复杂。比如说,《狄仁杰》最后是超预算的。如果是合资的话就很麻烦了,也许投资人会说我不同意追加预算,那最后是要怎么办?干还是不干?我的判断就起不了绝对、有效的作用。有些片子往往因为这些问题最后留下个烂摊子。还好华谊老板当时也认同我独资的建议。决定独资还是要有一点胆识的。”
八卦焦点:陈国富剥夺了徐克的剪辑权? 坊间传闻:“徐克一向被誉为鬼才,想象力异常丰富、多变。这天马行空一方面衍生了当年不少神作成就了他,有时也会让影片节奏混乱,遗憾沦为败笔。因此在《狄仁杰》后期剪辑时,陈国富为了杜绝失败,一定要掌控剪辑权。以往徐克的影片剪辑都自己说了算,这次前期由香港剪辑师邱志伟操刀,最后有华谊兄弟御用年轻剪辑师肖洋参与,而且署名为:剪辑顾问。一个年轻的肖洋,何以能帮曾获金像奖最佳剪辑的老炮顾问呢?这是不是两个背后人物:徐克和陈国富的角力呢?”
亲历者厘清:徐克参与剪辑只是未署名,所有决定都经过他本人认可 这个传闻显然让陈国富感到有些不平静,一贯看上去老派从容的他,脱口直斥“纯属不实!” “跟徐克剪辑和我跟冯小刚剪辑,合作方式没有多大的差别。我们的工作方式是:徐克导演先把片子剪好了。但是你知道,所有的片子都有一个问题——素材拍得多,导演剪辑起来会很痛苦,因为有些素材他赋予了自己的情感因素之后就会下不了狠心剪掉。然后这个初剪版本拿到我这边来,我会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怎么样好看、利落、能看懂,多余的剪掉。但是不管我怎么做,之后都会重新又给徐克看经过他的认可,他会改一下,有些他实在舍不得的再放回来。这个环节还是听导演的。之后是最后一次缩减内容,这个时候就要和发行部门一起讨论了,纯粹来聊片长是否被市场接受,而不是艺术上的看法。徐克是一个非常老道的导演,他怎么会不知道哪些该要哪些不能要呢?”陈国富觉得自己绝对没有传闻要掌控什么的野心,而是和徐克一起商量干活的伙伴:“徐克需要身边有一个人一起跟他干活。我觉得商业片导演千万不能把自己弄成独行侠。如果没有人跟他在专业的层面上来商量,他不听老板的,也不听明星的。那试问,谁能跟导演商量解决问题呢?这个人不一定是我,但所有的导演都要有这么一个伙伴。”
徐克肯定了自己参与了多次剪辑,而没有署名的原因是因为剪辑师花的心血更大:“我觉得人家剪辑师花了很多时间,比例上来讲邱志伟下的功夫比我多很多,我做得更多的是认可或者不认可再修改的工作,所以剪辑中再写上我的名字会对人家不太公平。”肖洋的剪辑顾问奇怪署名则是这样的由来:“我和邱志伟剪完之后把版本给陈国富看,然后陈国富找肖洋来看看还可以怎么修改,有些地方提议怎么样做会好些。这样才会有‘剪辑顾问’这么样的一个称呼出现。”
八卦焦点:打斗戏重于悬疑推理纯为市场好卖? 坊间传闻:“《狄仁杰》片名即是古代神探的名字,人们想当然的觉得这该是一部以悬疑、推理取胜的电影。但影片上映后令人大跌眼镜的却是,片中的打斗戏分量和视觉效果追求远远超过悬疑、推理。这样的选择全因利益导向,打斗戏才能通吃中外市场。”
亲历者厘清:悬疑确有不足,希望在《狄仁杰前传》中补上
《狄仁杰》的剧本来得有趣。近十年前,徐克和陈国富还未交手,二人却都各自想到狄仁杰这个东方神探的故事应该可以变成电影,各自埋头写起了剧本。数年后的交流中说起这事,陈国富把自己的剧本拿给徐克看,徐克一看:“比我写的那个好看”,就决定在此基础上做修改。陈国富对打斗戏的定位相当明晰:“十年前我在构思电影的狄仁杰的时候就是充满动作场面的。电视剧那么多版本的狄仁杰,都是走来走去在那推演案情。我们就更应该创新了。这是现代电影的特性,一定要有丰富的视觉元素,要有奇观。”
电影上映后,对于嫌悬疑不够打斗太讨巧的评价,徐克有过反思:“狄仁杰作为一个神探的功能和技巧定位在哪里?特殊之处在哪里?在电影里在人物形象的设计上我们有点保守了,我不太满意。”纠其原因,徐克坦承:“我一度觉得观众和我看狄仁杰的角度上不同,也怕太多的新的尝试,观众会觉得混乱看不懂。所以当时用了很安全的方法去处理这个事情。”他希望能在讲述青年狄仁杰的《狄仁杰前传》中侧重于人物的内心世界:“讲他如何开始成为一个神探,个性的形成,他早年和武则天的关系。我还希望有更加精彩的侦探和破案手法。”已经被证明的,视觉上奇观带来的票房成功,二人不想放弃,计划将续集拍成3D即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徐克陈国富互相点评——
徐克谈陈国富:他擅长用简单解决复杂
从《七剑》到《狄仁杰》,徐克在内地的合拍片终于可以打出一个“!”,衡量的标准是硬桥硬马的票房数字。客气的说法,叫“尝试”,徐克自己说得更直接“我的尝试分成有票房的和没票房的,有些尝试最后变成教训,有些变成交学费,都可以为下一次做参考。”
作为徐克这次的搭档,陈国富给徐克的帮助到底有什么?
“他的特点是很谨慎,我是比较爱乱想,如果我们不搭档,很多人都觉得我们是两回事。但搭档以后,我发现陈国富会以很简单的手法来解决复杂的事情,他最擅长从普遍的观众的角度去看问题,而且被事实证明没看错。”
陈国富谈徐克:和徐克合作就像放风筝
陈国富,被称为华谊兄弟的“军师”,艺术总监的头衔下,他不仅控制影片质量,也做了一个让人头痛的工作——当好老板和导演之间的仲裁者。他不否认自己是“懂商业的艺术家”。
“徐克的可贵之处是他是电影顽童,他不炮制成功,他不断尝试。尝试的人是要经得起失败的,就算科学实验都要经历无数失败,何况艺术实验? 没有失败的那叫生产线。我觉得《狄仁杰》之前徐克也在不断的总结:他跟市场的关系,他跟创作的关系,他跟观众的关系。这些总结一大部分用在了《狄仁杰》身上。我就扮演着一个可以和他商量的角色。可能之前他没有找到一个能和他深入问题核心的伙伴。好的导演不能变成一匹狼,电影是个人视野的体现,但更是团队工业,不是写诗画画,可以一个人搞定。有时候尽管徐克有能力独立作出判断的时候,他还是会来问我一些基本的东西。我觉得这种气氛很好,并不是我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是他想不出来的,他就是找人确认一下:我是这样看的你是不是也是这样看的?这种感觉会给人带来信心。
有时候跟一个艺术家合作就像放风筝。你不可能不让它飞,而且你当然希望它飞得越高越远越好。但如果线断了,风筝就飞得见不到影了。我没觉得我能一直拽住那根线,但是我能时时感觉到我和风筝的互动关系。就算线在你手心,你也不能老是紧紧拽着,老担心会飞跑了。放风筝的人都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