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07|回复: 2

[人物] 徐冠华:横下一条心来搞创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2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在我国生产的圆珠笔,由于关键技术—小小的钢珠只能靠进口,以致我们1块钱人民币出口的圆珠笔,在美国市场卖1美元,而我们只能赚到区区3-5分钱的利润。可见我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存在非常大的空间”。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会主任、中科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在今年两会政协小组会上的发言引人深思。

  我国在自主创新方面存在哪些突出问题以及该如何应对,带着这个问题,两会期间,记者走近徐冠华。

  单纯技术引进、跟踪模仿之路越走越窄,经济发展必须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

  记者:我国科技创新领域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它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徐冠华:长期以来,我国主要通过大规模的技术引进以及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等方式,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开始凸显: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步提高,我国越来越难以从单纯的劳动力比较优势中获得应有的利益。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由于我们产品的利润率过低,广大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也很难得到提高,从而使得扩大内需、促进服务业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难以顺利实现。另外,技术发展主要靠跟踪模仿,不能形成市场竞争力,并将最终形成技术依赖。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下,技术依赖远比资金依赖、市场依赖更加深刻和难以摆脱。目前,我国一些产业领域正在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对外技术依赖,大到飞机、汽车、制造装备,小到服装、日化用品,国外品牌和技术主导格局日益显现。许多企业过度依赖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深陷无休止价格战的泥沼难以自拔。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引进技术不等于引进技术创新能力。这方面我们有过深刻的教训: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在显像管领域通过技术引进建立起“整机-彩管-玻壳”完整的产业链,一度在产量和出口量上都名列世界第一,成为当时引进技术成功的典型。但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短短几年之后,中国彩电工业就遭遇到一场“创造性毁灭”的危机—以液晶面板为主的平板显示器对显像管技术的替代,导致中国彩电产业发展呈现戏剧性的一幕:中国曾经花了20年的时间使彩电工业价值链95%在中国本土生成,到了2008年中国彩电工业价值的80%又再度转移到了国外,一时间使得中国彩电工业在过去20年里发展起来的“优势”顿失滔滔!可见,技术可以引进,但技术创新能力不可能引进,单纯依靠技术引进是没有出路的,未来发展只能靠创新驱动。

  提振信心,宽容失败,全面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记者:**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通过提升重大集成创新能力、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我们怎样才能走好自己的创新之路,在这些方面您有什么具体的建议?

  徐冠华:首先,我们要有民族自信心。相信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科技人员可以做外国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在研制“两弹一星”中,中国科学家表现出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必胜的勇气和魄力。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科技和经济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我们的科学家有这样的勇气来研究开发“两弹一星”,想起来是何等不易!今天,我们非常需要发扬这种精神,我国现在的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我们完全有能力把前人、外国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做出来、做得更好。

  其次,我们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在这方面,我确实感到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拿科技鉴定来说,我们现在的科研成果鉴定最低也是国内先进水平,再就是达到国际先进、国际领先水平,几乎没有遇到过哪个项目失败。这本身就不符合科技探索的客观规律。这里面有学风问题,也有评估体制和方法的问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科技管理者和专家在选定项目的时候,往往习惯于选定国外已经做过的、成功把握比较大的工作。所以,加强原始创新必须要冒一些风险,也要宽容可能的失败。对一些有争议的项目,一些多学科交叉的项目,要给更多的机会。

  第三,注重在消化吸收上做文章。坚持自主创新绝不是排斥技术引进,而是把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学习和再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二战”以后的日本,八十年代以后的韩国,都是在充分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取得了重大成功,他们在很多领域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投入之比达到了1︰5到1︰8,这使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迅速提升;相比之下,我们国家引进与消化吸收可以说严重脱节,2004年,我国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投入之比仅仅为1︰0.15。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今后我们肯定还需要从国外大量引进先进技术,但必须在消化吸收上多做文章,否则很难走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被动局面。

  第四,注重技术创新的组织过程,强调各种技术的集成。从科技和经济结合的内在要求看,单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往往因为缺乏明确的市场导向,缺乏和其他相关技术的衔接,很难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新兴产业,往往鉴定之日也就是这项技术活动的终结之时。事实上,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创新过程,而且是一个组织过程。要使各种单项分散的相关技术成果得到集成,其创新性和由此而确立的企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增长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单项技术的突破。所以,我们更应当注重技术的集成创新,注重以产品或产业为中心,实现各种技术的集成。同时,在集成创新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关键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我们永远是买不到的,必须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来创造,使之掌握在我们手里。

  第五,把人才问题当作科技工作的第一问题。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对于创新的极端重要性无论怎么估计都不过分。面对当今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到各项科技管理工作之中。2001年,我曾参加一个高技术重大项目的验收会,众多专家都对项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但是,我们在感到欣喜的同时,也感到十分痛惜,因为参加这个项目的90%以上的博士已经去了国外。大家知道,项目鉴定主要是评论过去,但是创造未来的人已经流失,项目成果的意义何在?怎能不令人痛惜!所以,“以人为本”的观念极为重要,人才问题应当作为科技工作的第一问题,认真地加以解决。

  第六,确立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企业熟悉市场需求,有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基础条件,可以为持续的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证,能够形成创新与产业化的良性循环。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有可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迅速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真正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因此,抓住了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个突破口,就抓住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主线,就可以形成科技发展新的战略安排和科技资源配置的新框架,一些多年未能解决的体制和政策问题就有可能理顺,并得到解决。许多国家的实践表明,中小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的效率远远高于大企业。道理很简单,创新是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如果中小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技术诀窍,就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办和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给予有力的政策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环境营造来为自主创新铺路搭桥

  记者:您认为,支持企业创新,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哪里?

  徐冠华:政府应当改革政府管理,把工作重点放在构建创新环境、完善创新服务和营造创新文化上。创新就如同森林中的蘑菇一样,只要有了充足的营养、空气和水分,蘑菇就会自然而然地、成片地生长起来。

  政府要从政策引导和环境营造方面支持企业创新。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可以采取包括制定政策、资金投入、项目支持、提供服务等多种措施,但其决定作用的是政策。在一定条件下,政府通过科技项目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是可行的,但不可能成为主要的支持方式。中国几百万个企业,政府项目有多少?政府可以支持三五年,但不可能永远支持。特别是对于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来讲,类似研发投入的税前抵扣等具有普适性的政策才是长久、普遍起作用的因素,也是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鼓励企业研发的主要措施。

  当前,中介机构建设薄弱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障碍。大力建设创新服务业,发展科技中介机构,政府大有可为。国外的经验表明,科技和经济的结合主要通过市场。市场中谁在起作用?中介。把千千万万的企业和千千万万的研究机构连接起来主要靠大量的、各种类型的中介机构。可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产学研的纽带,是连接科技与经济的桥梁。因此,就环境建设而言,一项重要的工作是要完善中介机构体系的建设。

  记者:政府应当怎样引导公众消费国货,避免“国货歧视现象”,支持民族品牌的建立?

  徐冠华:首先我们企业要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注意品牌的塑造和诚信的建立,从而得到公众的信任,这是最核心的。另一方面,政府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应当带头使用国产产品。有些产品在它使用的初期阶段就是不好用,比如我过去搞软件,深知软件产品在开发编程过程中往往会留下许多漏洞,需要用户在不同环境下大量和反复的使用中发现问题,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这既是软件产品开发的一般规律,也是技术进步的一般规律。包括微软的产品也是在不断“打补丁”的过程中得以完善逐步升级。如果一开始就要求产品十分完善,则中国的软件产品永远不可能进入市场。

  实际上,利用政府采购、税收等优惠政策来鼓励自主创新和促进产业发展一直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包括美国等发达国家亦是如此。但是我们在落实政策中面临不少困难,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并带头践行,从而引导鼓励民众消费,支持自主品牌。

  来源:《紫光阁》杂志社
发表于 2011-5-12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搞创新应遵循‘大不了重头再来’的精神!
发表于 2011-5-12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必有勇夫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0-2 16:29 , Processed in 0.179930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