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73|回复: 2

[徐霞客] 徐霞客古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3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前言

  “天下旅游,宁海开游”,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从这里起步,开始了长达28年的旅程,写下了鸿篇巨著《徐霞客游记》。沿着徐霞客曾经走过的足迹,掸开历史的尘埃,或许由此可以找到徐霞客为什么从宁海开篇的答案。

  线路:西门口(柔石中学)一清泉山一暗岩一双水一黄坛一岵岫岭一前童梁皇一岔路一水母溪一松门岭—王爱山—筋竹庵—筋竹岭一弥陀庵一冠峰一华顶山

  徐霞客古道

  “癸丑之三月晦(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5月19日),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皇山。闻此地於菟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这是《徐霞客游记》的开篇句。从此,他开始了长达28年行程2.6万里的纪游历程,写就了60余万字的长篇巨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要说背包族的开山鼻祖,当数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

  1、西门口

  宁海县城原有古城墙,东南西北共有六门,西门额日“登台门”,通天台。《徐霞客游记》开篇中“自宁海出西门”即指此。

  西门口原有西门路廊和登台庵,是行人歇脚解困的地方,20世纪旧城改造时被拆迁。西门原有方孝孺祠,“文革”“破四旧”时被社办企业占用。西门崇寺山原有北宋时影响最大的佛学大师、慈云忏主遵式的弘法道场和五代时为民请命、减免税赋的县令陈长官的墓道,现均被毁。现存柔石故居、徐霞客纪游始发处、环岛和清泉山、罗公溪(北宋提刑罗适为便民而改溪遒于此,故名)等景点。特别是介于罗公溪和清泉山之间的那条古道,依山临溪,风景秀丽,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明代大儒方孝孺渭之:“宁邑游者必至,至必乐之而归。”《徐霞客游记》开篇中的“人意山光,俱有喜态”当指此。

  为纪念《徐霞客游记》在宁海开篇,宁海县政府把南门外滨溪路改造为长1613米、宽51.9米的徐霞客大道,意为徐霞客当年在宁海开游的日子1613年5月19日,同时喊出了“天下旅游,宁海开游”的口号。从2002年开始,每年5月19日举办“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

  2、暗岩

  暗岩位于距宁海县城2公里许的宁台古道上。据村民说,以前茶廊前水流湍急,行走时手按着岩石走,后被谐称为“暗岩”。暗岩茶廊是明清古迹,为西出宁海县城继西门路廊后的第二个行人歇脚处。茶廊内设有坐凳、茶台、茶缸,一年四季均有善男信女来此汲水烧茶、积德行善。行人至此既可以遮避风雨,也可以饮茶闲聊。想必徐霞客也于此歇过脚、喝过茶。

  暗岩茶廊前有一桥,为石条堆砌而成,石柱上写着“通瀛桥”三字。过暗岩后有双水泉,冬暖夏凉,常年不干,古为行人解渴洗涤处,现常有村姑村妇到此洗涤衣物。

  3、黄坛街

  黄坛街位于黄坛镇,距县城约5公里。《徐霞客游记》中虽然未见记载,却是徐霞客到天台去的必经之地。宁台古道从中逶迤而过。

  黄坛,是明清古建筑集中的村庄,建村已一千余年,原有大型院落20多座,目前仍存近10座。黄坛的大型院落多建于清中晚期,座座四合院均有精致的木、石、砖三雕装饰,可谓集“三雕”精品于一院,其中尤以厚诒堂、益善堂、克绍堂和居易堂等四堂为代表。整个村庄卵石小路网布,清洌渠水环绕,一派古朴景象。

  黄坛是元末著名农民起义领袖杨镇龙的故乡。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二月,杨镇龙聚众反元,攻占宁海、象山.率部向县西进发,经天台至东阳县玉山(东阳县城东70里,旧属二十五都),聚众12万。即以玉山为据点,杀马祭天,宣布受天命立国,定国号为大兴,年号为安定,自封为大兴国皇帝。接着兵分两路,7万攻东阳、义乌,余攻嵊县、新昌、天台、永康等地,后又在嵊县龙兴山建营垒。起义军纪律严明,器甲精良,官军望之失色。

  至元二十六年下半年,起义失败,杨镇龙不知所终。出黄坛街,沿白沙岭,至杨家有黄公桥。至岵岫岭有一半圆形石拱桥,叫岵岫岭桥。桥上藤蔓缠生,但古道痕迹清晰可辨。北边有建于1977年通村小桥,南边有同三高速公路立交桥。三桥并立,可见时代之变迁。

  4、梁阜驿

  位于前童镇梁皇村,距县城约10公里。《徐霞客游记》开篇中写道:“……三十里,至梁皇山,闻此地於菟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为徐霞客纪游首宿地。

  梁皇,古称梁皇街,已有1700多年历史。相传南北朝时梁朝的梁宣帝曾在附近的梁皇山隐居,故名。梁皇街为古时浙东最早的官道浙东驿道的必经之地,“上通台、温、闽、粤,下达甬、杭、申、京。”街上设有驿站、公馆、营塘、铺站等,官兵差役往来如梭,贩夫走卒络绎不绝,十分繁华。

  现存有徐霞客当年住过的—占驿馆、徐霞客走过的古驿道、徐霞客经过的千秋稳镇桥等。

  梁皇街北面2公里处为当年“於菟夹道”的海拔768.2米的梁皇山,有梁皇寺、梁皇簧、天门瀑、双大门、隐字石等景点。梁皇街东南2公里为中国历史文化古镇前童,小桥流水、雕梁画栋的古民居引入入胜。登鹿山可观古镇全貌,鹿山上的草坪千年不长,万年不蓑,如宁海人的硬气一般。附近的南岙村有方孝孺讲学处“石镜精舍”,旁有其手植柏;竹林村有树龄1 200多年、被称为“浙江第一樟”的樟树王,令人叹为观止;柴家村有万婴柏,原为弃婴地,老干道劲,枝繁叶茂,让人顿感人生苦短。

  5、岔路口

  位于岔路镇,距县城约15公里。《徐霞客游记》开篇中载有“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岐,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这里的“路有岐”指的就是岔路。因为宁台古道至此一分为二,一通台州,一通天台。路中原来竖有一块指路碑,上镌“岔路西至天台南至台州。”现在该古指路碑犹存于一百姓家中。相隔19年后,徐霞客第二次游宁海,岔路则成了他继梁皇驿之后的第二个住宿地:“壬中三月十四甘,自宁海发骑,四十五里,宿岔路口。”

  岔路古称桐柏里、桐州,为葛洪后裔的聚居地,俗称“廿里葛藤棚”,喻其子孙繁衍之多,家族之兴。岔路附近有九顷荷花塘,每当夏月,荷叶田田,满塘风凉;还有宋代越窑遗址,残留有陶瓷残片。

  6、水母溪和松门岭

  位于岔路镇,距宁海县城约25公里。《徐霞客游记》开篇中有:“……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水母溪即位于松门岭下;第二次游历中即出现了水母溪:“十五日,渡水母溪,登松门岭,过玉爱山,共三十里。”

  水母溪是徐霞客两次游宁海的分界,《天台山方外志》提到:“……取华顶之仄径,以水母溪为界也,若夫山光明媚,水色澄鲜……”因为这之前走的都是一马平川的宁西平原,而自渡过水母溪始,徐蕞客走的都是“迂回临陟”的山路了,因为“山峻路滑”,徐霞客不得不“舍骑步行”。

  水母溪即白溪,为宁海县域内主流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溪流,水深流急,当年徐霞客是如何“渡”的呢?原来溪中架有一座木板桥,因为桥面极狭,人行其上,稍有不慎便会跌下桥去,所以当地百姓把它称作“落魂桥”;而与水母溪紧邻的松门岭也极险要,当地百姓把它称作“送命岭”。当地人至今还说“天台送命岭,宁海落魂桥”。可见徐霞客当年经过此地时的艰难险阻。

  水母溪上游即为天河生态风景区,内有岩奇林幽的浙东大峡谷;水母溪东岸为上金村,为l949年中共宁海县委成立地,建有革命纪念亭。水母溪旁的卵石古道至今保存完好。

  7、王爱山

  今属岔路镇,距宁海县城约30公里。此山东西走向,东段高仅330米,至西段则渐升高至800余米。秦汉时为会稽郡和闽中郡的分界线,至今岗南与岗北居民的口音与习俗仍不相同。

  徐霞客在经过王爱山时着墨较多,如“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山顶随处种麦”等等。但徐霞客在第二次经过该地时有个笔误:“十五日,渡水母溪,登松门岭,过玉爱山,共三十里……”这里的“玉爱山”为“王爱山”之误。

  王爱山的由来,历史上有个传说。说隋文帝统一全国后,陈后主的儿子陈胤,从金陵南逃,途经此,见民风淳朴,风景优美,便在筋竹岭头定居,该村便称为岭头陈,该山便称为王爱山。关于这一点,《天台山方外志·形胜考》中也有形容:“若夫丹山夷夷,草木萎蕤,何独干爱,我亦爱之……”王爱山有扁担岗,山脊极狭,形如扁担岗;爱山有火山口,形如大锅,巨石柱立,为200万年前火山喷发后遗存,王爱山多梯田,层层叠叠,绵绵延延,每当春夏之际便麦浪滚滚,菜花金黄,极似《徐霞客游记》中所载的“山顶随处种麦”。

  8、筋竹岭

  位于王爱山岗,距宁海县城约40公里。筋竹庵为徐霞客两次游宁海的就餐处。第一次为“……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岭”,第二次为“十五日,渡水母溪,登松门岭,过玉爱山,共三十里,饭于筋竹岭,其地为宁海、天台界”。筋竹庵至今犹存,可为游人提供食宿。

  筋竹岭海拔较高,人烟稀少,风景独特:“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徐霞客游记》开篇)“……修竹千竿,兰若数楹,长者福聚,纳子化城,则有筋竹岭庵之胜。”(《天台山方外志·形胜考》)

  筋竹岭周围分布着岭头陈、山头程、金岭村等村,分属宁海、天台两县,鸡犬之声相闻,婚娶亲密无问,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特色。

  9、百观山

  百观山,别名“关山”。相传以前在王爱岭头陈村出了绿林王,在此结寨。120多个官兵攻打不下,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年徐霞客没有到过百观山,但肯定在路上欣赏过百观山风光。有碑记写道:路上观赏水母溪风光,为之击节。如今步徐霞客游踪至此,俯瞰水母溪,天河风光尽收眼底,当惊天地造化之奇,沧桑变化之妙。

  明代传灯著的《天台山方外志》对百观山如此描述:“……云生足底,人行天上,准挈成衣,空中五两(古代羽毛制的风标);则有弥陀庵,仰天湖之胜,此东门第二支。”

  10、弥陀庵

  翻过筋竹岭,“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庵在万山岙中,路荒且长,适可其半,可饭可宿”。这是徐霞客第一次游宁海时对弥陀庵的描述,写出了其荒凉景象。此庵位于宁海岔路王爱山,是徐霞客继梁皇驿之后的第二个止宿处。19年之后,徐霞客第二次游宁海时,“陟山冈三十余里,寂无人烟,昔弥陀庵亦废”,仅存遗址。遗址前建有水库。

  Tips:

  1、徐霞客古道保存不够完整,部分路段修建了公路,且线路较长,建议自驾与徒步结合。

  2、春夏之间“翠丛中山鹃映发”,“山顶随处种麦”,麦浪滚滚,菜花金黄,云雾环绕,是王爱山最美的季节。

  3、桑洲南山章和田洋卢(明代探花、宁海史上最高学位者卢原质的故里)也是欣赏油菜花的好地方。

  (摘自《驴走宁海》)

  作者:摘自《驴走宁海》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发表于 2011-5-13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10大旅游好去处。
发表于 2011-5-13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组团走一回。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2-26 01:16 , Processed in 0.214321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