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67|回复: 2

[评论] 徐贲:“五杠少年” 官场文化中的“童年消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5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湖北武汉一名13岁的少年近日成为舆论的热议对象。网上有他佩戴五条杠臂章在“阅读文件”的照片。这位少年两岁起收看《新闻联播》,七岁开始每天阅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至今已发表100多篇文章,拥有“中国少先队武汉市总队副总队长”、“全国百名优秀少年”等称号。
报道还详细描述他作为“政治天才”的种种表现:上网只看时政新闻,从不打机玩游戏;十分关注时政和民生,不时向学校提出改善管理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参加官方活动,发表政论;在网上开博客写文章,用词造句十分豪气,如同成熟的政治家。
法国社会学家阿里耶斯在《古代的儿童和家庭生活》一书中提出,古代人是没有“童年”的,因为童年不只是指年纪小,童年是由属于童年的生活内容构成的。阿里耶斯运用的历史材料包括绘画、信件、私人日记,他发现,古代的儿童穿得像是小大人,玩的是大人的游戏,大人做什么,小孩就做什么,小孩的生活世界和大人的没有区别。因此“童年”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阿里耶斯说的不是年纪小的孩子以前不存在,从7岁到15岁的孩子当然存在,但他们并不被视为今天意义上的“儿童”。按照罗马天主教神学,7岁已经是懂道理的年龄,7岁的人已经可能犯下严重的罪了。阿里耶斯考虑的不是像这样的神学理解,而是孩子的实际生存环境。在古代,大多数的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手艺(当学徒),在田里帮着干活,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则到工厂做工,因此很早就进入了成人世界。
阿里耶斯引述了一位名叫希尔拉德的医生的日记,他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生于1601年)儿时的医生。这位王太子年幼的时候便已经是宫廷生活的一员,17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小提琴,2岁时就已经在餐桌上陪伴王后进餐,4岁时就已经学跳成人芭蕾舞,并且扮演爱神丘比特的角色当众表演。“他5岁时就已观赏滑稽戏,7岁时观赏戏剧。他能歌唱,还能演奏小提琴和鲁特琴。有摔跤比赛、投环赛、斗牛或斗鹿,或者走绳索表演,他也总是坐在前排观赏。”在这个小王子的世界里,儿童和成人的游戏活动、文化生活没有区别,儿童是被当作体型较小的大人对待的。
路易十三的“童年”是由17世纪的宫廷文化所构建的,在阿里耶斯看来,那是过早的童年消逝,不是真正的童年。而这位武汉少年则是21世纪官场文化的产物,他的童年也是由这个特定文化所构建,同样是一种过早的童年消逝。然而,区别在于,路易十三生为王子,天生是候补国王,他虽然接受一种与他年龄不符的成人教育,但那毕竟还是文化教养的教育;而这位武汉少年,他并非生下来就是候补干部,他言谈举止犹如一个小干部,完全是因为接受了一种与他年龄不符的成人政治教育,如果非要说这与“文化”有关,那也就是官场文化了。
社会学家赫尔曼指出,儿童担负起成人的责任,或者扮演成人的角色,并不表明他们成熟了。那些身为“童工”、“娃娃兵”的儿童,他们并不比在学校里学习的儿童更成熟。他们只是被剥夺了本该属于他们的童年。在这些并不成熟的儿童成人中,或许还可以添加以前的作为“革命闯将”的“红小兵”和现在的这位“小干部”。
社会学家布勒那说,童年有一种“内在的善”,正是因为有“内在的善”,童年才值得挽留和维护,童年的逝去才成为令人惋惜的事。童年“内在的善”指的是无忧无虑(不包括儿童的那些小烦恼)、不必承受成人生活的沉重压力。“童年之善”的构成因素还包括不需要被迫为生计工作操劳,身体不受药物或有毒物品的控制、有充裕的游戏玩耍闲暇等。
每个有条件帮助儿童享受这些“童年之善”的社会和家庭,都应该积极承担起这个责任,而不是扭曲之。
发表于 2011-5-15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正确引导我们的下一代吧。
发表于 2011-5-16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百道杠要有了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2-26 00:21 , Processed in 0.192945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