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251|回复: 2

[人物] 书画大家徐伯清先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7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满苑禾苗伤化语,一门桃李哭春风。2010年10月9日18时30分,我的老师,一代书画大家徐伯清先生因病与世长辞。闻此噩耗,心中无比悲痛,久久难以平复。
老师的人生颇具传奇,八十多年的风霜雨雪,他从翩翩少年成了耄耋老人,满头青丝换成了寥落白发,唯一不变的是他对书法的热爱、执着和痴迷。他一生孜孜不倦地探索书法艺术,结缘张大千,拜师谢稚柳,深交吴湖帆,无论在安宁的时代,还是在动荡的岁月,无论出身清苦的生活,还是浮华的商业社会,他永远都伴着一支笔、一池墨,安然走过。
年少时,他日日在石榴树下练笔;拜得名师,他每天伏案十个小时;工作之后,他见缝插针研习,每每废寝忘食;“文革”岁月里,他躲在自家卫生间挥毫运墨;豫园二十三年,他未停笔过一天;退休在家后,他起床的第一件事仍是写字;就连病重期间,他躺在病床上还每天用毛笔蘸着水在报纸上练书法,每天还翻字帖研究。
2009年5月的一个午后,病中的老师欣然泼墨挥毫。“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老师写了八十年的古诗一直陪伴并激励着他。只见他颤抖的手紧握着毛笔,提按起落,依旧流畅练达,而后,他抬起不停晃动的手,缓慢而慎重地盖上当年方介堪为他雕刻的一朱一白两枚“姓名章”和一枚“闲章”,一丝不苟,末了释然一笑:“虽然我手抖得厉害,可手抖字却不抖。”这种执着、豁达,令人敬佩和感动。
书法深深融进了老师的血脉,他最大的心愿是将艺术传承下去,为此他抱着一颗赤子之心,全无功利可言。为了普及书法艺术,他一直坚持收“字课”而不收学费,希望学生能发自内心地热爱书法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终有所成。回想起老师授课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皋兰路27号,老师家二楼十几平方米的房间挤满了学生。房间墙上挂满了名家字画,屋内摆着橱、柜、椅,几张书桌拼在一起,横在屋子中间。老师右手拿起一支毛笔,讲解历代主要持笔方法,并分别着墨演示。学生们团团围在周围,听得聚精会神,看得饶有兴致,被引入书法殿堂。
从事书法教育四十余年,老师不仅教书法,更是教做人。在他看来,书法看似简单的线条,其中却蕴藏着无限的世界,它与天地、与人物、与人心既相通又同一,最为清晰具体地揭示秘密的人生。书法中几种不同的书体恰似代表概括了人的一生,篆书的曲折、隶书的朴素、草书的简约、楷书的端正、行书的随意,无不体现传递着中国人的特质,也尽含做人做事的道理。“刚柔并济,计白当黑,屈伸有致,龙翔凤翥”,无不体现印证人生观、宇宙观。
从师三十多年,亲身感受着老师对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由衷的热爱,亲眼目睹他为了传播书法艺术,一生诲人如一的执着。2000年,老师因病住进了曙光医院接受治疗,病情稍微缓和后,他便问医生要一张书桌用以练字,虽然虚弱的身体不允许老师写得太久,但他每天写写停停,还是要写上两三小时。主治医师劝他要多多卧床休息,老师却笑着回答:“人能活多久,没有太大关系。但人活着一定要有一个目标,而我的目标就是写字,只要达到了这个目标,随时离开也都无所谓了。”如今我所取得的些许成就,完全得益于老师的言传身教。我写下这篇文章,以寄托我对他深深的怀念。

    (吴永兴)

0314554947663b6de04337692.jpg
b0819f0f83abb29d11b6e8cb89d0c62d.jpg
01488689242f1a27cbd54ff73.jpg
发表于 2011-7-17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美术界的一个重大的损失。
发表于 2011-7-18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孜孜不倦的探索一生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0-5 12:47 , Processed in 0.187441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