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90|回复: 2

[人物] 通天路上铺轨人——记远望六号船机电长徐炳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6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50摄氏度高温、120分贝噪音,他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干就是17年;从远望三号到远望四号再到远望六号,他参与见证了三艘测量船的从建造到鏖战海天,从普通船员到成长为远望新船的机电长,先后随船远征大洋完成38次海上测控任务,一次都没落下,他就是远望六号船机电长徐炳香。

  老鬼?老轨?

  谈起徐炳香,远望号的船员都有一个称呼——“老轨”。

  然而说起他的含义,却并没有多少人能说得清。让人更为熟悉的,却是电影《风声》里,那个让人捉摸不定的“老鬼”。

  其实更多人同意的说法是——“老轨”,就是航行中为船只航行铺设轨道的人,与此对应的是船长叫“老大”。

  在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真正能够被称为老轨的只有徐炳香一个人。

  放在徐炳香抽屉里的“国际A类轮机长”证书是远望号上唯一的一本。

  一名轮机专业的毕业生,想成为“老轨”,至少需要8年的时间,有的需要十几年,更有甚者,一辈子都没有得到。

  “老轨”——是对老船员们对徐炳香无限的尊敬。

  在长江边长大的徐炳香从小就和玩伴们在水里嬉戏。

  “谁都想当船老大,站在船头发号施令。谁都不想当摇橹的,太费力气。”然而,二十年后,他居然成为了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的摇橹者。

  1994年,徐炳香从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了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工作。从此,徐炳香开始了长期与高温和噪音打交道的漫长过程。

  十几年过去了,他与他同事们扎根机舱,为航天远洋测控任务提供了优质的动力保障,在几十万海里的航程中,解决了几千个技术故障,成功地保障了几十次海上测控任务。

  “老轨”不 “鬼”

  “老轨”不是鬼,是人。十几年间,他也有过动摇。

  当年随远望三号船执行亚太卫星海上测控任务时,妻子下岗无工作,母亲患病需要手术,妻子即将分娩……但是他还是随船出海了。对家庭微薄的贡献,不能看女儿出生,不能陪伴女儿成长,这一切让他充满负疚。

  去年,女儿面临中考。徐炳香又没能陪女儿一起度难关。他那时正在茫茫大洋上。不过让他感到高兴的事情来临了,由于出色的工作,组织上批复了船上给他申请的嘉奖。这个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多年扎根机舱的肯定,也是整个远望六号船,远望船队的和所有机电人的光荣。

  更令他高兴的是,这个荣誉可以给女儿在中考中加10分。这让不不能陪伴女儿度过中考难关的徐炳香稍感安慰。

  不过女儿“并不领情”。女儿要凭自己努力考上重点高中。一个月后,岸上传来消息,女儿高分考取当地最好的高中,比录取分数线高几十分。

  长期的海上生活,辛苦的付出,对家人的歉疚,还有与之相对的有限的收入也在考验着徐炳香。

  老同学经常对徐炳香讲:“凭你的证书和能力,去其他船厂年薪有30万!”“到大型商业船舶去当‘老轨’吧,月薪至少7000美元。”……

  面对这样的诱惑,是走还是留?徐炳香也曾徘徊。可是想到中国航天事业对自己多年的信任和培养,想到“远望六号”这个凝聚自己无数心血和汗水的“孩子”,徐炳香选择了坚守。

  老轨的责任

  “这里需要我,这里有我的责任。”徐炳香说。

  正如徐炳香所说,他要承担的责任还很沉重。

  自从2006年12月18日—— “远望六号”团队的首批11名船员开始驻厂的那一刻起,他需要挑起的是千钧重担。

  徐炳香负责的动力系统安装调试,涉及到的设备有上千台套,各类管线和零部件更是数以万计。白天,徐炳香和船员一道钻机舱、摸管路;晚上,徐炳香则组织大家交流学习心得、讨论设备状况。

  那时的机舱没有通电,粉尘弥漫,眼睛里流进汗水,浑身上下都找不到个地方擦一下。带着两层口罩工作一上午,出来嘴和鼻孔里仍然是黑的。徐炳香说,每次工作结束闭上眼睛,眼里还跳动着飞舞的火星。

  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徐炳香和船员们度过了500多个日日夜夜。此间,他们还编写设备材料20余万字,制作管路图纸3000余张,安装调试设备1100多台套,圆满完成了动力系统监造任务。

  回忆起那段难忘的经历,他和船员们却更多的是简单的快乐和缔造新测量船的自豪与光荣。

  拿他自己的话说,对人怎样的考验都能经受。

  他这句话别有含义,有别的经不起考验的。那就是机电人视为生命的设备。

  2008年冬天,南方大雪,交通封堵。

  2008年1月26日至1月27日凌晨,主机舱进水,主动力设备及相关辅助泵辅和电器设备被水浸泡,主机滑油循环舱、储存舱等油舱大量进水,使本已完工的主机舱动力设施遭到较为严重的损坏,动力系统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徐炳香得到报告后,心中涌起巨大的沉痛感,这些设备设计先进,造价昂贵,都是徐炳香的“心头肉”,平时都像孩子一样被呵护着,现在却被污水浸泡着。随即,徐炳香含泪命令所有在家准备过春节的船员立刻归队。

  交通拥堵自己想办法,大家又从全国各地回到上海。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徐炳香不顾大家劝阻跳进污水中,排查漏洞,拆解设备,主机吊缸、电机回炉、泵辅进厂……

  同时,由于进水对设备进行拆解,还发现了建造过程中遗留下来多处较大的系统和设备隐患,并得到了有效的解决,这是意外收获,更大的收获还是这件事情本身对机电部门成长过程中的巨大影响。

  当冬日的暖阳再次照耀在远望六号船年轻的身躯上,席卷全国南方六省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已渐渐消融,徐炳香看着已经恢复动力的机舱,豪情万丈地对机电部门船员说:远望六号,与国同难;远望六号,也必将与国同兴!

  老轨的探索

  船队32年来首次动力设备“零保驾”。

  以往各航天远洋测量船远航执行任务时,都需要一些生产厂家技术人员随船保驾。一名随船保驾的主机服务商一天需要支付的费用是7900元。

  这7900元,一直让徐炳香感觉如鲠在喉。“难道我们就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好任务吗?”徐炳香坚决要扔掉这根“拐杖”。

  2010年,徐炳香在船党委的支持下,坚决扔掉拐杖,实现远望船队历史上首次动力设备“零保驾”。“说实话,当时压力很大,但我仍然充满信心。”徐炳香说。

  这种信心即来自船党委的鼎力支持,源自背后支持他的团队。故障隐患应急突击队、强电应急保障小组、特装空调保障小组……对于这些在机舱里浸淫多年的老船员们,徐炳香感到底气很足。

  在2010年的多次任务中,远望六号船动力设备累计运转174天,总航程38000余海里,开创了远望号船队32年来动力设备无人保驾的先河。

  “一身油一身汗,白天黑夜连轴转。”这是对机舱船员工作的最真实写照。但在远望六号船的机舱里,设备被擦拭得一尘不染,几乎所有的设备上都是一尘不染。

  白领——这个用于形容整洁的写字楼里的脑力劳动者的概念,被徐炳香搬到了“远望六号”的机舱上。徐炳香认为,“新一代远洋测量船就该有新的气象。”

  “所谓‘白领机舱’,即以舱为家,营造白领环境;以岗为责,培养白领人才;以人为本,实施白领管理;以苦为乐,孕育白领文化。”徐炳香这样解释。

  如今,洁净明亮的机舱已经成为远望六号船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香港的一位工程师在参观完机舱后感叹道:“你们的机舱都能做到如此整洁,祖国航天科技人员的作风可想而知!”

发表于 2011-11-16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舰船上最艰苦的岗位。
发表于 2011-11-16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兢兢业业。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6-30 13:29 , Processed in 0.159171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