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235|回复: 2

[人物] 侠之大者徐浩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8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anying1b56_b.jpg
  不久前,第六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在北京落幕,作家、电影学院教师徐浩峰凭借武侠处女作《倭寇的踪迹》获得最佳新锐导演大奖。有人问,你认为有多少观众会喜欢《倭寇的踪迹》?徐浩峰微微一笑:“我无法保证。完全是碰运气”。这份“见仁见智”的淡定,从徐浩峰带着《倭寇的踪迹》参加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开始,一直保持至今。过几天,徐浩峰将赴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冲击最佳新导演、最佳改编剧本两项大奖,他的第二部电影《箭客柳白猿》也正在开拍,徐浩峰的“硬派武侠”路数和一肚子的武馆文化、江湖掌故,也将小火慢炖出一锅“徐氏味道”。
   ■ 导演“前传”
   徐浩峰
   笔名徐皓峰。生于1973年,现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师。徐浩峰早慧,自小爱看书。上初中时,他学过一年半的武术,没有坚持下来,习武的最佳时期失之交臂,成为“一代宗师”自然是泡影。成年之后,徐浩峰颇感遗憾,但与武林的机缘就此播种。
   几年前,徐浩峰为形意拳大师李仲轩整理回忆录,掌握了很多关于武林的考证和典故,并根据李仲轩的口述整理出纪实文学《逝去的武林》,为中国武学留下了珍贵的史料,也开创了中国武侠纪实文学的风气之先。
   自此,徐浩峰陆续创作了《道士下山》、《大日坛城》《国术馆》、《大成若缺》等文学作品,大多以民国时期的武馆文化为主,树立“硬派武侠小说”风格,融合他本人多年研习道教、禅宗修得的人生体悟,因而他的小说文体古雅遒劲、意境深远空灵,独树一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倭寇的踪迹》有两场“踢馆”戏:梁痕录首次祭出倭刀的动作戏极为反武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倭寇的踪迹》有两场“踢馆”戏:梁痕录首次祭出倭刀的动作戏极为反武侠,结尾大战的“斗步法”(如图)充满恶趣味对话,是你从未见过的“武侠片”。
     《倭寇的踪迹》 不以姿态为美
   《倭寇的踪迹》改编自徐浩峰当年的一部中篇小说旧作,故事设置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江南,横行一时的小股倭寇被消灭后,两名抗倭英雄戚继光的贴身护卫来到四大武林世族家门口比武,只要打过了四家门口,就可在城中开宗立派。谁知,其中的主角“梁痕录”不但被拒绝挑战,而且还遭到围捕,只因他的兵器是一把倭刀。经过一番斗智斗勇之后,武林中人才知道这把“倭刀”原来是戚继光的戚家军改造过的军刀,“梁痕录”因此获允开宗立派,而武林高手“裘冬月”也在这场挑战中重新判断了自己的价值观。
   《倭寇的踪迹》剧情并不复杂,但片中对于武侠精神、武林门道的展现令人耳目一新,故事背景、社会文化细节的铺垫详实缜密,包括刀、斧头、硬鞭等各类繁多的武器,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而刀客们的阵法、大战前的状态、氛围也有精心的描募,一看便知出自“行家”之手。
   华语武侠片的动作戏越来越华丽繁复,而《倭寇的踪迹》逆其道而行之,不吊威亚、不做特效,不搞花哨的动作设计,所有打斗戏完全来自实战,全片看不到一处天马行空、飘逸潇洒的动作戏,只讲究真实的步法、力度、速度,严格遵循“高手较果,只需一招”的宗旨。
   片中承惠饰演的“裘冬月”和宋洋饰演的“梁痕录”最后一场大战,绝大多数笔墨都用于勾勒两人的紧张备战和“斗步法”,姿态颇为粗笨,令不少观众感觉不习惯,有人认为,从这部电影中得不到审美享受,但徐浩峰解释,《倭寇的踪迹》反映了真实的武林格斗,不以姿态为美,“美”的标准是能在实战中造成杀伤力,并一招制敌,这与徐氏小说的“硬派武侠”风格一脉相承。
   值得一提的是,《倭寇的踪迹》采用了不少反讽手法,拥有令人意料不到的幽默感。在国内的放映现场,从一袭红衣的波斯舞女亮相开始,到片尾的终极大战,频频引发满场“笑果”,诸多台词和人物表演都喜感十足,这对于抱怨影片“不养眼”的观众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弥补。而笑声背后,徐浩峰在《倭寇的踪迹》中寄托了更深的主旨,他把武林侠义精神与“道”“德”、哲学融为一体,希望引起观众对价值观和自我认识的思考。
   ■ 幕后解析
   徐浩峰告诉本报记者,《倭寇的踪迹》从去年9月中旬开始筹拍。拿到投资、确定开拍之后,他用一个月的时间迅速写完了剧本,拍摄的时候没有画分镜头,拿着一个文学剧本,到现场才决定拍摄的具体内容。去威尼斯的最后几天他还在做影片后期,刚刚赶上参赛。
   为了还原历史,拍摄前徐浩峰做了大量考据,查询相关古籍资料、结合一些门内秘传的知识,再打造模具,“这两年中国出了很多戚继光时代的拳谱和兵器谱,一般人可能看不懂,我有一个当代武术的经历,两下一应合,就能看得懂。这个过程中最让我惊讶的是,中华文化的这根脉其实一直没断”。
   《倭寇的踪迹》里用的功夫是形意拳,发力方式、刀的用法和步法,都是形意门的嫡传弟子才懂,“一般市面上的形意拳谱上还真没有”。在拍摄现场,徐浩峰请了两个武术顾问,但是所有的动作设计、示范都是他自己亲手上马。
   饰演“梁痕录”的年轻演员宋洋不是练家子出身,片中的实战动作、力道对他来说难度很大。好在宋洋以前拍过不少武打电视剧,拜过一些师傅,徐浩峰专门找内家拳的师傅来教他,开拍后的空闲时间也一直在训练,“片子里演反派一号的男演员,我只教他一招鞭法,两个步法,他的打斗就用电影的虚化方式来处理,虽然动作不多,但一两下就让人觉得是真的。”
   ■ 对话徐浩峰
   真正的实战比武都很难看
   武侠片
   把中国人拍得高贵一点
   新京报:都说《倭寇的踪迹》是一部反传统武侠片,你自己的看法是什么?
   徐浩峰:很多武打片价值观比较廉价,比如师傅被杀了要不要报仇?这是为了满足人的简单需求。《倭寇的踪迹》不是一个爱恨情仇的简单叙事,它由故事来支撑,去探索更深的人性和复杂的道德观。张彻、胡金铨时代的武打片,还很注重故事,但武打片发展到现在,很近乎于西方的竞技体育片,故事随着武打场面走、不随着人性走,我等于是把故事拾回来了。所以在多伦多有的外国媒体说,《倭寇的踪迹》是一部有武侠元素的文艺片、哲学电影。
   新京报:片子里的武打动作来自内行的实战,但有人说观赏性不强,对此你怎么看?
   徐浩峰:《倭寇的踪迹》对武侠的模式有一种反讽,以前的高手对决、比武、飞来飞去,到我这儿都换了,它打斗的方式来自于内家拳的实战理念、一招毙命。有人说动作丑陋迟缓,观赏性不强,但觉得新鲜、打得过瘾的,也大有人在。观众有不同类型的审美观,不是少数几个人说了算。
   新京报:你强调速度、力量,对演员的要求是否比一般武侠片更高?
   徐浩峰:那些动作美观的武侠片,演员可以连拍20个小时,但真正用到内家拳的动作,虽然迟缓、难看,可是体力消耗非常大,拍两条下来,演员就有点支撑不住。
   新京报:片子里不少台词很现代,比如“高手的世界,你是不懂的”,放在明朝的背景里合适吗?
   徐浩峰:我的电影除了写实之外,还有一点幽默的处理方法,纯粹的写实在电影里是没有的,我们要是照着古人的说话方式,现代人肯定听不懂。其实所谓的写实是为了整体给人营造一种真实的氛围,在这个氛围里面,出现什么台词都是合理的。
   《一代宗师》
   王家卫了解武林比我深入
   新京报:你在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剧组里主要做什么?你怎么评价这部电影?
   徐浩峰:我是编剧之一,在《一代宗师》里头帮他编故事,写武林人的情感和事件,也提供了一些武林习俗和考据。它是王家卫的作品,不是我的作品,得由他那个剧组来评价,片子还没出来,我说这个不太合适。
   新京报:你说过王家卫对武林的了解比你多,真是这样吗?
   徐浩峰:真是这样,他专门花了两年时间四处走访,这是作为一个导演的苦功。我只知道形意、八卦、太极,但他光是形意门派就采访了山西、河南的很多家,像台湾、福建的鹤拳、咏春拳,他都知道,所以他对中国武林的深入程度和广度肯定都是超过我。
   侠义精神
   “诈死”归隐是王道
   新京报:练家子私底下打起来是怎样的,真的像《倭寇的踪迹》中表现得这么奇怪吗?
   徐浩峰:真正的实战比武,都是很难看的。就像拉弓射箭,真正能上战场杀人的,绝不会是像奥运会上的那个架势。
   新京报:你说过,大众电影需要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倭寇的踪迹》的这种共鸣在哪里?
   徐浩峰:我一直认为,比自尊心更重要的,就是人的高贵感。在这个大众娱乐的时代,嬉皮笑脸的东西太多了,物极必反,我这个电影,想把中国人拍得高贵一点,不是一个混事的民族,而是一个有反思能力的民族,能和大众应和的,可能就是这种高贵感吧。
   新京报:传统武侠电影里的侠义精神,和武林人士的侠义精神,有差别吗?
   徐浩峰:武侠不一定只做劫富济贫的好事,以前的侠都是旧贵族、文化世家,他们文武双全,流落到民间成为侠。他们的道德观和哲学系统是“仕族”的残存,觉得宇宙之间有一种秩序,那就是王道,他们很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甚至还有成仙的理想,民国真正的武术界大师,结局往往是入钟南山修道,或者“诈死”归隐。
   新京报:据说过去很多文人名士都是习武的?
   徐浩峰:周恩来就练过八卦掌,还是名家韩慕侠的徒弟,韩慕侠一直很惋惜周恩来出国了,没有坚持练下去。古代的孔子像,都是佩着剑的。在中国非常火的日本历史小说家井上靖,空余时间都是在练剑道,采访他的纪录片开头就是井上靖拿着一把剑在劈来劈去。顾炎武也习武,明初的文化巨子黄宗羲当年为父报仇,拿着一把大铁锤跑到官府把自己的仇人杀了,皇帝很年轻,听说这件事崇拜得不得了,把他特赦了。
   习武
   女性审美对民族很重要
   新京报:在现代人身上,文武分流了,这个结果是什么?
   徐浩峰:分流的结果就是,知识分子很容易变成空中楼阁。如果你习武,走万里路起码你还能走到,国家有难的话,你还可以和曾国藩一样把所学变成兵法。“学以致用”为什么做不到,因为你只有文,没有武,这也不是我的观点,这是清初四大家之一傅山的观点。
   新京报:但如今让人们复兴习武,恐怕太难了。
   徐浩峰:不见得非要练武,但大家要有这种气魄和气质,这需要一代人的苏醒,比如现在不少人把民国、明朝、清朝的武术书和兵器谱拿来出版,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新京报:男性可以习武,女性怎么办?
   徐浩峰:女性不见得习武,但是女性的审美对一个民族太重要了。如果你的一代女性都只喜欢中性的男人,那这个民族的未来一定会有问题。如果女性喜欢的是英武、遇事有决断力的男性,那这个民族一定会很强大。
发表于 2011-11-18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年轻有为呀!
发表于 2011-11-18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又不聪明,还学别人秃顶。
我想我是一天也不能离开徐氏宗亲网。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6-30 13:50 , Processed in 0.172237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