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又到大学毕业生开始寻找就业机会的时节,一则“大学生儿子收入比不上农民工老爸”的报道也正在流传——当年,一位陕西农民的儿子考上大学,父亲坚信儿子用不了多久就会“出人头地”。为了供儿子上学,他卖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并到城里打工。可儿子毕业后数年,父亲发现儿子收入还比不上自己这个农民工,于是感叹道,“我现在觉得上大学也没什么用”。又一次,我们听到了“读书无用”的叹息,而类似大学生收入比不上农民工的现象并不是罕见的个例。 如何看待读书的“有用”与“无用”?如果循着“读书—上大学—毕业后挣钱多”的思路,那么,现在的读书似乎显得“无用”。因为,伴随高校不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早已从精英化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在有些省市高考录取率已超过80%。大学生多了,分布在各行各业,岗位差异和收入差异都很大。即便是名牌大学毕业,硕士博士毕业,也不一定能获得高收入。所以,北大毕业生卖猪肉、女硕士生当油漆工之类的极端性新闻会不绝于耳。
但换一个角度想,读书给予人们的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还有头脑的丰富、心灵的充实。西汉的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哲人培根也说过,“读书使人充实,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许多大学毕业生虽然起薪不高,但总体来说,其事业发展后劲、职业提升空间要比低学历者深厚和广阔。况且,人的幸福感也不单纯由一时的物质来决定,通过读书可以不断丰富学识与涵养,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内心愉悦和满足。
不过,在肯定读书“有用”的同时,我们也不能无视陕西农民那句“读书无用”的叹息。因为,如果是富裕家庭或是中产家庭,对孩子的学费投入占家庭财产比重并不大,所以不太会看重“回报”。而对于贫困家庭来说,父母则是倾其所有、异常艰辛地供孩子读大学,整个家庭的脱贫希望寄予孩子身上,如果“投资”换不来回报,必将是深深的失望。这其中,有不少问题需要重视和反思——
首先,伴随高等教育不断普及,高校专业结构也需不断调整和优化,教育的内容需与市场实际需求挂钩,使得培养的学生能够才尽其用。而现状是,有的高校对于就业率低的专业不思改革,只顾把学生招进来就行;有的高校教学内容与模式陈旧,学生所学的书本知识难以转化为用人单位所需的实践能力,造成就业更难。
其次,“因教育致贫”的现象在一些地方,特别是边远农村地区还存在。当一个孩子的求学,需要掏尽家庭所有积蓄,甚至需要父母借债来供孩子读书,这样的负担显然太沉重了。所以,我们对于贫困学子的资助体系应进一步完善,资助力度应进一步加大。让这些学子在大学读书时,能有一份比较轻松的心境;而他们的父母,对于读大学的孩子可满怀期待,但不必孤注一掷。
同时,我们还需营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防止阶层固化。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来自贫困地区的年轻人,只要有才学,肯努力,即便没有“关系”、没有背景,也能找到“上升”的通道,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和不断改善,精神生活也日益充实。同样,学历不高的农民工,也可以获取继续学习的机会,通过辛勤劳动,在城市有尊严地生活。(徐 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