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75|回复: 2

[人物] 徐文涛:60岁,点燃激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19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b8ac6f2be62b0e82c5e52a.jpg

  以实物还原历史
  为了还原历史、向后人负责,徐文涛千呼万唤,终于淘到1936年出版的《中国疆域变迁图》,并把它放在史馆最抢眼的地方。有好心人劝告:“还是慎重吧。”
  徐文涛深谙此情。这段历史很久以来为史家所忌讳,以致才过去百多年,竟然湮灭无闻。他毅然决然地剥去覆盖其上的历史厚土,让子孙后代在惊骇中知耻而后勇、奋力拼搏。
  这张图把从1858年中俄签订《爱辉条约》,直到1945年期间,历代统治者亡国败家割地赔款的历史事实一一列出。此图如同一记惊雷,震撼了人们的心灵。每一个炎黄子孙看着中国巨大的版图一年年地缩小,数百万平方公里生生被蚕食、掠夺,中国疆域由“海棠叶”变成“公鸡形”,无不万分惊讶、痛惜、知耻、感奋。老人们叹息,青年们摇头,教员们感叹,将军们扼腕,而生龙活虎的现役军人,或高高地挥舞拳头,或牙齿咬得咯咯响……
  许多人感慨万千。他们说,过去我们常常自满于所谓 “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可是究竟有多辽阔,并不真知底细。现在看了这张图,真真切切感受到“伟大”这两个字的含义。而这“伟大”之中又包含了多少辛酸屈辱的沧桑往事。由此更增加了观展的真正价值:知耻知史,爱国爱党,发奋图强。
  为了满足太多热血观众的要求,徐文涛精心仿制了一批“胶质”《中国疆域变迁图》。
  解放东北时期,林彪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是名副其实的“一把手”。抗美援朝时期,高岗接任林彪职位,人称“东北王”。徐文涛一反“大凡人物有争议”就回避的“常规”,实事求是、客观地表达历史。
  关于抗美援朝战前复杂的形势,徐文涛将金日成、斯大林、林彪、彭德怀等人不同观点的激烈交锋 “还原”,让人知晓这场战争非同寻常的震撼及历史意义。凡有争议人物“出场”的地方,徐文涛都坚持以尊重历史、向后人负责的原则,拨云去雾,还原真实。
  用战例警醒后人
  我以审视和挑剔的心理仔细看了史馆内容,发现徐文涛积极推进、树立正面导向时,以不怕非议、过人的胆量,“把美撕破了给人看”。
  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美国人至今承认这是他们建国以来“惟一的一次败仗”。徐文涛却充满激情地告诉我:“我们夺取了战争的胜利,但由于战争初期后勤保障不利,也有血的教训。请看,这个展板就说了一个让人痛心的故事。”为了证实于此,徐文涛停了停,“我们后勤老领导谢宁就亲眼目睹、采访了这个悲惨的故事。”
  2011年8月23日下午3点,伴着柔丽的阳光,我同徐文涛一起拜访了原东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宣传部谢宁老人。
  “那个战役太惨了!”只开个头,谢宁老人居然说不下去,立刻悲痛欲绝、泣不成声……那是插在老人心中的一根刺、永远的痛!
  1950年11月,由于战事紧急,后勤保障尚未跟上,我15万志愿军战士来不及换冬装,穿着单衣就过了鸭绿江。在长津湖战场上,气温低至零下50摄氏度,美军第8集团军军长沃克实在顶不住,狼狈弃阵逃跑中翻车而死。
  身着夏装、围打敌人的我军勇士们,借夜幕掩护悄悄摸上去……大雪没膝,寒气近逼。风像刀似的一把把抛来,割剖着这个匍匐于地、等候进攻命令的坚强群体。起先,天空中布满牙齿,戳透薄布啃咬着志愿军战士们的身体。很快,四面八方到处都是牙齿,牙齿们包围过来,渐渐收紧、收紧,一口接一口吸着战士们的体温,把血肉之躯吸凉、吸成冻板,还在不停地吸着吸着……血液流速迟滞,脉管已经挂冰。心脏之火即将熄灭……死神能夺走战士们的生命,却夺不走他们钢铁般的意志和伟大的精神。宋阿毛和战友们承受着生命的极限,仍然群虎般卧在雪地上,等待着进攻的号令。
  每个小时,每一分钟,都是挑战生命极限的考验。每一秒钟,都是剥夺生命的危险承受。等啊等,挺啊挺……进攻的时间到了,冲锋号激越地响起,但“死鹰岭”阵地上的前卫尖刀没有反应。20军117团6连的125名志愿军战士,全部冻死在阵地上。
  坚守阵地的宋阿毛知道寒冷残忍、绝情、步步紧逼,预感自己的青春即将终结。但他仍以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坚贞和令人惊骇的坚强意志,写下绝笔诗:
  我爱我的亲人和祖国
  我更爱我的荣誉
  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
  哪怕是冻死
  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
  我的阵地上
  15万志愿军战士大都身着单衣,这125人仅仅是其中微小的一部分。谢宁和楼适夷部长目睹此景,惊讶得目瞪口呆。“老长老长的烈士垛呀!”谢宁老人一边呜呜哭一边讲述,“烈士垛码放得很整齐,头是头脚是脚。头上清一色的大檐帽,脚上清一色的回力球鞋。天哪!一人多高、好几百米长啊!我们那些可怜的战士们……”一阵急切的哽咽狂猛袭来,谢宁老人实在说不下去,我连忙递上毛巾。
  老人揩掉眼泪缓了缓,又接着说:“冻破脸、冻坏胳膊腿、冻掉手脚、冻掉耳朵的伤员们遍地都是,他们东倒西歪、痛得可地打滚。楼适夷(曾任东北军区后勤部宣传部长、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见了哇哇大哭,哪顾得上采访啊……”。
  “敌人的海军陆战师都逃跑了,整个山坡上,到处都是敌人丢弃的坦克、火炮。”谢宁老人举了举拳头,“朝鲜老百姓上来,气坏了,把美国鬼子的衣服扒光了。敌人的白条尸体也码成垛……”。
  西线战场冻伤2万人,东线战场冻伤3万人,5万多活蹦乱跳年轻的躯体,没有死伤在与敌拼杀格斗和硝烟中,而是亡命于“后勤补给”。
  “当时的志愿军有三怕,”徐文涛借题发挥道,“一怕没饭吃,二怕没子弹打,三怕负伤了抬不下来。”
  “文涛胆子大,”谢宁赞赏着,“这话对是对,除了文涛的解说词,没人敢这样写。”
  宁讲万言史,不冷一人心
  “感动一个领导,就感动一个单位;感动一个人,就感动一个家庭。”徐文涛这样哲思闪耀的星火随处飘飞。一天接待几个团,他不停地讲啊讲,口干舌燥、嗓子冒烟,他仍然激情万丈、口若悬河。观众那样忘情、专注,表情随着讲解内容而阴云密布、晓日破云、狂风突袭、晴空万里。徐文涛如同加足油门的车子拼力前行。观众们被展馆内容感动,也被徐文涛的精神感动。有的观众像心疼亲人那样递上洁白的手绢、面巾纸,有人专门跑出去买来矿泉水、冰棒、饮料。徐文涛又被观众感染、感动,心灵的清爽和激情化作更流畅、更丰富的演讲……
  面对几百人的团队观众如此,面对几个人甚至一个人他也是如此。徐文涛对自己的另一个要求是“宁讲万言史,不冷一人心”。“这年头感动一个人不容易,不放过任何机会,尽量做,感动一个是一个。”因为他知道,只有点燃心灵的火种、星火燎原,我们的“红色家园”才能日益壮大、永世传承……
  2011年8月19日,我在杂志上看到一幅照片,徐文涛单独为一个残障人解说。那位残障人头大身材瘦小,头顶不及徐文涛肩膀。我算算比例,他大概不到一米五。他叫林卓,是哈尔滨市的一个工人。他闻知沈阳有个后勤史馆,专程赶来收集亲属的原始材料。林卓的大爷原在沈阳军区后勤某分部服役,是林氏家族最出色的人物。林卓的语言如同他的个头、长相一样。他走路脚步很轻,像一片片叶子飘来飘去。见面后,他受宠若惊地跟徐文涛握手,握力很轻、若有若无。但,徐文涛已经读懂了这个人的不同之处。
  面对一个观众,徐文涛3个小时不停歇,以同样的激情,同样的认真,同样的内容,让林卓与“一个团队”享受同等待遇,感受中国军事后勤百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扣人心弦的“展馆风暴”……观展结束后,林卓由于激动久久不能自拔。风雷在体内狂猛激荡,感谢的话争先恐后挤在喉头、不肯礼让,塞憋半天,直到面颊云霞缤纷,才迸出几个残破、排序混乱的字词。他再次移动那双轻若飘叶的脚步,握手――仍旧力轻若无,如同两个叶片象征性地包夹一朵花蕾……
  开馆后,徐文涛没有一个休息日,慕名而来的人太多。“五一”、“十一”和春节,都是他最忙的时候。分身无术,徐文涛只有一个办法――“全天候,零距离”。
  2009年5月初,徐文涛正在医院忙碌,89岁高龄的父亲大腿截肢,担心、疼痛的刀子,一下下割在他的心上。手术刚完,父亲苍白的面孔、多处插满管子的样子,更让他忧心忡忡、愁肠寸断。
  这时,沈阳药科大学读大一的团支书戚凝打来电话,她要在五四青年节组织学生来史馆学习并与部队官兵联欢。徐文涛如同听到首长命令那样应下后,看看病床上的父亲,眼窝潮润,向父亲轻轻说了声“对不起”,被懂他的妹妹和妻子“撵走”……
  得知戚凝和同学们要参观军营,这已超出徐文涛的职责范围。面对这些热情的学生,徐文涛没有封口、推托,而是请直属工作处处长协调,先后找了通信站的政委、教导员、连长等六个人,再亲自把学生们送到连队……
  事后戚凝再三致谢,徐文涛这才解开 “谜底”:“我为什么这样做?第一,你是大一的团支部书记,刚踏进大学校门就来展馆和部队学习,非常难能可贵,我必须帮你。你第一次办事成功了,有个良好开端,将对你一生有着重大意义。从你人生和事业的角度,我也要支持你。第二,我要告诉你一个道理,今天社会上还是好人多。我和你素不相识,支持了你;六个人都和你素不相识、都支持了你,支持概率是百分百。我想让你相信:只要年轻人勤奋好学,就会得到全社会的支持。”
  我更看重人的价值
  “我现在60岁,按说,大校军衔的职位早就应该退休。只因工作需要,我还肩负着责任,就一直坚守在史馆的岗位上。无论干什么,多大年纪,都不要忘记:人生的本质是责任。人的价值,就是对社会对人的奉献。检验价值的标准,就是对社会有没有用。人,有作为才有地位,有奉献才有价值。
  “我的智商不比别人高,我学习好、工作好,别人惊讶、惊喜、惊叹,其实我只是时时把责任放在心头,多下了许多笨功夫罢了。就拿建史馆来说,近三千个日日夜夜我昼思夜想,无时无刻不在琢磨。一听别人说哪有文物,我就眼睛放光。不管费多少劲、求多少人,也要尽力收集。因为,文物最能体现真实,是最好的证人,是不动声色的叙述,是史馆最重要的文化力量。现在,我一共搜集了几百件有价值的文物,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虽然史馆的工作千头万绪,我从不嫌麻烦。我一直把史馆当成家,当学问来研究,当事业来做。把‘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文化’,当成自己价值追求的体现。
  “名誉和地位追求,乃人之本性。追求官职本没有错,但要有限度,要方方面面考虑,决不能‘一根筋’。提了正常,不提也是正常的。太多人一再追求官位,提了高兴,不提就翻脸,这怎么行?官职上不封顶,副师晋正师,五级晋四级,四级晋将军,有头吗?组织部是你家开的吗?再说,职位跟社会价值没有必然联系。
  “‘知恩知足心态好,爱党爱军感情深’。我出生在世代为农的家庭,现在已是大校,我非常知足。月薪万元,够多了。食着百姓小米,花着纳税人的钱,拿着国家俸禄,要感恩,要回报。怎么回报?对我来说,就是要放大价值。资本家追求利益最大化,我追求人生价值最大化。现在感动10万人远远不够,‘十万是起点,百万是目标’,只要我身体行,只要组织需要、社会需要,我会当一辈子红色传人。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生存环境好了,为什么很多人迷茫、无所事事?太多人生活在幸福之中,太多人又生活在牢骚之中,为什么?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理想、没精神支柱、没榜样,放大了说,一个没有偶像的民族是危险的民族。网上流传,一些年轻人‘宁可坐在奔驰车里哭,也不骑着自行车笑’,这样的追求多么可怕。
  “我问过太多的大学生,许多人没有偶像,也没有崇拜的人,这是一件可怕的事。过去我们只强调精神是有偏颇的,现在完全放弃精神,难道不是偏颇吗?当今社会,大家不缺知识,而是缺榜样。我们需要时代最强音,需要引领时代民族精神的榜样!”
  2011年初,干部处长已经向徐文涛明确:“因为你已经60岁了,虽然仍然在岗位上继续工作,但已经不能调资、不能晋级。”徐文涛听后没有丝毫不快,更没有半点牢骚,而是无官一身轻松,忘记名利比蜜甜。但,工作激情不能减,永远不能忘了责任和担当。“别人和我比官职,我和别人比价值。”
  (摘自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2年第一期)
  作者 刘国强



发表于 2012-5-19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需要这样的激情
发表于 2012-5-19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正是现代年轻人需要补上的一个课题。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7-6 07:57 , Processed in 0.178861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