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204|回复: 4

[地方] 徐谓礼文书为何能在南方潮湿之地完整保存800余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15 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8600475455277780505.jpg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2年4月,在武义县城东郊龙王山,徐谓礼棺木出土时的情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清理后的徐谓礼夫妇墓穴。
  浙江在线09月14日讯昨天上午,由武义县政府举办的国家一级珍贵文物―――南宋徐谓礼文书新闻发布会在武义举行。
  发布会上,武义县副县长程浩介绍了武义的历史、经济、文化背景,武义县公安局刑侦大队长李浩介绍了案件的侦破过程,浙江省文物研究考古所研究员郑嘉励介绍了文书的发现、整理情况,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教授包伟民介绍了文书的史学价值。
  在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徐谓礼文书”这件传奇国宝身上,关于它的出土、保存、追缴和考证过程,弥漫着太多神奇的色彩,充满了种种不可思议的机缘……
  徐谓礼文书
  断无假的可能
  郑嘉励说,2011年3月,他来到武义县博物馆,看到了几张文书的照片。照片效果并不是很好,但内容清楚。他一看到照片就认定那是真品,而且“断无假的可能”,理由有三:
  首先是文书的内容。“这是今人从没看到过的。加上徐谓礼不是名人,他的官衔、委任状等历官材料要造出来,造假者必须有非常丰富的历史知识,目前来看,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郑嘉励认为,这种文书,就算集中了全世界研究宋史的学者,也无法作伪。
  其次是书法的形式。文书的书写完全是一种公文格式,造假者如果没有见到过一个真的“模板”,断难造出假来。事实上,类似文书前所未见,史书上也没有相关记载,“没有真品,何来伪作”。另外,文书上的小楷字虽然不是高明的书法家所写,但是透露出那个时代的精气神,这也是今人无法模仿的。
  最后是从动机上分析,完全找不到造假的理由。造假的目的是为了赚钱。徐谓礼不是名人,文书的内容一点也不风雅,极冷门,到市场上不易出手。如果为了卖钱,那就写写唐诗,或者去造造司马光、王安石的假多好。
  郑嘉励把照片拿给包伟民教授看了后,包教授也支持他的观点,认为文书绝对是真的。“于是,我当时就建议武义县博物馆赶紧报案,这将是镇馆之宝,也将是浙江文物界的一大发现。”郑嘉励说。
  坟墓坚固如堡垒,得用电钻才能凿开
  徐谓礼墓是夫妻合葬墓,男左女右。今年4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徐谓礼墓进行发掘清理时,出土了徐谓礼夫妇圹志(墓志)两通,确定原先对文书为徐谓礼墓随葬品的推断是完全正确的。
  为什么徐谓礼文书穿越800年后仍能不毁不损,华丽亮相?首先是因为它在墓里保存得好,被盗之前,它处于一个完全密闭的环境之中。
  徐谓礼与妻子林氏的墓室结构特点是三合土填筑,石板密封,棺木保存完整,“三合土主要材料是熟石灰、黏土和沙子,作用与现在的混凝土相似,三合土填实后还进行了勾缝浇注,完全成了一个密封盒子,严丝合缝,防水防气防压”。郑嘉励说,墓的坚固程度超出了他们的想象,是一般墓葬根本比不上的,今年4月发掘清理时,需要五六人用撬棒和粗大的木棍,才能把覆盖在墓室上的石板撬开。墓穴内部,得用电钻才能凿开。
  考古专家发现,林氏的墓穴明显被盗过,盗墓者在盗完林氏墓穴之后,也曾想继续盗隔壁的墓穴,但两个墓穴之间隔了一道墙,很结实,根本就凿不穿,最终只好放弃。
  不光墓葬严实,文书也很严实,它被卷起来后外面包着宣纸,然后是一层封蜡,保护层多,又都起了作用,才成就了这惊世奇迹。
  郑嘉励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发掘清理是为了配合破案而进行的抢救性发掘,如果是完全意义上的考古发掘,一定能成为全国考古十大发现。
  出土6年后
  文书还“很臭”
  郑嘉励最初看到文书照片的时候,就推断它们是从墓葬中出土的。“南宋距今800多年,纸质的东西,传世可能性极小。这就意味着它是从地底下来的。”事实上,警方后来的侦查验证了他的判断。
  不过,纸文书能保存得这么好,还是让他大感意外。通常来说,科学发掘出土的这类文物,要进行杀菌,然后保存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之中,才不至于遭受更大的损害。而“徐谓礼文书”却无比神奇,它被盗墓者挖出来保管了6年,这6年间还多次打开来给有意购买的买主观看,但是,一直到今天,它整体品相依然完好,并没有受到太多的损害。除了墓葬结构、蜡封密闭这两个原因之外,郑嘉励认为纸张质量优异是文书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
  “现在把它打开来,气味还是很重,一打开就能闻到一股臭味。”郑嘉励说。因为墓葬密闭,文书完全与外界隔绝。800多年的封闭,使文书上的气味一时难以消散。
  在郑嘉励看来,徐谓礼墓葬的风格跟南宋时期金华其他古墓葬基本相同,只是局部有些差异。目前用泥土回填也是出于保护的考虑,以后可以作更深入的研究。
  将为宋史研究提供更有力的第一手材料
  南宋迁都临安,当时的浙江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一直以来,浙江并没有发现太多重量级的南宋文物。徐谓礼文书的出土,不仅是宋史研究领域的大事,也是我国文献史上的大事,毫无疑问,它已经成为迄今为止浙江发现的最重要的宋代文物。
  包伟民和郑嘉励认为,徐谓礼文书在史学界产生轰动是必然的,因为对于宋史的研究再没有比这更直接的第一手材料了。“它所记载的是南宋官制,而官制是整个社会制度中的核心制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包伟民和郑嘉励合作编著的《南宋徐谓礼文书》一书已经成稿,将于10月份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对文书的学术价值、性质、内容作了全面介绍,还包括文书的全部图片。“完全可以预见,这本书一出来,肯定会成为宋史研究领域被引用率很高的一本书。”
  郑嘉励对武义**门的侦破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如果不是**门的深入追查,这批文书或许永远不可能这么完整地聚在一起,或许再过几十年,我们会在这儿见到一张,在那儿又看到一张。因为这样的文物一旦散失,就很难再聚首。”

 楼主| 发表于 2012-9-15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武义警方侦破"南宋徐谓礼墓"特大系列盗掘古墓葬案
追回国家一级珍贵文物“徐谓礼文书” 2012年09月13日 15:52:09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公安人员检查追回的“徐谓礼文书”。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警方缴获的其他文物。
   浙江在线09月13日讯 日前,武义县公安局经过历时一年的专案侦查,成功侦破武义“12·28南宋徐谓礼墓”特大系列盗掘古墓葬案,盗掘南宋徐谓礼墓葬的程某等5名犯罪嫌疑人全部抓获归案,成功追回国家一级珍贵文物———17卷南宋徐谓礼文书。同时,经过穷追深挖,抓获了另外11名涉嫌盗窃古墓葬的嫌疑人和一名倒卖文物的犯罪嫌疑人,破获发生在金华、丽水等地的宋、元及三国、两晋时期古墓盗掘案20余起,追回文物57件。该案是我省近年来破获的最大系列盗墓案件。武义县公安局为打击文物犯罪、保护国家历史文物做出了重大贡献。
  “徐谓礼文书”完整地保存了17卷共5万余字,详细记录了徐谓礼从中央到地方、从低级到中级历官及其政务全过程,涉及中央制度的核心内容,是深入研究南宋中后期政治史乃至其他相关领域的第一手资料,实为前所未有的文献发现,意义非凡,必将引起学术界的轰动。
  武义县城东郊,有座龙王山。冈丘绵延,树木葱茏。龙王山下,永康江与熟溪汇合成武义江,往金华方向奔流。山下江面开阔,高高的芦苇连成大片的青纱帐,白鹭翻飞,鸟鸣相闻。
  龙王山上,有座龙王庙,背山临水,香火很旺。龙王庙一侧土名叫祠堂座的小山坡上有座荒坟,已经相当破败,隐约有石砌的台阶。
  “没人知道那是谁的墓,从没见过有人来祭拜,也没听到有过什么动静。”守庙已十几年的81岁当地老人钟日信,直到今年四五月份才听说这个小山坡上挖出了珍贵的宝贝,省考古队的队员住进了龙王庙,还花钱雇他与老伴烧开水、打扫卫生。钟日信老人曾兴冲冲地跑去观看古墓发掘:“那棺材刚抬出来时颜色还是绯红绯红的,很亮!”古棺在老人面前华丽闪现,颜色随即变得黯淡。老人看呆了!
  如今,小山坡已经被全面开掘过,用封土保护了起来,只有泥土中散落的几块“年糕砖”,隐约传递给寻访者几许神秘的信息。
  这个小山坡,就是国家一级珍贵文物———“南宋徐谓礼文书”出土的地方。不过,最初发掘出这些国宝的并不是考古队员,而是几个盗墓贼。因此,在这一重大文物发现中,公安干警成了重要角色。
  神秘照片,引出惊天大案
  去年春节,武义山城笼罩在一派祥和的节日气氛里。时任县博物馆馆长的董三军却有些心绪不宁,他手里有几张前几天别人拿给他看的照片,据说文物市场上正有人在为这张照片上的东西寻找买主。
  董三军刚见到照片时,非常震惊,第一反应是“不会有这种事情”!他忍不住仔细端详,照片上是一幅铺开的卷轴,上面写着一些小小的字,记录的似乎是宋代的事情。“如果是宋代的,哪怕是一片白纸都非常罕见,价值连城,难道这真的就是宋代的纸质文书?”董三军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件东西搞清楚。
  他一边查找资料,一边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宋代历史文献专家郑嘉励联系,请他务必尽快到武义走一趟。
  去年3月,郑嘉励来到武义,董三军郑重地拿出照片,递过去:“郑老师,请您看看,这东西是真是假?”
  郑嘉励接过照片,看了一会,没说话,抬起头来,疑惑地看看董三军,想问什么,没开口。他抓起桌上的放大镜,又反反复复端详了好一阵子。
  “怎么样?是真还是假?”董三军紧张地小声问。
  过了好一会儿,郑嘉励一拍桌子,两眼放光:“必真无疑!就是把全世界的宋史研究专家和学者请到一起,也造不出这样的假文书!”
  郑嘉励说,文书上记载的内容不是谁都能写的,如果要造假,需要很全面的历史知识,而这些知识今人是不具备的;从动机上考虑,造假是为了卖钱,造假者不会笨到花这么大的精力去造徐谓礼这样一个无名之辈的假。“南宋的纸质文书,又保存得这么完整,是前所未有的珍贵文物。”他建议董三军赶紧报案。
  接到董三军的报案后,武义县公安局领导高度重视,当即成立了以副局长蔡高鸣、刑侦大队长李浩、副大队长陈海江、民警潘冠武为主要班底的专案组。
  跨省追查,“富二代”卧底地下文物市场
  唯一的线索就是那张照片,从何下手呢?刑侦队员和董三军等人分析,文书很可能来自近几年被盗的古墓,盗墓者拍成照片寻找买家,如果找到最早拥有这张照片的人,就能找到文书的持有者。
  可是,人山人海,怎么找?
  “地下文物市场我们从没有接触过,要进去很难,办案人员也不是内行。”李浩说,思来想去,最后决定采用“钓鱼”方案:把长得又高又帅的民警潘冠武扮成一个喜欢古董的“富二代”,通过可以信任的中间人,到市场上去搜集信息。
  接下来的两三个月,民警寻访了浙江省内各个城市的古玩市场,又到安徽、福建、江西等地的文物市场去找,排查了好几百人后,反馈回来的信息是,有四五十个人持有或曾经见过这张照片,而源头可能是一个叫“阿兴”的永康人。
  一个业余收藏家告诉“富二代”:“照片是‘阿兴’带来的,他说这宝贝是从武义的古墓里挖出来的,放了好多年,急着想出手……”还有人透露,“阿兴”给照片上的东西开出的价是120万元……
  夺宝目标从各地文物市场缩小到永康、武义。专案组推断,作案人是武义本地人的可能性很大。民警对“阿兴”进行了侧面调查,发现他是永康方岩人,专门做古董生意,与一些武义人有过神秘来往。一路追查,与“阿兴”联系特别频繁的,是武义履坦人程某。
  锁定目标,嫌疑人浮出水面
  各方面的线索渐渐聚集到程某身上。经调查,程某没有正当职业,近几年专门学习文物知识,还学过易学相术,与人接触总是很神秘。最可疑的是,他曾到当地打铁铺定制过一件特殊的铁器———洛阳铲,那是专业的挖墓工具。
  “富二代”还套出了准确消息,程某手上就有文书,但文书有很多卷,分别由好几个人保管,互相之间保密。
  接下来,就是要与程某进行直接接触,打听出文书的下落。“当时我们有三种担心:公开抓捕怕打草惊蛇,珍贵的文书会被销毁;收网太早,怕找不到文书,文书体积很小,容易藏匿,如果放在野外就更难找;收网太晚,怕文书已经流失到海外。”专案组想到了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并分别设计了相应的预案。
  通过中间人,潘冠武与程某见了面,此后,或见面或打电话,两人接触频繁。
  潘冠武说,程某手里有各种宝贝,很想知道能值多少钱,私下向人东打听西打听,他心里可能也没什么底。
  程某又是个特别谨慎的人,到底与哪些人共同保存着文书?文书存放在什么地方?“富二代”怎么都套不出答案,只能由民警在外围深入调查,一个多月后,另外3个嫌疑人浮出了水面。
  其中一个姓杨,他与程某关系密切,两人每次见面都很隐蔽,要把门关起来说话,这在武义农村是很反常的现象。而且,杨某会看风水,这不正是盗墓者特别需要的“特殊本领”之一吗?
  另外两人也露面了:曾以盗窃文物罪被判过刑的王某和汤某。王某是个不到150厘米的小个子,特别瘦,几乎每个盗墓团伙都需要这样一个适合钻进墓穴掏东西的人。
  智擒嫌犯,13卷出土文书震惊专家
  嫌疑人发现了4个,但文物一直没出现。大队长李浩有点着急,给潘冠武发出指示,利用文物贩子急于出手的心理特点,开出比其他买家高一点的价格,想办法与文物见面。
  “富二代”出了个比别人稍高的价格,超过100万元。程某很动心,答应带真货给他看。
  “你放了好几年,那些宝贝都要放坏了吧?”“富二代”套话。
  “放心,保存得特别好。”程某说,“我们也不是傻子,古墓是2005年挖的,文书拿出来的时候套着一层宣纸,外面还封着蜡。我们拿出来后也没有马上打开,就用黑色塑料袋包好,密封起来,隔绝空气,防止氧化。”程某对自己的技术津津乐道。
  2011年7月,程某应“富二代”的要求,带着一卷文书到上海。“富二代”爱不释手,要求看全部文书。程某说文书共有13卷,分别放在5个人手里。
  这边,办案人员周密地部署抓捕计划。对方非常小心,扑空的次数不是一两回。有一次,警方请了个中间人约程某到永康一家咖啡馆喝茶,并安排3个行动小组分别在路口守候,见机行事。那个中间人太紧张,打电话时声音都发抖了,程某很老练,说自己手里根本没有这样的东西。警方扑了个空。
  机会终于来了。2011年12月下旬,警方获知程某等人要与一个买家验货,分别放在几处的文书也会集中保管的消息,赶紧制定了周密的抓捕方案。12月28日,统一抓捕行动展开,程某等人非常警惕,提早一个多小时就到验货地点去查看,而且还留了一手:并没有把全部文书带来。
  “惊心动魄!”董三军用一个词来形容。
  12月28日晚开始行动,次日凌晨2时,民警在验货地点抓获了3名犯罪嫌疑人和部分文书。经突击审查,民警又赶到存放剩余部分文书的杨某家,将他抓获。29日凌晨4时,13卷文书悉数追回。
  “拿到文书后,我们立即起程去杭州。12月29日清晨6时,我们到达杭州,6位专家已经在等候。鉴定工作立即进行,一个小时后,鉴定结果就送出来了:‘国家一级珍贵文物’!两小时后,6位专家出来了,手舞足蹈地告诉我们:‘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最重大的文物发现’!”董三军说,他当时听得热血沸腾。专家告诉他,文书详尽记录了徐谓礼历次转官的经历,字迹工整,保存完好,出土的宋代纸质文物像这样保存极为完好的,前所未见,对研究古代官制、葬制、纸张制造等意义重大,极其珍贵,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北上追缴,国宝文书终成完璧
  “看到文书的时候,我们都惊呆了!13卷文书完好无损,字迹清晰,纸张摸起来像现在的牛皮纸,很厚,很硬。”李浩说。
  今年1月4日,省博物馆的12位专家齐聚武义,对古墓和文物再次进行考察、鉴定,大家惊叹不已。专家说,这样的文物,如果流落到国外,后果不堪设想。想从国外的文物市场上买回来,至少要花几个亿,而且,如此珍贵的文物,收藏者一般不会拿出来卖。
  经过审讯,警方又了解到一条重大线索:还有4卷内容相对独立的文书在北京的一个买家手中。
  程某交代,他曾经把17卷文书以70万元的价格卖给北京一个买家。没过多久,那买家就要求退货,说北京的“文物专家”认为这些文书不值钱。他想当礼物送人,竟没人要,因为文书上既没有名人印章,也没有名家落款。
  由于程某没能把70万元全部退回去,北京买家把13卷还给程某,自己留下了4卷。
  今年7月5日,武义警方掌握准确信息后,派员到北京,将流散的4卷“录白告身”追回。至此,徐谓礼文书的“告身”、“赦黄”、“印纸”三部分共17卷终于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伙人分工明确,手法熟练,我们断定他们不是第一次作案,所以,继续深挖!”李浩大队长不忙收兵,要求继续追查。通过审讯,警方又抓到了11个盗墓者,他们分别结伙,在金华、丽水等地盗掘宋、元及三国、两晋时期的古墓20余座,掠获的57件珍贵文物被收缴。
  至此,这个古墓盗窃案真正结案,目前,犯罪嫌疑人均已被移送至检察机关。
  重回古墓前
  要求拍照留念
  这个盗墓者
  还藏着什么心思
  2011年12月29日,当警方把省文物鉴定中心的“国家一级珍贵文物”鉴定报告给程某看时,他并不相信这个结果。北京买家的退货,对程某的打击相当大,他觉得这些文书虽然值钱,但无论如何也称不上“国宝”。
  因为与程某接触过多次,潘冠武对他的了解比较深:“我去过程某住的地方,就是很简陋的出租房,柜子后面、床下面都有不少瓶瓶罐罐,一看都是古代的东西。房间里还有很多考古方面的书籍,我夸他是业余文物专家。他说自己对瓷器比较有研究,都是自学的,一件瓷器属什么年代,一眼就能看出个大概,不过对文字的东西了解不多。”
  对这些文书,程某很看重。刚出土时,因为文书相当潮湿,他吩咐其他同伙不准打开密封的蜡,两个月之后才打开来看。分开保管后,所有文书都是用塑料袋密封,存放在暗处。
  龙王山古墓抢救性发掘清理结束后,民警带着程某到墓葬原址去辨认现场,看到清理后的徐谓礼夫妻合葬墓规模非凡、构造精致,加上听专家介绍了文书的情况,程某信服了。他叹了口气,喃喃地说:“是真的,是真的!”
  程某请求民警潘冠武帮他在墓前拍张照片:“留个纪念,等我坐牢出来以后再给我,你帮我保管好。我挖到过这么值钱的东西,这宝贝还在我家放了6年,也算值了。”
  潘冠武说,程某等人都有一个发财梦,想通过盗掘古墓一夜暴富,但多年来其实过得并不好,也没有几个人能真正摆脱生活困境。
  程某告诉专家们,当年王某到这小山坡上挖笋时,看到有青灰色的石头台阶,怀疑是古墓,就叫来了杨某、程某等人,踏勘风水,确定古墓方位、打盗洞的位置等。他提醒专家,他们盗墓时,见到棺材里的尸骸上还裹着衣服,有好几件,有人想去拿,他不让,说要盖回去,“方便以后考古学家确定古墓的年代”。谁知,在他们之后,又有两批盗墓贼光顾这个古墓,其中有个见衣物还不错,就拿到河里去洗,洗烂了,就丢了。
  闻者无不叹惜。古墓清理过程中,考古工作者的确在棺材内发现了一些织物残片,目前已由中国丝绸博物馆取样,结果将在研究完成后公布。


 楼主| 发表于 2012-9-15 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武义南宋古墓出土徐谓礼文书 被盗墓贼藏了六年
  浙江在线09月13日讯 墓主徐谓礼出身名门。据载,南宋杰出思想家、文学家、状元陈亮是他娘舅,著名权臣、宰相贾似道是他姻亲  南宋至今,800多年的时光流逝,多少原本以为坚不可摧的东西已经坍塌、毁灭,多少原本觉得价值连城的物品被岁月侵蚀,化为尘土。
  但是,10多卷轻轻巧巧的纸,却奇迹般地留存了下来。让世人震惊的是,它们完整如初,光洁如新,在沉睡中完成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时空穿越。
  更为重要的是,因为这些纸,不为今人所知的800年前的南宋政治历史风貌,如画卷般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武义古墓中发现的17卷徐谓礼文书,经鉴定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我国文物的最高级别),是我国自民国新史学创立以来首次发现于墓葬中的宋代文书,也是我国考古史上前所未有的文献发现。在这份国宝完整地在考古专家面前摊开来之前,很多人都不敢相信它是真的。这也正是它得以幸运保全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这个惊世发现究竟有多大的文物价值?最早对文书进行鉴定的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浙江大学历史系主任包伟民,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嘉励等对徐谓礼文书进行了详细解析。
  “徐谓礼文书”
  究竟记载了什么
  现存“徐谓礼文书”共有三部分:“录白告身”、“录白敕黄”与“录白印纸”。其中,“录白告身”有两幅,“录白敕黄”一幅。文书的主体是“录白印纸”,共12幅,完整记录了徐谓礼从嘉定十四年(1221)起至淳祐十二年(1252)30多年间的仕宦经历。“印纸”的内容包括徐谓礼当官期间所有的“考核表格”、为亲友所写的各类保状,包括官阶升迁、被委任差遣、治绩考核、帮放请给(发放俸禄)、其母过世时依制丁忧守丧等极为丰富的内容。
  那么,什么是告身、敕黄和印纸呢?包教授作了详细解读。
  南宋官制,官员同时具备两种基本身份,一是标志其官位级别高低的名号,称“阶官”;另一是确定他们实际掌管事务的职位,称“差遣”。从徐谓礼文书可知,南宋官员的告身,是官员阶官的“任命状”,由三省宰执(大体上可以理解为正副宰相,包括最高军事长官枢密院使等人)签署。官员差遣的任命则由尚书省签发,由于是用黄色绫纸书写,以皇帝制敕的名义签发,因此称为“敕黄”。
  “印纸”,大体上可以理解为现代官员的“考核表格”。官员上任时,上级部门颁发一张印纸,官员任内的考核内容(称为“考课”),都由相关部门记录在官员的印纸上,作为日后考核的依据。
  所谓“录白”,就是抄件。出于上交有关部门或官员本人存底等需要,宋代规定须由合法的书铺来抄录“告身”、“敕黄”与“印纸”这些官方文书的副本,称“录白”。书铺抄录后,需要在录白上加盖签章,以示负责。经有关部门校对后,就可以将录白视为官文书的有效副本。“原件是不可能下葬的,通常都保存在宗祠中,抄件跟原件的内容、格式都一样,只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别。”包伟民教授说。
  面世过程
  惊世国宝被盗墓贼藏了六年
  包伟民和郑嘉励是最早看到徐谓礼文书的几个人之一,不过,他们最初见到的不是实物,而是照片。
  2011年3月的一天,郑嘉励应邀到武义,时任武义县博物馆馆长董三军呈上了几张“徐谓礼文书”的照片。虽然从照片上能获取的信息量不多,但郑嘉励在仔细观察后,当场认定文书无论内容或形式都没有伪造的可能,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物价值。他建议董三军尽快向**门报案,务必找到文书原物。
  随后,郑嘉励将文书的部分照片送给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包伟民审看。作为我国著名的宋史研究专家,包教授一眼就看出了文书的非同寻常,他认为,文书是真的,如原件能找回,将对南宋历史的研究产生深刻影响。
  此时,谁也不知道,这份照片上的文书早在6年前就已经被一伙盗墓贼从古墓中挖了出来,并且正四处寻找能出得起高价的买家。
  2005年4月,程某和四个同伙在武义县熟溪街道胡处村龙王山盗掘了一座南宋古墓,17卷徐谓礼文书被悉数盗出,同时出土的还有毛笔、镇纸、砚台、私印等物品。分赃时,靠自学懂得一点文物知识的程某告诉同伙,17卷文书分开来不值钱,必须完整保存才有价值。
  让程某意想不到的是,这一存就存了6年。因为“收藏界”(地下文物市场)普遍质疑文书的真实性,始终不能以理想的价位卖出去,甚至还遭遇了被北京买家退货的尴尬。
  在盗墓贼急切地希望将文书出手的时候,武义县公安局布下的网正在一天天收紧。接到董三军的报案后,以副局长蔡高鸣、刑侦大队长李浩、副大队长陈海江、民警潘冠武为主要班底的专案组,从照片入手进行秘密侦查,最终于2011年12月28日抓捕了程某等几名犯罪嫌疑人,搜获分藏在几个地点的13卷“敕黄”、“印纸”文书。今年7月5日,已经流散到北京的另外四卷“录白告身”文书也被追回。徐谓礼文书“告身”、“敕黄”、“印纸”三部分内容,终成“完璧”。
  文书价值
  前所未有的文献发现,意义非凡
  2011年12月29日,也就是13卷徐谓礼文书被追缴回来的第二天,浙江省文物鉴定中心的一纸鉴定书,震惊了所有人。参与鉴定的专家认为,徐谓礼文书为我国自民国新史学创立以来首次在墓葬中发现的宋代文书,是“国家一级珍贵文物”。昨天,包伟民教授也告诉记者:“元代以前,从地下挖掘出来的纸质文书,这是第一份。它没有经过任何修饰和改动,完全真实,它所记载的内容前所未闻。”
  据介绍,在徐谓礼文书发现之前,宋代纸本文书只发现两件,且记录的信息面狭窄,信息量也很少。其中一件是《宋人佚简》,收录的主要是官员、文士之间交往、酬酢的礼节性书启。另一件是根据黑水城发现的西夏文书整理而得的《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所反映的信息也仅限于西北一隅。因此,这两件宋代文书都有明显的局限性。
  徐谓礼文书则不然,它完整地保存了17卷共5万余字,详细记录了徐谓礼从中央到地方、从低级到中级历官及其政务全过程,涉及中央制度的核心内容,是深入研究南宋中后期政治史乃至其他相关领域的第一手资料。专家们一致认为:“实为前所未有的文献发现,意义非凡,必将引起学术界的轰动。”
  包伟民教授说,徐谓礼官位不算显赫,以南宋时期官场的情形看,他的历次升迁、任职,其间或略有耽搁,大多也属正常。文书上记载的徐谓礼的仕宦生平,为我们讨论和研究南宋中后期一般中下级官员的政治生涯,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典型的案例。
  专家们指出,徐谓礼文书在地下埋藏了将近800年而不腐,确实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奇迹。从收藏角度看,它的价值也是无法估量的。从明代开始,收藏界就有“一页宋纸,一两黄金”的说法。徐谓礼文书作为宋代手抄孤本纸卷,比起一般的宋版书籍,价值有过之而无不及,是绝对意义上的无价之宝。
  古墓揭秘
  800年不腐之谜
  今年4月到5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徐谓礼夫妻合葬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这座保存了国宝文书的南宋古墓完整地呈现在众人面前,一系列不解之谜也随之打开。
  人们最关心的谜团,当然是纸质的“徐谓礼文书”何以能在墓中留存近800年而不腐烂,并且被盗墓者挖出来保管了五六年后,仍然光洁如新,字迹清晰。
  郑嘉励告诉我们,打开墓葬后发现,古墓内的墓壁整体用砖砌成,严丝合缝,非常规整。徐谓礼的棺木和墓壁之间,全部用三合土捣得严严实实,棺材上方则用石板盖住,石板上方再铺上石灰。
  “也就是说,墓中的棺材就像是被水泥浇灌在里面一样,是一个完全密闭的空间,跟外界是隔绝的。这就使得棺材里面的东西能保存完好。”郑嘉励说,在墓葬打开的一瞬间,他完全相信,2005年盗墓者进去的时候,死者徐谓礼应该是穿戴整齐地躺在棺材里面,他身上的衣物,随葬的文书、毛笔、观台、镇纸等都安放如初。
  “文书之所以能留存下来,还有一个原因是它被卷起来之后,外面还封了一层蜡,相当于又多加了一层保护。”郑嘉励说,文书出土后放在盗墓者手里五六年,基本无损,只有局部发生了霉变,这说明文书的纸张质地优良,也有力地证明了南宋时期极高的造纸水平。下一步,他们将对纸张进行鉴定。
  墓葬清理过程中,专家们发现了徐谓礼与夫人林氏的两通墓志,其中林氏的墓志非常完整,徐谓礼的墓志则被盗墓者击碎,但拼凑起来后仍然可读。墓志记录了徐谓礼的生平、世系、历官、生卒年、葬地等,由此,专家们摸清了墓主的基本情况。
  “这是保存相当完好的一个南宋墓葬,这个墓如果不被盗掘,而是按科学程序进行发掘,其价值不知道要高出多少,将是极其重大的考古发现。”郑嘉励不无遗憾地说。
  墓主身份
  徐谓礼“生长名儒之家”
  关于徐谓礼生平事迹的存世资料极少,包伟民和郑嘉励经过详细查找和考证,认为徐谓礼是“生长名儒之家”的“官二代”。
  据出土的《徐谓礼圹志》残文记载,徐谓礼生于“壬戌”年(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卒于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享年53岁。当时,这个年龄虽然接近平均寿命,但徐谓礼死在知信州(今江西上饶)任上,而且已经被任命为提举福建市舶兼知泉州,《圹志》中又称其“禄寿且未艾而忽大□之”,所以,专家估计他可能死于急病。
  根据《徐谓礼圹志》和徐谓礼为他的夫人林处端撰写的圹志,徐谓礼的父亲名为徐邦宪,徐谓礼是其幼子。徐谓礼没什么名气,他的父亲徐邦宪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名人。
  “名父”徐邦宪
  徐邦宪,字文子,《宋史》卷四○四有他的传。徐邦宪曾师从永嘉学派名儒陈傅良“究名物义理,以通史传百家之书”,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参加科举考试,为礼部第一名,即省元。历代武义县志的进士题名记中,都记载了徐邦宪在绍熙四年登陈亮榜进士的事情。
  宋宁宗时,权臣韩侂胄发动开禧北伐,徐邦宪数次上书反对,遭到韩侂胄的政治打击。《宋史》称誉徐邦宪“立于权臣柄国之日,卓乎不为势利所移”。因此,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三月,宋朝廷任命徐谓礼为将作监主簿(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时,南宋诗人刘克庄(1187~1269)曾撰文,提到“谓礼名父之子,详而雅”等。出土的“徐谓礼文书”中,也有文字称徐谓礼“生长名儒之家”。
  《徐谓礼圹志》有记载:“少受经膝下,刻励□学,志世其科,不偶用……”由此可见,徐谓礼与同时代其他士大夫家庭的子孙一样,少时也曾立志以才学博取科举功名,但没有成功。于是只好靠着父亲徐邦宪这位“名父”之荫入仕,但是,他混迹官场30多年,官运并不太好,据出土的文书记载,徐谓礼由承务郎(从九品)开始,官至朝散大夫(从六品),提举福建市舶兼知泉州。也就是说,他到最后也不过是个六品官,而且还没有去福建赴任,就死在了信州。
  关于徐邦宪是哪里人,以前曾有争论。《宋史》称其为“婺州义乌人”。不过后世的《武义县志》作了更正:“邦宪祖父祠墓及其子孙世世籍武义。《通志·选举志》载武义人……”万历《义乌县志》也并未记载徐邦宪其人事迹,因此推定《宋史》失考。如今,徐谓礼墓的发现,又为徐氏乡籍在武义县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舅父”陈亮
  据《武川徐学氏宗谱》记载,徐邦宪还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状元陈亮(1143~1194)的妹夫,陈亮曾应吕祖谦之邀,去武义的明招寺讲学、交流,与徐邦宪感情甚好。《宗谱》特别刊录了陈亮为徐邦宪写的四首诗,其中一首前面明确题写是陈亮(同甫)“送文子徐妹丈赴随州太学掾”。同时代的周密(1232~1298)在《癸辛杂识》中也有一段记载:“魁元同郡,自昔以为盛事。绍熙癸丑省元徐邦宪、状元陈亮,皆婺人,又皆为内外兄弟。”“妹丈”、“内外兄弟”都道出了陈亮与徐邦宪的特殊关系,说徐谓礼是陈亮的外甥也就顺理成章了。
  对于这一说法,包伟民教授认为,两人都是婺州金华人,古时婚配又讲究门当户对,他们之间有姻亲关系也是可能的,但仅凭家谱还不能完全定论。
  “姻亲”贾似道
  徐谓礼文书“印纸”中所录的31则保状批书,为研究徐谓礼的亲友网络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徐谓礼曾因南宋权相贾似道(1213~1275)的叔父承直郎贾直夫之请,出保状委保贾似道已故父亲贾涉“合得恩例三次”,及保贾似道可“作磨勘收使”。据南宋周密的记载,徐谓礼“与贾师宪丞相(即贾似道)为姻联”,这当然是徐谓礼愿意出面替贾涉父子作保的原因。周密《齐东野语·徐谓礼相术》还记录了徐谓礼与贾似道之间发生的一段有趣故事。

发表于 2012-9-15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过程惊人,国宝见世。
发表于 2012-9-15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太厉害了!楼主,I*老*虎*U!
徐氏宗亲网 一切皆有可能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1-17 03:20 , Processed in 0.202274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