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86|回复: 2

[评论] 徐云鹏:把吃苦受累当成人生必修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4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20121124070624255.jpg
 潘迪纲、周锐,俩人今年都35岁,本科学历。这对曾在大城市里打拼年轻人,忽然有一天放弃了城市里的优裕生活,拿出积攒的60多万元,携手走进吉林省蛟河市漂河镇红光屯红光山红光沟的大山中,包山种树。用塑料布搭建的简易帐篷成了他们“归隐”的家,那里没有水,没有电,离最近的人家也要走半个多小时的山路。可是,他们过得很快乐,很有追求。目前,已种了40万株暴马丁香,散养了3000多只“林地鸡”。(11月24日《北京青年报》)
  自讨苦吃,这对年轻人的“归隐”选择首先是一种胆识。他们带着全部家当毅然来到荒无人烟的大山沟里包山种树、养鸡,是生活情趣,更应出于对未来商机判断。其创业路径显然与绝大多数年轻人不同,无论是风险指数和艰难程度,都将是难以预料的。但是,人生难得有一搏,风险与机遇总是并存的,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到彩虹,有付出自有回报,艰苦奋斗是正道。我们衷心祝愿他们如愿以偿,创业成功!
  “有很多人不理解我们放着城市的好日子不过,为啥要住进大山中受苦。其实我们俩每一次的转变,都是在追求着我们心中幸福生活的方向。”妻子周锐铁话,则切中了他们“归隐”的要害,即决不能迷失了追求幸福生活的方向。毫无疑问,他们是想用自己的胆略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他们未来的幸福生活也必将是一幅艰苦奋斗、披荆斩棘的绚丽画卷。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难困苦著称于世。纵观世上的成功者,往往是那些身体勤、骨气硬、耐力强、勇气足、眼光远、脚步稳(守立场,不张扬)、信心坚的人。上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主席号召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很多城市知青就是在这个号召下,义无反顾地注销了城市户口,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决心扎根农村奋斗一辈子。
  时光荏苒,如今一些知青已成为国家栋梁。据统计,18大当选的205名中央委员中,有65人有过知青经历,占这个群体的31.7%。其中,25名中央政治局委员中,有7位是知青一代,占比28%;而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则有4人曾有知青经历,占比57.1%。马未都先生就这一现象在《知青》一文中写道:“苦难是一种磨砺,让其锋利,也让其圆润;在锋利与圆润之间,都是无形的财富。这财富到今天才能体现,可以看出伟人的高瞻远瞩,伟人的料事如神。这是因为历史也会有哲学思辨,借过去的眼睛就可以看到未来。当今天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社会精英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时,才知道苦难远比学历重要。新一代领导人的知青历史虽是国家的一道伤疤,却是他们的荣誉,实实在在,无须粉饰。”这话说得有道理。
  的确,苦难已不只是知青的一段痛苦人生经历,更成为其宝贵的人生财富。知青一代是不幸的一代,同时也是收获了宝贵财富的一代。在那个特殊时期,艰苦恶劣的农村环境锻造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和适应力。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加深了他们对基层生活和底层民众疾苦的了解,造就了他们的平民情怀,更懂得中国农民的真实想法,更易亲近百姓,务实做事。看来,必须把吃苦受累作为人生的必修课。
  令人欣慰的是,这对“归隐”夫妻上山种树、养鸡的行动,还带动和帮助了一些村民也在家开起了网店,还有几个村民,也在山上包了些地,也开始种树了。相信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无论是对当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农民还是准备找工作就业的大学生,比一打宣传提纲都管用。改变目前这种“一边是有人找不到工作,一边是有工作找不到人”、“一边是用人单位感叹找不到好员工,一边是一大堆人找不到好工作”的窘境,确实需要每个人都能够准确地把握自己幸福生活的方向。毕竟,方向比速度更重要。


发表于 2012-11-24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艰苦创业,精神可嘉。带民脱贫,志向远大。
发表于 2012-11-24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跌倒了,爬起来再哭~~~
徐氏宗亲网好 才是真的好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6-29 15:15 , Processed in 0.177473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