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298|回复: 2

[地方] 徐博东:弘扬客家文化建设“幸福客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5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s_1243822817MT4dPSj5.jpg

  中国台湾网11月25日广东梅州消息: 11月23日,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在有“世界客都”之称的广东梅州市隆重开幕。这届艺术节的重头戏之一:“客家文化论坛”于当天下午在嘉应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海峡两岸多名专家学者作了精采的主题演讲。著名台湾问题专家、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徐博东教授以《弘扬客家文化,建设“幸福客家”》为题进行了演讲,以下是演讲全文:
  在去年6月梅州举办的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上,本人发表了《“幸福客家”的意义、内涵及实践路径初探》一文,对“幸福客家”的内涵及实践路径进行了初步探讨,但笔者总感意犹未尽。
  一年多来,国家政经形势得到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胜利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战略目标,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新的政策蓝图。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必将成为未来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客家文化作为传承中华文化最好的文化体系之一,凝聚了中华文明的精髓,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将发挥重大作用,这也意味着客家文化有可能迎来一次新的发展机遇期。通过推动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将极大地提升建设“幸福客家”的层次与水平。
  本人此次有幸应邀参加梅州客家文化艺术节,出席由嘉应大学承办的“海峡两岸客家文化论坛”,想借这个机会再次阐发一下对于弘扬客家文化、建设“幸福客家”的一些粗浅想法,希望能与各位客家乡亲进一步深入交流和探讨。
  一、建设“幸福客家”,要抓住弘扬客家文化这根主线
  建设“幸福客家”千头万绪,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去年10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了《建设幸福广东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就业收入、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10个大类,每个大类下又分成若干小类,这个指标体系使得建设“幸福广东”有了量化指标,操作性更强。建设“幸福客家”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政府治理层面而言,也可以参照这个指标去实施落实。
  制定指标体系,作为一种现代政府治理模式,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幸福感作为一种主观性很强的东西,各地区、人群基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发展特征以及文化差异等原因,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如何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发展的地域特征差异等做进一步探讨,对于增进幸福内涵的理解和认识,对于推进“幸福广东”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客家作为汉族民系的一支,有着传奇般的历史经历。而“客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支奇葩,传承着中原文化的精髓。客家人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在长期的被迫辗转迁徙的移民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物制式和精神信仰。对于这样一个具有丰富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的族群,要建设“幸福客家”,我觉得在强调发展经济、关注民生等物质层面的满足之外,更应该注意到客家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对于建设“幸福客家”的重大意义。抓住文化建设这个“牛鼻子”,对于建设“幸福客家”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加强客家文化建设符合党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文件精神,也符合广东省关于建设“文化强省”的具体要求。客家文化的精髓是中原文化,保护、弘扬客家文化,就是保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其文化意义十分巨大。2010年2月13日,**总书记亲临永定考察客家土楼,嘱咐要“弘扬和传承好客家文化”,并语重心长地叮嘱道:“客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希望一定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可见保护和弘扬客家文化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我们应当借着这股政策东风,大力推进对于客家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
  其次,客家文化具有丰厚的历史积淀,是一座文化富矿。包括客家民居、客家山歌、客家良风美俗、客家民间工艺、客家美食、客家服饰等,都极具发掘价值,如果能开发利用得好,一定能够创造出众多的客家产业品牌,其经济效益不容忽视。客家文化能够为建设“幸福客家”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第三,客家人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所形成的客家文化是所有客家人的精神家园。以“勤劳勇敢、崇文重教、敬祖睦邻、爱国爱乡”为内核的客家精神,是连接海内外所有客家人最为强大的精神纽带。弘扬客家文化能够激发起海内外客家人对于建设“幸福客家”的巨大热情,增强客家子弟对于身为客家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客家子弟认同客家、建设客家的自觉性,从而为建设“幸福客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可见,抓住客家文化这个“牛鼻子”,对于建设“幸福客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客家文化既能为“幸福客家”的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也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如果说在建设“幸福广东”的过程中要强调文化的引领作用,那么在建设“幸福客家”的进程中更应该把客家文化的保护、弘扬和创新放在首要的位置。
  二、认真清理客家文化遗产,力求取舍得当,做到去粗取精
  打好客家文化这张牌,必须要对客家文化本身有一个全面而清醒的认识。客家文化是一座富矿,但富矿也会有杂质。客家文化究竟包含着哪些主要内容?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哪些可以提炼升华?哪些糟粕必须剔除?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加以思考和探讨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学术界曾经兴起一股整理国故的运动,以胡适为首的许多顶尖学术大家都参与到对于传统学术的整理工作中来,并形成一时风潮。这种对旧文化的清理,对于推进中国文化的现代转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客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支脉,其内容庞杂,良莠并存,要对客家文化加以科学利用,要实现客家文化的现代发展,都必须要经历一个对客家文化本身的全盘清理工作。当前社会各界对于客家文化的宣传、研究、利用等都抱有很大热情,这是好事,但在热情之外更应当有理性。这也是我们在对待客家文化上应持的科学态度。
  如何梳理客家文化?这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本人仅从宏观层面大致谈一些思路,供大家参考。
  本人以为,梳理客家文化,首先必须对客家文化进行分层。文化学界一般认为,任何一种文化体都可以分为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次结构。我们可以借用这种分层理论对客家文化进行具体分析。
  我们先来看客家文化的物质文化层。客家文化的物质文化层,是指客家人所创造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历史遗迹,如客家民居、客家饮食、客家服饰,还有一些生产方式如烧畲开荒、生产工具如水车、风车,生活用品如马灯、蓑衣等。物质文化层是文化体的最浅层,它最为活跃,当然也最容易消失,它会随时代的发展和生存环境的变迁而不断更新,因此需要加以认真保护和发掘,以保存客家文化的历史形态和载体。对物质文化层的保护,在民俗学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值得大力进行产业化开发的内容。我们讲的客家文化产业化,主要是指对客家文化物质文化层的开发和利用。
  其次来说客家文化的制度文化层。客家文化的制度文化层,主要是指客家人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则,包括权利、义务和禁忌等的规定,集中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如客家人修族谱、定族规、祭祀祖先、兴办私塾、包办婚姻、童养媳等。许多学者认为,客家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封建文化,其基本核心是儒家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从时代发展的眼光来看,客家文化的这种封建性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其中的精华应当传承与弘扬,而糟粕则是需要被扬弃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旧道德、旧伦理需要被扬弃是同样的道理。
  再说客家文化的心理文化层。客家文化的心理文化层,是指客家人在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长期蕴化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等,它是客家文化的核心。客家文化的心理文化层本质上也还是传统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有许多需要扬弃的地方。但在心理文化层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一些超越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具有永恒的价值,是一种文化体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支撑一种文化能够持续发展的灵魂,我们可以把这种东西叫做“客家精神”。只要客家精神不死,客家文化就能够传承不灭并不断发扬光大。
  综上所述,我们对客家文化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可以看出,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是一项十分庞杂的艰巨工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要强调对于客家物质文化层的保护、发掘和利用,运用现代经济手段,打造各种具有客家特色的产业品牌,为提升客家民生福祉服务。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这只是浅层次的工作,而对于客家文化的制度文化层、心理文化层则必须要辩证的看待,要经过一番清理工作,做到去粗取精,以期实现客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实现客家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全面对接。只有这样,客家文化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获得新生。实现客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我们保护、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的核心工程,是决定客家文化前途的关键所在。所有客家子弟都必须严肃思考这一问题。
  三、大力推进“幸福客家”建设,实现客家文化的“转型”与发展
  应当承认,面对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客家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正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我们还是先来看物质文化层面,以客家话、客家民居、客家山歌为例。当前客家话的传承已经出现断层。客家人中流传有“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民谚,可见客家人对于自己文化传统的珍视,但随着现代经济生活方式的推广,传统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模式逐渐被打破,更有不少客家年轻人长期在外,大多使用普通话等强势语言,而客家话的使用则日渐生疏,其下一代更大多不会讲客家话了。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如果使用客家母语的人群越来越少,对于客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确实是一个危机。客家传统民居形式也遭遇到现代化、城镇化的巨大挑战。客家土楼和围龙屋曾经让世界惊艳,但目前真正生活在这些传统民居中的人群已越来越少。现存的客家土楼和围龙屋除少数得到保护和修缮之外,大都已残破不堪,面临倒塌的危险。客家山歌延续《诗经》遗韵,曾是客家先民表达喜怒哀乐的重要载体,目前客家山歌虽然被搬上舞台而为世人知晓,但在客家地区会唱客家山歌的人却越来越少。受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冲击,客家文化的物质文化层已经受到严重消蚀,也威胁着客家文化的整体传承。
  在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层面,客家文化传统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如前所述,由于客家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封建文化,其中的一些旧道德观与旧价值观都是落后于时代的,需要进行新的改造。如在客家文化传统中过于强调家族的权威,而忽视个体的自由,妇女地位较为低下,有狭隘的小农意识,不重视商品经济,封建迷信思想较重等。在制度文化层面,客家文化传统确实需要以新的时代精神进行价值重建,扬弃过时的旧道德、旧伦理。
  当然,任何一种文化传统在面对时代精神的检验时,都要分清精华和糟粕。面对传统文化,需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健康自信的态度。中国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对于旧道德旧文化的批判过于严苛,几乎一概否定,彻底打倒,导致部分人失掉了对自己的文化自信,有人甚至主张“全盘西化”,这个教训是深刻的。我们今天对待客家传统文化,需要有健康自信的态度,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敝帚自珍、固步自封,拒绝改革和进步。比如,客家人素有尊祖敬宗,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十分孝顺父母和长辈,把“迎生送死”视为人生头等大事。如果父母不幸去世,定全力以赴,倾资举办隆重的繁琐的丧葬仪式,即使遗体火化,也要设坛作斋,诵经祭拜,请风水先生择址安厝或修坟祀念,以示子孙贤孝,永不忘本之意,“凡袭殓衣衾之类,竭力为之,贫者亦不敢苟且。”(清道光《宁都直录州志》)这类传统民俗,虽有可取一面,但费时耗资劳神,且互相攀比,不仅增加生者负担,且有与子孙后世争占土地资源之弊,若令其继续蔓延,会贻误国计民生,应宣导重在生前尽孝道,厚养礼敬,简化身后繁杂奢糜的丧葬旧俗,强调修建公墓、坚持火葬,提倡水葬、树葬,即使在山区、半山区土葬也要以修建私人合族公墓为宜。
  客家人爱国爱乡的精神和刻苦耐劳的品格举世闻名。旧中国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客家山区地狭人稠,谋生艰难,先民们飘洋过海,远赴南洋和台湾等地拓殖谋生,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他们大都赤贫无助,不少还是签约卖身的“猪仔”奴隶,正如丘逢甲诗中所说:“岁十万人出此关,偻指归来十无四。十万人中人彘半,载往作工仰喂饲。可怜生死落人手,不信造物人为贵。……”(《汕头海关歌答伯瑶》)幸存者经过长期拼搏,少数人奋斗有成,成为企业家之后,他们不忘家国,常捐献钱物,资助家乡的文化教育与社会公益事业。我们要引导和教育青少年理解和学习客家先民艰苦创业的精神品格,闯出一条新时代的致富新路,为建设幸福家园增进桑梓的民生福祉而贡献心力。
  对客家先贤生平事功,我们应坚持唯物史观,力求科学、客观、公正的给予探析评价,使其代表的思想文化遗产能得到真正的传承与弘扬。比如,论者多把马尾海战之败归咎于何如璋的昏庸无能,而事实上马尾海战之败负主要责任的应当是清廷中枢和李鸿章。在出使日本期间何如璋做过深入考察,对日本觊觎琉球的野心和借台湾“牡丹社事件”乘机勒索清廷的强盗行径,早有抵制,但却受到执掌朝廷大权的李鸿章的斥责。而在籍工部主事丘逢甲,在国势衰危、台湾面临强敌侵占的紧急关头,为谋保台湾和祖国领土主权的完整统一,坚持自主自救,率部抗敌,不畏强暴、宁折不弯,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与尊严,却长期受到不公正的评价。客家学子应为探明历史真相、维护和传承客家文化的优秀传统而尽心出力。至于近代爱国外交家、新派诗人黄遵宪维护在美华工华侨正当权益的爱国事功,以及在诗歌创作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也理应进一步深入挖掘探讨,以利于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弘扬。
  如何传承客家传统文化,我倡议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爱国爱乡精神。客家人有爱国爱乡的传统,每当国家有难,客家人总是冲锋在前。乙未反割台斗争中的诸多客家先贤,如丘逢甲、刘永福等;如黄花岗72烈士中的客家先烈,更不用说孙中山、邓小平等时代伟人。客家人爱国爱乡是客家人最值得珍视和传承的光荣传统。
  其二是“硬颈精神”。客家人的硬脖子精神是值得传承的,它使客家人能够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生生不息。在客家人的迁徙生涯中,如果没有这种硬脖子精神,客家人是不会有今天在五湖四海开枝散叶的兴盛局面的。
  其三是艰苦创业精神。客家人开拓进取,具有冒险精神,从不满足于现状,固守于一隅,总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筚路蓝缕,艰苦创业。这种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是值得继承的。
  其四是增强开放性与包容性。任何一种地域文化,既有其积极进取的一面,也存在某种不足或缺陷。一千多年来客家先民辗转流徙的社会进程和多数聚居于山区或半山区的生存环境,为避居战乱和兵祸而处于相对狭隘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使客家族群距离先进社会思潮与新兴社会力量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远,这就势必导致族群的社会视野与思想心胸比较偏狭短视,常有某种程度的保守性与封闭性。所以我们应当敞开胸襟,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学习,广泛交流,礼聘在发达地区工作生活多年有一定造诣的客家子弟返乡传经送宝,服务桑梓。无庸置疑,扩大视野、扩大胸襟,增强开放性与包容性,必定有助于客家文化的升华和转型。
  此外,客家人崇文重教、敬祖睦邻、团结协作等精神也应传承和弘扬。但我觉得最核心的客家精神还是前述几种,有了这种精神,客家人就有了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动力。
  今天客家文化面对现代化的猛烈冲击,确实存在生存危机,这种危机是任何热爱客家文化的人士需要正视的。客家文化的危机,在全球化时代也是其他弱势文化难以回避的。面对现代化的严峻考验,任何弱势文化要么经过自身转化与提升,与现代文明成功接轨,从而获得新的生命力。要么就因为固步自封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被湮没无存。对于后一种局面,作为客家文化的传承者,必须努力加以避免。
  上世纪九十年代,广东有人提出所谓“新客家人”的概念,特指到广东创业的外省人。这种说法本人不敢苟同,我以为“客家人”的概念是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的,决不能滥用。在这里,我更愿意把经过文化革新后的客家人叫做“新客家人”。“新客家人”必须要有对于客家文化的自信与自觉,要有对于客家文化的高度认同,我希望千千万万的客家子弟都来争做新时代的“新客家人”。
  今天,国家空前重视文化建设,大力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广东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客家文化建设,客家文化正迎来一次新生发展的大好机遇。我们应当抓住这个机遇,在建设“幸福客家”的具体实践中不断推进客家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使客家文化这朵中华文化的奇葩绵延不绝、大放异彩!(中国台湾网记者 芜同)
发表于 2012-11-26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文化继承,后人责无旁贷。
发表于 2012-11-26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太厉害了!楼主,I*老*虎*U!
徐氏宗亲网好 才是真的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2-23 13:30 , Processed in 0.222398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