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251|回复: 3

[人物] 徐荣森:为林而生的教授级高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8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af75d530-2e73-47f3-bd82-a29c2d0383f7.jpg
人老心不老,晚年的徐荣森仍坚持不懈为祖国绘丹青
中国园林网11月28日消息:浙江有个好地方,那里漫山遍野都是树,从天目山一直绵延到大明山,那就是“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临安。
一直以来,临安人把青山看成金山,把活树看成活钱,走出一条兴林富民之路,“中国竹子之乡”、“中国山核桃之都”等荣誉纷纷花落临安,这些都离不开一代代务林人的不懈努力。本文的主人公,就是这么一位“老林业”,他是临安第一个终身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林业专家——徐荣森。
与木结缘,专注为林鼓与呼
徐荣森常说:“如果国家的建设者是一片森林,我就是其中一棵沐浴着阳光雨露的树。”1933年7月,徐荣森出生在浙江金华。“我命里缺木,所以我的名字中有4个木。没想到,我的一生都在与‘木’打交道。”徐荣森风趣地说。
从小徐荣森就喜欢看着果核破土发芽,喜欢与小树对话。读初中时,父亲亡故,如果徐荣森想继续求学,只有一条路——考金华农校,而这恰巧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当时只有农校不但免学费,还发4套制服,所以考的人非常多。”就这样,徐荣森一连考了3次,终于得偿所愿。后来,学校要开始培养专门人才,划分出农艺、园艺、林业和畜牧4个专业。班主任说:“想学林业的,明天去帮高年级的扛测量杆。”徐荣森当即兴奋起来,想也没想就头一个报名。从此,他的一生就和林业绑在了一起。
1961年,徐荣森来到临安县(1996年,临安撤县建市)工作。当时正值3年自然灾害时期,老百姓粮食不够吃,而临安地少人多,就有人打起了山林的主意。“那时候,从临安的横塘到太阳界头一带毁林开山种粮的现象很普遍,我们看着一片片树林子倒下,心里有说不出的痛!”徐荣森说,“群众没粮,向山要地也是迫于生计,可人类生存不能坏了自然规律。”正巧徐荣森参与了当时的林粮矛盾调查,通过广泛采集数据制出详尽的资料库,使临安县委县政府认识到林业建设的重要性,从而制定出“以林业为主”的生产方针。
“要解决根本问题,这些还远远不够。”徐荣森认为,只有找出依山致富的办法,才能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从而根本杜绝毁林现象的发生。于是,徐荣森又开始寻找适合临安立地条件的造林方式。“假设你突然拥有一片荒山,成千亩、上万亩,想人工造林,怎么着手?”对此,徐荣森在横塘和河桥蹲点,研究出“长短结合,农林牧结合,乔、灌、草结合,用材林、经济林和薪炭林相结合”的造林思路,在全县得到推广。仅1963年至1966年,临安县造林3万8千余亩,按照徐荣森的造林方法,成活率均在90%以上。
致力林调,遍尝“摸爬滚打”之苦
1971年,临安县组织200余名科技人员参与“山、水、田、林、路调查规划”,徐荣森带领队员们踏遍临安的各个角落,绘制出各个乡镇村的山区规划图,上面详细标注临安每一座山、每一个自然村的名字。徐荣森说,搞山林调查只能用“摸爬滚打”4个字来形容。那段日子,科技人员手脚弄破,衣裳弄得跟个“叫花子”一样,是家常便饭的事。
为了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徐荣森和队员们常常废寝忘食搞调查,一出就是一整天:“有时候一片大山望过去有一万亩,一天要测量好,想不到半天才测了两千亩。大家心里着急,常常就饿着肚皮赶工,许多人就是那时候把胃搞坏的。”“有天太阳都落山了,大家还在号称“临安北大荒”的清凉峰搞外业调查,就在野外将就一夜。当时眼看山里有个小棚子,绝对不超过150米的,但天说黑就黑了,我们怎么摸也摸不到,直到后半夜才找到。”徐荣森说,按理搞测量的,方位感、距离感,还有心理素质总算可以了,可在神秘的大山里,也会有迷失的时候。
测好数据,就用平板仪当地画图纸,万分之一的比例,误差不能超过0.3毫米,也就是实际距离不能差30米。学过测绘的人都知道,假如一张图纸有误差,相邻图纸的精度也会受到影响。最容易误差的,是图与图拼接的地方,测得不好、拼得不好,走样就越大。为保证数据的精确性,每次绘制的图纸和数据都要经过3道审核关,不合格的地方必须马上返工,因此工作量相当大。
至今,徐荣森依然保存着一面锦旗——“徐荣森模范小组”,就是因这次调查得来的。徐荣森说自己很幸运,每次图纸审核都是一遍过,更幸运的是,因为立了二等功,工资连加3级,从35元变成了53元:“后来领导几次要给我加工资,我都说够了够了,钱够用就好。”
专心研究,为林业设计系统模型
“坑挖得深一点,树种得直一点,水浇得多一点。”这是农民对林业工作的看法,言下之意,林业没啥花头的,徐荣森就不信这个邪。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特别强调干部下基层,跟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吃苦我没问题,那时候我几乎是天天爬山,一年里大半时间吃住在农家。可惜我们搞技术的,体质一般都比不过工农干部,学过头了,就吃苦头了。比如看见人家大冬天的穿草鞋,为了改造思想,也跟着穿。记得有次冒雪爬了一上午,上了海拔1000多米的昌化洪岭考坑村,到晚上身体就不对头了,病了一个月才好。知识分子硬拼身体,总不是办法,我想出路还是在搞科研上。”
“科学的春天”一来,徐荣森闻出了气味,就给自己立下3条规矩:搞科研、写论文、学英语。正巧上级派徐荣森到全国系统工程培训班去学习,主要是为了搞一个项目,当时,是不会想到这个项目会得国家科技成果奖的。
通过培训,徐荣森接触到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知识。正巧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徐荣森主持给临安的林业设计了8个模型。这里面还涉及一个数据采集问题,好在前20年时间里,徐荣森有跟前苏联专家学过相关经验,也一直有采集和留存调查数据的习惯。
尽管徐荣森收集的数据中有些可以应用到林业设计项目里,但是还有欠缺,要补充采样。为此,当时的临安县领导召集了200多名务林人集中培训,一方面学习勘测技术的数据采集、核对方法;另一方面,作为实践,这200多名同志到项目组敲定的30多个不同类型的山地去采了1060个样,统计出几十万个数据,为临安林业的模型出炉奠定了坚实基础。
想起这些悠悠往事,徐荣森感慨万千:“临安荒山消灭得早,绿化搞得好,跟我们临安人一直重视林业与生态建设是分不开的。尽管后来国家颁发的证书上,只有我们打头3个人的名字;但是这背后,却是有成百上千人的心血在里面。”
发表于 2012-11-28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徐氏族人骄傲
发表于 2012-11-28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年种树。
发表于 2012-11-29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氏处处有人才,行行出状元。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5-1-9 09:26 , Processed in 0.032520 second(s), 13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