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270|回复: 2

[人物] 徐皓峰携新作《武士会》讲述清末民初传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6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W020130106545526659201.jpg
《武士会》讲述清末民初历史传奇、人生百态
2013年1月4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举办的“武士会:侠义·政治 武人·社会——电影《一代宗师》编剧及武术顾问徐皓峰解析中国‘武士道’”读者见面暨新书发布会在涵芬楼书店举行。活动特别邀请了《武魂》杂志前主编常学刚、杨氏太极府内派名家肖维佳及著名书评人、编剧史航,围绕这部描写清末政治斗争、民间生活和武人形态的长篇小说进行解读和对话。
该书作者徐皓峰为即将上映的王家卫电影《一代宗师》的编剧及武术顾问,之所以有这种合作,是因为王家卫此部电影将涉及清末民初历史及北方武林掌故,其主人公之一正是天津武士会的一代掌门人。这与徐皓峰长期研究与熟悉的部分产生了重合。
值得提到的是,当年正是因为常先生的慧眼,《武魂》杂志连载了徐皓峰整理记录民国武术一代宗师李仲轩修习心得的《逝去的武林》,才使之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很多人心中的“武术宝典”。
《武士会》 真实历史与浪漫传奇
清末民初,正值王纲解钮、国家发生大变动的关键拐点,人物纷纷登场,事件变幻莫测。当时国家政体形态的变革及至后来实际形成的样式,现代与传统的争论,经过了百年,通过对现代化的反思,今天怎么认识那段历史,考验写作者的知识素养和思想认知的高度。
本书摈弃了从前的小说那种野史式的写作,将道听途说与民间演义一一考辨,正本清源,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稽考与辨正相结合的叙述正是本书引发读者兴味之处。既有野叟村言的乐趣又有正史的庄严。关于慈禧逃难路上的描写如临现场,亲见亲闻,虽有故事成分,但十分合乎情理;对戊戌变法中主要人物的性格与行为脉络梳理得十分清晰,对张之洞在政治上的最终取舍,尤其是清朝后期从曾国藩、李鸿章到袁世凯这条汉臣权力纽带对王朝政治格局的影响,也给出了终极解释。使得清末这段历史真正做到了常写常新、人人笔下所无的地步。
武士道——重塑汉人性格
徐皓峰阐释《武士会》的主旨:“袁世凯要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下的政府,要解决政府首脑怎么当的问题。他要建立的相当于唐时的丞相制度。清末已经是汉人的天下了,汉人不甘心在世界上落后,这时候看日本人制造了武士道,而且还很成功,成立武士会跟这个有很大的关系,不是泛泛的民间武人的行会。从顾炎武那一代人开始,中国精英们一直要完成一个使命——汉人性格的重塑,为什么武人在清末、尤其在民国成为社会名流了?因为要承担重塑民族性格的担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武士会》发布会活动现场(左起:史航、徐皓峰、肖维佳、常学刚)
一部“武行”小说
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研究被代入小说中,因此其中的细节十分经得起推敲,在复原和保存清末民间生活样貌及武人这种特殊人群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行业规矩与禁忌方面有独到的贡献。作者徐皓峰解释说:“《武士会》就是武行小说,等于以前都有梨园行,有脚行,武人是有武行的。”
“文艺创作上,一旦你把它定为武行,这个行业肯定有特殊的人际关系,跟其他行业不一样的,这是行业的特点。梨园行的人情世故跟脚行完全不一样的,交往的分寸感,人的那种心态。我写武士会就想表现这种东西。”
“因为武术对我来说不是一个文人想象的、或者社会上罕见的,它就是一个具体的、实在的行业。武打也是有渊源的,确实是形意这种。因为我所接触过的武林人物,他不是在世俗里面一闪即逝的,是在城市定居的人。在民国的时候,北方武术家是大家都知道的,有大家都知道的武馆,他要参加城市里面最顶级的沙龙,是这样的一批人。而且武林是一个实在的团体,既然有人,就一定是有规矩,有靠着人情运作的很多事情——我写的是这种。”
练武——对身体的认知
小说对很多拳理、心法的阐释与我们平时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比如书中写到一个中国农民运锄的方法、北方人推独轮车的方法,就跟武人练武的方法一致。因此读《武士会》不像读金庸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感知那么空泛,似乎是真正可以照章修行的。练武,是对身体的控制和使用,原来,读徐皓峰的武侠小说,不单满足情感的需要,也让人了解自己的身体,并进而体会宇宙万物,而这种修习的方式及哲学是中国独有的。
徐皓峰说:“我在写《武士会》的时候不断的想以文学的方式来对武术传统进行保留。”
《武士会》对中国武术的源流进行了考证意义上的描述,比如形意拳、八卦掌之间的分与合;比如剑入刀法;比如袁世凯新军的刺刀法揉入了形意拳法;还有戚继光、岳飞的武术遗脉,历代兵家精要怎样流落民间而产生了民间武术等。所谓硬派武侠,即一招一式俱有来历。
对消逝了的传统有着深深的缅怀,是《武士会》难以遮掩的写作态度,书中写主人公李尊吾去峡佑村找回徒弟,村长请求他留下形意口诀,刚用树枝写在沙土上,不意一阵风过,抹去了几处字迹,剩下的只是残本,村长仰头叹息:天意!此情此景,是如此地贴合了古典在后世的失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武士会》作者徐皓峰
重在人生感怀
和传统武侠小说写善恶争斗、除暴安良不一样,《武士会》重在人生感怀。书中有苍凉的语气,是经历了沧桑的人看待世事和人情的眼光。
主人公李尊吾出场时胡子雪白,年届半百,决定了小说是讲人生感悟的。一个老人看待世界的眼光和少年、青年不同,这注定了小说叙事的角度。他对仇家姐妹的感情有少年般的生涩,与“最丑姑娘”是纯熟的男女之爱。他挑选徒弟时的狠辣眼光和训练他们的刻毒方法都有一个老者的世故和狡黠。沧桑而又纯真,老人的复杂和少年的情怀,构成了《武士会》特别的韵致。因此,这部小说可能要求读者是有一定人生阅历的人。
书中“禅病悲魔”一章讲练武人或修行人在到达一定境界后必要遭逢或克服的一道魔障,相当于一次彻底的软弱、放弃和自我否定。进境越高,自我否定的力量越大。因此,这一场“禅病悲魔”必得放到老人李尊吾身上,才能有诸多不合常情的细节,这之中有特别隐秘的民族文化心理。
《武士会》里,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其中描述的武术传承中的师徒关系,主人公李尊吾与师弟沈方壶撕掳不开的纠葛象征着人的某种无法摆脱的因缘;而李尊吾与他的三个徒弟的关系从始自终,变化莫测,夏东来、邝恩貉拼死追随却被反复摧折,叶去魈弃师而去却始终是李尊吾最爱,这种师徒关系更像武人间的原生态还是小说有意将它作为了人性的试验场?
徐皓峰解释说:“但凡要是写一个艺人,武艺也是艺,所有的艺人有一个普遍特点——恨艺,“恨”就是特别在意,老话叫恨,现在围棋还沿用这个术语,比如一个人特别在意占空,就被称为恨空,恨就是爱。“恨艺”这种心态是在《武士会》里面要表现的,以解释几代师徒的关系为什么变成这样,师徒成仇。”
创作谈:小说一定要有知性
徐皓峰谈到他创作长篇小说《武士会》的动机时说:“我觉得这个时代缺的最多的就是传统中国人的‘样儿’,传统中国人的样儿迷失了——是我小说的一个主题。我之所以不愿意写纯中国传统的,像唐朝、宋朝,因为觉得那是一个完备的中国文化氛围。相反,在民国这块时间段则是不完备,那个时代也有好多有见识的高人,但是为什么被滚滚世俗冲击得消失了?中间也有抵抗,不是一下没了,是一点点变没的。难道真的只是一个简单的衰落吗?其实也有自我更新的迹象,比如像武士会开办后,武人成为社会名流,以前秘传的东西要面向社会……这些变化,是衰亡的肌理。”
“所以我写这部小说,虽然故事背景只有12年,1900年到1912年,但是中间我也会追溯一些从明朝到清朝的一些渊源,为什么思想文化变得没有活力了,或者顶多是在高端保留,民间完全处在无知识、实在没有想法的状态,所以我一直在搜索历史上民众思维停止的点,不管是因为外在的打击,还是因为内在的泄气。”
“我一直很推崇小说一定要有知性,所以我很多时候看小说是为了满足我自己的求知欲,如果小说里面光是写一个情怀,光是写感受,我会觉得我也有很多感受,干吗看你的?除非你给我一个我不知道的世界,我不知道的一个生存方式,这个对我刺激才大。看小说也是为了看世界。”
发表于 2013-1-7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不错噢 谢谢楼主 !
我一天不来徐氏宗亲网就不爽~~~~
发表于 2013-1-7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告知人们一些真实的故事。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5-1-9 09:11 , Processed in 0.037825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