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637|回复: 6

[资料] 六朝医家徐氏考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1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本帖最后由 徐元尊 于 2022-12-1 10:18 编辑 0 }6 c& v2 z% w3 N$ b+ y; ^

: B9 h  N8 e6 w* N, H2 D9 p          六朝医家徐氏考辨                  5 |0 T. q& b/ i& F
          ——以墓志为主要材料[作者简介]章红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9届博士生.成都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讲师610064。
+ Z. i2 I% B" t+ [- c& z# q) Z: N0 M( j9 z9 |8 j+ e
中医学在六朝以前最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分为两类:
1 J' D* I: C+ M# X% J+ f一是师徒传授,
& u; v2 ?6 |/ G" |3 _1 p. O二是家世相传.前者以三国时期的华佗为代表.其著名弟子有吴普、樊阿、李当之等:后者则以六朝徐氏家族最为著名.徐氏世代业医,家学相承.代代闻名.但由于历史久远。
& I- Q. R6 |- C4 |: o: m' {' M传世文献对其世系谱牒、职官履历以及徐之才生卒时间等方面存在不少讹混和失误,至今尚未澄清.所幸的是1912年和1976年分别出土了《徐之才墓志》、《徐之范墓志》再加上隋唐时期徐氏家族的另二通墓志,对于清理徐氏谱牒,消除分岐,  纠正讹误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材料。今据墓志,结合各种传世文献.对其进行考辨,以期为中国历史,中国医学史的深入研究为相关文献的准确理解和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4 l' F( M  f/ c, z+ l6 l6 e
             一徐氏家族考          & D5 U, K' v* ?
徐氏家族在六朝时期是一个具有重要社会地位的家族。而其族系却错综复杂,至今没有人进行全面清理.历代传世文献记载又多有分歧、讹误,影响了历史,科技史的深入研究.本文从以下几方面略作考辨,+ \5 ~4 @) {9 k" L* G
(一)徐融、徐仲融、徐熙应为同一人  
/ X  Q4 f6 L6 c: N- _徐氏谱系,据《元和姓纂》“徐"姓载:“颛顼之后,嬴姓,伯益之子,夏时受封于徐,至偃王,为楚所灭,以国为氏。”又载偃王之后各支系有“东阳.偃王之后,汉徐衡徙高平,孙饶又徙东阳,七代至融。融五代孙之才、之范".《南史·徐文伯传》云:“文伯,字德秀,濮阳太守,熙曾孙也。熙好黄老,隐于秦望山,有道士过求饮,留一瓠芦与之。曰:*君子孙宜以道术救世,当得二千石,熙开之,乃《扁鹊镜经》一卷,因精心学之,遂名震海内.生子秋夫,弥工其术,仕至射阳令,”又说:“秋夫生道度、叔向,皆能精其业.”  “道度生文伯,叔向生嗣伯,文伯亦精其业,兼有学行,倜傥,不屈意于公卿,不以医自业,”“(文伯) 子雄,亦传家业.尤工诊察.位奉朝请,能清言.多为贵游所善.”“嗣伯字叔绍.亦有孝行,善清言,位正员郎诸府佐,弥为临川王映所重,”《医说》卷1“徐仲融”条:“徐仲融,不知何郡人,为濮阳太守。性好黄老,隐秦望山.有道士过之,求饮,因留一葫芦,遗之日:‘君习之,子孙当以道术救世,位至二千石.'仲融开视,乃《扁鹊镜经》一卷,因精心学之,名振海内,仕至濮阳太守。”按:以上文献记载出现了三个人名,即“徐融”、“徐熙“和“徐仲融”,三者之间是何关系,彼此都没有交待,考《南史徐文伯传》与《医说》所记.虽然人名不同,但内容却完全一致.可以推知, “徐熙”和“徐仲融“当是同一人。
) A! l  s2 j( `6 ?- m又据《南史*徐文伯传》载:徐之才,之范乃徐秋夫之四代孙,徐熙的五代孙。由此可知.《元和姓纂》所载“融五代孙之才、之范"中的“徐融",与《南史》之“徐熙"实  为同一人,综合以上分析,“徐融”“徐熙“和“徐仲融”必为同一人之异名,。从词义上考察,“熙"与“融"都有光明、和乐之义,《玉篇·火部》“熙,光也。”《广韵·之韵》  “熙,和也.”又《东韵》“融,朗也,”《左传·隐公元年》:“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杜预注:“融融,和乐也."根据我国名字相覆的人物命名传统。当是名熙.字仲融.简称融.典籍记载或称名,或称字.或为字的简称,亦符合古人行文辞例。再证以《徐之才墓志》:“王讳之才,字士茂,东莞姑幕人,*...高阳斯降,奄宅徐方.胙土开家,秉珪承国,......十二世祖饶,汉郁林太守.属陈圣陵迟,当涂驳杂.黄车受命,紫盖程符.自他有耀.故世居江表.大父文伯.梁散骑常侍.映三春之华.挺九秋之实。多能多艺,举世知名.考雄, 不幸早卒.终于员外散骑侍郎."其传代脉络是徐熙(融、仲融)子秋夫,孙道度,曾孙文伯,玄孙雄 ,来孙之才,不算自身,刚好五代,与《元和姓纂》“融五代孙之才,之范“的记载也完全吻合,。
' U7 [+ ^5 W# x7 B0 [(二)徐之才之祖父、徐雄之父是徐文伯而非徐成伯: }% u, @2 O. a: S& V
《魏书术艺·徐謇传》:“徐謇,字成伯,丹阳人,家本东莞,与文伯等皆善医药......成伯  孙之才,孝昌初为萧衍豫章王萧综北府主簿从综镇彭城。”
/ i/ f$ ^6 I! `9 v《太平广记》“徐之才”条引《谈薮》称“齐西阳王高平徐之才,博识有口辨、父雄,祖成伯,并善术,世传其业”.《医说》“徐雄”条:“徐雄,謇之子也.为员外散骑侍郎,医术为江左所称。至雄子之才,贵盛”。按:以上三书均以徐謇,字成伯者为徐雄之父.徐之才之祖父。但《徐之才墓志》却明载:“大父文伯,梁散骑常侍, ……考雄.不幸早卒”.《徐之范墓志》亦载:“祖文伯,……父雄,梁员外散骑常侍,通直散骑侍郎”。到底孰是孰非?我们认为,墓志撰书者一般为同时代之人,情况熟悉父,祖时代甚近,定不会弄错;又因墓志被埋于地下,未经后人改动,其真实可靠性更强。徐之才兄弟二人墓志前后相距12年,内容却完全吻合,皆以文伯为其祖,以徐雄为其父.所载应该可从。再考其它材料.《北史·术艺下·徐謇传》附“从孙之才”,称“徐謇,謇兄孙之才,王显、马嗣明.姚僧垣、褚该、许智藏方药特妙,各一时之美也”;又载其兄“文伯仕南齐,位东莞、太山、兰陵三郡太守,子雄,员外散骑侍郎,医术为江左所称,事并见《南史》。雄子之才,幼而俊发”;徐之才入北魏后,  “孝昌二年至洛,敕居南馆,礼遇甚优.謇子践启求之才还宅”。所有记载均以徐文伯为徐之才之祖,徐雄为徐之才之父.徐謇为徐之才之从祖,《南史徐文伯传》“文伯,字德秀,.…子雄,亦传家业.“所载与《北史》亦合.将二史与二墓志对勘,内容完全相合.可证《魏书》、《太平广记》、《医说》的记载必误无疑。(三)徐熙非徐秋夫;徐道度非徐熙之长子;徐叔向非徐熙之次子,。《医说》卷1“徐熙“条:“徐熙,字秋夫,不知何郡人,时为射阳令,善医,名闻海内。”“道度”条 : “道度.熙之长子也,器宇宏深。节行清敏.少精医术,长有父风位,至兰陵太守,"又“叔向”条:“叔向,熙之次子也,志性温恭,敏而好学。善于政理.尤工医术。官至太山太守,”并《宋书》。
& |8 f) Y/ {3 S' n查《宋书》并无以上记载.《医说》所注资料来源不可信,《医说》记载,徐熙字秋夫,有两子,长曰道度,次曰叔向.似乎其亲属世系甚为清楚,但结合各种材料综合考察,便会发现其错误甚多。《南史·徐文伯传》:“文伯字德秀濮阳太守熙曾孙也。  ......生子秋夫.弥工其术.仕至射阳令,…… 秋夫生道度、叔向,皆能精其业....  .道度生文伯,叔向生嗣伯.......(文伯)子雄,亦传家业。……嗣伯字叔绍,亦有孝行.善清言。”前文已证.徐融或徐仲融与徐熙实为同一人.据《南史》及上文所引之才、之范二人墓志,可清理出其世系。徐熙与徐秋夫为父子关系,《医说》“徐熙.字秋夫”.误其子为其字。徐道度是徐秋夫长子。徐叔向是徐秋夫次子,二人乃徐熙之孙,《医说》谓“道度,熙之长子也”,“叔向,熙之次子也”,均误其孙为其子。(四)徐氏谱系。除了前文论及的徐氏子嗣,文献中还有很多关于该族人的记载,罗列于下。《魏书·徐文伯传》“(徐謇)子践,字景升,小名灵宝.袭爵。…… 践弟知远给事中。"  《北史·艺术下·徐謇传》附“徐之才“云:“(之才长子林。字少卿太司马,次子同卿,太子庶子,...…弟之范亦医术见知位太常卿。特听袭之才爵西阳王.”但《徐謩墓志》载,徐謇“父林  卿"”据其弟名“同卿”例之当以“林卿”为是。《元和姓纂》卷2· “徐"姓载:“之才官至尚书令.孙师顺.唐胜州总管:高平公之范.孙仲宗,卫尉大卿.任城公.生庆,祚。”《徐之范墓志》:“大子敏信,济阴太守;第二子敏行,尚书驾部郎中;第三子敏璞,安定县令;第四子敏直.给事中;第五子敏智,太尉府墨曹参军;第六子敏贞,给事中;第七子敏鉴,早亡;第八子敏廉,通直散骑侍郎;第九子敏恭,著作佐郎;第十子敏宽;第十一子敏惠;第十二子敏通,公第四弟之权,谯郡太守、散骑侍郎。”0 S0 q/ o. j% G$ c) O
《徐敏行墓志》“(徐敏行)大子长嘉,第二子季温。”《徐謇墓志》:“君讳謩,字师謩. 祖之才,尚书令、西阳郡王。……父林卿,太尉府司马、西兖州刺史,"又载“子守一”。据以上文献记载,徐氏家族谱系基本上可以清理出来。其谱系图附后,请参考。
! O) T" I2 l% ^7 X( r       二徐氏家族职官考      
, Q4 H0 c% O6 O  q- b( z1 Z徐氏数代侍医仕于时,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官位亦显。但典籍对其职官的记载。存在一些讹误之处。下面分别辨之,7 d' @. P* p; P( ^* @6 m" A
(一)兰陵太守之职当属徐文伯,而非徐雄。《北齐书徐之才传》:“父雄,事南齐,位兰陵太守。'又《北史·术艺下·徐謇传》“文伯仕南齐,位东莞、太山、兰陵三郡太守,子雄,员外散骑侍郎。”  
. w) b- `7 H2 Y+ L按,《北齐书》与《北史》在“兰陵太守"一职的归属上存在分歧.一则属徐雄,一则属雄之父徐文伯。对此职官,之才、之范兄弟二人的墓志都有明确记载.《徐之才墓志》:“大父文伯,梁散骑常侍....考雄.不幸早卒终于员外散骑侍郎.”《徐之范墓志》记载更为详细,“祖文伯,宋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东莞兰陵太山三郡太守.......父雄,梁员外散骑侍郎、通直散骑侍郎......追赠通直散骑常侍、太常卿、仪同三司、兖州刺史"墓志一般在写好之后,都要经过认真查核,确信无误,才能  刊于贞石。又因其藏于地下,属于同时文献.故其记载应是可信的。据墓志可以证明“兰陵太守“之职当属徐文伯,与《北史》相合。《北齐书》以其职属徐雄,误矣,
% p2 o* @2 g4 m  ^$ c(二)徐之才官职之一为左常侍,而非右常侍。《北齐书·徐之才传》“豫章王综出镇江都,(之才)厦除豫章王国右常侍。”按,《北齐书》本传以徐之才被封“右常侍”,但《北史·徐謇传》附之才谓“豫章王综出镇江都,复除豫章王国左常侍",又以徐之才为“左常侍”,二者孰是?如果没有别的证据很难断定是非。可喜的是,《徐之才墓志》有载,称之才“释褐豫章王国左常侍”,与《北史》所记同.应当肯定,《北齐书作“右常侍”误。8 B9 r* b7 j  H( R% z- ~- h
(三)徐之才除昌安县开国侯当在永熙即位时,而非武定中。
: H9 v% t- l& k《魏书·术艺·徐謇传》谓徐之才“武定中,大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昌安县开国侯,”按,《魏书》所载徐之才被封“昌安县开国侯".时在东魏武定中,即武定元年(公元543年)至武定七年(549年)之间,而《北史·徐謇传)附徐之才谓“武帝时,封昌安县侯”,武帝指北魏孝武帝元修.他于公元532年4月即位,改元太昌.12月改元永兴.旋改永熙元年,公元534年去世。由此推之,《北史》以徐之才被封“安县开国侯"当在公元532年至534年之间。二者在封爵时间上相差十余年.今以《徐之才墓志》考之,志文明载“永熙即位,封昌安县开国候,食邑八百户,从班例也",与《北史》所记相合,可从。《魏书》误作“武定中",当据志文正之。
8 x) N; Y0 e& e2 f( k. ^(四)徐之才两受“赵州刺史"”,其中一任一不任,而非一受不任.《北齐书·徐之才传》“(徐之才)见文宣政令转严,求出.除赵州刺史,竟不获述职.犹为弄臣,”《北史》卷90、《通志》卷183所载亦同。8 c; q1 A! D6 g* `+ o
按,据以上三书记载“赵州刺史"一职,徐之才只被授予一次,且未赴任。今核之以墓志,却有出入。《徐之才墓志》;“(天保)五年,除使持节、都督、赵州诸军事、赵州刺史,将军、开国并如故。势均羽翼,用切股肱,思媚一人,未遑之述,"又,“(天保)十年,换仪同三师,又除赵州刺史,阴邓豪强,匹南阳之不问;京华衿带,犹北门之掌管。水火胥济,琴瑟爱张,六条有序,九里云润。"由志可知,徐之才于天保五年除赵州刺史,因“思媚一人,未遑之述",这应该就是史传所载“竟不获述职,犹为弄臣”。天保十年再除此职,则是上任了的,且有政绩。只是任职时间不长,第二年,即“乾明元年,征金紫光禄大夫,俄转左光禄大夫”.这段历史,史传失载。墓志记载甚详,可补其阙漏,
: I( y) S0 m7 \5 s1 V& O            三徐之才生卒时间考    ; |, f4 t) \% G5 r, U+ U# k
徐之才的生卒时间及其享龄,历史上多有迷误。大致有两种观点。其一.徐之才春秋八十。- f# \3 Z9 K6 Z) o
如《北齐书》《北史都载:“(徐之才)年八十,卒。”《中国医学通史》  (古代卷)称:徐之才生于492年,卒于572年,其享龄亦是八十。​其二,徐之才享年七十九长青认为:“(徐之才)约生于南齐建武三年(496年),卒于北齐武平六年(575年),享年79岁. 以上所载可见不仅徐之才的享龄不同,其生卒具体时间亦有分歧.孰正孰误?如果仅据传世文献。实难做出准确判断。所幸的是《徐之才墓志》对此有详细叙述,云:“武平三年岁次壬辰,六月辛未朔。四日甲戌遘疾。薨于清风里第,春秋六十八。“清楚记载徐之才享龄为六十八,与以上传世文献都不同.考其卒年为武平三年(公元572)六月辛未朔.四日甲戌,干支亦合.由此推知,其生年当是南朝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志文所载生卒时间与《徐之才》全异,与《中国医学通史》 (古代卷)所记卒年相同,但出生时间却相差十余年,根据出土文献的特征.其记载是可信的。而且据志文内容,亦可以钩稽出很多证据。4 A2 O" P% j+ N# z( l2 a
志文载:“但虞渊不驻.归塘未已,悬车将老,岱游遽迫,”古人以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称“悬车”。班固《白虎通·致仕》“臣年七十悬车致仕者,臣以执事趋走为职,七十阳道极,耳目不聪明,跂踦之属,是以退老去避贤者。“后因此借指七十岁.志文所谓“悬车将老”,可证徐之才享年未及七十。又说:“中卫将军、尚书令陈郡袁卬.民之望也.时以本任领丹扬尹。藉甚声价,饥渴徽猷。下车辟为主簿.”考《梁书·袁昂传》载:“普通三年(袁昂)为中书监、丹阳尹。”“卬”即“昂”.查普通三年即公元522年,去武平三年公元572)其间共计五十年。志文叙袁昂“下车辟(之才)为主簿",是安排在“十三召为太学生”、“十五丁员外君忧”之后,“释褐豫章王国左常侍”之前.据墓志行文序列,可推知袁昂辟为主簿,之才时年当在十八岁。加上担任主薄之后的五十年.与其享年六十八又恰好相符。我们推测传世史传文献之所以全误,可能是在记录或传抄过程中将“六十八“先漏脱“六”字,  仅剩“十八”.造成与事理不合,于是又将“十八”误倒为“八十”。后世因袭而不辨,故疑误依旧,今当据墓志记载改之。
& I6 l. U- M0 b1 Z" c  四几个问题:     (一)徐之才从兄徐康不知所出。《北史,术艺下·徐謇传》“雄子之才,……曾与从兄康造梁太子詹事汝南周舍宅听《老子》” 。 《北齐书》所载亦同.徐之才从兄徐康所出,他书没有记载,不知是徐践之子,还是徐知远之子,甚或是另有一徐氏家族之子,未能确定。(二)徐嗣伯和徐成伯的关系不明。《南史·徐文伯传》:“道度生文伯,叔向生嗣伯,"又“嗣伯,字叔绍."书中详载嗣伯治疗怪病数事.《医说》卷1:“徐嗣伯”条:“徐嗣伯,东阳人也。文伯之弟。”“文伯之弟”不确,据《南史》,应是“文伯从弟”。各书均未载嗣伯之子嗣,也未载同成伯的关系。考二人履历行事,《北史》详于徐謇(成伯)而不及嗣伯,《南史》详于嗣伯,而不及成伯,《徐之才墓志》言及成伯而不涉嗣伯,究竟嗣伯与成伯的关系如何,尚待进一步考证。我们根据各种材料,初步判定嗣伯与成伯非一人。  (三)徐雄之兄无考。《南史·徐文伯传》:“子雄,亦传家业,尤工诊察,位奉朝请,…….俄而兄亡,扶杖临丧,抚膺一恸,遂以衰卒。”遍查群籍,徐雄之兄的名字及其行事均不载,无从考察。  《南史徐文伯传》:“子雄亦传家业,尤工诊察,位奉朝请。  恸,遂以哀卒。”遍查群籍. 徐雄之兄的名字及其行事均不载。无从考索。(四)徐之才另有一弟未知其名。《徐之范墓志》*公第四弟之权,谯郡太守,散骑侍郎,*说明徐之才共兄弟四人。今于各种文献典籍所载,可知者有之才、之范、之权.尚差一人。应是第三弟,惜未见记载。+ ~/ C0 z; f, M
(五)徐珍惠家世不明,徐之才还有一侄儿徐珍惠.《外台秘要方》“黄疸,身眼皆如金色,但诸黄皆主之方.*…...此方是徐之才家秘方,其侄珍惠说密用。出第一卷中,”徐珍惠究竟是徐之才哪一个弟弟的儿子,无材料可证。& M0 G6 |) J: o: p- P5 M7 r
(六)徐仲宗父子未明所出。《元和姓纂》卷2·“徐"姓下:“高平公之范,孙仲宗,卫尉大卿,任城公.生庆,祚。”据《徐之范墓志》之范有子十二人.都有题名,但未载字号。新出土材料只有《徐敏行墓志》所载子嗣也与庆,、祚无涉.仲宗属于之范的哪一个儿子,并不清楚.故我们无法将仲宗父子排进族谱。6 C( a0 O+ _4 N3 B% C. g' C  s
(七)徐敏齐与徐敏行的关系不定。《医说》卷1·引《(隋书》:“徐敏齐.太常卿之范之子也.工医,博览多艺,开皇中赠朝散大夫。 又.《历代名医蒙求》“徐敏齐,太常卿之范子,代传攻医,博览多艺,隋开皇中为驾部郎中。”徐敏齐不见于今本《隋书》和《北齐书》,亦不载于《徐之范墓志》,但其职官“驾部郎中"与《徐之范墓志》所载“第二子敏行,尚书驾部郎中"相合,二者是否同一人,亦未可定。以上存疑,在文献无征的情况下,未能作出推测,因此除徐嗣伯,成伯外,我们都暂未排入谱系.只有期待新材料的发现才有可能得到解决,祈望专家随时赐教。
  Y5 G& [8 k4 ?6 B/ R2 v徐氏谱系图:; X% r3 z/ J4 n* O
徐衡--?--徐浇-中经七代一徐熙一徐秋夫-徐道度徐文伯一徐雄徐之才?  ——徐林卿——徐师顺徐蕾謇(师謩)一徐守一。
0 }3 E$ P+ [/ E$ u3 a(徐之才?)——徐同卿。  b5 F; C3 [4 F  C' i: O
(徐雄)——徐之范——徐敏信
% w; w: R9 N8 V6 M) Z- V(徐之范)——徐敏行——徐长嘉徐季温  f& y# P# @( t& x0 p- b! F) p
(徐之范)——徐敏璞  徐敏直 徐敏智  徐敏贞  徐敏鉴  徐敏廉  徐敏基  徐敏宽  徐敏惠  徐敏通7 i% i0 Z5 a  G; Y4 I( X
  (徐雄)——徐之权(徐道度)——徐謇(成伯)一—徐践  徐知远
9 u/ h5 g& B. h2 e" D8 }(徐秋夫)——徐叔向一一徐嗣伯(叔绍)。
( J6 b+ u& e* O7 r2 @[本文是四川省教育厅社科资助项目成果之一。项目:批准文号075038。另外,本文在写作申获得西南大学毛远明教授的悉心指导,谨此致谢!](责任编辑:秦蓁)3 J) \* y5 x9 J; T5 f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朝医家徐氏考辨
& e( W+ M$ d+ K4 U" Z, |/ G* D. Q8 n8 T* v* `
mmexport1669861618692.jpg
5 U( q4 k8 Y" d5 h
# |. p2 K% Q8 k8 T mmexport1669861684754.jpg
! _4 A, B0 w1 F2 u
# A9 p+ @/ h& d. u mmexport1669861661046.jpg
% ?. s( y# h" X
3 J( x& Z$ V5 z1 U. T4 u mmexport1669861678201.jpg
, O  b/ g" q2 F0 X
4 ~- @' ]+ e0 G7 U+ W* l/ x* S mmexport1669861656576.jpg ! }# P. w% E' S/ H# I$ S# k
, N4 u( o$ o" M
mmexport1669861684754.jpg
3 R+ s2 D% |' S+ c* b+ q# ]1 R, T, i4 x. W6 h' O
mmexport1669861691904.jpg 7 g: k1 C( |2 L3 i0 {6 {. y
mmexport1669861678201.jpg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元尊 于 2022-12-4 22:33 编辑 * ]( R1 P- p9 ~+ r+ c9 w, z
$ }" M: V" {" d4 g' C& X
               六朝医家徐氏考辨         
* q: B- u- y2 |% i8 a: I- Z; M. c                  ——以墓志为主要材料          . n. v' [  w+ p" G0 [
1 I9 L' @( l9 g& O/ d
                      徐氏谱系图:% C3 ?, h+ A1 m3 a
一世:衡,生一子:□、□、昇。(《龙游谱》记载:徐弘,生四子:安、成、起、昇。)徐氏谱系:据《元和姓纂》·徐姓载:颛顼之后,嬴姓,伯益之子,夏时受封于徐,至偃王,为楚所灭,以国为氏,。又载偃王之后各支系有东阳,偃王之后,汉徐衡徙高平,孙饶又徙东阳,七代至融,融五代孙之才、之范。/ w: p3 t7 m6 W
二世:《龙游谱》记载:昇,仕汉持节都督、青幽并冀等军事领北大将军、封咸阳侯,娶任氏,生三子:饶、卢、期。
0 t4 d" [' N, L$ A9 S三世:饶,生一子:本。(《龙游谱》载:徐饶,字进德,仕汉为散骑常侍、尚书左仆射,封丹阳侯,娶郑氏,生一子:本。)《徐之才墓志》称:王玮之才,字士茂,东莞姑幕人,高阳斯降,奄宅徐方,胙土开家,秉珪承国,十二祖饶,汉郁林太守,属陈圣陵迟,当涂驳杂,黄车受命,紫盖程符,自他有耀,故世居江表,大父文伯,梁散骑常侍。映三春之华,挺九秋之实。多能多艺,举世知名。考雄,不幸早卒,终于员外散骑侍郎。其传代脉络是(由其十世)徐熙,字仲融,简称融,子秋夫,孙道度,曾孙文伯,玄孙雄,来孙之才,不算自身,恰好五代,与《元和姓纂》说:融五代孙之才、之范的记载也完全吻合。( r0 h' J* }  y6 b5 R3 r: m
四世:(《龙游谱》载:徐本,官庐陵太守、光禄大夫,封江夏侯,娶李氏,生五子:承、盛、攀、珙、洪。)
' r  c9 C7 H* E5 v. `: i/ ~" y( @五世:' }: L3 c/ X7 Y) M
六世:
6 u( H( {  Z3 |' Y' Y七世:
! D4 r! O- Z: @八世:
( I& h' s% l( @* T0 [0 y+ i$ S% z4 W九世:& f+ o7 z+ A! f3 j0 U+ j
十世:徐熙,字仲融,生一子:秋夫。名见《南史·徐文伯传》记载:文伯,字德秀,濮阳太守。熙曾孙也。生子:秋夫,弥工其术,仕至射阳令,秋夫生道度、叔句,皆能精其业,道度生文伯,叔向生嗣伯。文伯子雄,亦传家业,嗣伯字叔向绍,亦有孝行,善清言。5 p' C# `6 |+ ^/ K- w$ K2 N6 Y0 G
十一世:徐秋夫,生二子:道度、叔向。
0 x/ f2 q" v& k: w十二世:徐道度,生二子:文伯、骞。徐叔向,生一子:嗣伯,字叔绍。
. z9 w& g3 }& T2 D3 Y: s+ _  J十三世:徐文伯,仕南齐,位东莞,太山、兰陵三郡太守,又仕梁散骑常侍,生一子:雄。事见于《徐之才墓志》明载:大父文伯,梁散骑常侍,考雄,不幸早卒。而《徐之范墓志》亦载:祖文伯,父雄,梁员外散骑常侍、通直散骑侍郎。徐謇,字成伯,生二子:践、知远。徐嗣伯,字叔绍。1 h# R' w3 G: Y0 M) M. G$ I' {- L
十四世:徐雄,员外散骑侍郎,生四子:之才、之范、之□、之权。徐践,《魏书·徐文伯传》记载:徐謇子践,字景升,小名:灵宝,袭爵。践弟知远,给事中。徐知远,生一子:康。
. R' h$ X& R5 |' k% p十五世;徐之才,历官至使持节,都督,赵州刺史,员外散骑侍郎,北魏孝武帝时封昌安县开国侯,食邑八百户,生二子:林卿、同卿。《徐之才墓志》:武平三年,岁次壬辰,六月辛未朔,四日甲戌遇疾,薨于清里风里第,春秋六十八。考其卒年为武平三年(公元572年)六月辛未朔,四日甲戌,干支亦合。其生年为南朝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但《北齐书》、《北史》均载:徐之才年八十,卒。《中国医学通史》引之,徐之才生于492年,卒于572年,其享龄亦是八十:。《北齐书·徐之才传》:豫章王综出镇江都,徐之才复除豫章王国右常侍。但见《徐之才墓志》称:释褐豫章王国左常侍。徐之范,封高平公,生十二子:敏信、敏行、敏璞、敏直、敏智、敏贞、敏鉴、敏廉、敏恭、敏宽、敏惠、敏通。:《徐之范墓志》称:大子敏信,济阴太守,第二子敏行,尚书驾部郎中,第三子:敏璞,安定县令,第四子:敏直,给事中。第五子:敏智,太尉府墨曹参军,第六子:敏贞,给事中。第七子:敏鉴,早亡。第八子:敏廉,通直散骑侍郎。第九子:敏恭:著作佐郎。第十子:敏宽。第十一子:敏惠。第十二子:敏通。: x% b4 l+ S2 b. ?# }4 a$ r/ W2 n' @
公第四弟之权,谯郡太守、散骑侍郎。
+ ^4 ]6 Z' M  v! ^徐之□,
# j. i$ j( h/ c& G4 R' _徐之权,生一子:珍惠。徐康,名见《北史·术艺下·徐謇传》:雄子之才,曾与从兄康造梁太子詹事汝南周舍宅听《老子》。《北齐书》所载亦同。
- x& ?8 D9 Z7 \/ ?, i1 `十六世:徐林卿,生二子:师顺、謩(师謩)。
9 c7 E$ H# A" \- i5 g  n徐同卿,
9 U3 d/ L) [4 U) O徐敏信,生一子:仲宗。
3 n1 j( d  E0 I4 |5 b3 T徐敏行,生二子:长嘉、季温。$ o0 {0 W6 J5 t0 W# i
徐敏齐,太常卿之范子,代传攻医,博览多艺,隋开皇中为驾部郎中。(名见《历代名医蒙求》)《医说》引《隋书》:徐敏齐,太常卿之范之子也,工医,博览多艺,开皇中赠朝散大夫。因此,徐敏齐与徐敏行的关系不定。4 J8 _, n* a( y9 O8 ^% z/ `+ d
十七世:徐师顺,徐謩,又名:师謩,生一子:守。
! C) W0 c* d. G3 u徐仲宗,卫尉大卿,封任城公,生二子:庆、祚。2 P! i/ }* [- `6 K
徐珍惠,《外台秘要方》:黄疸,身眼皆如金色,但诸黄皆主之方,此方是徐之才家秘方,其侄珍惠说密用出第一卷中。; i+ V0 _% [7 @, p! z8 S& G
: j9 \& Z/ d, ]2 Z$ b9 O

" \* q# n% Q, F  |: }  Z   宰相世系表·徐氏表
  B1 J- i4 I3 W. e- g: ~) g; h: ]% }徐偃王传三十二世徐宗。徐宗传十一世徐章禹。徐章禹传十三世徐诜。( j0 z; h: |) S" R
一世:徐诜,任秦庄襄王相,生一子:仲。又生一子:矩。9 J9 ^" C9 Y1 }; W+ x3 b9 q0 w
二世:徐仲,字景伯,生一子:延。0 R/ T, A1 [1 @6 O1 \; Q
三世:徐延,字方远,生一子:由。
4 b  v1 M, [) D* e四世:徐由,字智卿,生一子:该。0 J6 m% N, l7 N% Y% @$ {
五世:徐该,字昌言,生一子:光。
# Y  V2 u" S) j$ c六世:徐光,字子晖,仕汉至下邳太守。生一子静。' H; ?0 i- \7 {0 }% N
七世:徐静,字君安,任大司农,生一子:万秋。) c4 |+ X/ n7 H$ z' Q2 p2 k+ C
八世:徐万秋,字兰卿,生一子:充。
# ~  m- I2 _- ]7 x九世:徐充,字彦通,任左曹给事,生一子:安。: j! s1 E; f% a/ g
十世:徐安仁,任谏议大夫,生二子:丰、霸。
4 W; k$ W) l1 r; ~5 y十一世:徐丰为北祖,徐霸为南祖。
( s5 u1 H7 `! c1 I  x
( E9 X+ |2 P3 m- J北祖上房徐氏:
5 }3 s5 v( Y( X一世徐丰,字仲都,任司空护掾,生一子:明。
* ~8 }$ f: G4 b6 f二世:徐明,字元通,任侍中,生一子:迁。
$ E' @$ ^6 y; @& d$ D. k三世:徐迁,字少卿,任侍中,生一子:宣。
" _& ~! x( V, n' x% O- E四世:徐宣,字休璥,生二子;琳、瑞。
: U1 u* y: J* \/ M' f五世:徐瑞,字元挂,任下邳太守。生生三子:谟师、俭师、恭叔。4 k, ~: v/ B  [1 f: ^& G5 t4 c
六世:徐恭叔,字世节,任京兆尹,生一子:穉。
7 C$ A$ G$ s6 }+ v七世:徐穉,字孺子,生一子:季登。
' C8 @( m  [: m: m; `八世:徐季登,生二子:述、超。6 k! w' h$ x# b# n8 C
九世:徐述,生一子:俭。6 u4 u; d% f5 ?$ a7 X) I1 f4 Q
         徐超,字彦孙,魏散骑常侍,生二子:崇、统。7 w9 w1 t# c! t: N- S6 s# l
十世:徐俭,孙充。; x& ?( [8 L! C1 K& h. N/ @
         徐统,字耀卿,晋·江阳太守,生三子:玑、台、口。
8 j6 Z  F  t  t# h$ U6 q十一世:徐台,字叔衡,丹阳令,生三子:祎、袂、褚。
4 n; i: r& W6 H) Y. L9 a! K十二世:徐褚,字万秋,任太子洗马,生二子:宁、恭。7 x3 F' w  H- l5 ~9 K# H
十三世:徐宁,字安期,任吏部侍郎,生五子:丰之、实之、仁之、祚之、育之。  
. A. b9 e+ X* F$ {6 P- _# e十四世:徐祚之,字兴民,任秘书监,生三子:尚之、羡之、钦之。
& b$ ~' [! o2 |" u) V十五世:徐钦之,字真宇,南朝相刘宋丞相,东莞公,生三子:逵之、佩之、迈之。- A6 b* O; s$ n3 R% B! T
十六世:徐逵之,字动道,中书侍郎,生二子:淳之、湛之。7 A) x. g. D  u( [$ g8 t
十七世:徐湛之,字孝源,丞相,枝江忠烈侯,生二子:恒之、聿之。
" _* I, O9 a5 c0 r% T. Y; ?备注:徐湛之:(410~453),字孝源,徐羡之兄之孙,刘裕长女之子,南朝宋大臣,永元初三年(422),徐湛之被封为枝江县侯,宋文帝之世,历官侍中、秘书监、丹阳尹、中书令期间,因范晔、刘湛等犯罪牵连,两次获罪,皆因身为国戚而免罪。元嘉二十八年(451),徐湛之任尚书仆射,领护军将军,执掌朝政,与吏部尚书江湛并居权要。时称“江徐”。徐湛之得宋文帝信任,常守护侍奉医药,不离左右,徐湛之生活奢侈,产业丰厚,堪称当时首富。元嘉三十年(453),宋文帝想废太子刘劭,多次与徐湛之谋议,元凶刘劭率兵入宫,徐湛之与宋文帝一起遇害,孝武帝即位,徐湛之被追赠司空,谥曰:"忠烈公。"5 @& }, h' P5 ^, m5 Q5 k3 o! N
十八世:徐恒之,字景方,任工部郎中,袭侯,生二子:孝嗣、规。5 }6 q6 j7 G6 l% v
十九世:徐孝嗣,字始昌,齐太尉,谥文忠公,生六子:况、演、醋、会、嘉、绲。  + g: q1 W% p/ b; O$ d; t* x
备注:徐孝嗣(453~499),字始昌,宋司空徐湛之孙,南朝齐大臣,宋时任驸马都尉,司空太尉两府参军,齐世子庶子等。齐武帝时,徐孝嗣官至吏部尚书,处理台阁事务。郁林王即位,徐孝嗣任尚书右仆射,丹阳尹等,参与废帝另立。并因功封枝江县侯,转尚书左仆射,齐明帝时,徐孝嗣进爵为公,官至尚书令。徐孝嗣风度清雅,爱好文学,恭已自保,故能容于建武之世。东昏侯即位后,失德放纵,群小横行,徐孝嗣虽与江拓等同受遗诏辅政,却不敢谏诤。此后,他进位为司空。朝中有人劝他废帝自立,徐孝嗣却迟疑不决,永元元年(499)十月,徐孝嗣被东昏侯召入华林省,赐以药自尽。死后,徐孝嗣追赠为“太尉。”谥“文忠”。' r4 }3 [* `5 G8 Q, ]
二十世: 徐绲:徐孝嗣之子,仕梁,天监初历黄门郎,位侍中,太常、信武将军,卒后,他被谥为"顷之公”,生三子:君防、君旧(蓓之误)、君敷。徐绲从兄徐摛(474-551年),一字士秀,一字士缋,子:徐陵。& q. G3 u' p1 p* g& _; Y" h

. b5 R1 F" C5 A* x$ `# N0 m" P( E# K* M' _9 f2 g2 U
十五世:徐羡之,364~426年,字宗文,起于布衣,稳重才干,东晋末与刘裕同在桓修府共事。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他随刘裕在京口,举兵反桓玄,累官至琅琊内史。义熙十二年(416),刘裕北伐后秦,总留守刘穆之去世,他任吏部尚书、丹阳尹,后转尚书仆射,刘宋建国初,徐羡之以佐命功封南昌县公,此后,他历为尚书令、扬少内史、司空等。刘裕去世(424),徐羡之与傅亮、谢晦、檀道济共同辅佐少帝,因少帝失德,密谋废立,联络檀道济,以中书舍人邢安康为内应,先后废杀庐陵王义真和少帝,迎荆州刺史宜都王刘义隆为帝,即宋文帝,文帝初年,徐羡之进为司徒。文帝元嘉二年〈425)徐羡之上表还政,后奉诏视事,三年(426年)徐羡之被宋文帝以废君弑君、专权朝政等罪名治罪,遂自杀而亡。
' b+ P3 O9 e0 ^: j9 s) ^6 W; J徐羡之的十二世祖:北祖徐丰做过司空掾,徐丰的儿子徐明做过侍中(当时的侍中地位不高),徐明的儿子徐迁也只做到侍中,不过,徐迁的儿子徐宣倒是做农民政权的宰相。
& j- a5 F  O" r% Q徐宣,字休礅,是徐羡之的第九世祖先。在西汉新莽赤眉军政权中担任过丞相,新莽天凤五年(公元18年),徐宣与同乡谢禄、杨音先后率众响应樊崇:并与其汇合,号赤眉军,因徐宣原系狱吏,且通《易经》,被推为丞相。建武三年,徐宣、刘盆子与樊崇等三十多人被迫降刘秀,后归乡,卒于家。
! `) {* \9 g7 e1 c8 O$ l3 Q自徐宣之后,东海徐氏在魏晋政权中官职都较低,同样南朝之后,终唐一代,东海徐氏再无一人担任过宰相职务。而且唐代东海徐氏家族的文学成就也不高,与他们的祖先在南朝时取得的成就不可同日而语。* n- J  q+ |6 d& W3 ^
综合上述,所以南朝东海徐氏十五位有作品流传的家族成员为中心,如徐韬,长宗(宋武帝参军)、冯道(宋临海太守),徐融(南昌相),徐超之(梁员外散骑侍郎),徐勉466~535。(右光禄大夫),徐擒(梁太子左卫军),右仆射…万载,(尚书殿中郎),徐份(太子洗马),徐俭(御史中丞),(陈太子舍人)德言。徐宁(吏部侍郎)_育之、祚之(秘书监)、仁之、实之_尚之、锛之、苇之_迈之、乔之_谦之、聿之、恒之,孝饷、喜规_绲、嘉、会、碚、演、况,昭佩、君宾、君敷、君蓓、徐度之_徐僧权_徐伯阳。
; L- ~4 \! u; F, B  H上面三表都是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成员的世系表,因为东海徐氏谱系散失,故掌握的资料有限,无法得知徐宁、徐韬和徐度之三人的关系,但他们三人都是属于一个大家族是无疑的。9 E6 ~) ]& U' ^! ?! n' [
其中需要说明的几点:1 g% c# D/ }: V/ M
一、据《南史》载:羡之兄钦之为秘书监,而《唐书》则说:(祚之)三子:尚之、羡之、钦之。显然史书上对羡之与钦之谁大谁小的记载不一。5 y  F, @) b6 |1 f( H' W9 X' V
二、据《南史》记载:佩之弟逵之,尚武帝女会稽公主,相反《唐书》。则说:(湛之)三子:逵之、佩之、迈之,今从《新唐书》。3 j( i9 b- U3 ]: b- y1 F8 R6 E" B" Z
三、同样,据《南史·徐羡之传》载:(湛之)数岁与弟淳之共车行。说明湛之比淳之大;而《新唐书》上关于此点的记载与《南史》也不一致。《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佩之)二子:淳之、湛之。按照此处的意思,应是先说兄再说弟。淳之应该长于湛之,故从《新庙书》。% g$ s  A  [/ u
四、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恒之)二子:孝嗣、孝规。而《南史》记载却不同:聿之子:孝嗣。今从《南史》。五、《南史·徐羡之传》载:(孝嗣)长子:演……第三子况……,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孝嗣)六子:况、演、碚、会、嘉、绲。今从《新唐书》。
' I7 F+ S6 F' ?$ ]: K《南史》的编撰者李延寿处于唐代,与南朝的时间相隔不远,似乎较为可信。但是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又是以唐代的谱牒为依据。唐代正是谱牒盛行的时代,唐人对于《南朝的世系也应该不太可能记错,所以虽多从《新唐书》,但也有些地方从《南史》。借此能使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成员的世系尽量达到完善,我们从上表不难看出,东海徐氏在南朝不仅人丁兴旺,而且家族成员几乎都是官宦人士,在当时实在可以称得上一个世家大族。
4 K% j6 ?, c, Q" }! J6 v8 Z4 E' ?
关于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成员的生平行迹,李延寿在《南史》中记录了东海徐氏家族的十七位成员的生平行迹,他们是:徐羡之、徐佩之、徐逵之、徐湛之、徐孝嗣、徐绲、徐君蓓、徐勉、徐悱、徐怦、徐摛、徐陵、徐俭、徐份、徐仪、徐孝克、徐伯阳、其中除了徐逵之、徐佩之和徐俭、徐份无作品流传处,其余的十三人都是在本文中讨论的对象。另外据《南史·徐羡之传》附传载:(徐孝嗣)子绲,仕梁,位侍中,太常,信武将军。综合二者观之,此徐绲应该就是徐孝嗣的儿子徐绲。同样《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徐君敷为徐绲的长子。徐君敷,字怀真,陈常侍,有的文献对徐君敷的简介是这样的:君敷,太建中为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这与《新唐书》相一致,当为同一人。因徐君敷留下来两篇文章:《奏劾南康王方泰》和《奏劾武陵伯礼》。又如徐羡之(364~426),字文宗,起于布衣,稳重有才干,东晋末与刘裕同在桓修府共事等。
; o6 h7 J- n, j7 @' `2 A3 e- M$ |3 X! X! L3 X& x8 W7 |+ ^  \
《元和姓纂》卷二“东海郯州徐氏条云:汉有河南太守徐守、徐明,又有徐俭。自(徐)明居五代孙宁过江东,生祚之、生钦之……俭孙充,充次子机,生韬。韬生逸、监。逸玄孙超之,生擒,梁左卫将军,生陵、孝克,陵,陈尚书仆射,生令言,唐中书舍人,生弘茂。孝克,陈都官尚书,隋国子博士。东海徐氏的一支,也是是《新唐书》中的“北祖上房徐氏。
! c- e$ R1 Q" y7 J4 g5 H) u) f2 `3 H
' g% g* m3 m. b( k) k' L北祖上房徐氏:6 v, A; J  G1 H) J& E
一世徐丰,字仲都,任司空护掾,生一子:明。
/ h' l7 C* q( [% F2 M1 d6 r3 c, W二世:徐明,字元通,任侍中,生徐一子:迁。6 D" N/ C* A2 l" ]7 K
三世:徐迁,字少卿,任侍中,生一子:宣。
5 |' Y6 j' i+ N; d; _四世:徐宣,字休璥,生二子;琳、瑞。- A6 d  R) _0 I: n
五世:徐瑞,字元挂,任下邳太守。生生三子:谟师、俭师、恭叔。5 ~7 e; q3 y, \9 R% r) Q2 L  o
六世:徐恭叔,字世节,任京兆尹,生一子:穉。
' i9 y" _9 C3 J( l2 l          徐穉世系表8 r5 {4 V7 [) x) R" P# g
七世:徐穉,字孺子,生一子:季登。
, U# X6 M8 P8 l/ d* s八世:徐季登,生二子:述、超。  j: {  [5 P8 b* g% e6 J5 @
九世:徐述,生一子:俭。
+ P* [# n/ Z" }1 y) c/ ]; u- n/ U        徐超,字彦孙,魏散骑常侍,生二子:崇、统。
7 r" C5 E* I& i6 L! P# S十世:徐统,字耀卿,晋江阳太守,生三子:玑、台、口。& X" U3 |# F0 y' x" q
十一世:徐台,字叔衡,丹阳令,生三子:,字祎、袂、褚。
) v$ o* F  D# {" }1 m: s0 I% R十二世:徐褚,字万秋,任太子洗马,生二子:宁、恭。
. n! Q2 }' x. T" k% j7 g十三世:徐宁,字安期,任吏部侍郎,生五子:丰之、实之、仁之、祚之、育之。  ) K0 o6 t* D! V4 e  f
十四世:徐祚之,字兴民,任秘书监,生三子:尚之、羡之、钦之。: o% M; f0 M& t% u3 {
十五世:徐钦之,字真宇,南朝相刘宋丞相,东莞公,生三子:逵之、佩之、迈之。: l; r  X5 C: \% ~( h8 ?
  十六世:徐逵之,字动道,中书侍郎,生二子:淳之、湛之。
1 G$ p( R. j- _, V; m十七世:徐湛之(410~453),字孝源,丞相,枝江忠烈侯,生二子:恒之、聿之。
2 V5 ~) _8 s5 h5 |; P1 h十八世:徐恒之,字景方,任工部郎中,袭侯,生二子:孝嗣、规。
7 I; X3 M, b) p* o% U十九世:徐孝嗣(453~499),字始昌,齐太尉,谥文忠公,生六子:况、演、醋、会、嘉、绲。  
& Q$ c  Z, R+ ]6 H0 R二十世:徐绲, 梁侍中,生君防、君旧(蓓之误)、君敷。   徐绲从兄徐摛(474-551年),一字士秀,一字士缋,子:徐陵。$ d( x' Q9 q5 |( j3 o+ j' x+ g
$ O% T( C4 ]+ v5 d  Y
案:北祖上房徐氏一世徐丰,字仲都,任司空护掾,生一子:明,至十三世:徐宁,字安期,任吏部侍郎,生五子:丰之、实之、仁之、祚之、育之。所以今自徐明居五代孙徐宁,过江东,生徐祚之。9 Y3 M; P+ s- s0 j  g- r* x/ U; h
一世:徐祚之,生钦之、羙之。【案唐世系表羙之作羡之】。(续十四世)6 H# A# z0 c* H- j8 a# z; F( D
二世:徐羙之,宋司徒。徐钦之生逵之。(续十五世)
; w3 A) X. s% L三世:徐逵之,宋沛郡太守,尚武帝女防稽公主,生湛之,司徒,, _/ n4 E; u5 R: v% Y
四世:徐湛之,司徒,生聿之。【案唐世系表湛之,二子:恒之、聿之。恒之,生孝嗣、规。此聿之下脱去恒之。恒之,生五字】。# ]# \0 b1 {6 X4 X
五世:徐恒之,生孝嗣。(续十八世)
" ]; k, n. F6 d+ Q0 f0 Y7 s+ U' I; B六世:徐孝嗣,齐尚书令、太尉,生倱。【案唐世系表倱作绲】。
8 P* |8 ?2 @- m七世:徐绲,(徐孝嗣之子,仕梁,天监初历黄门郎、位侍中、太常、信武将军,卒后被谥为“顷之公”)梁侍中,生君防、君旧(蓓之误)、君敷。(续二十世)
6 C2 G# g8 o4 p( _八世:徐君蓓,字怀简,徐绲长子,幼聪朗好学,尤长丁部书:问无不对。史载他善弦歌,为梁东王镇西谘议参军,又辩于辞令,文冠一府:特有轻艳之才,新声巧变,人多讽习,后卒于官。徐君防,生澄。【徐君防,生澄。【案唐世系表澄作澈】。徒居洛州偃师。
" G# \( [  b! ~) V九世:澄,生文逺,唐国子博士,生士安,
  {5 ^; {( U+ G9 s% u" d3 I. L* v十世:士安,生有功、有忠。" J! K# M5 U, g  b1 @
十一世:徐有功,右司郎中、大理少卿,生伦,邠王。【案唐世系表:邠王,作岐庆二王】+ m4 I7 o3 ~) [' B& @( j' Q
(徐有功(640年—702年)名宏敏,字有功,洛州偃师(今偃师市缑氏镇)人,徐有功是国子监博士徐文远的孙子。)(徐彦若的六世祖:徐有功,官至秋官侍郎。五世祖:徐伦,邠王,司马。四世祖:徐蛟。高祖:徐涛。曾祖:徐宰,进士出身,官至大理评事。祖父:徐陶,进士出身。父亲:徐商,进士出身,官至同平章事。(身己:)徐彦枢为徐彦若之弟,还有 兄弟:徐仁嗣、徐仁矩、徐仁范、徐仁勖。儿子:徐绾,官至兵部郎中。)(徐彦若(?-901年),字俞之,祖籍偃师(今河南偃师)。唐朝宰相,刑部侍郎徐有功六世孙,宰相、吏部尚书徐商之子。  徐彦若出身于东海徐氏,进士及第,历任尚书郎、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吏部侍郎。): x- s- T1 J+ {, }1 ]
十二世:徐伦,邠王,司马,生蛟,光禄少卿、安定太守,
8 t/ o4 M7 O' N. e) a) o0 Z: H十三世:蛟,光禄少卿、安定太守,生涛。4 I1 U0 Y+ M( g& {7 W
十四世:涛,检校员外郎。生子:宰。4 Y/ M  u6 h: j3 n( |8 K+ n1 _
十五世:徐宰,进士出身,官大理评事,生陶。' B/ m* Y& [. X
十六世:徐陶,进士出身,生商。
' D: B2 d8 X2 O* [4 t6 x十七世:徐商,进士出身,官同平章事,生彦若、彦枢。
& ]+ a* W. T  }0 C! U- {4 ]十八世:徐彦若,字俞之,生绾。9 U6 G9 _* W6 x6 f
十九世:徐绾,兵部郎中。0 r, m' B# k- J+ b8 B4 u
# ?" F0 `, a0 y, O( m! Q0 J% h
        徐士安支下:次子徐有忠
0 e. |5 s& N+ X十一世:徐有忠,濮阳令,生浑,吏部员外襄、陈留太守、采访使。9 c9 Q& q/ t) h  ]$ s& h2 r5 c
/ V/ S* h6 m) x8 a9 f0 T
             徐绲公支下:三子徐君敷世系
0 I1 J' T: s" A# E1 B3 C八世:徐君敷(字怀真,徐绲次子。太建中,官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曾孙筠。1 a! f6 j# y2 R- u$ e3 U1 p
九世:(儿)□' }/ f0 `/ W5 @4 ^2 F) J
十世:(孙)□
0 G1 F* o6 U5 E8 F& \十一世:(曾孙)徐筠,唐礼部侍郎、右常侍,生皎、昭、昕。
# F8 W% A" U: K, S& [十二世:徐皎,生诩、谧。5 k( v( _7 A1 M- i& w( [: H4 J
十三世:徐诩,许州牧,生仪、向。
" _+ Y2 G/ c& v! \十四世:徐仪,祠部郎,生雅、粲。
4 u; {. F& L# N: n十五世:徐粲,检校户部郎中兼御史中丞。
+ ?0 L) i) ~5 h9 ^9 s8 p" C十四世:徐向,司勲员外,陈宋荆州刺史。
( i+ `/ y# c; T* ~8 |十三世:徐谧孙挚昭。
, Q4 g% C7 g- s& g; |! L3 }十四世:徐□   
4 K' _% K% V, n十五世:徐挚昭,虞部郎中,生孟尝,
9 c( ?- E- k5 n/ c2 j十六世:徐孟尝,越相二州刺史,致仕。
1 @: B4 W5 t5 G2 u% M9 ~  ~十二世:徐昕,万年令,生琇。十三世:徐琇,冀州刺史,生縯。
* w# l9 n2 l2 F十四世:徐縯,兵部郎中、諌议大夫,生缜、宏毅。
5 y# u" V; R- Z/ u% e2 O十五世:徐缜,朗州刺史。徐宏毅,侍御史。; F( I( d/ v2 A1 a: y

( R& k/ a% V. P3 A, G! I9 y                徐俭支派世系:) J2 }( O% q# @
一世徐丰,字仲都,任司空护掾,生一子:明。( o( ~, C$ }+ Q
二世:徐明,字元通,任侍中,生徐一子:迁。# Z9 f/ K  Z! |- M
三世:徐迁,字少卿,任侍中,生一子:宣。
( C$ Z: m7 v9 `6 {; ]3 U9 d四世:徐宣,字休璥,生二子;琳、瑞。  L6 o* _7 ?; N
五世:徐瑞,字元挂,任下邳太守。生三子:谟师、俭师、恭叔。
2 x: k' k# Q2 _" G1 k, ]4 ?六世:徐恭叔,字世节,任京兆尹,生一子:穉。
, L! L# K; S3 {5 G, r七世:徐穉,字孺子,生一子:季登。
) J3 h: B: ^3 N( w八世:徐季登,生二子:述、超。9 g% q* Z! n  v0 J' L5 R
九世:徐述,生一子:俭。
, p3 J4 O. H0 j' i8 @2 j         徐超,字彦孙,魏散骑常侍,生二子:崇、统。     & e2 ]8 [7 G( }% w
        9 p1 s2 z( p5 y+ p( t3 F( i* X% r
                徐俭,孙徐充。
" l  h% p5 h! U; ?一世:徐俭孙充,(续《表》十世)- [1 s* ^# l5 l: t% ?
二世:□,徐俭子。! c" o% V: \0 N, G4 J7 ^6 d
三世:徐充次子机。(续十二世)
6 B# k2 k$ m! m6 S) H四世:徐机,生韬。
/ r5 C" Y  q& _; n2 J. A, q五世:徐韬,生逸、监。(续十四世)
: k! h. {" ^' @- v+ j              徐韬公支下长子:徐逸世系。
- z: Q$ a+ v& @2 H六世:徐逸,曾孙徐凭道,元孙超之。(续十五世)  _( J$ M* w6 M3 A( E4 p# W# Y" H
七世:子□
* \: n$ b% u( y八世:孙□1 H$ n6 b: }) |6 _) I- {
九世:曾孙:徐凭道,生一子:超之。0 {) _% v* c6 |8 z: f. y# f. v$ Y
十世:徐超之,郁林太守,生摛,梁左衞将军。' z7 \/ J; P6 R! v$ Q
十一世:徐摛,戎昭将军,生陵、孝克。(南朝梁大臣,续二十世)
" ^/ v$ V& b. W! f8 i0 O1 [①梁中通三年(531),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北)人,南朝著名诗人徐摛(474—551年,字士秀,又字士缋),出任新安太守。为治清静,有惠政,崇祀名宦。徐摛守新安之日,其从昆弟徐绲(字仲文)仕梁任侍中,五十致政后游新安,乐新安山水之胜,遂家新安。新安之有徐氏从此始。南唐时,徐绲15世孙徐昶复任歙州刺史,家歙北皇呈。宋时,徐昶12世宗贤公,由歙北迁休宁徐山。
% L. V" ^7 Z# A; V②徐摛:中国南朝诗人。徐摛(474-551年),一字士秀,一字士缋,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南朝著名诗人,“宫体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庾肩吾并称“大徐庾”。出身望族东海徐氏,少年喜爱学习,等到年长时,已经读遍了经书和史书。写文章喜欢标新立异,不拘于已有的体裁。他和他的儿子徐陵都得到梁武帝的喜爱,时常出入皇宫,所受恩宠的隆重,无人能比。551年,因梁简文帝被囚禁,不能去朝见,在怨恨中病逝,终年78岁。家庭成员祖父:徐凭道,南朝宋海陵(今江苏泰州)太守。父亲:徐超之,南朝梁初年担任员外散骑常侍。长子:徐陵,南朝文学家,与庾信并称“徐庾”。
6 o; B4 _( @# a2 M十二世:徐陵,陈尚书仆射,生四子:俭、份、仪、僔。(续二十一世)8 N* \( n# C# W! w8 N( I. X
备注:徐陵(507年~583年),字孝穆,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人。南朝著名文学家、诗人,太子左卫率徐摛之子。梁时随其父在肖纲幕下任职。肖纲立为太子,他又任东宫学士。后曾奉梁命出使东魏。次年,因南朝发生侯景之乱,被迫羁留在邺城,前后达7年之久。后南归建康,入陈朝任职,位至左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出身东海徐氏,以诗文闻名。善于撰文,精通《庄子》《老子》,博涉史籍,颇有口才。梁武帝时期,举秀才出身,出任东宫学士,出入宫中。陈朝建立后,历任左仆射、中书监、侍中、左光禄大夫,受封建昌县侯。至德元年(583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年,获赠镇右将军、特进,谥号为章。善于宫体诗创作,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与庾信齐名,并称“徐庾”。 今存《徐孝穆集》6卷、《玉台新咏》10卷。
7 c& }3 T3 Y1 D! U6 g+ R家族成员:徐陵的曾祖父徐凭道、祖父郁林太守徐超之、父亲戎昭将军徐摛都很有名。他的弟弟徐孝克,以及四个儿子都是优秀的文武全才,尤其是诗文水准很高,他的家族纵横政坛文坛百年,门第显赫。徐陵去世后,他的长子徐俭继承了其父建昌侯爵位。徐俭历任梁尚书金部郎中、东太子洗马、东从事中郎兼侍中中书郎、给事黄门侍郎、尚书左丞、戎昭将军(别作“和戎将军” )、晋熙王长史等。徐俭有子徐法言,历任陈秘书郎、太子舍人、太子洗马、中舍人、司徒左西掾镇卫、仪同、鄱阳王从事中书郎。入隋后任隋益州总管参军事、蜀王扬府司水参军。入唐后任陕东道行台百工监。徐法言子徐翁归,历任隋吴郡司户书佐,唐汴州小黄县丞、幽州都督府仓曹参军事等。徐翁归子徐澄,字巨源,唐时未入仕,荫受武骑尉,有子徐恪。
/ j- y$ U/ |# X十三世:徐俭,梁尚书金部郎中、东太子洗马,尚书佐丞、戎昭将军,生德言、法言。徳言,陈太子舍人、隋蒲州司功。        
- [9 R+ H/ Q1 g$ G徐份,陈中书舍人,生令言,唐中书舍人,生茂宏。
8 Q. e2 R% w3 i3 {& h1 u十四世:徐德言,陈太子舍人,隋蒲州司功。
( D- l9 J# U' }: ?3 L& u) p徐法言,陈秘书郎、太子舍人、太子洗马、中舍人、司徒左西掾镇卫、仪同、鄱阳王从事中书郎。入隋后任隋益州总管参军事、蜀王扬府司水参军。入唐后任陕东道行台百工监。徐法言生一子:徐翁归。, U( x4 \* a- U, E- U5 g  p
徐令言,唐中书舍人,生一子:茂宏。
2 k; _5 ?' D/ Y十五世:徐瓮归,隋吴郡司户书佐,唐汴州小黄县丞、幽州都督府仓曹参军事等。徐翁归生一子:徐澄。
2 H; e3 p+ w& L徐茂宏,徐令言子。
5 C0 P( Q" A- }9 D* d6 u十六世:徐澄,字巨源,唐时未入仕,荫受武骑尉,有子徐恪。
* ~2 `2 n4 |% H% U. a' [十七世:徐恪。- a5 l0 s% S2 `7 i& \. K- \

( |7 `+ k$ X6 Y, n; n/ A, i徐擒公支下:次子徐孝克
# `/ L4 r  z, \4 |十二世:徐孝克,徐摛次子,陈都官尚书、隋国子博士。
* ]0 a2 l+ i' f- E+ k0 p7 Q( N" Y2 H( m5 h* e
徐韬公支下·次子徐监世系,徐监下衍至元孙徐融。; v0 d' h2 g2 o0 h% a# N4 G+ l& g
六世:徐监(身已:)元孙徐融。(续十四世), T5 q4 c' z: _- \' N
七世:子:□  c1 u# S! D9 X, A) y
八世:孙:□
$ ?4 s0 _" ]: Q( h+ c+ k九世:曾孙:徐长宗,南朝宋高宗刘裕太尉参军,生一子:融。(续十七世)     
- x& a, Y& c5 d8 _- ]5 z' d十世:徐融,南昌令,生徐勉。
& m( X2 b6 s) P# A2 |" v. w十一世:徐勉,梁尚书仆射,居相位二十年,生:□(序)伦式。3 W& d; y8 n& J* Y2 T% N
备注:徐勉,(466~535)字修仁,与徐摛(旧作搞,疑误)同高祖(徐韬),南朝大臣,他幼孤贫,好学上进,知名于世,齐初,徐勉官至领军长史,梁天监六年(507),他仕吏部尚书,自魏明帝实行九品中正制以来,选官主要以门第取人。他撰选簿,将九品开为十八班,使出身低贱者亦可为官,梁武帝准其奏,此后,他官至尚书仆射,加中书令。因徐勉博通经史与历代典故,所以常参与议定梁代朝仪国典,婚冠吉凶,他居显官近三十年,但是不恃权敛财,大同元年卒,是年七十岁,卒后诏赠特进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谥:简素公。亲属成员祖父:徐长宗,宋高祖刘裕太尉参军。父亲:徐融,南昌相。长子:徐崧,晋安太守。次子:徐悱,幼聪敏,能属文。起家著作佐郎,转太子舍人,掌书记之任。累迁洗马中舍人,犹掌书记。出入宫坊者历年。以足疾,出为溪东王友,迁晋安内史。早卒。父勉悲甚,为之作《答客喻》。妻刘令娴作文祭之,辞甚凄恻。《玉台新咏》中有悱与令娴的赠答诗数首,可以窥见这一对文学夫妻在闺房中的情好。生五子:徐序、山、崧、悱、矩。【按矩下疑脱权字】。
+ ~7 M9 B) |& ?( t) ~十二世:徐崧,徐勉长子,任晋安太守。徐悱,晋安内使。史载:徐悱,字敬业,徐勉第二子。他幼聪敏,能属文,他成年后位太子舍人,掌书记,累迁洗马、中舍人、徐矩,度支尚书。
6 Q: {7 A4 o0 v4 a  A  C0 }7 s; ~
" A2 h, B, d! q( q, `" ^徐权支派世系:
" _7 z9 `/ _' D' i% U' l7 w徐权,后梁右仆射,孙瑜
4 J' u2 I* C8 d) @# [: O二世:徐瑜生元度。; j+ g, L: q2 \4 D9 z. ^2 c7 j
三世:徐元度,唐弋阳令。
0 L6 E8 G" E$ x' Q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元尊 于 2022-12-11 19:59 编辑 0 `! S& X# D* D" I1 d
$ `- o  Q0 }7 k

7 Z3 ^$ m1 u/ B( M+ R, Q  _! x             东阳郡龙游太末徐氏渡江始祖为徐饶,不是徐元洎或徐元泊1 [6 O* J4 f( D, ~# p/ k% W

4 B: c6 {0 J3 Z9 Q; d( }据现在的浙江龙游派《徐氏宗谱》记载,王莽时期,金紫光禄大夫徐元洎因避王莽之乱而  渡江至浙江龙游太末。又有另一版本则记录为徐元泊渡江至浙江龙游太末。就目前来说,到  底是徐元洎为龙游派徐氏渡江始祖?还是徐元泊为龙游派渡江始祖?还没有任何证据来分  辨,因为此二人只有宗谱记载,无史实记录。再加上现在看到的宗谱,基本都是清末、民国  版本基础上重修的,至于宋代以前的世系,其可信度大打折扣。
! l7 a) {" z0 a0 g) u0 v, L3 |因为据《四库全书》及《元和姓纂》《氏族典》等古籍记载,有很多浙江徐氏望族是南宋  时期渡江而来,还有一部分支派的宗谱明确记录宋代以前世系缺失,那么,现在这些南宋时  期从北方渡江来浙江的徐氏望族、以及缺失宋代以前的世系的徐氏家族,又是怎样成为了  “避王莽乱的徐元泊、或徐元洎的后代呢?”这明显就是后人嫁接的世系。
  b% ?' i8 m6 R4 K8 k目前,无论是专家学者、或者是研究徐氏源流的民间团体,都无法把宋代以前的世系完整无  误的考证出来,因为这方面的史料实在是太少了。现今看到的大部分徐氏宗谱,从其表面上  看能够连贯古今,但是仔细考证起来,宋代以前的世系基本都是明清时期或民国时期嫁接杜  撰出来的世系,可信度确实令人怀疑。  m" @1 m$ v+ N2 {. ^% b% }
按龙游派《徐氏宗谱》世系如下:  H6 |( r& ^1 |! Q) h6 W+ c
77世式公~78世霸公,爲南祖,丰公,为北祖78世霸公~79世抱公~80世元洎~81世  寿公~82世悌公~9 L. F! O& l; W6 I
【83世宣、弘、尙[徐林林谱:徐宣:讲学大夫,以《易》教授王莽。(1)宣子宪:(1)宪子防:太尉,龙乡侯(1)防子衡:嗣侯,衡弟崇。]  ?* y. E7 f* T2 G% i) d
83世弘公~安、成、起、昇。
9 g0 t( M2 K) d) d5 r1 P+ I84世昇公,仕汉持节都督河北青幽并冀等军事领北大将军封咸阳侯娶夫人任氏生三子饶、卢、期。[徐林林谱:(1)迁高平徐衡孙饶:汉郁林太守。]
4 H( x  u5 d0 s: I% [. h5 x; C, ?( J85世饶公,字进德仕汉为散骑常侍,尚书左仆射封丹阳侯娶莆田郑氏生子本7 d% K! o. I6 }" F: m  c1 S; {$ Z
86世本公,为庐陵太守,光禄大夫,江夏侯,夫人李氏生五子,承、盛、攀、珙、洪。[徐林林谱:(2)饶七世孙熙:宋濮阳太守(3)熙子秋夫:射县令(3)秋夫子道度:兰陵太守,道度弟叔响大将军参军(3)道度子文伯:散骑常侍(4);从弟嗣伯:正员郎;嗣伯弟成伯:安东将军,齐州刺史(3)文伯子雄:兰陵太守,员外散骑侍郎(4);雄再从弟践:成伯子雄子之才:北齐西阳王,弟之范:太长卿,尚药典御之才子林卿:西兖州刺史,弟同卿(5);从弟敏信(兄弟12人):济阴太守,任城公;敏信弟敏行:驾部侍郎(4)林卿子师顺:胜州总管,高平公,号任城大侠,投唐后封高平公(6、7);弟师謩:汉王府司马(5);再从弟仲宗:敏信子,卫尉大卿,任城公;(7)仲宗子庆:司农少卿,雍州司马、孝昌县公;弟祚:度支郎中。(6)参考书目:(1)据汉书徐防传。(2) 据徐之范墓志铭。(3)  据南北朝医学世家传(4) 据徐之才墓志铭。(5) 据徐师謩墓志铭。(6 )据新唐书。(7) 据元和姓篡。]】- D) X8 W& i" S* e
83世宣、弘、尚83世弘公~安、成、起、昇84世昇公,仕汉持节  都督河北青幽并冀等军事领北大将军封咸阳侯娶夫人任氏生三子饶、卢、期85世饶公,  字进德仕汉为散骑常侍,尚书左仆射封丹阳侯娶莆田郑氏生子本86世本公,为庐陵太守,  光禄大夫,江夏侯,夫人李氏生五子,承、盛、攀、珙、洪。
1 y* y8 Q, W" s& w3 e接下来再看看出土徐之范墓志及徐之才墓志
& }6 Q  k# i& a! R# w随儀同三司徐公墓誌公諱之範,字孝規,東莞姑幕人,漢太尉防之後。十二世祖饒,漢  鬱林太守,屬漢魏糾紛,避地江表,居東陽之太末。6 t/ K& h2 B( `
按西阳王徐之才墓志及其弟徐之范墓志铭记载,他们是汉太尉徐防之后,十二世祖徐饶迁东  阳太末,为东阳太末渡江始祖。则《元和姓纂》与徐之才、徐之范墓志铭吻合。因此,随  朝的墓志铭比现在的宗谱可信度更高。东阳太末,即龙游太末,则龙游太末渡江始祖为徐饶,  并非徐元泊或徐元泊。现在的浙江龙游派《徐氏宗谱》也明显的记载了徐饶,这个徐饶的  年代和徐之才墓志、徐之范墓志提到的十二世祖徐饶是吻合的,但是浙江龙游派《徐氏宗  谱》并未提及徐饶避难迁东阳太末。" ^6 E" x4 w7 C3 j
1912年和1976年分别出土了《徐之才墓志》、《徐之范墓志》,再加上隋唐时期徐之才  家族的另二通墓志,对于清理徐氏谱牒,消除分岐,纠正讹误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材料。今据  墓志,结合各种传世文献,对其进行考辨,以期为中国历史、中国医学史的深入研究,为相关  文献的准确理解和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7 e& T* [$ u# g- R
徐氏家族在六朝时期是一个具有重要社会地位的家族,而其族系却错综复杂,至今没有人进  行全面清理。历代传世文献记载又多有分歧、讹误,影响了历史、科技史的深入研究。本  文从以下几方面略作考辨.(一)徐融、徐仲融、徐熙应为同一人。徐氏谱系,据《元和姓纂》  “徐”姓载:“颛顼之后,赢姓,伯益之子,夏时受封于徐,至偃王,为楚所灭,以国为氏。”  又载偃王之后各支系有“东阳,偃王之后,汉徐衡徙高平,孙饶又徙东阳,七代至融。融五  代孙之才、之范”。《南史·徐文伯传》云:“文伯,字德秀,濮阳太守,熙曾孙也。熙好  黄老,隐于秦望山,有道士过求饮,留一瓠芦与之。曰:君子孙宜以道术救世,当得二千石。熙开之,乃《扁鹊镜经》一卷,因精《史林》。' m0 o3 q: a/ s  _7 ~* r  J
《徐之才墓志》,1912年于河北省磁县南乡八里塚出土,曾归辽宁省教育会,今藏沈阳卡博物馆。又,《北京图书馆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徐之才墓志》,1976年于山东省嘉祥县满硐公社杨楼大队,"英山二号”隋墓出土。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姑幕故城, \% q5 z+ f3 B: V6 `

7 U1 q  Y$ X9 F- W7 `8 f0 [                安丘市境内的景点& k; S0 V- f# P7 t$ F& ~0 ]

, Z) Y# T2 q  I; P1 o- }9 X% ~# e姑幕故城位于安丘城南35公里的石埠子镇石埠子村。据《读史方舆纪要》载:莒州东北百六十里有姑幕故城,古为蒲姑氏国,汉置姑幕县。《齐乘》载:姑幕城,商侯国,汉晋为县,姑幕在莒县东北百六十里。《重修莒志》载:姑幕城,商侯国,为石埠之古城。由此可见,石埠子村确为姑幕故城。
$ N- q/ m+ W: J+ ^8 Y  j4 u) X. |  a' z7 @  S! B- n
古迹简介$ f4 P* L$ T7 \* c& [
据实地调查,姑幕故城址长1000米,宽750米,总面积75万平方米。村后断崖处暴露的文化层厚约1.5米,有红烧土、灰土、陶片、瓦砾等。采集的标本有残瓦当、陶豆柄、残刀币等。石埠子村西2公里处有一座战国墓,六座汉墓等古墓群,均与姑幕城有关。石埠子村内有一眼古井,汉砖砌成,现已将井口密封。村北200米有一村,名叫“城后”含义是在姑幕城北。当地群众称故城是“樊王城”,是说王莽建立新朝后,各地相继爆发了反抗王莽暴政的农民起义。王莽天凤五年,琅琊人樊崇聚众起义,为了与官军相区别,起义军皆用赤色涂眉,故称“赤眉军”,起义军围攻莒县未果,转而进攻姑幕城,经过浴血奋战,歼灭北海太守田旷军一万余人,攻陷姑幕城。因此,姑幕城又称“樊王城”。石埠子镇葛布口村西北有一土岭,俗称“驮尸岭”,传说是掩埋攻打姑幕城战死将士的墓地,考古发现岭埠上墓葬众多,日常农业生产中经常发现古时埋葬的尸骨及剑、镞等兵器。古时,姑幕城屡为县治。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并于东莞县,故城遂废。
7 m- Y4 h6 H/ q! ]( _, ?* [2 W7 ?, V0 T3 ^3 ]" e6 `9 O; {
历史考据' m! l. R4 e% b4 [/ D; l
明、清以来,对汉代姑幕县故城的坐落位置多有争议,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多方查阅资料,对姑幕县以及与姑幕县密切相关的西汉灵门县做了探究,写成此文,就教于各位方家。0 b' d/ p, c& Y0 o/ P( u5 _8 b

1 S# r9 Q+ H: S8 k1 C( _一、姑幕县历史沿革2 M. U1 y2 H3 l) E' B3 j
姑幕,西汉置县,属琅邪郡;王莽时期改名季睦县。(《汉书·地理志上》)
5 m" ~7 T3 f4 k& D- E; e  ~东汉时期,复称姑幕县,属琅邪国。(《后汉书·郡国志三》)
1 c! t# {; \' X/ X- h0 U三国魏,姑幕县属城阳郡。(中华书局1955年版《二十五史补编》第三部《三国郡县表附考证》第53页。作者吴增仅、杨守敬。)
4 e3 c/ O3 N$ P+ M西晋初年,仍属城阳郡。太康十年(289),改属东莞郡。(《晋书·地理志下》)
' Y2 T8 [6 y! D, r. S/ c& V石勒称赵王六年(324),姑幕县属后赵东莞郡。(《二十五史补编》)第三部《十六国疆域志》第30页。作者洪亮吉。), N. d( U* f4 m0 v3 m8 {
前燕时期,姑幕县属城阳郡。(书名,作者同上,页码为第45页。)
0 ^( m/ j4 l- V! f, J刘宋时期,无姑幕县。(《宋书·州郡志》): l5 |7 I, ?+ a6 w" O4 j
北魏永安二年(529)复置姑幕县,属东武郡。(《魏书·地形志上》)
9 f$ y% y9 `' C, q北齐时期,姑幕县并入东莞县。(《隋书·地理志中》)自此以后,姑幕县不再复设。姑幕县自西汉设立至北齐最后裁撤,设县近六百年的历史。
( X! ?( Q2 R7 q0 t
5 e" M. T* K# y# E  q, u二、座落位置
% r: [, P6 [1 A4 w! L, A关于姑幕县故城遗址的具体位置,主要有两个不同方位的争议,一说位于今安丘市石埠子村,一说位于今诸城市北部或安丘市东南部。
! S& c: i% z! e0 S9 C9 y# z1.关于石埠子说# j4 E* A% M, f6 E$ C7 v
石埠子村在明、清至民国时期属莒州(莒县),今属安丘市石埠子镇。据《安丘县志》记载:“姑幕故城位于县城南 35公里的石埠子乡石埠子村,总面积0.75平方公里,汉晋为县城,西汉末年琅琊人樊崇领导的赤眉军攻破此城,故有樊王城之称。今石埠子村全部座落在故城址上,村后断崖处暴露的文化层厚约1.5米。村内有古井一眼,汉砖砌成。”(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安丘县志》第558—559页)' S8 M. o5 u1 B8 I) d0 H+ A, [
石埠子说,可以通过以下资料得到证实。
% W* R. C' U6 E( W. w8 ]1 D  g9 M* B《后汉书·郡国志三》有琅邪国姑幕县,南朝梁代刘昭注:“《博物记》曰:淮水入城,东南五里有公冶长墓。”《博物记》的作者是西晋人张华。西晋姑幕县尚存,因此,刘昭的这段注引文字非常重要。不难看出,西晋时期的姑幕城有“淮水”流入,而且姑幕城位于公治长墓西北五里。只要知道公冶长墓的位置,姑幕县城就不难找到。据《诸城市志》记载:“公冶长墓,位于市境西部的锡山子东南麓,今先进村东北侧。”(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诸城市志》第629页)今观其位置,公冶长墓位于石埠子村东南约15里,这段距离似乎与《博物记》的记载不符,但今诸城市境内公冶长墓西北五里处并无故城遗址。里程的差别,应属古籍传抄过程中的讹误。《博物记》说的是“淮水入城”,而石埠子村东南有浯河流过。“淮水”即为“潍水”,“潍水”的“潍”字在《汉书·地理志》中有“潍、淮、维”三种写法,但均指一河,即今潍河。今浯河位于安丘市、诸城市和沂水县的交界处,又称渠河,是潍河支流,因此,浯河也可以称潍河。这样一来,安丘市石埠子遗址与《博物记》记载的姑幕故城基本相符。
( m4 z3 I. j7 J6 s又据《水经注·潍水》篇:“潍水又北,浯水注之。水出浯山,世谓之巨平山也。《地理志》曰:灵门县有高柘山、壶山,浯水所出,东北入潍。今是山西接浯山。许慎《说文》言,水出灵门山。世谓之浯汶矣。其水东北迳姑幕县故城东……浯水又东北迳平昌县故城北,古堨此水,以溢溉田,南注荆水。浯水又东北流而注于潍水也。”这段文字说明,浯水发源于汉代灵门县,(其中,《说文》中的记载应为“浯水出琅邪灵门壶山”,郦道元作了删节。)然后东北流经姑幕县故城东,又东北流经平昌县故城北。据《诸诚市志》“文化”编记载,汉代平昌县故址位于今诸城市石桥子镇都吉台村。今观安丘市地图和诸城市地图,安丘市石埠子古城遗址恰与郦氏所述姑幕县故城位置相符合,再也无法从浯河流域另找一个姑幕县故址能与郦氏所述相符了。
' B3 w! T7 B3 F/ ~另据明代莒州冢头村(今属安丘市)举人刘璞《朝爽楼八咏有记》,明代当地村民称石埠子城为“梵王城”,(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莒州诗词选注》第74页)笔者以为“梵”字当作“樊”,《安丘县志》“文化”篇就记为“樊王城”(见前引文)。史书记载,新莽天凤年间,樊崇起义,攻莒不下,又转掠姑幕。(《后汉书·刘盆子传》)姑幕县城因此得名“樊王城”。“梵”与“樊”音同而误。“樊王城”之名自明代以来始终流传在民间,这也说明石埠子故城即姑幕城。: G" k' E6 e5 v
2.关于诸城北部之说4 h0 {5 G+ c  K3 t
明、清以来,许多文人根据《汉书·地理志》中的记载,将今安丘市石埠子故城遗址定为汉代灵门县故城,又根据《水经注》的记述,将姑幕县城的位置放到石埠子遗址之东的诸城市北部或安丘市东南部,但在诸城市北部或安丘东南部又找不到确切的故城遗址可以指定为姑幕县故城,于是姑幕县城便丢失不见了。. V) X6 z! O" c+ F0 l
据《汉书·地理志上》,琅邪郡有灵门县,班固自注:“有高柘山、壶山,浯水所出,东北入淮。”“淮”即“潍”,前文已提到,不再赘述。今安丘市南部有摘药山,清代康熙《莒州志》、雍正《莒州志》、嘉庆《莒州志》以及民国《重修莒志》均以为即高柘山。壶山今已不知所指,此山暂可不论。由于摘药山(高柘山)位于石埠子村西北约20里,而明、清文人又无法在摘药山附近另找一个古城遗址可以确定为汉代灵门县,于是将石埠子遗址确定为汉代灵门县故址。
2 S+ g( A' C4 s  {& Y# ~. W根据上文所录《水经注·潍水》篇关于浯水的一段记载,姑幕县的位置大体在灵门县之东,民国杨守敬《水经注疏》以为姑幕县“在今诸城县西北五十里”,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则将西汉灵门县标注在今石埠子村处,又将西汉姑幕县标注在灵门县东北的浯水北岸,南与西汉平昌县隔浯相望。笔者以为,汉代县城虽较密集,但也不至于两县城之间仅有一条小河之隔。况且姑幕县城与平昌县城隔浯相望也与《水经注·潍水》的叙述不符,郦道元先说浯水“东北迳姑幕县故城东”,又云“浯水又东北迳平昌县故城北”,很明显,浯水从姑幕县故城东向东北流淌了一段才经过平昌县故城北。又据上文中刘昭引《博物记》的一段文字,姑幕县东南五里有公冶长墓,若按《中国历史地图集》的标注,则公冶长墓应在平昌县境内,平昌县在西晋时期仍然存在,张华《博物记》为何不说平昌县有公冶长墓,却说姑幕县东南五里有公治长墓?很明显,《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注的姑幕、平昌隔浯相望的方位是错误的。7 l3 S8 o* t& Q  p
3、结论
/ k) ~0 k* V; i% b# i! J我们再来回顾灵门县和姑幕县的历史,灵门县只见于西汉时期,而姑幕县却存在了近六百年的历史。由于灵门县存在历史较短,约二百年的历史,而且撒并之后距今又有2000年的沧桑巨变,其故城遗址自然不易查寻。而姑幕县近六百年的历史古城,不可能查不到其故址。
" G# G' z7 n/ I7 D/ Q6 @9 Z3 Q: U/ s$ ~根据上文中《博物记》、《水经注》的记载、明代以来“樊王城”的传说以及姑幕、灵门的历史时间的对比,我们可以综合分析出,姑幕县的故城遗址只能是今安丘市石埠子遗址。
0 _' Y5 c1 C/ }3 E
* f6 {8 ?9 {% J[附一] 灵门县考( b1 c3 S/ E" v3 {" R! x
确定了姑幕县故城的位置,还需解决灵门县故址的问题,不然的话,还会有人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将灵门县定位于石埠子遗址。
6 t1 x! s0 O# K7 x2 Z, E* W/ `灵门县的具体位置,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只能从高柘山、壶山以及浯水的发源处寻找。
1 A+ R! Y( ?& e: Y对于灵门县的位置,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杜佑《通典》均未见载,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四“莒县”下云:“灵门,按《郡国县道记》云:在今县西南六十里。当沂水县东北一百里,有巨平山,在山北浯水侧近,即《汉志》注云:灵门有壶山,浯水所出。其山一名巨平山,一名浯山,一名高原山,浯水源出此山,东北至密州北流入潍。其故城今无址。”(光绪八年五月金陵书局刊本)在这段文字中有一个自我矛盾的地方,即先引用《郡国县道记》,灵门县在莒县西南六十里,又说灵门县“当在沂水县东北一百里” ,莒县西南六十里怎么可能又是沂水县东北一百里?明显有问题,如果把《郡国县道记》“在今县西南六十里”的“今”字后面添上“安丘”二字,则近于合理。然而今安丘市西南六十里有西汉梧成县故城遗址,即春秋纪国之郚邑,西汉设梧成县。(见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安丘县志》第558页)此处并非灵门县,《太平寰宇记》所说“当沂水县东北一百里,有巨平山……其故城今无址。”一段文字值得重视,其一,宋代乐史已不知灵门县故城遗址的具体位置,其二,“在(巨平)山北浯水侧近”这一句模糊的判断语,说明乐史想从浯水的发源地寻找灵门县故址,但又找不到。
8 A" H" G' c" j  J上文中已经谈到,由于灵门县只存在于西汉时期,且距今太远,故址不易查找也是合于情理,如果非要找一个西汉灵门县故城遗址不可,笔者以为位于今沂水县东北65公里处的何家庄子村西南1公里处的“姑子项遗址”当为西汉灵门县故址。此遗址三面是水,西南有水库,遗址高出地面3—5米,东西180米,南北90米,文化层1—2米,曾出土汉代铜器、铁器、陶器等,为龙山文化和汉代文化遗址。(齐鲁书社1997年版《沂水县志》第707页)此遗址位于摘药山南约20里,位于石埠子遗址西南约20里。由于浯水是由西向东(或东北)流,“姑子顶遗址”比石埠子遗址更接近于浯水之源,因而汉代灵门县故城遗址当以“姑子顶遗址”为是。  w1 h; T1 \1 Y! I* S

6 E; W; f. t  o. Z# r[附二] 壶山考8 |# C. u$ L. K  r/ ^% u# {3 {* I
关于壶山的位置,长期以来已含糊不清,不知所指。《说文》云:“浯水出琅邪灵门壶山,东北入潍。”《水经注·潍水》篇云:“(潍水)又北,浯水注之,水出浯山,世谓之巨平山也。《地理志》曰:灵门县有高柘山、壶山,浯水所出,东北入潍。今是山西接浯山。”许慎及《地理志》说浯水出壶山,郦道元说浯水出浯山,壶山非浯水正源,而且明确指出“今是山(壶山)西接浯山”,即壶山与浯山并非一座山,而是东西排列,浯山在西,壶山在东。后人多为“壶山,浯水所出”误导,认为浯山和壶山一座山,如民国杨守敬《水经注疏·潍水》云:“《一统志》,壶山即浯山,声近而讹也。又《寰守记》以高原、巨平、浯山皆壶山之异名,《齐乘》一从之,言高柘山名巨平山。《注》下文是山云云,则分为二是也。《肇域记》,巨平山在高柘山西四十里。在今莒州北,浯水出焉。”今沂水、安丘、临朐三县(市)交界处有太平山,位于高柘山(今摘药山)西40里,此山之阳为浯水之源,此山之阴为汶水支流的发源地。《水经注·汶水》篇引伏琛、晏谟之言:“(汶)水出(朱虚)县东南峿山,山在小泰山东者也。”小泰山即今沂山,沂山之东即今太平山。则太平山即为峿山,也就是郦道元所说的浯山。另外,今安丘市西南60里有郚山,又名大安山,此山之水只能北注汶河,而无法南入浯河,此山与汉代梧成县故址相距较近,当以汉代梧成县而得名。并非郦氏所记浯山。
0 W  G9 T1 R. m7 M$ C  g2 A那壶山是哪座山呢?综合《水经注·潍水》篇关于浯水的记述,结合实地勘察,壶山应是太平山东侧的虎眉山(含五龙山、擂鼓山)。虎眉山系是浯水主要支流磨山河的发源地,《说文》和《地理志》中说“浯水所出”也不为错。从名字看,查过去莒志,虎眉山有“胡米山”““浮眉山”等称呼,其中“胡米山”极有可能是壶山的土语称呼。郦道元时期虎眉山系没有细分,后来才分段有虎眉山、五龙山、擂鼓山之说。另外,柘山镇谭家秋峪谭氏族谱称其先祖”迁壶山之阳“,该村正位于虎眉山和擂鼓山之南,说明虎眉山是壶山无疑。
9 P3 ~$ T: W9 E8 z- X6 t( r4 C+ }: l综上所述,壶山应为今天虎眉山系,浯山是太平山系,过去认为壶山是浯山,是被《地理志》“浯水所出”误导,没有正确理解《水经注》“今是山西接浯山”含义。《地理志》以记载行政区划为主,对河流源头说法显然没有《水经注》严谨,“浯水所出”也未必就是浯水主源。其次壶山也确实有浯水最大支流或者浯水东源,说“浯水所出”也说的过。当然,也可能汉代太平山一带尚未开发,因此将壶山发源的磨山河当作了浯水源头,而郦道元则做了准确的订正,认为浯山是浯水主源,壶山顶多算东源,而非正源。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元尊 于 2022-12-1 12:38 编辑 . q9 X. K% w! b: j: ]8 j; l: P
& T; {5 t4 [% n9 N! @" Z. v. O
东莞郡( q+ l7 y1 Q' }5 \

: u% j. l! G( Y3 m- x* h山东省古地名+ W* P- l$ v; f- i3 Z& V
; Y) E) o4 Z4 P/ Z$ R! j; }# `9 a
山东省古地名,位于今临沂市沂水、莒县北部一带。《汉书·地理志》载,琅邪郡有东莞县。东汉末至建安初年,设东莞郡,历经魏晋,高齐时期撤并。曾治今沂水县城子岭,东汉移治今沂水城,南北朝南齐间徙治于今莒县东莞镇。" y! [; Z% s# \4 o! W

' X% c0 p5 ^7 P6 L. Z4 B" V. ^南北朝时期,中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近二百年。双方主要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北属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淮河以南属南朝(宋、齐、梁、陈朝)。0 E3 k: ?+ [( b! l" {9 O1 O

' Q3 K: Q5 `: a0 l) ]因大量中原汉人南迁,南朝设立很多侨郡县。当时南朝东莞郡有三:晋陵侨置有南东莞,徐州侨置北东莞,安宜县侨置东莞郡。梁初,南东莞因“土断”而取消,北东莞降魏(天监十年),仅剩安宜县有东莞莒县。
1 x( f$ s  o. B( k* E$ p2 o& Y; U/ F  N4 N' C' F4 J7 c
地名由来  e+ R$ j, H* _3 _
《汉书·地理志》琅邪郡有东莞县,三国·魏·孟康注:“故郓邑,今郓亭是也。”郓邑,是春秋时期莒、鲁两国长期争夺的地方,或属莒国,或属鲁国,因鲁国有两个郓邑,莒、鲁所夺之郓邑位于鲁国东部,故俗称东郓,《春秋·文十二年》:“季孙行父帅师,城诸及郓。”西晋杜预注:“郓,莒、鲁所争者。城阳姑幕县南有员亭,员即郓也。”(《春秋左传》,清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西晋京相璠亦云:“琅邪姑幕县南四十里员亭,故鲁郓邑,世变其字。”(《水经注·沂水》篇引)。
9 A4 ]. f6 y6 d$ e1 G/ ^- r! w春秋时期的“东郓”到了西汉时期改为“东莞”,这个更名与“郓”、“莞”两字的古音相近有关。据《诗·小雅·斯干》:“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东汉郑玄注:“莞,音官,又音完。”(见《诗·小雅·斯干》郑注,清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民国熊会贞在《水经注疏·沂水》篇中云:“《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十五详言运、员二字通,运、郓音同,郓、员亦可通用。”(民国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版。)因“莞”字与“郓”、“员”古音相近,所以汉代“东莞 ”县名是由春秋“东郓”音转而得名。
, h2 S/ i) K  ^( G春秋时的“东郓”到了西汉时改为“东莞”,同时还应与莞草有关。莞草即蒲草。上文所引“下莞上簟,乃安斯寝。”郑玄注:“莞,小蒲之席也。”《斯干》这首诗记述了古代国君筑成宫室后,与群臣坐在莞席和簟席上共同设宴庆祝的场面。两周时期,室内生活用品中,没有椅、凳,人们坐的和躺的都是铺在地上的席子,莞席便是其中一种。另据《礼记·丧大记》,莞席还用于古代贵族的丧礼和祭礼。西汉时期,著名辞赋家王褒《僮约》有“种莞织席”的句子。可见,莞草或莞席作为古代贵族的生活日用品,普通百姓把它作为养家糊口的生活来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 F& ~6 r4 b) I8 x* ?2 R《周礼·职方氏》:“正东曰青州……其浸沂、沭,其利蒲、鱼。”意思是说,正东地区是青州……那里有沂河和沭河可供灌溉田地,那里的物产主要是蒲和鱼。现代学者研究认为,《周礼》成书于战国时期,《职方氏》的这段文字说明,西周至战国时期,莒、沂两地盛产蒲草。《职方氏》将蒲草和鱼相提并论,谓“其利蒲、鱼”,说明这种草在古代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日用品。# X+ f) H2 S5 b9 j5 V
古代用植物名作地名的现象屡见不鲜。春秋莒国曾用“蒲”字作地名,《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先遇莒子于蒲侯氏。”杜预注:“蒲侯氏,近莒之邑。”春秋卫国也有“蒲邑”(详见《春秋·成九年》)。莒国的“莒”字,也是植物名,《说文》:“齐谓芋为莒。”清代段玉裁注:“所谓别国方言也,借为国名。”9 T3 X( E' a- ^( ]5 \+ c$ _% f, l
总之,“东莞”地名源于春秋“东郓”,是由于古音相近,转借而得名,又因古代莒、沂两地盛产莞草和莞席,当地以此为生活主要来源,故取县名为“东莞”。, P, p4 g" t1 t' B( a0 o
& Q7 `! b, p$ _* h

3 ^) d# @+ O5 w. \- k1 S+ g8 f+ ?南北朝时期,中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近二百年。双方主要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北属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淮河以南属南朝(宋、齐、梁、陈朝)。8 Q+ u0 b9 N% o% N" L) h. s2 q
' W3 z$ T! z5 b9 j3 x* Y! }, m
因大量中原汉人南迁,南朝设立很多侨郡县。当时南朝东莞郡有三:晋陵侨置有南东莞,徐州侨置北东莞,安宜县侨置东莞郡。梁初,南东莞因“土断”而取消,北东莞降魏(天监十年),仅剩安宜县有东莞莒县。9 |. g% E1 B" v/ \; j# A  y
6 I3 X2 C* n& o( D5 ?9 m
南朝侨郡/ Q5 L) l7 p$ M- G7 j1 U" w" g
地名由来* b, B, F7 ^/ r1 z0 h
《汉书·地理志》琅邪郡有东莞县,三国·魏·孟康注:“故郓邑,今郓亭是也。”郓邑,是春秋时期莒、鲁两国长期争夺的地方,或属莒国,或属鲁国,因鲁国有两个郓邑,莒、鲁所夺之郓邑位于鲁国东部,故俗称东郓,《春秋·文十二年》:“季孙行父帅师,城诸及郓。”西晋杜预注:“郓,莒、鲁所争者。城阳姑幕县南有员亭,员即郓也。”(《春秋左传》,清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西晋京相璠亦云:“琅邪姑幕县南四十里员亭,故鲁郓邑,世变其字。”(《水经注·沂水》篇引)。+ h$ C; K% U, z; a, u7 T
春秋时期的“东郓”到了西汉时期改为“东莞”,这个更名与“郓”、“莞”两字的古音相近有关。据《诗·小雅·斯干》:“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东汉郑玄注:“莞,音官,又音完。”(见《诗·小雅·斯干》郑注,清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民国熊会贞在《水经注疏·沂水》篇中云:“《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十五详言运、员二字通,运、郓音同,郓、员亦可通用。”(民国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版。)因“莞”字与“郓”、“员”古音相近,所以汉代“东莞 ”县名是由春秋“东郓”音转而得名。
" \6 {) e) e3 I2 p, h" }春秋时的“东郓”到了西汉时改为“东莞”,同时还应与莞草有关。莞草即蒲草。上文所引“下莞上簟,乃安斯寝。”郑玄注:“莞,小蒲之席也。”《斯干》这首诗记述了古代国君筑成宫室后,与群臣坐在莞席和簟席上共同设宴庆祝的场面。两周时期,室内生活用品中,没有椅、凳,人们坐的和躺的都是铺在地上的席子,莞席便是其中一种。另据《礼记·丧大记》,莞席还用于古代贵族的丧礼和祭礼。西汉时期,著名辞赋家王褒《僮约》有“种莞织席”的句子。可见,莞草或莞席作为古代贵族的生活日用品,普通百姓把它作为养家糊口的生活来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  K  L7 l  o& f2 j; X
《周礼·职方氏》:“正东曰青州……其浸沂、沭,其利蒲、鱼。”意思是说,正东地区是青州……那里有沂河和沭河可供灌溉田地,那里的物产主要是蒲和鱼。现代学者研究认为,《周礼》成书于战国时期,《职方氏》的这段文字说明,西周至战国时期,莒、沂两地盛产蒲草。《职方氏》将蒲草和鱼相提并论,谓“其利蒲、鱼”,说明这种草在古代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日用品。# l- o; L; {5 I
古代用植物名作地名的现象屡见不鲜。春秋莒国曾用“蒲”字作地名,《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先遇莒子于蒲侯氏。”杜预注:“蒲侯氏,近莒之邑。”春秋卫国也有“蒲邑”(详见《春秋·成九年》)。莒国的“莒”字,也是植物名,《说文》:“齐谓芋为莒。”清代段玉裁注:“所谓别国方言也,借为国名。”
# O" {5 l& J1 q1 ]总之,“东莞”地名源于春秋“东郓”,是由于古音相近,转借而得名,又因古代莒、沂两地盛产莞草和莞席,当地以此为生活主要来源,故取县名为“东莞”。4 p  {& P4 N1 Y
广东和山东都有“东莞”:来自古东莞郡的山东东莞为什么名气很小
* B! v+ G0 n: B
" \) G+ W$ H! I7 A《春秋》有二郓,一在今山东省郓城县,即春秋鲁昭公所居之郓,因位于鲁国西部,故又有西郓之称;一为莒、鲁所争之郓,在春秋莒、鲁交界处,因位于鲁国东部,故俗称东郓。本文所述即此东郓。
) C$ H8 ~6 P# f" e4 _4 {莒鲁争郓
4 l2 ]0 ~/ W- e《春秋》,鲁文公十二年(前615),“季孙行父帅师,城诸及郓。”西晋杜预注:“郓,莒、鲁所争者。城阳姑幕县南有员亭,员即郓也。以其远逼外国,故帅师城之。”(清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春秋左传》。)今人杨伯峻注:“此时属鲁,故季孙帅师城之。必帅师者,备莒以兵来争也。”(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出版。)《公羊传》又写作“运”。
( J, r1 G* C" L' ~《春秋》,鲁成公九年(前582),“冬,楚公子婴齐帅师伐莒。庚申,莒溃,楚人入郓。”此时郓已属莒国。楚人入郓,只是掠夺财物,并未据有。
: c/ J+ N7 l% b% @《春秋》,鲁襄公十二年(前561),“莒人伐我鄙东,围台。季孙宿帅师救台,遂入郓。”此时仍为莒国所有,鲁国军队攻入,并未据有。, ?0 N. N# [$ |
《春秋》,鲁昭公元年(前541),“三月,取郓。秋,莒去疾自齐入于莒。莒展舆出奔吴。叔弓帅师疆郓田。”自此以后,郓为鲁国长期占据,莒国无力收还。所谓“莒、鲁争郓,为日久矣。”(《左传·昭元年》)反映了春秋时期莒、鲁长期发生摩擦的史实。 "
* j, c$ _& |9 q+ k* e+ l5 ?* |+ o& \2 ]) T% M5 N% q4 B' {
地理位置' V! P1 \3 J9 s& [* D
关于东郓的具体位置,文献记载多有不同。' S' j+ r5 u8 S$ Y5 L
《汉书·地理志》有琅邪郡东莞县,班固自注:“沭水南至下邳入泗。”三国·魏·孟康注:“故郓邑,今郓亭是也。”班固的自注说明西汉东莞县境内有沭河之源;孟康的注释是说:西汉东莞县与春秋之郓邑、三国时期的郓亭三者为一址。东莞县在三国时期仍然存在,孟康注说明西汉东莞县城故址到三国时期已为郓亭,东莞县已迁址别处。
1 o  ]6 E$ t' X( ]4 c9 a成书于东汉末、三国初的《水经·沭水》篇记载:“沭水出琅邪东莞县西北山,东南过其县东。又东南过莒县东。”这段文字记载了沭河发源于东莞县境,而且东莞县城位于沭河西岸。既然春秋东郓和西汉东莞县为一址,只要找出其中一个地名的位置,另一个地名的位置自然也就确定了。
" W: v0 p) f1 g2 Z% x! ^5 u西汉时期的县治(或侯国)比较稠密,根据《汉书·地理志》班固自注,东郓或西汉东莞县故址应该尽量在沭河的源头处寻找,这是判断春秋东郓、西汉东莞县的位置的最主要的而且不能违背的原则。& a8 d3 B' n5 h
西晋时期的杜预和京相璠对郓邑的位置有着非常近似的说法,杜预以为“城阳姑幕县南有员亭,员即郓也”(《春秋·文十二年·注》)京相璠亦云:“琅邪姑幕县南四十里员亭,故鲁郓邑。”(《水经注·沂水》篇引文。)姑幕县故址位于今安丘市石埠子村,按杜预和京相璠的说法,东郓当在今莒北东莞镇一带,然而,今莒北东莞镇境属潍河流域,有潍水之源而无沭水之源。因此,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沂水》篇否定京相璠的说法,并明确指出东郓即“今(团)城北郓亭是也。”* [5 x, x) f- J" T
亭是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一级行政机构。《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从杜预、京相璠和郦道元的说法来看,西晋时期的员亭在今莒北东莞一带,而北魏时期的郓亭则位于“团城”北,今沂水县境。
1 V& [' J8 Q' L由于沧桑巨变,唐代以后,古遗址逐渐模糊不清,文献记载也显得含糊。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第十一:“沂水县,本汉东莞县,即春秋莒、鲁所争之郓也。城阳姑幕县南有员亭,即郓也。”则又将春秋郓邑、汉代东莞县城、唐代沂水县治(即今沂水县城)混为一址,且又引杜预之说,看似多方引证,实则前后矛盾。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仍沿李吉甫之说,并无新意。明清时期的地方志也多沿此说。但是,建国后文物普查证明:今沂水县城既无春秋遗存,也无汉代文物,考古界将沂水县城确定为隋唐文化遗址,这就排除了今沂水县治为春秋东郓、汉代东莞县城的说法。
8 Z# }" m% F* F2 d, Y; d今沂水县北约45里处的徐家荣仁村有春秋古城遗址,此遗址位于沭河上游,距沭河之源(今沂山)不远,与《汉书·地理志》“沭水南至下邳入泗”,《水经·沭水》篇记载:“沭水出琅邪东莞县西北山,东南过其县东”,《水经注·沂水》篇“今(团)城北郓亭是也”的记载相符,新编《沂水县志》、《临沂地区志》以为即春秋东郓遗址、西汉东莞县故址。2 B2 U; V, p5 ]2 V' M- I+ }% R# e

7 |  G) A/ ?: F8 S1 ~东莞县
; U2 o3 ]5 s6 w/ N" e  k) A5 k西汉时期,设东莞县,属徐州刺史部琅邪郡。(《汉书·地理志》)东汉属徐州刺史部琅邪国。(《后汉书·郡国志》)' @# N  z! M) t+ \
又据清代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东汉建安初,魏武分琅邪、齐郡置东莞郡,东莞县属徐州东莞郡。三国魏沿之。(中华书局出版《二十五史补编》第三册)% x5 S- a6 h2 H) e% K( P- k! g- {
晋代,东莞县仍属徐州东莞郡,刘宋时期亦沿之;元魏属南青州东莞郡;高齐文宣帝废东莞郡,东莞县属南青州东安郡;宇文周属莒州东安郡;隋代属高密郡。(《重修莒志》卷四)& v$ z% E/ w0 I) G& \8 c  T! o
唐代初期,东莞县属密州。(见《重修莒志》卷五十一“金石”所载唐永徽元年省堂寺碑文。)
% t, @4 q+ P& Y5 u- `9 K唐代前期,东莞县撤并。
9 M9 V, F$ |8 V; ^/ w9 p- G0 D" r$ b) ^
两汉
, H: a8 K' w4 ?1 C( P《水经注·沂水》云:“《郡国志》,东莞有郓亭。今在团城东北四十里,犹谓之故东莞城。”郦道元所引《郡国志》,即《后汉书·郡国志》,所谓“今在团城东北四十里”的“故东莞城”,自然是指东汉东莞县城。只要搞清楚“团城”的位置,就可以确定东汉东莞县城的位置了。
0 r$ @, C( K* \" k9 b8 y/ [据郦道元《水经注·沂水》篇,有一部叫“《东燕录》”的书籍,将沂河东岸的东莞县城记载为“团城”。《宋书》薛安都及《魏书》刘休宾、尉元等《传》,都有关于“团城”的记载。《魏书·地形志中》有“南青州,治团城”(按:“团”,今版或误作“国”字)的记载。
: a8 `; `8 ?% u9 c# f4 [9 x; j《东燕录》是一部什么时候的什么样的书籍,今已不知,民国熊会贞只云“《十六国春秋》作《南燕录》”(民国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沂水》),却不知《东燕录》。东晋十六国时期,有北燕、南燕、前燕、后燕、西燕等朝代,并无“东燕”这样一个朝代,但这一时期却有“东燕郡”,东燕郡初置于东晋,废于北魏,辖境在今河南省内。如果《东燕录》这部书写的就是这个东燕郡的事,估计它的成书时间最早可能在刘宋时期。宋代《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三所谓“南燕于此置团城镇”,在唐代之前的文献中并无此说,只是乐史将“东燕”误作“南燕”罢了。
9 y* @. @% s0 O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东莞,并无“团城”之说,根据有二:首先,《晋书》卷一百二十八《载记》“王师次东莞”,根据《宋书·武帝纪》,其时为东晋义熙五年(409),已经是东晋末年了;其二,“《十六国春秋》作《东燕录》,但云,刘裕师次东莞,不言登团城。”(民国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沂水》)可见,东晋十六国时期只有“东莞”,而无“团城”, “团城”之名始于刘宋,见于北魏文献。: D- k+ y9 g- Q$ P: B( N9 _
据《水经注·沂水》篇,团城的位置在爆山(今称跋山)之南、沂河东岸,与今沂水县城很接近,《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等唐代以后的许多文献多以今沂水县城为古团城,然而,现代考古证明,今沂水县城修建于隋唐时期,因此,今沂水县城不可能是古团城。0 t. j3 ?3 O5 w
元代于钦《齐乘》卷四以为团城在“沂水东北三十里”;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五云:“东莞故城,在(沂水)县西北”;《说文解字》“沭”字下,清代段玉裁注:“今山东沂州府沂水县治西北,东莞故城是也。”查1997年版《沂水县志》,今沂水县东北三十里并无汉代至南北朝时期的古文化遗址,但在沂水县西北约8公里处的古城村有汉代文化遗址,此遗址的位置与《读史方舆纪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所说的东莞故城的位置相符。笔者以为,沂水县城西北8公里处的古城村遗址就是古团城所在地。+ Z. e4 m- R. S& m
今沂水县东北部的徐家荣仁村古遗址,恰位于沂水县古城村遗址的东北四十里,郦道元《沂水注》里的“团城东北四十里,犹谓之故东莞城。”与《水经·沭水》篇所记载的“沭水出琅邪东莞县西北山,东南过其县东”中的两个“东莞”实指一地,即今沂水县东北45里处的徐家荣仁村古遗址。也就是说,两汉东莞县城的位置是一致的。/ {0 S, E  ?, ^5 _2 v' ?
$ Z' [8 D" j( _$ L' E
魏晋
1 Q  ]4 A5 z) j" a成书于东汉末、三国初的《水经·沭水》篇中记载了东莞县,但北魏郦道元却不在《沭水》篇为“东莞”作注,而是在《沂水》篇中对东莞县故城详加叙述:“沂水又南迳爆山西,山有二峰,相去一里,双峦齐秀,圆峙若一。沂水又东南迳东莞县故城西,与小沂水合。孟康曰:县故郓邑,今郓亭是也。汉武帝元朔二年,封城阳共王子吉为东莞侯。魏文帝黄初中,立为东莞郡,《东燕录》谓之团城。刘武帝北伐广固,登之以望五龙。魏南青州治。《左氏传》曰:莒、鲁争郓,为日久矣。今城北郓亭是也。京相璠曰:琅邪姑幕县南四十里员亭,故鲁郓邑,世变其字。非也。《郡国志》,东莞有郓亭。今在团城东北四十里,犹谓之故东莞城矣。小沂水出黄孤山,西南流迳其城北,西南注于沂。”% c/ T# d- |, {1 p0 N
爆山今作“跋山”,《沂水县地名志》记为西跋山、东跋山,位于今沂水县城西北12公里,跋山水库大坝东端。对于上文中的“东莞县故城”,又称“团城”,位于跋山之南、沂河东岸,它的位置就是今沂水县城西北8公里处的古城村遗址,上文在论证团城的位置时已经详述,不再赘言。《沂水县志》将此遗址确定为汉代文化遗址,则东莞县从徐家荣仁村遗址迁到古城村遗址的时间最晚应该在三国时期。
5 v8 b3 C0 F) a! n郦道元在《沂水注》中,有“东莞县故城”、“团城”、“魏南青州治”三种说法,却始终没有直接称“东莞县”,说明北魏时期东莞县治已经不在团城了。也就是说,今沂水县城西北8公里处的古城村遗址作为古东莞县治的时间应该是在魏晋时期。
+ {& G5 l5 E! i+ e* n
1 M! o/ _6 ?, e. Z9 p1 @: m* c  i刘宋至唐
# H% F7 Y- @1 m% ^, m, H' a郦道元在《沂水注》中只说“东莞县故城”、“团城”,为魏南青州治所,但始终没说明东莞县的迁址时间和当时的东莞县的治所位置。《魏书·地形志》只记载了东莞县属南青州东莞郡,但对于东莞县的具体位置没有明确的标志性记载。1 z: W& L7 q0 s
先来解决东莞县在北魏之前迁址时间的问题。 笔者认为,晋代以后,东莞县的迁址时间应在刘宋时期,根据如下:
9 Z8 I) ?0 x4 c1 X2 e其一,东晋末年,东莞县治仍在今沂水县北部的古城村遗址。& |- d0 `# w  D
《晋书》卷一百二十八《载记》“王师次东莞”,据《宋书·武帝纪》,时为东晋义熙五年(409),刘裕伐慕容超,是年四月从建康(今南京市)出发,走水路,五月至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停船徒步北上,经东莞,越大砚山(今沂水与临朐两县交界处的穆陵关),于六月攻克临朐,围广固(今青州)。从行军路线上分析,刘裕所经过的东莞县城仍在今沂水县北部的古城村遗址。
% r" {9 E7 ]4 {) W; k其二,刘宋时期的今沂水县城被称为“团城”,曾为东安、东莞二郡太守的戍城和东徐州治所,东莞县移治他处。% d) ?+ f5 a9 P
《宋书·薛安都传》:“先是东安、东莞二郡太守张谠守团城,在彭城东北。始同安都,末亦归顺,太宗以为东徐州刺史,复为虏所没。”关于张谠守团城的时间,据《资治通鉴》第一百三十二卷,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二月,“辅国将军清河张谠守团城。”“十一月乙卯,分徐州置东徐州,以辅国将军张谠为刺史。”此时的东徐州为宋明帝所设。到了泰始四年(468)正月,“魏尉元遣使说东徐州刺史张谠,谠以团城降魏。魏以中书侍郎高闾与谠对为东徐州刺史。”+ H+ `9 ~( R9 V  A. P5 j! J& D
从上文中可看出,团城之设东徐州,始于宋明帝泰始三年(467),《魏书·地形志》所谓“显祖置为东徐州”只不过是张谠降魏后的顺沿而已。) [9 T" c# B  ?0 f9 f
刘宋以后的东莞县治迁到了何处?
3 X) h( r9 A9 j) q! Z% `《宋书·州郡志》和《魏书·地形志》均未说明其具体方位。民国《重修莒志》卷四“沿革表”在高齐南青州东安郡东莞县下有小字注:“其治所在今东莞集”,笔者以为,刘宋时期的东莞县就已经迁址到莒北东莞集了。根据如下:
) q- Y5 x/ ?5 e" L9 S1 u9 @" b其一,《隋书·地理志》“高密郡东莞”下载:“后齐并姑幕入焉,有箕山、潍水。”箕山为潍水之源,在今沂水县东北,山的南麓入今莒县东莞镇北境。这里明确了北齐和隋代东莞县的位置,县境内有箕山,有潍水之源。此条记载可为东莞镇驻地系北齐和隋代东莞县治所的证据之一。
( r: ~* u) f1 d- p- \3 ]其二,据《重修莒志》卷五十“金石”记载:“治北东莞山麓,旧有宁泰寺,建于北魏孝明帝时。”而且记录了宁泰寺残石四种,其中第一石为北齐河清二年(563)佛教造像碑,其余三石,没有时间,《重修莒志》判断为“非北齐以下物也。”南北朝时期,城邑近郊风行造像建寺,宁泰寺残石四种,也是莒北东莞镇驻地在北齐时期为东莞县治所的证据之一。
* H$ Q6 ?! D# \. ~) \其三,《重修莒志》卷五十一“金石”收录了隋开皇四年“阮景晖一百十八人造像碑”,为东莞宁泰寺之佛教造像碑,此碑于1980年移至浮来山定林寺。碑文中有“今东莞县治邑阮景晖”、“开皇四年九月”、“东莞县令薛广文”、“东莞县丞赵绰”、“东莞县尉郭德嗣”、“东莞县尉李昌”等载文。此碑阴又刻有“大唐永(徽)二年”和“东莞”等文字。此碑是东莞镇驻地为隋唐时期东莞县治所的有力证据之一。
# ]- |7 A: a' x2 G/ e% K7 _5 N+ p其四,《重修莒志》卷五十一又收录了省堂寺大唐永徽元年(650)佛教造像碑,碑文有“东莞县”字样。据《重修莒志》卷四十六“坛庙”,省堂寺在陈村。今沂水县东北部有前陈村、后陈村,明、清至民国时期属莒州(或莒县),去东莞村东北约15华里,此碑可成为证据之一。0 A% N, l0 B" N1 a
其五,1966年前,东莞公社门前有一对石狮子,高约1.5米,状甚雄伟,传说是当年东莞县衙门的石狮子,毁于十年动乱。此条可作参考。$ T. I) U: Y3 F+ \9 ^
其六,据《宋书·州郡志》和《魏书·地形志》,刘宋、北魏两个时期的东莞郡辖县完全相同,即:莒、诸、东莞。莒即今莒县,为东莞郡治所;诸县故址位于今诸城市西南30里处的枳沟镇乔庄村;将东莞县治所置于今东莞镇驻地,则三县相邻,成为一郡,于地理相合。同时,刘宋和北魏时期东安郡辖县亦完全相同,即:盖、新泰、发干。盖县位于今沂源县,新泰县位于今蒙阴县,发干县位于今沂水县。东安郡治在团城(见《隋书·地理志》“琅邪郡沂水”注)。因此,刘宋、元魏时期的东莞县治不可能在今沂水县境,其最合理的位置就是今莒北东莞。9 E0 @( i' {: n- P
其七,《水经注·沭水》:“沭水左与箕山之水合。水出东诸县西箕山。”(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本,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段文字颇有争议,清代几位著名学者看法不一,考据大师戴震、史学家全祖望均以为“出东”当为“东出”,即“水东出诸县西箕山”。赵一清《水经注释》将“县” 字改为“城”字,即“水出东诸城西箕山”,以为“《汉书·地理志》无东诸县,而诸县别有东诸城,见《潍水》篇。”考《潍水注》,赵一清所说的“东诸城”即西汉“海曲县”,海曲县故址在今日照市东港区西5华里,“箕山之水”位于今莒北,不可能位于莒县东部的海曲县境。赵一清之说为误。考《水经·沭水注》,“箕山之水”当以今莒北绣珍河为是,此水发源之“箕山”若即今东莞镇北部与沂水县交界处的箕山,则戴、全二家之说似乎正确,因为诸县故址位于今箕山之东约80里处的诸城市枳沟镇乔庄村。然而,《水经注》明代朱谋玮笺校注本和《永乐大典》本均作“水出东诸县西箕山”,全、戴实无版本依据,臆断而已。民国熊会贞以为:“《注》本有东出、出东两例,说见《浊漳》篇,此指《潍水》篇之诸县,东诸二字文连意不属,谓东方之诸县耳。”笔者以为,以上说法均不正确,因为除《水经注》外,古文献中没有南北朝时期诸县有“箕山”的记载,若将“东诸县”改为“东莞县”,即“水出东莞县西箕山”,则与《隋书·地理志》东莞县有箕山的记载相符,与今天的东莞镇驻地、箕山、绣珍河(即箕山之水)的位置相符,更重要的是,《水经注》中一直没有着落的“东莞县”,在这里便找到了下落。
9 }8 p. ^* S8 Z: u4 z2 Z依据以上七条,我们可以将刘宋以后的东莞县治所确定在今莒北东莞镇驻地。4 X3 Y8 ^' T8 }/ l6 @5 m# G7 n* E7 b

- H6 M" ?6 p" R' i, F! {3 b  f7 r  ]裁撤5 e6 R" s; A& E# q
《隋书·地理志》高密郡有东莞县,新旧《唐书·地理志》均无东莞县,说明东莞县裁撤于唐代。! S5 r/ H% a5 q7 b
唐代什么时间裁撤了东莞县?史无详载。
4 H2 ^4 G1 p4 A, f5 X$ R* d8 N唐人著述的地理书,传至今日者唯有《元和郡县图志》,作者李吉甫,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此志书无东莞县之记载,说明在唐元和八年之前,东莞县即已裁撤。) S/ m7 O* @9 f) ?' ^% r# U9 s  G
唐代杜佑撰写的政书《通典》,有《州郡典》十四卷,也没有记载东莞县。《通典》所记州县户口的系年,有天宝十四年(755)和开元二十九年(741)两说,若按后说,则东莞县于唐开元二十九年前即已裁撤。
; e9 `5 V8 j9 _《旧唐书·地理志》所记州县为天宝间之治,《新唐书·地理志》所记为天宝元年(742)的州县设置,则唐天宝元年(742)前东莞县治即已裁撤。
& v3 j  Y! X' ~& R7 Y$ X+ X上文已经谈到《重修莒志》卷五十一“金石”收录的永徽二年(651)的石碑,其中有“大唐永(徽)二年”和“东莞”等文字,因此,唐代东莞县治裁撤时间应在永徽二年(651)至开元二十九年(741)或天宝元年(742)之间。
" f" \2 h8 s2 D$ v; K8 j' C$ u" I5 D% u/ V3 E
设东莞郡
4 ?/ {. c9 ?) S5 x# {东莞郡设立,始于东汉末建安初年,高齐时期撤并,虽前后历经三百余年,但中经许多变故。清代吴增仅 《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已叙其梗概:“东莞郡。《魏志·臧霸传》,尹礼为东莞太守,东莞郡名始见于此,考其时为建安初年,盖魏武置城阳郡时,先后所置。其后,文帝、明帝、少帝时,胡质、张缉先后为太守。又《晋书·宗室传》,司马晃为东莞太守,在魏咸熙元年,则东莞未废可知,而《晋志》云:太康元年分琅邪置。《通鉴》胡《注》云:魏既分而复合琅邪,晋又分置,盖太始以后省,太康元年复置也。”(见《二十五史补编》第三册)
  f+ [: Y- s1 \% `+ b$ W东汉末年所设东莞郡辖县无考,其治所当与三国时期同,治东莞县,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云:“《方舆纪要》治东莞。”《读史方舆纪要》是清初顾祖禹著,此说当据《晋书·地理志》推测。5 I, a# ]  N8 ]$ R5 e) p6 s
三国时期,东莞郡属徐州,吴增仅《考证》辖东莞、东安、临朐、广、蒙阴五个县,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同,但《重修莒志》卷四“沿革表”则云:“东莞郡,魏分琅邪、北海等四郡置,统东莞、东安、安丘、盖、临朐、剧、广七县。”未知何据。0 s. @7 h) r' G( G* m+ t
西晋时期,东莞郡属徐州,据《晋书·地理志下》,晋太康元年(280),分琅邪郡置东莞郡,郡治东莞县,辖东莞、朱虚、营陵、安丘、盖、临朐、剧、广,共八县。太康十年(289),青州城阳郡之莒、姑幕、诸、东武四县划归东莞郡。元康七年(297)又分东莞郡置东安郡。 西晋东莞郡治所,初治东莞县(见《晋书·地理志》);晋惠帝期间,郡治自东莞县移治莒县(《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四“莒县”)。其郡治迁移时间当在晋惠帝元康七年(297)分东莞郡置东安郡时。, Q' P" ?. M. Z: P# G; P0 z4 r
东晋时期,东莞郡仍治莒县,辖莒、姑幕、诸、东莞、临朐五县。(见《二十五史补编》第三册清代洪亮吉撰《东晋疆域志》)& f6 h. Z8 W' y( G2 s4 P+ m( M0 Y" ^
刘宋时期,东莞郡属徐州,辖莒、诸、东莞三县,郡治在莒。(见《宋书·州郡志一》)' ~7 |" {. m9 T+ o
元魏时期,东莞郡属南青州,郡治及辖县不变。(见《魏书·地形志》中)
4 F$ l2 S$ n  U; q8 j1 U% V高齐文宣帝时期(550~559),罢东莞郡,莒、东莞二县属东安郡。(见《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四“莒县”。)此后,莒、沂两地不再设立东莞郡。
- X! D! d8 }/ C$ o9 x# g- p: t- i( u, c5 {( O
南朝侨郡
0 N; _0 g5 o3 Q南北朝时期,中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近二百年。双方主要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北属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淮河以南属南朝(宋、齐、梁、陈朝)。
, H8 y8 k0 D% x6 s, E北朝长期控制山东等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区,并设立东莞郡(后改东安郡)。上述山东境内的东莞郡是北朝之东莞郡,与南朝宋齐梁陈境内的东莞郡无关。南朝刘勰、臧盾等家族长期生活在宋齐梁等南朝,与北朝统治下的东莞无直接关系。
% }. \7 F& {7 x4 F因大量中原汉人南迁,南朝设立很多侨郡县。当时南朝东莞郡有三:晋陵侨置有南东莞,徐州侨置北东莞,安宜县侨置东莞郡。梁初,南东莞因“土断”而取消,北东莞降魏(天监十年),仅剩安宜县有东莞莒县。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1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6 l& H" n& ^' e7 g' j& ]' K7 c: i# N6 N& O) s  [
                  东海郡! N& T3 T5 |# i/ n/ x  k: H* a0 @- ~/ d
- \  ?( P/ v' U. X+ ~
东海郡,又名郯郡、东晦郡,中国古郡名。
% S# C7 L9 l) Z/ S秦代始置,郡治在郯县(今山东郯城)。西汉时其辖境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南部与江苏省东北部一带,属徐州刺史部。
6 U4 \; d9 ~; \) l# z0 o东汉、三国魏置东海国。西晋复置郡。南北朝时为南北争夺之地,基本没有形成稳固的行政区划。东魏武定七年(549年)改海州为东海郡。
2 Z  y" Z2 r. R. }9 |2 b隋初废,大业中复置郡,改治朐山县(今江苏连云港)。唐复改海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东海郡,未过几年,乾元元年(758年)又复为海州。自此,东海郡终成历史。
/ j0 `6 H( q6 @* C3 D- V1 `7 b/ C8 i
先秦: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之地,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3 `+ B3 Y) k/ e( }2 r" M9 Z  E
秦代:东海郡在秦代又称郯郡,始置年代已不可考。秦始皇灭楚国后,于楚国东部之地置陈郡、薛郡。《元和郡县志》谓秦时分薛郡置郯郡,治所在郯县。后改称东海郡,,领12县:郯县、襄贲、兰陵、缯县、朐县、下邳、淩县、淮阴、盱眙、东阳、广陵、堂邑。4 Q! B; \" g" x  w, e2 T# ~
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郯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0 g# P0 |- I! t# {: r; }  ^
汉代· 西汉: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徙齐王韩信为楚王,以东海郡、会稽郡、泗水郡、薛郡、陈郡置楚国,治下邳县。次年,废楚王韩信,分其地为二国:立刘交为楚王,以彭城郡、东海郡、薛郡置楚国,治彭城县;立刘贾为荆王,以东阳郡、鄣郡、会稽郡置荆国。景帝三年(前154年),削楚国东海郡,又削赵国、胶西等国,引发了七国之乱。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分东海郡南部数县置泗水国。成帝元延四年(前9年),东海郡治郯县,属徐州刺史部,领二十县、十八侯国。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南部,江苏省连云港市、徐州市东部一带。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东海郡有358414户,1559357人。又《汉书》王子侯表载,东海郡有辟土、东平、运平、文成、翟彭、东淮、淯、参鬷、沂陵、江阳、藉阳、就乡等侯国,地望无考。0 x# N, _7 a5 m, Y' W
东汉:王莽改东海郡为沂平郡。汉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皇子刘阳为东海公,十七年进爵为王,东海遂为王国。建武十九年(43年),立东海王刘阳为皇太子,改名刘庄,以原皇太子刘强为东海王。二十八年(52年),徙鲁王刘兴为北海王,东海王刘强兼食鲁郡,东海国都由郯县迁往鲁郡鲁县(曲阜)。东海王刘强迁都鲁郡后,多次上书要求将东海郡归还朝廷。明帝永平中,刘强薨,其子刘政继立,东海郡收归朝廷,改鲁郡为鲁国。刘政虽以鲁国为封国,但王号不改,仍为东海王。永平十五年(72年),析东海郡之下邳、曲阳、司吾、良成四县与临淮郡数县置下邳国。顺帝永和五年(140年)东海郡领十三县:郯县、兰陵、戚、朐、襄贲、昌虑、承、阴平、利城、合乡、祝其、厚丘、赣榆。郯县仍为东海郡治。献帝建安三年(198年),析东海郡、琅邪郡、北海郡之地置昌虑郡、利城郡。十一年,昌虑郡并入东海郡。建安十七年(212年),封皇子刘敦为东海王,复置东海国。此时鲁国刘羡仍为东海王,出现了两个东海王并存的局面,直至曹魏代汉。7 t6 H" j! K5 Q, L0 C
魏晋南北朝:曹魏时废东海郡赣榆县。太和六年(232年),封文帝子曹霖为东海王,置东海国。/ p& `% O+ }2 [" V7 j
西晋复置东海郡。太康元年(280年)复置赣榆县。此时东海郡领郯、祝其、朐、襄贲、利城、赣榆、厚丘、兰陵、承、昌虑、合乡、戚,共十二县。有11100户。元康元年(291年),分东海置兰陵郡。永嘉以后,东海郡没于后赵。
* x8 H3 a+ h6 i  z2 ^2 N晋安帝时收复淮北,复置东海。此后东海郡地域、治所开始变得混乱,频繁变更,基本没有形成稳固的行政区划。- J, _: J% a& l; h! |
南朝宋明帝泰始中,青、徐二州为北魏攻占,于赣榆县侨置青州。泰始七年(471),始置东海县。又析赣榆县置郁州,立西海郡,属青州。
0 j5 G7 i0 v( l7 J$ ]+ {, A8 N刘宋末年,东海郡领襄贲、赣榆二县,全郡有2411户,13941人。又于今江苏镇江一带置南东海郡,领郯、祝其、襄贲、利成、西隰、丹徒、武进等县,属南徐州。( A, W3 h* }# h, ^& k3 M( [
南齐建元初,于今江苏省涟水县一带置北东海郡,领襄贲、僮、下邳、厚丘、曲城等县,属冀州(侨置)。% }" u# M' A9 k7 t' h
东魏武定七年(549年),得南梁青州北海郡(侨置)之地,置东海郡,领赣榆、安流、广饶(梁侨置)、下密(梁侨置)四县,有1242户,5904人,属海州。武定八年,复置郯郡,治郯县,领郯、临沂、建陵、归昌四县,属东徐州。北周改置朐山郡。
' x( d) ]( P/ \& G+ w: G- {# S1 `# ?: f" y1 Y- P
东晋侨置: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1 X. K& U2 N' I
隋唐: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天下诸郡。大业三年(607年)改海州为东海郡,治朐山县,领朐山、东海、涟水、沭阳、怀仁五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废东海郡,置海州,领朐山、龙沮、新乐、曲阳、沭阳、厚丘、利城、怀仁等县。天宝元年(742年),仍以海州为东海郡,领朐山、东海、沭阳、怀仁四县,有28549户,184009人。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海州。, \# C+ g! H; g/ q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5-4-12 00:31 , Processed in 0.171070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