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道文化互看中国艺术审美《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宝玉院中偷偷一个人看《西厢记》,无意被黛玉撞见。黛玉骗宝玉说要把他看《西厢记》的事情告诉舅舅时,宝玉那是吓的七魂去六魂、花容失色。为何?在现在看来,《西厢记》不失为一本好书,在那个时代却是一本**,是一本不能登大雅之堂、一本只能流传于民间的书。这就要联想到当时的政治背景。在儒家思想一统的年代,《西厢记》里面的思想就是一种毒瘤,是一种让人玩物丧志的书而已。佛家有语;“有果必有因”。《西厢记》在当时被看成为一本**的果是由于当时社会儒家思想一统的因。有诗云:“各领风骚数百年”。这句话用在两千多年之久的中国封建社会,儒道两家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上来说一点都不为过。汉代的独尊儒术,再到魏晋的道家兴盛,以及唐代以后的儒道佛的三家并尊。
就我个人看来,我更为倾向道家对中国艺术审美的标准。儒道两家的差别,在公元前136年之后就明显地划分出来;官吏尊孔,作家诗人则崇老庄,然而,一旦作家诗人戴上官帽,却又走向公开激赏孔子,暗地研究老庄的途径。① 看过成龙《醉拳》这部电影的人,都无不会被成龙在电影里面打的那套醉八仙所吸引眼球,这套醉八仙之所以好看,是因为打的没有章法却又如此自然流畅,不带丝毫累赘,这非常符合道家的审美标准。如果把武当派看着是道家的话,那么少林就应该是儒家了。
孔子、老子分别作为儒道两家学派的鼻祖,我在这里试图通过分析孔子和老子对审美的要求来看儒道文化对中国艺术审美,虽然我知道这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我就试图通过这两个大师的言行来一个管中窥豹,以便猜测一二。
一、 从儒家文化中国艺术审美儒家思想重仁义礼教,因此儒家学派设置种种规矩,让人按部就班去遵守,不得跨雷池一步,这样就导致儒家学派对艺术审美的过程带上了一层有色的眼镜。但儒家学派的的那种要求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却又促进了中国艺术的发展。首先、儒家的艺术审美时时刻刻透露出一种政治倾向性。
其一、从乐来看。“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阳货》)郑声者,郑卫之地民间艺术也;雅乐者,周之贵族乐舞也。郑声在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大有取而代之雅乐之势,在这种甚至有不少诸侯国国君都声称自己喜欢“新声”(郑声)而不喜欢“雅乐”的时候,孔子作为周朝统治者的支持者,当然不希望这种周朝的文化制度被破坏,于是在这里孔子就认为政治要比艺术审美重要,于是就有了上面的这段孔子的对乐的评论。
其二、从文学来看。“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诗》三百中,优秀诗歌比比皆是,赋、比、兴的运用让这部两前多年前的作品到达一个浪漫主义文学的最高峰。但在孔子眼中看来,诗不是风花雪月,而是一种政治上的交际手段,是一种赋诗以言志的形式而已。其次、儒家对艺术的审美,是作为自身修养的一种手段。但当这种修养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会反过来促进艺术的发展,表现对艺术的一种欣赏。先从艺术做为儒家的修身手段来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而中国古代形式的“六艺”,即为礼、乐、射、御、书、数,而且诗也包含在了里面,也就是说,对于儒生来说,艺是他们修身的必经之路。当儒生通过艺术进行自身修养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就有了自身的看法。在传统的儒生的眼中,对艺术审美的要求有“神”、“韵”、“气”、“味”、“趣”、“格”、“调”、“辞”等曾被许多文人雅士视为做高一级的审美范畴。②对于一个儒生而言,一篇诗词,一幅字画,对它们进行欣赏常常“曰神”、“曰韵”。所以符合上面几点审美要求是儒家对艺术审美的关键。而这些“神”、“韵”、“气”、“味”、“趣”、“格”、“调”、“辞”说百了有一个关键的特性,那就是高雅,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阳春白雪”。这种艺术常常都是流行于上层社会,虽然是来源于生活,却从来都是高于生活的写照。
二、 从道家文化中国艺术审美道家是一种田野美学,虽然老子本人是不同意美与丑的感念。“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老子》第二章)但老子的道家本身就给人一种美的感受。“说老庄所谓的道,尤其是说庄子所谓的道,本质上是最高的艺术精神。③ 对于道家学派而言,本身就给人以一种美的感受。这是形式美和神韵美的相结合。首先、说道家是形式美,那是由于道家哲学里面本来就包含有一种优美和自然美。
其一、优美又叫阴柔之美。优美的审美对象常常以细小、光滑和柔和的特征,让人在安闲中得到一份适水顺情的感觉。④就像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所说的那样“小国寡门”一样。
其二、自然美。这对于学习道家的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道家讲究隐居,喜欢那种逍遥自在的生活。于是这样的思想就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对艺术的审美上去。王维是一位田园山水派的诗人,他的诗画都是描绘那些自然界的风光。艺术中的自然风格,在创造表现上具有不着痕迹、当然如此的效果。其次、道家的神韵美。道家的神韵美就体现在在他们所说的道里面。比如老子的“道”,庄子的“妙”。老子的“道”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已经庄子“妙”有《养生堂》里的“疱丁解牛”,这是适应自然的最高境界。
儒道两家思想占据、统治了两千多年之久的封建社会,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演变,始终不变的是两家学派的思想对中国读书人思想、行为、审美、生活的影响。虽然从20世纪初,以王国维为代表的美学大家接受、借鉴了许多西方的审美观点,但不可否认儒道思想在现在还影响着我们对艺术的审美的标准。
[ 本帖最后由 徐焕友 于 2009-6-26 15:54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