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558|回复: 1

[纪实] 徐留平的政治经济学:长安身处的宏观环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0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我的体会是,如果从政治经济层面去把握,再结合汽车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你可能对于一系列问题就能抓得比较清楚。”在把握产业发展的宏观经济走势中探索企业的管理之道,这是徐留平在管理岗位上始终提醒自己的基本原则。

    从墨西哥回京,徐留平行迹匆匆,直接下榻酒店,因为行程表上紧接着又是一连串的工作安排……仅仅是第二天,上午他就需要在国贸饭店参加一场重要的会议,下午又需直接赶往人民大会堂参加江苏省与中央企业合作发展恳谈会暨合作项目签约仪式。

    在这两场会议的有限空余时间内,《汽车人》有幸在国贸饭店见到了这位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尽管时差尚未倒过来,但从电梯里走出来的徐留平仍然一脸精神,与我们的握手也是一如既往的有力。在企业掌舵者的位置上,这样的状态或许是必须具备的。

    “这次回到北京后也没有到家里看看吗?没有见夫人和孩子吗?”

    “是啊……”

    简短的回答,已能体察一个丈夫和一个父亲的不容易,但在中国汽车事业的大平台上,他必须要在个人与企业之间做出适当的取舍,而他的家人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尽管时间紧张,但平和的徐留平依然与《汽车人》分享了他对于中国汽车自主产业发展的最新看法。而在这出国之前,他就曾迫切呼吁国家一定要从政策层面扶持,让汽车产业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的“战略产业”,尽管现在国家为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已出台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但在徐留平看来,这远远不够,国家应真正从战略层面引导汽车自主产业的良性发展,而无论是国家领导、企业高管还是舆论媒体,所有的国人都应该对中国的自主品牌抱以充分的信心。

    观点出来后,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一个企业管理者,为何会从政治和经济层面的高度来阐述一个产业的发展,一时间在业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也是此次《汽车人》希望与徐留平再次详谈并进一步挖掘其自主观点的重要原因。

    中国车企的自主危机

    当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直被外资品牌所压制的中国车业进行“抄底”的最佳时机。危机出现的时候,固然蕴含着难得的机遇,但从去年开始,徐留平就谨慎地做出了提醒:“中国汽车产业,尤其是自主品牌,仍然处于危机之中。”

    不可否认,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走强,全球制造业(包括汽车产业)向诸如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是大势所趋。在长安汽车与合资伙伴多年合作的经验中,对于这些合资伙伴的运营模式和成本管理都有所了解的徐留平,更是坚定了这样的观点,他不止一次地公开强调,中国车业必须抓住这一发展的绝佳机会。但他同时又补充,考虑到当下金融危机的爆发可能使得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尽管西方各国政府一再重申,绝对不会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来维持本国经济,即使如此,由于西方政治体制的因素,比如美国,各州又有着自己具体的贸易措施,产业全球化转移可能因为全球经济环境的制约而会出现较大变数。“如果贸易壁垒重新树立起来,这个转移将不太可能顺利实现。”徐留平这样说。

    而在这一可能不太顺利的产业转移之中,徐留平指出,即使外资厂商进入之后,也绝对不会向发展中国家有能力制造的产品阵容中进行投入,它们的进入势必促使中国制造产业的快速升级。“实际上,从总体来看,我们现在的制造效率,单人生产的产量,已经和世界先进水平没有太大差别了。但我们何以来支撑那么高的升级成本?仅靠品牌吗?我觉得远远不够,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积累。更何况,中国自主车企的品牌积累还未成熟。”徐留平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而更让人忧心的是,在日益白热化的竞争中,某些自主车企直到现在还拿不出很好的产品,质量问题不断、售后维修体系欠缺,在基础本就薄弱的情况下进一步削弱了自身的竞争力。

    尽管相比于衰败的全球车业而言,中国汽车市场因为巨大的消费潜力还显现出勃勃生机,而中国政府一揽子刺激内需的振兴规划也在暖化着这一市场的信心,但在徐留平看来,由于中国现有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了过度的储蓄,而理顺社会保障体系又并非一两年时间就能够完成的事情。另一方面,中国近几年的消费中,包括房地产和股市等投资性的消费比较多,这会对消费市场的整体情况继续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徐留平判断:“中国消费市场的恢复性增长,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总体来看,内需萎缩、外资威胁、自身积累欠缺,现在乐观也未免为时过早,产业转移的大环境之中,中国自主车企还无法就此掉以轻心,因为危机的阴影尚无消退之迹。

    产业转移下的中国优势

    其实,在和媒体进行观点交流之前,徐留平早就向国家领导和相关部委传达了自己的意见。

    2008年12月,**总理在重庆考察期间,徐留平向亲自前往长安汽车的温总理进行了工作汇报。他告诉总理,历经2008前所未有的车市低迷,中国汽车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时刻。如果2009年第一季度不能出现很好的复苏,势必会加剧中国车业此后9个月的生存危机;如果2009年上半年还不能看到复苏迹象,那么2009整年的情况都非常危险,甚至可能相当于美国汽车产业在2008年的低迷之态。而必须警惕的就是,2008年全球车业的衰退正是始于美国“三大”的走弱。在有前车之鉴的情况下,加之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在2009年将逐步增强,中国车业2009年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

    农历新年初六,科技部召开中国汽车企业高层座谈会。参会的徐留平再一次将自己的观点坦率地表达了出来。“现在的形势来看,已经不能简单理解为各个汽车企业的自救或者生存问题,必须要看到全球汽车产业有可能向中国集中的大趋势。这种机遇需要国家国家站出来,无论是美国‘三大’、‘日本丰田’、还是后来的韩国现代,之所以出现国际化的大汽车产业,无疑都抓住了一系列经济突变的机会,然后辅之以国家的政治支持,这样才能有一个好的发展。”

    尽管中国的汽车产业与国际巨头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徐留平相信,从研发和制造技术本身来说,中国车企已基本掌握。而全球车业之所以在金融危机的袭击下出现整体衰退,关键原因就在于国外的商业运作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汽车业的发展,因为居高不下的研发成本和制造成本,在经济衰退之时出现产业全球性的收缩在情理之中。在这个阶段,中国汽车产业一旦跨越的技术门槛,成本将成为最大的竞争优势。

    “打个比方,研发一款产品,西方国家可能需要8亿美元或者是欧元,但在中国可能只需要1亿人民币。再看劳动力成本,西方工人一年的薪水可能是5万美金,这还不包括高额的退休养老补贴,但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却是很低的。”

    徐留平强调,从研发到制造到人工,都是如此低的成本,全球汽车产业又有什么理由不转移到中国来呢?“这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来决定的产业转移。中国车企和跨国公司未来的竞争,我认为成本方面将是最大的竞争力。为什么我一直强调企业的管理很重要?管理好了成本就能降低。”

    当然,这种产业转移并不意味着全球汽车产业会完全转移到中国来。在徐留平看来,汽车除了是一种代步的工具之外,同时还有着奢侈品的特征,因此,满足个性化的高端品牌不太可能就此转移,而有着国际品质、同时又有巨大市场需求的中低端产品将会全面进入以中国为代表的低成本国家。

    谈到这里,徐留平特别提醒:“产业转移大势所趋,就看它会出现在什么地方,这一转移也有可能是向印度这些有着成本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机会就看中国怎么把握了。”

    对于中国汽车制造业,徐留平的总体判断是乐观的。他相信肯定会崛起相当一批汽车企业并成为中国的领先标杆,进而在世界汽车领域排名前列,“对此我一点也不怀疑,而这个速度将随着全球危机的加速而加速。”他说。

[ 本帖最后由 徐绘龙 于 2009-4-12 11:24 编辑 ]
发表于 2009-4-12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亲情回帖,友情灌水.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2-23 17:01 , Processed in 0.168333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