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以升
中国维持十年的双顺差格局,在2008年下半年得到了改变。根据外汇局日前公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去年下半年中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530亿美元,该项目上一次出现逆差是在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时期。
多年来,资本和经常项目的“双顺差”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内外多方面的压力,追求国际收支平衡也是政府的既定目标。既然如此,我们是应该为2008年下半年的资本金融项目逆差感到欣慰,还是应该感到担忧?这种逆差的趋势,会不会在2009年和更长的时间内保持,这种保持我们是应该感到欣慰,还是应该继续感到担忧?
这要看这种逆差的取得,是中国主动调整的结果,还是国际金融危机之下所被动导致的。
资本和经常项目的国际收支,组合起来有四种:双逆差、双顺差、经常项目逆差和资本项目顺差、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逆差。中国要在中长期改变不可持续的“双顺差”格局,只能向另外三种模式中的一种转变。
首先以目前美国为代表的“双逆差”模式,中国并不会达到,而且由于没有国际货币和金融市场的主导优势,这种“双逆差”模式也无从实现。基于中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的相对优势以及中国的产业基础,追求“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逆差”应该明确为中国中长期国际收支格局的方向。
如何主动实现这种格局?对应的政策方向,其一,在资本和金融项目上,尤其是在对外直接投资上,更主动、更大规模地对外输出经常项目所积累的资本;其二,改变目前中国外汇积累绝大部分由官方外汇储备投资摆布的现实,藏汇于企业、居民,由企业和居民推动对外投资。
对应这样一个方向,观察2008年下半年的国际收支格局改变,可以发现,去年下半年的资本金融项目逆差既有中国主动推动的原因,也是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被动冲击的结果。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2008年有很明显的加快之势,国际收支口径的全年对外直接投资达到55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407亿美元,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149亿美元。这是中国对资本项目的主动推动调整。但被动层面的冲击显然更为加剧。资本金融项目的“其他投资”分项,2008年下半年逆差超过1300亿美元。金融危机对新兴市场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同样波及到了中国。
观察2009年可以发现,对资本和金融项目,主动和被动的调整都在继续。
被动层面,今年前两月中国外汇储备连续负增长,国际危机导致的资本流出仍在加剧。主动层面,2009年一季度,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在能源、原材料、农业土地等层面的对外直接投资仍在战略性大幅增长。比如,中国与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巴西等国的“贷款换石油”计划,另外中国的中金岭南[15.48 -3.43%]、中国铝业[10.28 -1.81%]、中国五矿、湖南华菱钢铁[5.91 -1.50%]、潍柴动力[31.80 1.83%]、中石油等公司,在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等都推动了大幅的直接投资。据测算,仅2月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相关交易及投资意向所涉及的金额就高达650亿美元。
渣打银行估算,2009年全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可能达到1400亿美元,而同期预期中国吸引的海外直接投资在800亿~1000亿美元之间,2009年中国或将第一次实现对外直接投资超过吸收的海外直接投资。
实际上,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区域性的对亚洲、对资源地区直接投资,将更完整地延伸中国经济的辐射影响力。日本战后经济腾飞之后,在上世纪70至90年代开启了针对东亚地区的大规模直接投资,建立起了截至目前日本经济庞大的海外资产,以及从资源到物流到消费者市场的完整产业链条。中国经济正迎来这样的机会,即对海外投资头寸在资产形式、区域投资选择上的主动调整。
但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的改变,对“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逆差”的追求,都将对中国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有重要的影响,其一,是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压力的改变,尤其是被动的资本流出将加大贬值压力,而中国主动推动对外直接投资,客观上需要一个稳定或升值的人民币汇率形势。
其二,是中国货币投放格局的改变。尤其是在2003年以来,“双顺差”推动的外汇占款成为中国货币投放主渠道。国际收支格局的变化必然影响中国整体流动性形势,并对央行对内的货币政策调控带来影响。
(作者为本报评论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