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399|回复: 1

[人物] 地震中捐款乞丐徐超拟在北京谋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10 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地震中捐款乞丐徐超拟在北京谋职

2009年05月10日 03:15京华时报

本报讯(实习记者张然)4月28日,曾因在汶川地震中慷慨捐款而被称为义丐的徐超(Blog)被“粉丝”相晓冬接到北京,相晓冬承诺帮他在京谋职,改变他行乞的命运(本报5月2日报道)。昨天下午,二人离京前往地震灾区。数天来,身为一家行业报记者的相晓冬并没有帮义丐找工作,而是让他接受媒体采访,给完全不懂网络的他建博客,让他通过博客乞讨。两人约定,讨来的钱,一部分以义丐的名义捐给灾区,另一部分归相晓冬所有。为义丐找工作,演变成网上乞讨。

受访开博成工作

昨天下午,相晓冬和徐超离开北京,前往地震灾区。用相晓冬的话说是:“两个乞丐去四川转转、看看。”

进京10天来,徐超的日程被安排得满满的。相晓冬为他开通了博客,在网上建立了“粉丝团”,联系媒体采访。以平均每天一家媒体的频率,义丐先后接受了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以及多家纸媒的采访。

10天内,相晓冬为徐超在北京找一份工作的承诺并没有实现。对此,相晓冬说,如果给义丐找工作就是把老人当成一个劳动力来看待了,“我现在要让他成为明星,坐在家里挣钱,以义取利。”

对于相晓冬的安排,徐超表示很满意。他说,他原本只想找个清洁工之类的工作,现在看到网络上对他评价很高,觉得相晓冬说的“以义取利”也蛮好,不再想去做别的工作了。

徐超说,他只读过小学,从来没有接触过网络。但来京后,相晓冬在网上以徐超的名义开了一个博客,博客的文章也全以徐超的口吻写就。

3天前,博客上贴出了一篇题为《我想进行最后一次“乞讨”》的文章,称5·12地震周年纪念日前,在相晓冬的策划下,他决定通过在博客中公布银行账户的方式进行网络乞讨,讨来的钱将部分捐给灾区。文中提到,对于一些企业和个人,还将“点名”进行乞讨。

博客中公布了两个银行账号,全部以相晓冬的名义开立。博文中称,募得捐款分为两部分支配,其中全部个人捐款和一半企业捐款算作老人行乞所得,由老人全部捐给灾区,剩下的另一半企业捐款“名义上归相晓冬所有”。

相晓冬称,博客上的文章全部是他“根据徐超的口述整理的”。

策划人是报社记者

这个之前自称是徐超“粉丝”的相晓冬到底是何许人也?记者了解到,他是中国企业报的一名记者。

5月7日下午,在位于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的中国企业报社,记者见到了相晓冬。此时,徐超正在相晓冬的办公室接受一家电视媒体的采访。记者同时了解到,他是这家报社一个名为“管理专刊”的主编。

说起进京以来为老人所做的安排,相晓冬的说法是:“我要以义取利。”他称,他和老人是两人彼此的财富,老人的义和他的智慧加在一起就可以赚钱。“外界所说的炒作,换个角度,就是一种营销。”

相晓冬一再强调:义是可以赚钱的。他说,网络乞讨可以看作是接受完一系列采访后,他进行的“以义取利”的第一次尝试。

对于为何会支配其中一部分捐款,相晓冬这样解释:“我付出了智慧、爱心、眼泪、时间,付出了差旅费等等,核算成本之后,怎么分我们爷儿俩可以商量,但这个分的权力在我手里。”

当被问及以老人的名义募得的钱为何还要由他支配时,相晓冬说,义丐在国难月是不会挣钱的,而他趁地震挣钱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我可不是义丐!”

前天下午,中国企业报总编张来民证实,相晓冬的身份属实。张来民称,相晓冬的行为是个人行为,不代表报社。根据《中国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准则》,新闻报道和经营活动要严格分开,记者编辑不得从事广告或其他经营活动。对此,张来民表示,他此前对相晓冬的“以义取利”一事并不知情,他们会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

义丐言听计从

在接受采访时,记者注意到,徐超对相晓冬言听计从。

 楼主| 发表于 2009-5-10 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钱会一个不留都捐了,把钱递给他们,我就踏实了。”5月7日徐超说,他原本打算去北京地铁口和火车站行乞,被相晓冬说服,将乞讨的地点改在了互联网上。 “我认识很多记者,南京的、四川的都有。如果将来乞讨来的钱小相不分给我,我就去跟记者说,全国就都知道了。他不能,也不敢。”对于如何掌控可能募到的捐款,徐超说他不担心被骗。 “别人不炒作,怎么没把我从南京带到北京?!小相炒作,他为什么会管我吃管我住?!”对于外界“炒作”的指责,徐超表现得愤怒。他说,“小相是世界上最大的好人”。 所为被指不义 相晓冬为徐超所做的一系列安排引起了网友的质疑。 日前,一篇题为《别把义丐徐超逼成“芙蓉姐姐”》的评论被多家网络转载。文章质疑相晓冬此举完全是“拿徐超的‘义’卖钱”,老人可能“沦为一个工具、一个傀儡”。 网络的争论缘于对相晓冬所谓“以义取利”的说法。对此,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一名不愿具名的副教授说,“以义取利”这个说法本身就站不住脚。他称,义举有时可以带来益处,比如社会的尊重,但是如果为了“利”而去利用“义”,则实为不义之举。 这名副教授说,老人无可指责,因为他是被动的。“义”是从行为动机上对某个行为的评价,老人将乞讨来的钱捐给灾区,从动机来看,这是个义举,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才是“义丐”。 ■对话相晓冬 “趁地震挣钱是市场选择” 记者:网络乞讨中,您作为银行账户的开户者,如何确保专款专用? 相晓冬:公开是最好的公正,我会公布来款信息。 记者:博文中的“点名”乞讨是什么意思? 相晓冬:比如,王石,你再给我10块就行了;潘石屹,你打算给我多少?我们跟他要10块,他愿意给200当然更好。 记者:这是不是以“义”之名进行的一种变相威胁? 相晓冬:点名不是挥舞道德大棒去胁迫,道德从来都是接力棒,我们是想让他们接棒,相信那些被点名的人都还良知未泯。 记者:网络乞讨来的钱扣除给灾区的捐款,剩下的如何分配? 相晓冬:剩下的是我的收入所得。 记者:那么老人呢?他能得到什么? 相晓冬:他有我啊,我值多少钱啊。老人还是裸捐,就是捐的一丝不剩,然后还是乞丐,还得再去要钱。那些钱名义上都是我的,我一分也不捐。我跟老人怎么分,那是我们两个人的事。他是义丐,哪能趁着地震一周年挣钱啊。 记者:他不能趁地震挣钱,挣来的钱都给你了,那你就能趁地震挣钱了? 相晓冬:我趁地震挣钱,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愿意的企业就给,不愿意的就不给嘛。给了的既能展示自己的爱心,还能以徐超老人宣传品牌。 记者:那你和那街上利用残疾人讨钱的幕后人有什么区别? 相晓冬:区别在于我也是义士,否则不会把老人接过来。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2-24 01:20 , Processed in 0.159644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