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主持人于文:各位亲爱的网友,欢迎大家来到新浪嘉聊天天室,我是主持人于文。如果你是一个热爱古典音乐的人,相信你一定看过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时隔30年之后,当年在片中一个年轻的女孩已经成长为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小提琴家之一,今天非常高兴她就坐在我的旁边,欢迎著名的小提琴家徐惟聆老师,徐老师您好。
徐惟聆:您好。
主持人于文:跟网友打声招呼吧。
徐惟聆:大家好。
主持人于文:今天咱们重新聊聊《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其实虽然过去30年了,但是我相信这部片子在您心中留下的印记一定是非常深刻的。
徐惟聆:是。
主持人于文:而且这部片子当年是1979年拍,您在中间也出演了这样一个角色,那时候您多大呢?
徐惟聆:我是本科大学二年级。
主持人于文:那时是哪个学校?
徐惟聆:中央音乐学院。
主持人于文:在中央音乐学院上大二。
徐惟聆:我们已经在校。
主持人于文:应该是非常朝气蓬勃的感觉。
徐惟聆:十几岁。
与《从毛泽东到莫扎特》结缘起于小提琴大师斯特恩访华
主持人于文:我特别想问问您,您是跟这部片子怎么样结缘的呢?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
徐惟聆:当时对我们来说拉小提琴的都知道斯特恩,都知道像他这么身份的大师,当时对我们来说从小都知道这些人。进入学校之后,就接受了更多这方面的知识。当时他来之前,大概我们半年前就已经知道他要来。
主持人于文:半年前就知道了?
徐惟聆:可能甚至于更长时间,这是一件大事情。尤其对我们当时来说,处在那个年代,在这方面应该说还是比较闭塞的,不是很知道国外这些大师的情况。但是小时候因为在家里听过他们很多的常见、录音,对高水平的大师还是有一定的了解,只是没见过面。当时听说他要来,大家都很兴奋,然后被选中参加给他表演的学生。
主持人于文:你当时学习一定非常好?
徐惟聆:我应该在班上还算在前面的几个。
主持人于文:上大二您那时练小提琴,拉了多长时间?
徐惟聆:我是从小三岁就开始学琴,那时我家在上海,我就在上海一直系统的学,但是没有上专业的音乐学院,一直到了我是77届高考恢复的时候,第一批大学生进了中央音乐学院。他来访是我进大学以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79年,我是1977届,但是我是1978年入学,但都算77届。
主持人于文:而且这应该说是一个很荣誉的一件事情。
徐惟聆:的确是。当时举国上下都很震动的一件事,在音乐界,尤其是拉小提琴。
主持人于文:您说的其实是半年前甚至更长时间之前就知道这个事情。
徐惟聆:知道这个消息,文化部那时通知有这么一件事情,那时对我们简直太振奋的一件事情,那时就已经选出要准备给他演出、上课的这些学生。当时分两批,一批人是给他上大师班,一部分人被安排作为演出的学生,我就是被安排在这个演出的这批学生当中。区别就是如果你是演出,中间就不打断,你从头到尾就拉,最后他该说什么就说什么。大师班就是按照上课的形式,公开的,所有人都可以参加,随时可以把你停止。
主持人于文:肯定是选拉的很好的学生拉给他听。
徐惟聆:对,我们刚好是被分配在那儿,上大师班的学生也不错,都很好。
同大师接触的感受深刻难忘 斯特恩影响了一代中国古典音乐人
主持人于文:你见到他,他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样的?
徐惟聆:当时为这个事情酝酿准备已经很长阶段了,兴奋、期待过程很长,我至今还记得非常清楚,在这个过程当中,从我们听说这个事情到最终那一刻他站在我们面前的时候,这个期待的过程是兴奋、激动,然后又不安、又紧张,这么一种心情。
主持人于文:很复杂。
徐惟聆:非常复杂。到了那一天,我记得是1979年6月25号,差了几天,具体没太记住,来了。来了以后,大家都聚集在学校大门口等待,那是一个下午,那天不是很热,但大家都穿着短袖,那天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非常清晰,就跟昨天一样。
主持人于文:你看到他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徐惟聆:第一感觉,当时因为没有见过面,想象当中,听他演奏,在唱片录音里觉得非常了不起的一个大师,觉得很神,又很神秘,因为没有接触过,那时不要说这样的大师,就一般的西方人我们也见的很少,所谓的外国人,会见的很少。所以,等待、猜测,他来了以后会是什么样子。其实当他下了车打开车门那一刹那,这种感觉倒是没有那么厉害,觉得很平常,很可爱的一个人。那时他不老,他是50来岁,50左右。他来的时候是全家,他的两个儿子,他的太太,有钢琴伴奏还有一些陪同人员,包括文化部外交官员。下了车很平常,而且非常平易近人。他下了车以后,他那时戴了一个墨镜,往额头上一推。
主持人于文:应该是很时髦的感觉。
徐惟聆:对,他穿了一个很普通的T恤,我们当时觉得这么一个大师,最终站在你面前,变成现实了,有点不可思议,就觉得这么多长时间的期盼,终于变成了一个事实,当时又激动,但是那一刻,没有觉得要近距离感受一下什么样。
主持人于文:你后来有跟他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吗?
徐惟聆:后来给他演出了,上课还安排在后几天,和演出的不在同一天,因为人很多,我们演出的人安排在某一天的下午,我进去拉的时候,前面已经有一两个学生在我前面,我是第三个好像,好像在中间,具体记不得了。进去那一刹那,紧张感也就没有了。在门口时特别特别紧张,我进房间那一刹那,这些紧张的东西好像一下子消除了。
主持人于文:为什么一下子紧张感就消除了?
徐惟聆:可能之前的过程太长了,忐忑不安、激动,加上兴奋,各种各样对大师的想象,自己这方面做了很多猜测。真正见到人觉得很亲切,很随和,非常平易近人。我进去的时候,这种顾虑全部消除,我就放开了拉了。
主持人于文:你记得你当时拉的是什么曲子吗?
徐惟聆:我当时拉了两首。有一首是圆舞练习曲,技术性比较强,我在国内是第一个拉,这是年代的关系,现在已经不是很热门的曲目了。还有一个肖邦钢琴夜曲改编的小提琴曲升C小调。但是后来在电影里只有斯特恩,我拉了两首,这两首都没有打断。斯特恩大家都非常熟悉,国内基本上没听说过,我应该算是第一个拉。拉肖邦钢琴夜曲改编的小提琴曲,我拉完以后他回来说,这是什么,我没听过,当然他知道这是钢琴曲,没有听过改编成小提琴的曲子,特别有兴趣,说把你的乐谱给我看看,我送上去,他看了以后说有意思,有意思,这个我怎么不知道。当时我觉得还有他不知道的啊。
主持人于文:是不是当时心里觉得特别不开心,你拉了一首他不知道的曲子。
徐惟聆:当然钢琴曲大师肯定很熟,只是不知道居然有人把钢琴夜曲改编成小提琴曲,是这个小插曲,挺有意思。我当时也不紧张,就希望能够得到他的指导。
主持人于文:79年是大师第一次来到中国,而且他是应了中国外交部和美国驻华大使的邀请来到中国,您觉得在79年,那个年代,他的到来对弈我们中国还有对于中国的古典音乐来说有什么重大意义?
徐惟聆:50年代文革以后,他是一个先驱者,第一个进来,影响了中国这一代人,在中国音乐界,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冲击,给大家带来的震撼是多少代人都会传下去,当时他做了这么一个事情,尤其是对中国小提琴界的影响非常非常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