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266|回复: 1

[地方] 没有比头更高的山 ——访渭南市市长徐新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4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早春,黄河解冻开河了,渭河变清有鱼了,洛河两岸一眼望不到
边的大棚里,勤劳的渭南人春节期间就没停止过采摘果实蔬菜……一
场春雨正当时,四处花红柳绿的渭南迎来了渭南市四届一次人民代表
大会的召开。4月3日,再次当选渭南市市长的徐新荣当晚接受了本报
记者专访。
  徐市长首先回顾了上届政府五年的工作,五年来,在省委、省政
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开拓创新,奋力拼搏,
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市三届一次人代会确定的
各项目标任务。
     
                         (一)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
借助外力招商引资,激活内力全民创业,区域竞争力快速提升,人民
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全市生产总值提前两年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
标,2009年达到655.5亿元,是2004年的2.43倍。人均GDP由4975元提
高到12069元,年均增长1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52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3584元,分别较2004年净增7385元和1842元。财政总
收入65.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8.25亿元,是2004年的3.34倍。主
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渭南已经跨入加快发展的新阶
段。
  项目投资增势强劲。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持续开展“项
目建设年”活动,建立月通报、季讲评、半年观摩、媒体公示制度,
全力抓开工、促进度,建成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项目。五年累计
实施重点项目339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87.28亿元,是“十五”期
的3.6倍。2008年四季度以来,紧抓中央扩投资、保增长政策机遇,争
取国家项目资金28.5亿元,相当于前三年的总和。紧盯东南沿海产业
转移机遇,举全市之力招商引资,2009年实际到位资金165.2亿元,是
2004年的5.75倍。郑西高铁建成通车,中联重科工程机械、拓日太阳
城光伏等项目取得重大突破,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工业经济长足发展。认真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进新型工业
化成为全社会共识。坚持以园区为平台,高起点编修发展规划,强势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项目与企业入园发展。全市工业园区建成面
积发展到68平方公里,入园企业456户,实现产值381.75亿元,占全市
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4.82%。园区支撑起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坚
持以优势支柱产业为重点,制定实施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全方位争取政策信贷支持,工业经济整体质
量明显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419户,较五年前增加126
户。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发展到91户,较五年前增加47户。金钼股
份成功上市,龙钢集团成为全市第一家产值过百亿元企业。注重科技
创新,发展高新企业,实施部省级科技项目230项,建成省级科技园区
7个,获得专利授权670项,荣获国家及省名牌产品39个。非公经济长
足发展,私营企业发展到6774家,较2004年增加793家,从业人员78
万,较2004年增加16万人。下大气力“关小上大”,污染治理与节能
减排顺利推进,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0%,二氧化硫削减10.95%,
化学需氧量削减8.72%。坚持把工业保增长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
举措,加强运行分析,实施财政贴息,落实银企贷款,较好实现工业经
济企稳回升、持续增长。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696.32亿元,
实现增加值245.27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9.3%和17.6%。
  城市建设取得突破。坚持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
市和园林城市为载体,高质量修编中心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一河
两岸、四大组团”的城市战略构架。坚持“大水、大绿、大空间”的
生态人文理念,创新城市经营模式,加强金融合作开发,加快推进城
市建设,新建改建城市道路35公里,完成旧城拆迁改造33万平米,建
成区面积发展到40平方公里。310国道绕城北移,铁路老货运专线全
面拆除,为城市建设腾出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建
成渭南高中、实验初中和实验小学,城市品位不断提升。积极实施“
大树进城”,开展“三拆植绿”,累计栽植大树40余万株,新增城市
绿地5000多亩。仓程路、渭清路建成开放,湭河公园蓄水扩绿,成为
市民休闲娱乐的新场所。中心城市跻身“省级卫生城市”,创国卫顺
利通过省级考核鉴定。县城创卫蓬勃发展,合阳、韩城、大荔、华县
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县城”。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城镇化水平
达到37%,较2004年提高6个百分点。
  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坚持以“一村一品”为载体,调整农业产业
结构,实施农民增收“六大工程”,地膜玉米、设施蔬菜、有机果品、
畜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特色农业不断壮大。全市粮食总产稳定在20
0万吨以上,2009年达到245.1万吨。发展春播地膜玉米95.7万亩,设
施瓜菜67万亩,有机水果1.6万亩。建成养殖小区284个,规模养殖场
1632个,畜禽存栏318万头(只)畜牧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25%,
较2004年增加5.5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迅速发展,规模以上涉农企业
291家,其中52家被确定为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专业
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023个,参加农户16.58万户,农民从产业分工与
协作中得到更多实惠。
  第三产业全面提速。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突破口,
积极引导县办旅游。2009年世界旅游日主会场活动成功举办,华山仙
峪景区对外开放,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建成开园。仓颉碑林落成,洽
川福山游客接待广场建成使用,富平陶艺村和韩城古城旅游开发取得
新进展。全市旅游综合收入51.43亿元,是2004年的3.07倍。加快建设
县城超市、农村“双百市场”和标准化农家店,认真落实工业品下乡
优惠政策,累计发放家电、农机具购置补贴2.2亿元,拉动农村消费10
亿元以上。积极发展房地产业,开工在建商品房210万平米,实际销售
1.85万套,均较2004年增长两倍多。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18%以上,连年保持全省最高增速,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
力。金融业持续快速增长,期末存款余额847.23亿元,贷款余额386.38
亿元,分别较2004年增长142%和60%,金融对区域经济的支持力度进
一步加大。邮政、电信、移动、网络、保险、信息咨询、社区服务等
行业发展势头良好。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较
好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100余所农村学校完成危房改造任务。三
级医疗卫生网络基本健全,建成一批县级医院门诊住院大楼和乡镇卫
生院,市中心医院被命名为“三甲”医院,建成36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
程和59个城市社区健身广场,完成11个县级文化馆和197个乡镇文化站
建设任务,为1063个边远贫困山村通上广播电视。华阴老腔等12项非
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保护名录,华县皮影群被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
示范基地。成功举办两届全民运动会,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坚持
从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入手,积极实施民生十大工程,有效解
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困难,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全市
新增就业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住房公积金覆盖率达
到91%,直接用于干部职工住房建设的资金达到3.23亿元。率先在全
省实行经济适用住房货币化补贴,建成廉租住房7.3万平米,搬迁农
村贫困人口2.66万人。城乡医保扩面提标,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全
面落实,免费住院分娩和健康检查,让106万农村妇女充分享受到全社
会的尊重和关爱。实现城乡“两免一补”全覆盖,“蛋奶工程”惠及
21.6万中小学生。累计投入21亿元,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受灾困难群
众得到保障救助。发放移民直补资金8.5亿元。新建敬老院14所,五保
户集中供养率达到29.8%。坚持为残疾人每年办好十件实事,6万多残
疾人享受到社会关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新建户用沼气池
4.5万口,发展节水灌溉89.41万亩,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33万公里,
基本实现建制村村通油路目标。率先在全省开通“三农快客”,120万
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46万困难群众彻底摆脱贫困。开通政府
网站,设立市长信箱,建立重大事项报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加强社会矛盾排查化解,认真办复群众来信来访。深入开展“平安渭
南”创建活动,不断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
社会大局保护和谐稳定。
  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坚持以妥善安置职工为前提,以引进战略投
资商为重点,基本完成32户工业企业改革改制任务。中联重科与新黄
工战略重组,中十冶在高新区注册设立母体公司,成为企业脱困重生
的典范。粮食企业改革基本完成,累计核销经营性债务7.13亿元。农
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农业税全部取消,发放粮食直补3.6亿元,化
解“普九”债务2.85亿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初步形成新
的投入、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看病难”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调整高新区和临渭区管辖区域,理顺经开区、卤阳湖等工业园区和华
山风景区的管理机制,促进了重点区域开发和重点产业发展。充实中
小企业信用担保资本,设立重点产业扶持基金,为财政引导投资开辟
了新路径。公开拍卖城市天然气股权和加气站经营权,对南塬绿化面
向社会公开招标,市场动作,企业经营,为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提
供了用武之地。修订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开通客商投诉热线,投
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连续荣获“浙商最佳投资城市”和“苏商投
资中国首选城市”称号。先后与省煤化集团及省级金融机构签定战略
合作协议,鼓励支持城投公司发行企业债券,成功化解蒲城农信社经
营风险,荣获“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称号。
  2009年,渭南市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已达全省第一,
但徐新荣仍然认为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快,依然是渭南最大
的实际。全市经济总量偏小,仅占到全省的8%,人均GDP只有全省的
一半。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重化工占工业经济比重高达80%,高新技
术、先进制造业发展滞后,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农业产业化程度
低,农产品加工短腿。工业化与城镇化“两张皮”城镇化明显滞后,
规划引领城市建设作用不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依然较低,部分群众
家族生活困难。安全生产和信访稳定压力较大,治安形势不容乐观,
和谐社会建设任务艰巨。投资与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政府工
作人员的思想观念、工作效率、服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楼主| 发表于 2010-4-4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说起今后,徐新荣胸有成竹。今后五年,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就
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努力实现两者相互融合、良性互动、
持续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我们面临难得机遇。全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调结构、
转方式、扩内需、惠民生,已成为宏观政策基本取向,必然促进新一
轮经济较快增长。西部大开发新10年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
规划》全面实施,国家支持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开展跨区域合作,必将
对我们产生积极而深远影响。近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加快,
日益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强烈期盼。只要我们顺应民心,凝聚
民力,负重爬坡,奋力追赶,就一定能够不断缩小与全省的差距,实
现富民强市的目标。
  五年后的渭南,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
左右,人均GDP较2009年翻一番,达到4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增速保
持20%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五年后的渭南,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龙
头、县城为支撑的城镇体系,城镇化水平达到48%以上。渭南中心城
市基本形成“一河两岸、四大组团”竞相发展格局,初步显现山水、
生态、园林的滨河城市特色。县城框架拉大,基础设施完善,地域特
色明显,集聚辐射功能全面提升。规模合理、功能完善、布局均衡的
城镇群,成为农民转移就业的重要载体。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特
色魅力城市群,将以全新的姿态,屹立在关中东部。
  五年后的渭南,园区成为最富活力的增长极。园区工业产值占工
业总产值的比重达90%,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引擎。高新区、经开
区和卤阳湖成为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通用航空等新兴产
业的核心区块,主业突出、分工协作、链接紧密的县市工业园,成为
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的集聚地,共同托起新型工业化的希望。
  五年后的渭南,人民生活更加舒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
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科技、文化、体
育等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劳动就业援助、社会保
障救助和治安防控体系更加完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公平正义主导
社会价值取向,人民生活整体达到小康水平,和着富裕、幸福的目标
阔步前进。
          
                        (三)
     
  今年,是本届政府上任第一年,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是:生产总值770亿元,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60亿元,
增长69%;财政总收入76亿元,增长1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3亿元,
增长1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980元,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
4200元,增长1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6亿元,增长20%;万元
GDP能耗下降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别削减4.5%和4.2%;城
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以内。实
现上述目标,必须全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强力推进项目建设。
  重视项目建设策划储备,谋划一批符合产业调整政策、有利于争
取国家支持的大项目,力争国债及国投项目大幅增加,确保项目资金
总量增长30%以上。市级财政列支2000万元,策划包装一批项目。大
力开展招商引资。强化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确保招商引资实际到位
资金200亿元。以承接东南沿海和港澳台产业转移为重点,有针对性
地开展招商促进活动。精心组织国内主要展会的参展推介工作,大力
开展全民招商,以企引企,以商招商,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加快重
点项目建设。实施180个市级重点项目,确保年度投资超过520亿元。
重视解决项目难题。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加快用地申报,盘活闲置土
地,为项目建设拓展空间。建立财政贴息、担保、参股等产业性投入
机制,做实融资平台,撬动信贷资金、社会资金投资发展优势项目。
探索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新途径,让农民真正成为项目建
设的受益者、支持者。全面优化投资环境,建立“绿色通道”,严肃
查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行为,严厉打击阻挠、干扰重点项目建设的
违法犯罪,让渭南成为投资创业的乐园。
  
  (二)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加快园区建设。坚持把园区作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重点考核。
继续按照“一县一园、一园一业”的思路,完善发展规划,明确产业
定位,引导园区朝着集群化、特色化和循环经济方向发展。市级财政
列支6000万元,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扶持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入园发
展。积极开展全民创业,年内至少新发展1000户私营企业。提升产业
层次。加快推进能源化工产业升级转化,大力发展载能工业和新型煤
化工,开工建设蒲城68万吨烯烃等重大项目。加快拓日太阳城项目建
设进度,力争威斯特多晶硅、超白玻璃等项目建成投产。积极引进飞
机研发设计、制造维修、休闲体验等入驻卤阳湖,实现通航产业招商
新突破。加快中联重科工程机械、国德电气、舜天能源等项目建设,
推进装备制造工业上规模、上水平。年内,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
户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82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90亿元,分
别增长20%和17%。
   
  (三)努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重视城市规划。按照“拓展发展空间、构建宜居环境、提升城市
品位”的要求,统筹做好市政建设、土地利用、环境整治、历史文化
遗产保护、防空体系构建等工程的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规划编制,努
力实现各类规划全覆盖。抓紧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真正让规划
成为引导建设的龙头。着手开展城市发展创意研究,打造城市品牌,
培育城市精神,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快城市建设。牢固树
立经营城市理念,加快城市道路、供水排水、供气供热、电力电讯等
基础设施建设。以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和园林城市“三
城同创”为载体,切实加快118个重点城建项目建设,力争完成投资73
亿元以上。创新城市管理。鼓励支持区街办加大旧城拆迁力度,加快
“城中村”改造步伐,最大限度地把城市环卫、综合执法等职权下放
给基层。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让社区成为广大市民的温馨家园。
   
  (四)全面加强“三农”工作。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按照“稳粮、优果、兴牧、扩菜”的思
路,探索支农资金捆绑使用的新途径,扎实推进“一村一品”工程。
财政列支2000万元,支持规模化养殖大县、养殖小区和养殖重点村建
设。培育发展龙头企业。选定年销售收入8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
龙头企业,采取财政贴息、项目支持等方式,鼓励引导企业引进先进
技术和核心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基本
农田,加快土地开发整理。实施抽黄大型灌区泵站改造,开展农业综
合开发,重点解决40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完成22座病险水库
除险加固任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0平方公里。加快实施秦岭北麓
迎坡面等重点区域绿化工程,新建、改建农村道路500公里。新建沼
气池1.1万口。改造中低产田14万亩。完成400个村级农业信息综合服
务站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落实中省强农惠农政策,重点扶
持秦岭北麓、渭北旱塬特色林果和畜牧养殖产业发展。积极实施“雨
露”、“阳光”和现代农民教育工程,组织劳务输出,培训贫困劳动
力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5万,力争有更多农民进城安家置业,创
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加大扶贫开发投入,新建扶贫重
点村75个,搬迁贫困人口5385人,让农民群众都有一个幸福生活的美
好家园。
   
  (五)着力改善民生。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和蛋奶工程。优化
教育结构,整合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区域标准化高中,促进农村中小
学合校并点。普及学前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均
衡发展。加快职教园区建设,建成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一期工程,确
保陕铁院等6所学校全面开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以建设国家级创
业型城市为载体,全面落实中省促进就业的相关政策,大力开发公益
岗位,开展就业援助,帮助城镇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族人员充分
就业,引导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确保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下岗再就
业1.56万人。积极推行“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联运机制,发放
小额担保贷款1.4亿元,完成就业培训1.2万人、创业培训5000人。完
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中心医院新院和中医医院门诊综合楼
。推进县级医院和村级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稳步
提高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覆盖率。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120
元,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继续开展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和育
龄妇女健康检查,实施母亲健康、优生促进、计生家族创业三大工程,
完成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任务,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
   
  (六)积极扩大消费。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制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招引战略
投资伙伴,优先发展一批前途广阔、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开工建设
瓮峪游客接待中心,建成华山论坛及生态广场,加快山上扩容设施建
设,努力把华山打造成山水文化旅游的龙头。依托铁路、高速公路和
重要的国省干道,开辟旅游线路,开发旅游产品,多角度培育山水人
文、历史名胜、生态观光等不同风格的旅游内容,将域内景点串为一
线。配套建设地方小吃、休闲娱乐、民俗演艺等服务设施,形成吃住
行、游购娱一体化格局。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度挖掘
老腔、皮影、阿宫腔、陶艺等民俗文化内涵,建设成一批文化创意产
业园。以市直文化单位体制改革为契机,组建渭南演艺集团,编排精
品剧目,宣传旅游,推介渭南。加强与周边城市开展旅游合作,精心
办好第二届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事活动。统筹建设文体广电设施,活
跃城乡生活,让老百姓唱起来、跳起来、乐起来。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5-1-6 19:41 , Processed in 0.038307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