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911|回复: 0

[寻根] 转:寻找瓦屑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1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寻根问祖访鄱阳

  今天我们这一代人是从哪里来的?祖先原来生活在何处?以后又是怎样迁徙演变的?4 G( ?4 }/ _1 Y
   
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不久前,我才得知,现在皖西南一带的徐氏家族来源于元末明初从江西瓦屑坝的移民,迄今已有600多年了。
0 ?* |  p5 Z# x3 z/ b  A# i  那么,人们又问:瓦屑坝的祖先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答曰:瓦屑坝的徐氏先民是来自凰冈的一个分支。而这瓦屑坝和凰冈都在江西省鄱阳县境内。8 f2 l6 D  {) f' ^: t6 q
  于是,我同继达、志诚等宗亲于20049月踏上前往江西之路,来到鄱阳湖边,寻根问祖,追逐先民们的历史足迹。
6 C' R6 o/ v6 w" B2 P  Q1 A  从潜山县城出发,经九江至鄱阳近300公里,大部分走高速,只是田坂街至县城一段48公里属一级路面,但宽敞平坦,路况亦好,全程仅用了3个小时。鄱阳县政协的领导同志热情接待了我们,向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2 v" ]; {. H9 t0 P
  鄱阳古称饶州,7 b6 E+ H! n$ G' B* L
自秦始皇26(公元前221)建县以来,一直是江西省数一数二的大县,这个鄱阳湖东岸面积达4215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养育了今天150多万人口,也曾养育过我们这些安徽移民的祖先。
2 v# }+ U+ _! D! ?: x& X  据《安庆日报下午版》报导,“在明洪武24(1391)安庆府的42万人口中,大约有28万多江西移民,其中有20万来自饶州,而迁自瓦屑坝的就有10万人。当然,这么多的移民包含有许多姓氏家族,徐姓人只不过其中一部分罢了。

瓦屑坝在哪里?

  瓦屑坝今名瓦屑玲,是今莲湖乡的一个村,属鄱阳湖畔三角洲,汽车来往都要过渡,要么就干脆坐船去。我们根据县政协的介绍,是乘汽车前往的。县政协委员、乡团委邵书记早已在乡政府等候,他立即带领我们前往瓦屑坝村。当地村民听说我们来自安徽,显示了很大热情,一下子集中了十多人,边介绍情况,边带着我们走进一片已成废墟的屋基场,只见地面上遍是残砖碎瓦,远处尚有几间青砖黛瓦的古民居,看来也有些年代了。近处有一棵古樟树,在空旷的场地上显得十分突出,这一带大概就是几百年前我们祖先的住地吧!
& ^! F! B* m- l6 H& h& O, O, k  古樟树老干虬枝,疤痕累累,粗及五人合抱,但仍是新枝绿叶,一片生机盎然。当地老人说树龄已有千年历史。面对这棵“活文物”,我们伫立良久,思绪万千,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古樟树应当是当年移民走出瓦屑坝的见证人了!# ^0 w) \9 N( ~" n" M/ B) H, z. R
  至于当年饶州人从瓦屑坝走向外地的原因,一些家谱早有记载。0 p. y. q, y9 _
  瓦屑坝的名称当然还有更深的来由,据《鄱阳文史资料》记述,“所谓瓦屑坝,顾名思义,已指明其地为古代陶窑遗址”,但没有正面说明陶窑的具体时代,后来推算,这些遗址最晚形成于宋末元初。0 |7 k' T. P$ l) T
  我们再往前走,来到一处湖滩边。这里既有古墓,又有一些深潭,潭壁剖面全是砖瓦碎片,沉积在一起,至今还能挖出一些砖块。据说当地文物部门曾在这里发现陶窑遗址,出土过一些窖藏陶器。
  ^* s: i3 h. l% T  不过,经调查,在瓦屑坝现有居民中,徐姓人并不很多,因此我们对于本宗族情况的了解也就难以深入下去了。听说凰冈现在徐氏居民很多,那里才是更古老的祖先聚居地。

走进凰冈

    次日,我们驱车东行60多公里,前往凰冈,继续考证。
3 W; H6 I$ o* f
# u' m# s/ n! w* ], r+ K
  凰冈是鄱阳县仅次于县城的第二大镇,在现今8万人口中,徐姓人达2万之多。这里至今仍保存有古祠堂、古民居和先祖古墓,还有新修的族谱和一些民间口头传说。在当地县政协委员、镇老龄委秘书长徐光珠陪同下,我们先是到西山村看古祠堂,走访村民人家,查阅谱牒。当我们走进这个古村落,瞻仰老屋,穿过' s+ ^, j7 N1 q
古巷时,仿佛穿越几百年历史,一下子走进了明清时代,心中不免受到了强烈的震憾!5 d* M+ s/ s+ m4 g3 r3 E; g  p# W
7 q8 Q+ o; V; s$ S6 j
  回到凰冈镇,又登上当地原八景之一的狮子山。狮子山高不足百米,却显得 十分突出,酷似一头雄狮俯卧昌江东岸,守望着这一方宝地。站在山顶环视,远从安徽祁门而出的昌江河水婉蜒曲折,穿过凰冈镇,从狮子山下静静流淌着;远处群山苍翠,如列屏障,两岸田连阡陌,村落有致,宛若皖南徽州一带的田园风光,真是美极了!我们长吁短叹,不禁为先祖的卓识远见所折服,是他们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看中这个水旱无忧的的宜人之处,来此定居,繁衍生息,以致代代相传,才有了我们的今天!& {* }/ O/ q2 r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我们竟在狮子山对岸的高家洲找到了“大太公”、 小太公”的坟茔。这大太公就是1080年前来此开基定居的一世祖布卿,小太公是他的儿子,是二世祖。我们激动不已,立即动手清扫墓碑,买来香纸鞭炮,. L* e( }- i. ?. p) T5 v( y: E
祭奠先祖,难得一拜,也算是了却皖西南徐氏子孙的一份心愿!
- F& `/ u: j  @4 t' z  f( ~
  这先祖墓地看来未经多少整修,但墓碑保存完好,在一片常青的檀树林下, 鲜红的寒信花正在盛开,显得极其和谐、幽静。当我们正着手祭奠之际,忽见两只蝴蝶不知从何处突然飞来,在墓前蹁蹁起舞,而我正准备取出相机摄影时,却又一忽飞去,消失在树林中。此情此景,令人百思不解,莫非先祖真有灵乎!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2-22 18:08 , Processed in 0.166284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