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瓦 屑 坝 新 考 朱贵安 鄱阳瓦屑坝是具有古陶遗址和中国移民圣地双重文化价值的地方,是鄱阳湖地区的一个文化富矿和含金量很高的品牌。& `7 M* U! v U6 t/ q- C& S' p* p) T
关于瓦屑坝古陶遗址,古代学者及现代考古工作者均有考察。清代张希良对瓦屑坝古陶遗址考察后,写有《瓦屑坝考》,遗憾的是无法查到此文。随后清代学者史珥,亦对瓦屑坝进行了考察,写有《续瓦屑坝考》,该文是仅存于世的考证瓦屑坝古陶遗址及移民聚散地的文字记载。现代,鄱阳文史研究者邓道炼两次实地考察瓦屑坝,写有《瓦屑坝三考》。这些文字记载,都为我们考证瓦屑坝提供了重要依据。新近,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员亦对瓦屑坝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了多处古窑址及古陶片。从挖掘出来的珍贵古陶遗物,考古队基本确定了瓦屑坝窑址不晚于宋代,有可能源于五季。- L' b& |' B1 e7 Y& A: g
关于移民圣地,明初到清中期,由官方组织的移民,江西饶州瓦屑坝扮演了主要角色,从而成为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一。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曹树基的《中国移民史》中的结论是:“鄱阳瓦屑坝是湖广一带地区移民一致认同的根。”
; S. j2 ~4 N, [$ v& ?' l& r: H- b 鄱阳瓦屑坝位于离鄱阳县城十公里的莲湖乡。( W' ^% D1 a6 T+ b4 ]4 B* @( p
莲湖乡位于县城西南的滨湖丘陵地带。东邻饶丰七金湖,南尖湖西岸,与鄱阳县城隔水相望;西濒鄱阳湖与新建县遥望;南靠大莲子湖与余干县相接;北隔饶河与双港乡相邻。莲湖乡历史悠久,古称立德乡,这里交通方便。陆路乘车仅四十分钟到县城,水路乘船约一个小时到县城。更为方便的是乘船即达鄱阳湖,过湖口便到长江。沿长江顺水到安徽、江苏、上海沿江大城市,逆水可到武汉、重庆等重镇。
% S) K- L7 Q+ |* i- w 莲湖乡现有人口已愈八万,这里物产丰富,银鱼、瓜子畅销全国各地。诸多湖泊成为水产养殖基地。这里劳力充足,为鄱阳县劳务输出大乡。$ D; n7 s" U/ p4 n
瓦屑坝村是莲湖乡一个村庄,位于莲湖乡政府所在地慕礼之东偏南4.4公里的滨湖低丘地带。瓦屑坝村由九个自然村组成。据莲派出所最新人口统计,人口3521人。瓦屑坝居住的姓氏,早期主要是胡、朱、何、高、黄、程、邵等姓,他们大多数是明清两代迁来此地。解放后,此地又陆续迁来一些姓氏居民,现有姓氏共计19姓。
- [# Z9 ~; E7 L- P; Z2 Y# s9 n 瓦屑坝历史悠久,追溯往昔地名,其地名明清时期称“瓦屑坝”,“瓦屑坽”。明初移民后裔纂修的家谱中,大多称“饶州瓦屑坝”、“鄱阳瓦屑坝”、“瓦西坝”、“瓦砾坝”及“鄱阳桃花渡瓦屑坝”。清代学者史珥在《续瓦屑坝考》中记载:“鄱阳以瓦屑坝得名者,莫著于瓦屑坽。若瓦屑坝、瓦屑墩,则传者盖寡焉。”因而“瓦屑坽”、“瓦屑墩”均皆其名。“坽”字在现代各词典中查不到,但在《康熙字典》中可查到。释文是“《集韵》郎丁切,音灵。峻岸也。”“坽”即岸即坝。 称“瓦燮坝”之名,据村中现存的《朱氏宗谱》和《何氏宗谱》记载,“瓦燮”是“瓦屑”之雅称。至于为何瓦屑坝改为“瓦屑坽”,我们不妨从鄱阳湖的变迁去找原因。根据历史地理学家的研究,鄱阳湖南部在元明时处于一个扩展期,鄱阳县城已濒临鄱阳湖。当年的瓦屑坝是濒临鄱阳湖的水运码头,坝则起着护岸作用,因坝上堆积有无数碎陶片,故而得名曰:“瓦屑坝”。至清代,鄱阳湖才因泥沙淤积而又逐渐缩小。由于泥沙淤积,鄱阳湖逐渐远离了瓦屑坝。瓦屑坝所在地莲湖地区也成了湖中之岛。瓦屑坝的坝已无护岸作用,没有再存在的意义而湮没了。随着瓦屑坝这个重要码头集镇渐渐衰落为岛边的小村庄,其名也改称“瓦燮坽”了。“瓦燮坽”之名一直叫到解放后,人民公社时,这里则称为“瓦燮坽大队”,不久又改称“瓦屑坽村”。今年,随着县里对瓦屑坝的开发及移民后裔的陆续到此寻根,地名又恢复为瓦屑坝。3 m$ m. X& l( z6 [: z
瓦屑坝历史悠久,这里曾是古代鄱阳湖地区的水运交通枢纽,加上优良的土质资源,制陶工场规模宏大,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文江在瓦屑坝考察时,见到遍地的古陶片,称瓦屑坝是“古代制陶工业园”。瓦屑坝是祖辈创造出来的灿烂之花,是鄱阳湖地区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1 R' `0 }! Y( q q' M
瓦屑坝历史悠久,这里传说建有瓦屑县。这个传说虽说有点离奇,但瓦屑坝在唐以前的确是繁华之地,是豪门望族居住的地方。时过境迁,曾经辉煌的土地,经兵燹之灾,已变成了废墟。然而,“瓦屑坝”这个地名仍不失其神奇。
/ l5 m4 u2 V' m7 [6 ^7 |/ J 神奇之一,《鄱阳县志》在“文物遗址”中记载:瓦屑坽,莲湖乡一村名,原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无数陶片堆积而成的一条长坝。故过去称“瓦屑坝”。陶片自双港河起,迤逦二十华里至莲湖止,河中陶片虽经千百年河水冲刷,至今仍如此之多,诚为罕见。
% m5 v) r2 L" h! g) ] 神奇之二,瓦屑坝传说是古代的“瓦燮县”。传说中的筷子街曾经是豪华之地,是豪门望族居住之地。当年移民在家谱中称,他们就是穿越筷子街来到瓦屑坝码头登船,而迁往湖广地区的。传说中的筷子街现已无影无踪,但筷子街地名仍在使用。
5 {. I s1 G# {# l5 U% U+ W 神奇之三,瓦屑坝村庄及周边村落旁曾有四十余个有村名而无人家的地方,这些地方只留下了村名,但现在无人居住。如朱家村就有马家地、李家湾、蔡家山、曹家汊、唐家山、陶家井等十五处之多。古代留下了村名,但现在且无人烟,这些村落的居民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迁徙的?他们又迁徙到什么地方?这一切都成了一个谜,有待我们去考证。
. x4 e7 }- m/ Q2 x5 [, } 神奇之四,瓦屑坝遍地是瓦屑陶片,瓦屑堆积竟迤逦二十华里。我们在宋家嘴、上窑头、下窑头、孙坊、四望湖、蒋坊、朱家都先后发现了窑址。这些窑址沿河岸而建,到处都有。由此可见瓦屑坝当年制陶规模何等宏大,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文江称瓦屑坝是“古代制陶工业园。”
5 h7 V9 D# T* z& h& ~; h# A 瓦屑坝更为荣耀的则是她记录了元末明初大移民的历史。六百年前,大明王朝初期在这里设局驻员,将江西二百一十余万移民由瓦屑坝迁徙到湖北、安徽、湖南等地。瓦屑坝是明初大移民的聚散地。瓦屑坝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瓦屑坝是明初移民后裔的血脉源头,是江南第一移民圣地。历史选择了瓦屑坝,记住历史,记住瓦屑坝。% L8 X4 P! G8 ~4 E: Z
瓦屑坝以其地理位置的重要而留下许多历史陈迹,这里的名胜古迹景观,亦动人心魄。- A1 Y. a. ^9 n0 ]
与瓦屑坝近在咫尺的莲华山万寿寺,曾经是沿湖十几个县市的善男信女顶礼膜拜的佛门净土。其匾额“莲华香界”为鄱阳大书法家胡克家手书。莲华山每隔十二年要举行一届佛教盛会——“打目连”,这更是轰动鄱阳湖地区的最热闹的大庙会,其盛况,长期以来为人们津津乐道。! S% G+ \& v3 ?0 y+ P8 s
还有两朝皇帝巡幸过的朱家“环楼”更是吸引着游客一览。据《朱氏宗谱》载:宋高宗建炎四年,高宗南逃时经朱家村,于村北凉亭休息,时退休在家的谏议大夫朱居实觐见圣上,并条陈御金之策。高宗“敕赐环楼”。此楼是一座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的楼阁。该楼高三丈余,楹粗梁实,飞檐飘角,斗拱层托,窗牖多形,兼之曲槛回廊,绿荫掩映,确是鄱阳湖之滨一大奇观。明朱元璋亲临鄱阳湖征寇时,在鄱阳湖东岸见环楼高耸雄伟壮丽,认为“此乃鄱阳湖之壮观”。遂登楼揽胜,制赞词曰:“青青影影,绿绿凄凄,环楼耸翠,御笔亲题。”此又为环楼添一佳话。
" \, r/ ?- P+ x3 m/ u; F- `6 ] 瓦屑坝历史文化放射出来的光辉和移民“血浓于水”的乡情,成为鄱阳湖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瓦屑坝一草一木一陶片,都牵动着亿万移民后裔的情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