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92|回复: 1

[动向] 徐敬亚:发起“现代诗大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6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深圳商报记者 钟华生
  徐敬亚说,事隔20年后对大展的隆重纪念,反证了它当年对人们的刺激有何等强烈。“整整一个时代的诗歌阻塞于世人面前,寻找突破口的愿望,是一种多么不可估量的诱惑。此次大展带给人特殊时代的快感,可能空前绝后。”
  1985年1月4日,当时35岁的诗评家、诗人徐敬亚迁居深圳。第二年的10月,他就在深圳发起了“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
  这次大展不仅冲破了当时官方诗歌平台对现代诗民间创作的禁锢,使一大批不出名的青年诗人登上了诗歌宝座,还开创了中国大规模诗歌展示与集结的先河,更促进了中国诗歌在编辑、解读和评论方面的民主风气,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化事件。
  就在这次大展之后,全国各地普遍掀起了一股“诗歌大展”的热潮,一时间大展林立,旗幡浩荡。
  诗人们“向徐敬亚致敬”
  2006年11月,一百余位中国第三代诗人从全国各地自费旅票汇聚黄山,隆重地纪念“现代诗群体大展”20周年。“纪念会上竖立着‘向徐敬亚致敬’的海报,民间的第三代诗歌兄弟们还颁给了我一个‘终身成就奖’,这成为我一生最荣耀的时刻。”徐敬亚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时说,他不过是给诗友们写了一封信,后来编辑了一下文字,并在普通的报纸版面上发表了一些诗。“20年后,在如此纷乱吝啬的金钱年代,有一群人隆重纪念它,这不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吗?”
  徐敬亚认为,提到深圳的“文化创新”,就不能不提到《深圳青年报》。“它是深圳文化创新无法回避的第一座里程碑石,《深圳青年报》不仅是深圳文化创新的‘首席小提琴’,也是彼时中国的文化先锋。没有《深圳青年报》,就没有‘现代诗群体大展’!”
  诗歌漫天大雪降落深圳
  “‘现代诗群体大展’之所以能够在深圳举办,首要得益于《深圳青年报》内部形成的强大改革冲动与集体性的创新磁场;其次是出于我的个人性格因素,即无法排遣的诗歌情结。当然,这二者都出于当时深圳城市文化发展的美妙想象空间与管理上的短暂空白。”徐敬亚认为,得出这三层结论的证据是,由于希望得到更多的全国性读者,他主动邀请安徽《诗歌报》参与了大展,并最后由他统一编辑在安徽省刊出了大展的第一辑。这个20年前的事实证明,当时大规模的诗歌出版刊行,其实在中国任何一个省份都可能实现。
  徐敬亚说,事隔20年后对大展的隆重纪念,反证了它当年对人们的刺激有何等强烈。一封普通的信被后人称为了“江湖帖”,引来了鹅毛大雪一样的诗降落于深圳。“整整一个时代的诗歌阻塞于世人面前,寻找突破口的愿望,是一种多么不可估量的诱惑。此次大展带给人特殊时代的快感,可能空前绝后。”1988年,在此次大展的基础上,徐敬亚又与孟浪、曹长青、吕贵品共同编辑出版了《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6-1988》。
  倡导“诗歌细读”
  早在1983年,徐敬亚就在《当代文艺思潮》公开发表了1981年他在大学时期创作的学年论文《崛起的诗群》。这篇诗论一发表便如一枚炸弹在诗坛炸响,随后引发了一场针对这篇诗论乃至朦胧诗运动的大批判。这篇文章与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并称为“三个崛起”,被写入大学中文系的教材之中,
  在“现代诗群体大展”之后,徐敬亚一直关注着诗坛的风云变幻。如今,他不仅任教于海南大学诗学研究中心,还自2004年以来担任《特区文学》的“诗歌联席阅读”栏目主持人,以此倡导“诗歌细读”。7年来,这个栏目中有40位著名专家、学者、诗人参读,共发表诗歌论文600多篇,还推介了300多位中外诗人,细读了500多首中外诗歌作品,文字总量达200多万字。
发表于 2010-9-19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何其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5-1-4 20:05 , Processed in 0.151294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