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32|回复: 2

[评论] 徐葱:官民网络互动谨防“高层热基层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3 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据人民网统计,全国目前已有45位省委书记、省长通过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与网友沟通互动。越来越多、级别越来越高的官员开始与网民在虚拟世界交流,高层次的官民网络互动已成星火燎原之势。官民网络互动为中国政治生态环境添加了一抹新绿,但同时要谨防“高层热基层冷”现象。从现阶段官民网络互动发展的态势看,“基层冷”的出现有它生存的土壤,其中既有制度原因,也有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还有网络自身“双刃剑”的作用。
  《人民论坛》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70%的受调查者认为当代中国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其中尤以县级官员为主。网络曝光的官员任职也多在地市级以下,充斥各大网媒、bbs的官员职务多为县委书记、局长、乡镇长等等。县、乡政府是与老百姓联系最紧密、直接为老百姓服务的一级政府,群众对他们的言行掌握比较清楚,证据确凿,网络监督也因而更为有效。一些网络曝光导致基层官员神经过敏甚至惧怕网络,基层政府、官员和网民之间关系相对趋于紧张。他们认为网络互动的风险大,因此推动的意愿不强烈,这是部分地方政府不愿、不敢与民“网动”的制度原因。
  官员本身滥用权力,害怕“见光死”这一现象值得注意。有些官员天生喜欢神秘的权力,不喜欢监督,不愿意接受监督,这背后是错误的“官本位思想”捣鬼,权力遮天意识作祟。更可怕的是某些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的“私行”打掩护,拒绝网络监督的另一端就是害怕自己违法行为的“东窗事发”。他们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特殊利益是天然不能见光的,于是他们就千方百计进行封锁打压,轻则删除网帖、封杀互联网,重则追查、围堵、打击发帖人。
  同时,基层官员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也大大妨碍了网络互动的有效进行。譬如,陕西一位校长去找县长签字要国家助学金时被刑拘,该县县委宣传部长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认为,这本来是件小事,只是一些误会而已,没想到在网上会引起那么大的争议。“网上一些人是在胡说八道。”再譬如,杭州“70码”事件在网上曝光之后,某地的官员在接受采访时竟然说:“记者不报道大好形势光添乱!”“以前没有网络的时候多好啊!想让他们怎么说就怎么说。”果真是误会吗?这些官员发自肺腑的由衷感叹反映的是他们对网络定位的偏差。而比这些更狠的是,手握大权的部分地方官员由于不了解互联网,还搞些封锁打压的事情。这些官员没有从思想上认清网络的作用,把网络曝光当成是与地方作对,上演了一些让网民捧腹的笑话,采取了一些不恰当乃至违法的举动。
  当然,少部分人利用网络搞恶意造谣、打击报复,也是存在的。由于网络监督很大程度只是网民的一种无意识行为,发现问题往往事出偶然,信息不对称使得他们对事情未必能做出真实、全面的判断。部分居心不良者正好利用网民不明真相的弱点,搞些违法报复的行径,使网络舆论充满了偏颇和偏激,更像是一种释放压抑情绪的“狂欢”。网络发展和网民自身的不成熟,也阻碍了官民网络互动的有序进行。
  另外,基层地方政府目前并没有有效应对网络的一套科学办法。地方政府网络公关能力弱、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并没有切实建立。随着地方政府对网络舆论监控的加强,加上形形色色的职业删帖公司的不断涌现,网络舆论面临着巨大挑战。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公布的2009年23件在网络论坛上率先曝光的公共舆论事件,竟然没有一件是出自地方BBS。这反映出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监督的时候更多采用的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删帖、打压办法。合理应对网络的科学体系尚待完善。
  种种原因都有可能导致官民网络互动出现“高层热基层冷”现象。但是,这些不能成为基层地方拒与民众网络互动堂而皇之的理由。基层政府仍然需要继续扩大政务公开范围,加大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力度,增设互动窗口。当然,基层政府与网民互动的步伐还需大步向前踏。(星辰在线网友 徐葱)
发表于 2010-12-3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还能相信谁
发表于 2010-12-3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与网民互动不仅是高层的事,基层更应该互动,因为网民与基层有直接效应。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6-27 04:39 , Processed in 0.161188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