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92|回复: 3

[地方] 破解徐古镇上的神秘预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8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这里是武汉市新洲区的徐古镇,1999年一个叫简家亮的福建人突然举家搬离了这里,只留下了眼前这几个已经荒废了的黑色棚子,他的离去让镇上的某些敏感的村民感觉到了一丝不妙,而他临走前留下的一句悲观预言更是让很多村民当成了魔咒,引起了恐慌。
    富山村村民李桂梅:听到了有点害怕,有点害怕。
    富山村村民:我们搭了棚子的人都很担心。
    富山村村民张再齐:好像听到一些乡亲们之间议论,偷偷地议论,听到这些,我们当时以为是谣言。
    简家亮为什么要搬离徐古镇,他临走到底跟村民们说了一句什么样的话,而就凭他一句话怎么就能让一个镇子的人都乱了阵脚,这一切还要从简家亮搬来徐古镇的那年说起。
    1997年,徐古镇上来了一个叫简家亮的福建人,让村民们感到惊奇的是,那个人竟然带来了几十万元的现金,说要在当地做一个很赚钱的生意。这让大家伙都觉得很奇怪,大家都是祖祖辈辈住在徐古镇,还没听说过当地有什么能赚大钱的东西。可是就在当年年底,村民们就领教到了简家亮的高明之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村民徐艳娥:我们卖小菜,一般也是很便宜,他卖双孢菇一般讲公斤价,每一公斤就是6元。
    村民徐启利:一筐蘑菇能值100元钱,像他每天卖100多筐,每天都能挣上1万多元,我想这个赚钱真快。
    原来,早在当年,武汉地区还没有人大规模种植双孢菇,简家亮就是看中了这一市场空白。凭借着准确的判断,简家亮搬来徐古镇的第一年收入就有上百万,这让很多村民看了都十分眼热,纷纷找到简家亮想学学种双孢菇的技术,可是村民们越是想学,这个简家亮却越是不肯教。
    村民 徐艳娥:“保密的很,你像我们去给他打工了之后,他那个配方,他不当着你的面配,他等你回去吃饭了,他才开始配方。”
    尽管简家亮对双孢菇的种植技术只字不提,但是一些聪明的村民还是借着给简家亮打工的机会摸索出了双孢菇的种植技术,大家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到了1999年,徐古镇就建起了100多个大棚。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但就在这时,人们发现简家亮却突然举家搬离了徐古镇,临走之前他还留下了一句预言。简家亮前脚走,后脚武汉市场的双孢菇价格也一落千丈,很多菇农都赔了钱,不少人拆掉了自己的的棚子。这时候,人们想起了简家亮临走前的那句预言,村民们也从此对双孢菇产业失去了信心。
    但就在这个时候,却还有一个人也在为了双孢菇的事情彻夜难眠,因为他正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任务。
    陶双球:大约有半个月的时间,我这半个月的时间思前想后,有时候晚上考虑的失眠了。
    这个人叫陶双球,因为名字中的“双球”二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双孢菇,因此经常有人开玩笑说他和双孢菇是亲戚,这虽然是句无心的玩笑,但是也似乎预示着陶双球会和双孢菇有着一段不解之缘。
    当年,徐古镇政府通过外出考察,决定在当地大规模推广双孢菇种植,作为副镇长的陶双球也被分配了任务,要在他负责的村子里推广二十个大棚。这让他这个原本只是做在办公室里的副镇长不得不每天到田间地头跟农民们推广种植双孢菇。由于之前吃过亏,很多村民对镇里推荐的项目都将信将疑。尤其是简家亮临走前跟大家说的那句预言,对村民来说就像一个魔咒,很多人再也不敢沾双孢菇的边。
    克昌湾村村民 曹金国:还不了解情况,能不能够增收不知道。
    许易村村民 刘福胜:开始就是不愿意种,领导到这里来做工作,非要我们搞。
    沙河村村民 余和平:我辛辛苦苦一年挣个几千块钱,一下投入要那么多,我不搞,要搞你们自己去搞,反正我不搞。
    村民们一个个是铁了心不种双孢菇,陶双球是眼看着任务的最后期限一天天临近,情急之下,陶双球干脆就自己完成了剩下的任务量。这样不但完成了任务,而且跟村民推广种植双孢菇的时候也就更有说服力了。
    但是让陶双球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种蘑菇这个让他觉得一举两得的办法,竟然导致了他人生重大的转机,不但镇里领导因此找他谈话,紧接着,他还辞去了副镇长的职务。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为什么陶双球干得好好的要辞去副镇长的职务,这和那位福建人的悲观预言又有什么关系,预言里到底说了什么呢?
    一位突然离去的福建商人,留下一个悲观预言,不久他的预言开始应验,村民忧心忡忡。那到底是一个怎样的预言?陶双球作为镇上了干部,在推广种植双孢菇的过程中,辞去副镇长的职务。这又是为了什么?
    陶双球:当时我们书记我们镇长做工作,他说你去做吧,我当时也害怕,说实话害怕。
    原来,由于双孢菇推广工作一直非常艰难,镇政府决定在当地选出一个带头人来带头种双孢菇,如果亲眼看到这个人种好了,当地自然就又会有人跟着种。想来想去镇里的负责人发现还真有这么一个人符合这个条件,那就是当初为了完成推广任务自己去种蘑菇的陶双球。
    陶双球:当时我那个大棚,我一个棚子产量是别人两个棚子那么多的产量,说实话,为什么我们领导要我带这个头呢?就是认为我还有点技术,是真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蘑菇种的产量高,这让陶双球很是自豪,但没想到这更成了镇上选他当带头人的依据。现在既然镇上已经选中了自己,他也就不能轻易推掉这个安排,可如果真的专门去种蘑菇,他这个副镇长也就当不成了。
    陶双球:究竟是办企业种菇?还是继续当我的干部,犹豫了半个月当时。
    半个月的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之后,陶双球做出了决定,根据他之前对双孢菇市场的考察和自己试种的经验,他辞去了副镇长的职务,下海创业。
    徐古镇镇长 陈志宏:我觉得非常不容易,按说他原来是我们的公议员,是我们镇里的副镇长,当时为了发展这个产业,就让他走出镇政府领导的这个岗位,为这个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陶双球:当时我经常去考察陪领导去考察考察的时候我看到别人做得那么,如果说我按照他那个思路做,说不定我也能像他那样赚钱。
    可是陶双球创业后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是他的心里问题,因为此时的他又想起了简家亮临走前留下的那句想魔咒一样的话。当年就因为简家亮的一句话,让徐古镇很多的村民都不敢再种双孢菇了。那么简家亮当年到底临走是说了怎样的一句话呢?
    经过多方的查找,记者通过电话找到了简家亮,简家亮说出了他当年的那句预言。
    记者:您当年在徐古镇说过什么样的话?
    简家亮:我说不能这样发展,这样发展群众会亏,亏了改年就发展不起来,第一年群众没有吃到甜头的话,他第二年敢种吗,肯定不敢种,他不相信。
    简家亮告诉记者,徐古镇并不适合大规模种植双孢菇,自己当年不愿意把技术透露给当地农民,也就是这原因。当年就是因为走漏了双孢菇的种植技术,结果导致种的人太多了,眼看双孢菇的价格即将暴跌,他只好离开了徐古镇。
    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徐古镇当地的双孢菇产业发展好呢,陶双球找到了简家亮。这一次,简家亮告诉了陶双球一个数字。
    陶双球:当时我去找老简的时候,老简跟我说,他说老陶徐古的蘑菇超过了三千吨你就卖不掉了,你就不好办了,就不能种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陶双球决定打破简家亮的所谓预言,带领当地村民做大蘑菇产业。很多村民看到陶双球宁愿放弃副镇长的职务也来种蘑菇,而且陶双球第一年一个棚子就挣了两万块钱,很多村民开始淡忘了那个预言,跟着陶双球种蘑菇。 2000年,当地菇农在信用社贷款30万,到浙江去买菌种,可是这三十万却是竹篮打水。
    陶双球:把菌种都烧死了,全部报废了,三十万块钱的菌种全部报废了。
    当年,由于从浙江到武汉的路途比较远,加上高温天气,买回的菌种全部报废。钱没挣到,反倒先欠了一笔屁股债,这让大家伙都很窝火。但是就是这次赔本的经历,让陶双球看到了一个商机。
    陶双球:就是通过菌种烧死了以后,我就促使我,我这个菇棚建起来以后,最少可以生产八年,那七年怎么办?没有自己的菌种厂,没有自己的菌种,就触发了我我就要建一个菌种厂。
    但是建一个菌种厂至少需要八十万元的投资,可是陶双球手头只有两三万块钱,连个零头都不够。情急之下,陶双球通过合伙和抵押等方式凑了80万,接着又从外面请了专家帮忙做菌种,第一年就做出了十万瓶菌种,赊给菇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周湾村村民周幼元:一个是赊给你的,不要你的钱,比如说菌种不好,你既然赊给我,你菌种不好到时候你得不到钱。
    记者:你们用完之后效果怎么样?有没有人觉得不好,不给他钱的?
    周湾村村民周幼元:人都要凭良心,你整个都不好他也不会要你的钱,但是个个是那样的,那不可能的,不是那样。质量还是可以。
    靠着菌种质量不错,又肯赊账给菇农,陶双球的菌种很顺利地打开了销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植双孢菇,他的菌种销量也逐年增长。大家都很佩服陶双球独到的眼光。
    当年徐谷镇的双孢菇种植面积就达到了50万平方米,有80%以上的菇农都是从陶双球的公司购买菌种。
    在这一年,陶双球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因为靠着销售菌种和双孢菇种植,他每年就能有上百万元的收入,这让陶双球感到一种极大的满足感,但是在喜悦之余他却渐渐淡忘了简家亮说的话:徐古镇上双孢菇的年产量不能超过3000吨,一旦超过这个数,就会出问题。但是,此时隐患的种子已经在徐古镇种下,只是并没有人发现。
    一位突然离去的福建商人,留下一个悲观预言,不久他的预言开始应验,村民忧心忡忡。陶双球一心决定破除福建商人的预言,辞去副镇长的职务创业种蘑菇,生意做得顺访顺水的他却在无意中种下了隐患的种子?
    2001年9月的一天,正在外地出差的陶双球,接到了镇政府的电话,让他赶紧回来想办法。很多菇农把自家的蘑菇拉到了镇政府,堵住了政府门口,还有一些菇农也正在赶来的路上。
    许易村村民 刘福胜:一千多个菇农,用手扶的车子都拖到那里去了,拖到那里去,把镇政府门口堵了。喊我们的菇子出了这么多,卖不出去怎么办?你镇政府要想办法。
    徐古镇书记 陈志宏:他就是说你要我种的,你要我种的我现在卖不出去,价格低了,我就找政府,老百姓有种抵触情绪。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原来由于当年,陶双球卖给了当地农民过多的菌种,加上陶双球的菌种质量又特别好,蘑菇出的特别多,当年的产量一下子过高,菇农们兴高采烈地把蘑菇拉到武汉市场上去卖,可是却卖不出去,哪怕是赔本能卖出去的就算运气好的了。
    周湾村村民 陶记华:低到就是一箱菇子三十多斤,才十块钱,就不到三块钱一斤。我恨不得把菇子全部倒掉,不种了,那个时候确实是流泪,一箱菇子十块钱,都不够。
    周湾村村民周幼元:还不是一个样。
    周湾村村民陶记华:我们骂过镇政府。
    记者:那为什么呢?
    陶记华:就是因为太价格不行,我们骂过他,那就是当时不理解骂过。
    眼看矛盾越来越激化,镇政府只好找陶双球想办法,因为陶双球已经卖掉了自己的菌种厂,刚刚建成了一个蘑菇加厂,他们希望陶双球收购菇农的蘑菇进行加工。可是此时的陶双球也正有他的难处,他的加工厂才刚开张,还远不能消化那么多的蘑菇。他的合伙人一再嘱咐陶双球,可千万别心软,坚决不能答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合伙人 彭义林:我当时说,如果说非要收,你这个菇非要收的话,亏本的生意我就不干了,你自己负责。
    但是不管合伙人怎么反对,陶双球还是决定收购菇农的蘑菇,菇农们欢天喜地地把蘑菇卖到了陶双球的厂子里。
    菇农:当时比市场的菜菇而且还高一毛钱一斤,比当时那个价格,他收的菇子比我们卖的菜菇要高一毛钱一斤。
    陶双球之所以要建加工厂,就是因为简家亮说徐古镇上的蘑菇年产量不能超过三千吨,现在政府大力鼓励当地农民种蘑菇,超过三千吨的部分如果加工成盐渍菇,就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效益。如果这次让大家赔了本,以后就又没有人种双孢菇了,自己的加工厂拿什么来加工。听陶双球这么说,彭义林也不由得改变了之前的看法。
    合伙人 彭义林:当时我说陶总啊,那个时候那一件事你当时处理的,考虑的出发点,到现在的结果,那你比我高得很多,高得很多。
    陶双球不但收购了菇农们卖不出去的蘑菇,还答应以后会以更加优惠的价格卖给大家菌种,但条件是等大家的蘑菇种出来之后一定要提供给陶双球做加工。可是陶双球如意算盘却在40分钟之内被无情地打破。
    陶双球:火光冲天,我在我公司我就看到了那里烟尘这么大,火光这么明,是下午,认为肯定是着火了,我们赶过去以后就眼看着烧了,是我亲眼看着烧的。
    2003年秋天的一个下午,一场大火席卷了徐古镇周山村,村里的三十几个大棚在四十分钟内全部烧毁。
    周山村村民 蔡启枝:所有的棚子都烧了,四十分钟。
    周山村村民 刘吉滔:这个村子的人,只要问到一个人棚子都烧了。
    记者:就是问到一个人他们都烧了?
    周山村村民 刘吉滔:家家有家家的都烧了,每家一户一个。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周山村村民:我们一家就烧两个。
    周山村村民 刘吉滔:有的两个,有的三个。
    一场大火,烧光了一个村子人的心血,也烧光了陶双球的希望,不但之前赊出去的菌种钱是没指望收回了,已经和买家签订了购买盐渍菇合同,也无法按时交货了。但此时,陶双球又做出了一个让大家吃惊的决定,他决定放弃之前的菌种钱,而且再补给菇农一批菌种。尽管当年因为延误了交货的时间,陶双球补偿了买家一些违约金,但是他的这一举动,却更加获取了菇农的信任。
    谢店村村民 凌万春:我们徐古镇的蘑菇发展,就是他发展起来的。
    沙河村村民:都带头发家致富,都夸他,能人。
    沙河村村民:他比较有名,工作还是搞得比较好。
    陶双球:我在当地信誉度,在群众当中的影响力还比较大,你看看这几天的采访,我到哪里去都还是受欢迎的。有一点影响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徐古镇上,十里八村的人没有不认识陶双球的,通过建立大家对自己的信任,陶双球的加工厂的货源始终保持着优质和稳定,他加工的盐渍菇出口到美国、新加坡等国家。2009年,陶双球又看中了一个新的市场空白,第一个在武汉地区建立大规模的工厂化养殖杏鲍菇基地。通过根据市场情况适当调节盐渍菇的生产量,同时销售新鲜杏鲍菇,每年能给陶双球的企业带来上千万元的销售额。
    陶双球用自己的努力,打破了福建商人留下的财富魔咒,当地的蘑菇年产量已经远远超出了3000吨,达到7.5万吨,当地政府也因势利导,定期为当地菇农举办蘑菇节,吸引全国各地的客户,扩大销量。
    武汉市新洲区委员会 书记 王世益:陶双球是我们土生土长的,蘑菇生产的土专家、土企业家。这么多年他也从蘑菇产业的起步开始,一直探索十多年,有自己一成套的技术,也有自己的企业,也有自己的市场,应该说是名副其实的一个,蘑菇产业的我们这个地方的发起人之一。
发表于 2011-1-8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开辟市场,占领市场;分析市场,把握市场。
发表于 2011-1-8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离不开农民的信任,离不开敢于面对的创业精神。
发表于 2011-1-8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村缺少这样的人才啊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2-28 02:26 , Processed in 0.166073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