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11|回复: 4

[人物] 徐善衍:坚决拥护科技与人文的高度结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11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中国科协年会“科学技术人文思考”研讨会上,中国科协六届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协副主席,现清华大学科学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徐善衍教授发表了精彩言论。

他认为,中国科协连续召开十届年会,我们应该为第一次举办科技人文的研讨会叫好。因为在人们普遍关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国内外学术领域界越来越重视科学与文化、科技与人文的研究,这实在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觉悟和进步。也就是人们从长期一心赞美和致力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单纯追求生产力的地步终于又回到了哲学理性思考的原点,人类的发展,科技发展,以至一切活动都应当以关心人类自身命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尺度。

回过头看,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社会发展进入了技术经济的快车道,在过去20多年时间,我们看见并享受到工业文明的繁荣,但也越来越感受现代文明的危机,自然资源的日渐匮乏,大生态环境还在恶化,人类社会并不安逸,战争的忧患、利益的争夺以及贫穷与富有的矛盾等等。面对这些困境人们难免要对近300年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产生惊疑和困惑。

十八世纪思想家卢梭、十九实际哲学家尼采,以及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的一些学者都对科技的发展和应用给予了批判和质疑,但是科技依然故我发展势头不减,如何看待这种历史现象,我想提出如下几点想法与各位探讨:

一、科技是生产力也是文化。科技成为人类当代与未来的文明基础,因此科技在当代经济社会中的关键性地位和作用将不会改变。我国更需要强化科教兴国的战略。记得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如果没有两弹一星的成果我们就得不到今天国际的地位。”近十年来我们在学习国家重大会议文件时总会注意到一句话多次重复出现,“我们面对着发达国家科技与经济占优势的压力,显然这种压力既表现在国际交往关系上,也表现在国家的自身发展中”。2007年我国人均GDP可能达到了2800美金,而在2006年美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42000美金,日本的GDP已经达到人均36000美金,韩国的GDP达到人均14000美金,世界经济逐步趋向一体化的过程中,许多产品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核心技术的掌控都不在我们手里。多年的经济发展没有摆脱增长方式粗放的道路,不改变上述被动局面就摆脱不了在世界上被欺侮被盘剥的命运,民族的尊严和人文价值何以在平等交往和对话中得以实现。因此,充分肯定我国科技取得大成就、大进步的同时不能否认这还是国家的一个软肋,科技如何更硬起来这仍然是我们在科技与人文中要思考中要坚持的第一要务。

二、倡导人文精神。人文思想的价值和意义不只是体现在应用科技过程中对人的根本利益的关怀,更要认识到它也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一想到近代科学的诞生,我们总不能忘记有三个人物和三个时间点:1543年哥白尼发表了“天体运行说”;16世纪末、17世纪初伽利略有了多项物理重大发现;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与数学原理》。这里我们更应关注这些科学成果诞生的时代背景是欧洲人继承了希腊的哲学思想和已有的自然科学知识,又在14世纪开始了文艺复兴以及回来出现的启蒙运动等这些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这是人文精神的弘扬和人文思想的传播,即倡导**解放思想、启迪理性,破除中世纪神学设置的路障。实现所谓民主与自由的目标,这是人的创造力的一次大解放,为西方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文基础。

对立而言,中国从鸦片战争以后,相继发生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为强国复兴,从购入洋枪洋炮开始又试图改良政体但惨遭失败,推翻了旧体制又出现了复辟,到第一次提出了对中国封建文化进行革新,举起了“科学民主”的旗帜,这些起伏跌荡的行动其不同的行动、结局和命运是多么值得深思。其中在科学民主的旗帜上人们看到渗透着科学与人文的本质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革命和三个领域的发展方向,特别是近30年中国的大发展、大变化正是从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始的。实现了精神文化跟制度文化的突破和发展,人们称之为“两次思想大解放”,也是人文精神的弘扬和人文思想的传播。

一是突破“两个凡是”,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是实施改革开放的方针,推行市场经济体制。也可以说先有精神文化的革命,后有制度文化的创新。从而激发了我国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常说是小平同志带领我们走上了致富路。我认为还要进一步看,两次思想解放才是小平思想理论“彪炳千秋”的最为光辉之处。

三、科学技术传播普及和最高要求应该是科学与人文地全面结合。

我认为科学文化的传播与普及有四个层面,我称为四种境界的要求,每个层面都体现了科学与人文不同程度的碰撞和融合。

四个境界的要求是我负责十多年的科普工作,再加上多年理论研究自己总结出来的观点。

1.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推动经济发展改变生存状态,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也可以称为民生科普阶段。这个层面上传播普及科学技术,受众是被动的,但是促进了现代化文明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

2.树立科学精神,掌握必要的科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公众自我学科学、用科学和探索科学的能力。这些内容已经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它本身就体现了人文精神思想方法和哲学的内涵。 3.真正实现公众理解科学的意义,公众理解科学意义我在英国人提出的基础上赋予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深入理解科学的概念和相对真理的属性;二要能够正确地使用科技,并能参与到社会的民主决策之中。大家知道,公众理解科学本来是由英国人提出来的,英国人提出的概念是有特定所指的就是在当今社会里所有的社会事务活动无不包含着科学的内容。在一个民主国家要真正实现民主,必须让公众掌握科学,这就是公众理解科学的概念。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乱用是不行的,所有科学知识都是一定环境条件下的真理。所以第二才是正确使用科技,并能参与到民主决策中。未来社会的科学传播如果失去了这两个层面的要求,就失去了科学与民主的真正含义。

4.实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在实践中的融合、自觉地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上述四个方面并不是对科学传播普及工作截然分割、以及递进达标的要求。而是一个结合实际、自然融合、逐步实现的过程。这里我不能够对科学传播普及四个层面的内容给予详细的说明。仅想对相关的人文科学问题讲一些个人的理解。

人们自觉和不自觉的生活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自身精神心灵的家园三个世界之中,在长期不自觉和自觉、蒙昧和理性的生存实践判断中,中国人在封建社会接受了入世的儒学、出世的道学,以及寻求自身心灵家园归宿的佛学。现代社会我们接受了与三个世界相对应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表述是我的理解。我不赞成《辞海》中把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提法。因为思维科学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人文科学是探索并揭示人类生命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即生存的目的、意义和终极价值以及实现途径。因此,在现实社会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是不可分割的,而自然科学探索与应用的道德和价值,社会科学的法理与实践都应当放到人文科学哲学的天平上被审视。概括地讲,我国提出的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我理解以人为本不是西方早有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应有三层含义:一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二是人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三是关心人类生存发展的发展长远根本利益。这是当代发扬人文思想和实现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体现。

我们往往善于在经济和科技方面与发达国家国家比较,并看到存在较大的差距,很少看到我国人文方面存在的不足。两年前我到北欧四国考察,感到那里人们生活的悠闲,但每年联合国发布的各国创新能力的报告,这几个国家都排在前面,使馆的同志跟我讲,这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搞的好,人的素质普遍高。也是前几年我到匈牙利,匈牙利使馆的大使跟我讲,那里当地人和中国人也有着互不理解的矛盾。我们一家通信公司产品供不应求,周六、周日总想加班,但雇不来员工,公司管理人员很不理解匈牙利员工多给加班费也不干,匈牙利的员工表示很不理解中国人的企业为什么不让我们度假,休息日也要干活。显然,双方的互不理解反映了人们对生活价值的不同追求和人文方面的差距。

总之,在我国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总能够发现这里和那里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与相关知识的缺失,这些不足制约了我国科技经济的发展,例如,缺乏文化的自觉。

2000多年来封建文化中的糟粕还在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解放,真正做到放下包袱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又如,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多注重人际,追求物质,而少阅读和走进自然,享受精神的愉悦,倡导科学发展观而缺乏科学消费观。这些都是我们应当在坚持科技与人文的结合中努力结合的。

发表于 2011-4-11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徐卫

我支持你,我是基层科技工作者,以后能多与你联系吗?望回复。
发表于 2011-4-11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科技兴国,人文领先。
发表于 2011-4-12 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徐卫


    我是安徽繁昌县科技局的徐世云,我支持你的观点,能与你联系吗?我号:940734236,手机:1395530212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2 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徐世云安徽芜湖


    可以,谢谢!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6-26 15:54 , Processed in 0.167614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