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233|回复: 2

[人物] 85岁的再传弟子徐文达讲述这位名医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6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2538432_999995.jpg
徐文达老人讲述范老的故事。 记者 徐文杰 实习生 於英超 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范文虎

 中国宁波网讯 本报系列报道《关注甬上中医文化》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关注,许多读者和医药界人士纷纷致电本报表示,说起甬上中医文化,有一个人不得不提起,那就是甬上名医范文虎。为此,昨天,记者联系到我市资深老中医、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85岁的徐文达老人,他算得上是范文虎的再传弟子,他给记者讲述了范文虎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很有个性的名医
  徐文达老人告诉记者,解放前,甬上名医范文虎在宁波家喻户晓。范文虎是一位如神医喜来乐般的传奇人物,一生收了61名学生。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很有个性。
  范文虎于1936年过世,那一年徐文达只有8岁。他们有过2年“交情”,只不过范老自己并不知道。
  徐文达老人告诉记者,自己6岁那年,母亲在生下最小的妹妹后因病过世,丧母之痛让他立志学医。当时,范老的诊所“范寓”就在他的学堂对面,一有空他就到诊所去看范老看病。印象中,诊所总是很拥挤,许多患者排队等着。范老挺厉害,一排病人坐着,只要看看脸色就知道谁的病最重,然后就让病重的先看。
  徐文达老人说,范老有时也会注意他,有时会亲切地拍拍他的头,叫一声“小朋友”,但不会特别在意。他就一直在角落里看着,直到两年后范老去世。6年后,他拜范老的弟子陈益浦为师,成为范老的“徒孙”,也算圆了自己的心愿。
  徐文达回忆,范老去世后,他的徒弟们组成了一个范氏同学会,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切磋,当时师傅身体不好,他常代师傅参加,听说了不少关于范老的逸事,他觉得范老影响了几代人,他的故事,到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
  德行传承最重要
  中医文化如何传承?如何培养像范文虎那样的名医大家?徐文达老人有自己的看法。
  徐文达说,范老是怎么带徒弟的,他没有亲历,不太了解。据资料记载,他曾办中医学习班,传授中医知识,要求学生必须熟读《内》、《难》、《伤寒》、《汤头歌诀》等经典著作及基础理论,还请了些文坛宿儒,教授“四书”、经史、书法等课程。
  此外,医学是门实践的科学,好医生都是从实践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慢慢成长起来的,这就要求医生一心扑在治病和钻研医术上,但眼下真正做到的医生却不多。“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的职称考评,也往往更侧重理论,并不利于医生真正静下心来看病。
  “不过说到底,都是一个德字。”徐老说,一个医生若真有医德,他就会看淡名利,潜心钻研,会打好基本功,提高医术,会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所以中医传承最重要还是德行的传承。  东南商报记者 樊卓婧 檀传才
  故事一
  “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
  “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这是挂在范文虎堂屋正中的一幅对联。徐文达说,这是范老医德的最好体现。
  据徐老的师叔回忆,当时宁波中医挂号金要收六角,范文虎却只收四角零六个铜板。而出诊费则十分昂贵,到慈城一次就收费40多元,到上海等地以天数计,一天100元。范文虎觉得“门诊之人,亦贫病者为多,出诊则多殷实之家”,想借此“劫富济贫”。即便如此,一代名医生活依然非常拮据,因为多数诊费都用来“济贫”了。
  患者家中贫穷,范老就不收诊费,有时连药费也免了,然后在药方上敲上一章“送药一帖”,患者拿了范文虎的方子去药店,药店见了方子就不会收患者的钱。当然那些药店到年终还是要收钱的,是向范文虎要,他往往会将一年自己所得的诊费、药钱都送出去。
  范老通过言传身教告诉学生,从医者最重要是“医德”。徐老回忆,自己学医第一天,老师陈益浦也对他进行医德教育。老师还要求他对每位患者笑脸相迎,他养成了一个数十年不变的习惯,就是对每个患者笑着说:“请坐。”
  “送药一帖”的传统也影响了许多学生,徐老回忆,老师陈益浦也常常给经济困难的患者退还诊费、免费送药。到了自己这一代,送药已经不太现实,但是常常会把自己的钱给患者去买药。“现代医院不太可能常免医药费,但最重要的是对患者永远保持同情心。”
  故事二
  一碗茭菜面治好病重患儿
  范老开方和多数医生不同,少的时候只开一两味药,多的时候也不过五六味,有时候甚至一味也不开,却能屡获奇效。他的学生曾给徐老讲过一个茭菜面的故事:说是有一个姓朱的孩子患感冒,看了儿科医生,那位医生小题大作,开了很多药,并且再三嘱咐要忌口,否则病不会好。孩子本来只是小病,因为很多东西都不能吃,营养不良,反而越来越重。最后只好求助于范老。
  范老看看孩子,知道是营养不良,于是就对大人说:“我肚子饿了,弄点点心吧。”主人立即叫人做了一大碗肉丝茭菜面来,范老自己没吃,递给孩子,看孩子狼吞虎咽地吃完,然后一味药未开,只让大人就这样多给小孩吃,果然没几天孩子就好了。
  另一个戏军阀的故事也很有名。范老给一个臭名昭著的军阀看病,药方中也没有几味药,而且都十分便宜,军阀不满:“这算什么方子。”范文虎淡定一笑:“用药如用兵,将在谋而不在勇,兵贵精而不在多。乌合之众,虽多何用?治病亦然,贵在辨症明,用药精耳!”很多人听出讽刺之意,为他捏一把汗,范老自己却不以为意。
  徐文达回忆,老师陈益浦颇得范老真传,也经常开小方。他也常常自省自己开出的每一味药:是不是一定要开?效果究竟如何?
  徐文达说,现在有个词叫过度医疗,其实和医术医德都有关。他希望,医生在开方的时候,像范老那样只考虑开出的药对患者的好处,而少考虑对自己的好处。 东南商报记者 樊卓婧 檀传才
  故事三
  一张药方上写的全是“马褂”
  在学生们的回忆中,范文虎很有“性格”,秉性耿直,桀骜不训。他对穷人仁心仁术,对富贵人家冷眼相待,不拘小节,自号古狂生,民间则称其“范大糊”(宁波称狂人为“大糊”)。他常常拿出诊金来帮助穷人,自己却过得非常俭朴,出门总穿一件粗布长衫,常被人瞧不起。
  有一次,范老去一富商家出诊,主人见他穿得寒碜,小声嘀咕了一句:“连件马褂也没有。”范老听见,不动声色,照常看病,开了方子走人。
  病家把方子拿到药房,药倌看到脸色一变:“你肯定得罪大夫了,赶紧去赔罪吧!”病家把方子接来仔细一看,上面写满了:“白马褂、黄马褂、长马褂、短马褂……”知是之前的话被听去了,忙登门道歉。范老哼了一声:“马褂能当药吗?能把病治好吗?”
  类似的故事有不少,范老从不会因为别人的看法而改变,他清贫一生,几乎没有积蓄,连死时的丧葬费,也都是学生们凑的。
  每每讲到这个故事,徐老总会感慨万分。他觉得,范老有做“狂生”的资本,因为像他那样医术高超的名医本就不多,医术高超且宅心仁厚的名医更少,更难得的是,名声在外却安贫乐道,这是正是眼下很多医生所缺少的。
  徐老觉得,范老其实是个纯粹的人,心无杂念,一心想着治病救人。眼下很多医生太急功近利,过多地考虑治病救人以外的东西。
  人物档案
  甬上名医范文虎
  范文虎(1870~1936),原名赓治,字文甫,后改名文虎,鄞县人。20岁考取县学附贡生,因直言无讳,被取消附贡生资格,遂绝意仕进,移志医学。初从其父范邦周学疡伤外科,后游学扬州,遇一高僧,得疡伤外科秘方及针灸医术所传。因医名日著,浙东民间至今尚传其诊治奇例甚多。
  1919年发起成立宁波中医学研究会,任会长。1927年,宁波霍乱流行,于大沙泥街开设中医时疫医院,并分发防疫药方,救治病人众多。
  范文虎性怪僻,自称“鄮西古狂生”,人称“范大糊”,曾以“水深波浪阔,人少畜牲多”,“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作新年门联。他重视培养中医人才,先后受其业61人,多有所成。知名的有徐余藻、吴涵秋、王庆澜、陈益浦、姚渭木等,再传弟子在宁波的有冯忠琦(已故,吴涵秋弟子)、徐文达(陈益浦弟子)、王明如(王庆澜弟子)等。
  卒后所置医书入藏天一阁,有《干金要方》、《伤寒论注解》、《外治秘要》等眉批本20余种遗世,弟子整理出版有《外科纪录》、《范文虎医案》、《范文虎学术经验专辑》、《范氏医案征求稿》等,另有诗稿一册。 东南商报记者 樊卓婧 檀传才
稿源
发表于 2012-3-26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国之奇葩!
发表于 2012-3-26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扬光大。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6-27 01:22 , Processed in 0.168995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