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75|回复: 3

[人物] 徐玉姬和她的桥南社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19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4487fca0d5c81149f57201.jpg
图为徐玉姬(中)陪同县领导看望社区“灵活就业”小组的女工。(资料图片)   清晨,徐玉姬又骑上那辆白色踏板摩托车,在社区里转悠开了。  谁家的电扇坏了,她拨个电话叫来志愿维修者;谁家门口变整洁了,她夸上几句,还叮嘱“要保持下去”;谁家婆媳闹别扭,她上门当“和事佬”……  每天将整个社区转一遍,是天台县福溪街道桥南社区居委会主任、今年65岁的徐玉姬,11年来雷打不动的“功课”。  把居民的难事当作自己的家事,居民也视她为亲人。如今,社区里的老老少少几乎没有不认识徐玉姬的。采访中,一提起“徐玉姬”这个名字,人人心存敬意。  这份敬意,缘自她在社区管理上付出的心血、汗水和智慧。从2001年被推选为社区主任起,徐玉姬不断探索被称为情感型、服务型、疏导型、参与型、文化型“五型社区”建设模式。正是这种模式,催生了桥南人的温暖感、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荣誉感。  构建情感型社区,让居民有温暖感  4000多人,三分之一是外来人员,屋舍老旧、公共设施匮乏。徐玉姬刚挑起社区当家人担子时,桥南社区给人的印象,就是“落后”两字。  “温暖能凝聚人心、激发力量。”曾是下岗职工的徐玉姬说,“我要让每个居民都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前提是情感投入,把桥南构建成情感型社区。”  六旬社区居民陈云芳,患类风湿关节炎走不了路,徐玉姬隔三岔五带着奶粉、桂圆等去看望。  2005年,陈云芳因白内障双目失明,徐玉姬送她到台州医院治疗。在医院,她背着陈云芳,从挂号室到门诊室,从检查室到输液室,一趟趟下来,衣衫尽湿。  后来,徐玉姬自己被车撞伤住院,照顾陈云芳的“接力棒”,传给了社区党员翁孝宠夫妇。再后来,经过几次住院治疗,陈云芳重见光明。  “那天,邻居们推着轮椅,陪我逛县城。”5月31日,面对记者采访,陈云芳仍感动落泪。  社区有28名残疾人,他们更需要被尊重和关怀。徐玉姬邀集他们开会谈心,坐在他们的床沿嘘寒问暖,并设法为他们申领了一批轮椅、拐杖。  徐玉姬常说,情感型社区,尊重是根本,关爱是灵魂。  9年前,12岁的杨岳华,父母相继去世,生活没了着落。徐玉姬视若己出,资助他生活费,供他读完小学、中学,又送他上大学……  桥南社区的1300余名外来人员,多以打工、拾荒、收废品、做小商贩、干家政为生,住的是棚屋。  “我们每个人都有徐主任和社区其他干部的手机号码,有事可以找他们。”来自安徽的许鹏说,“我在这里住了5年多,没有受到本地人的歧视,相反,我们得到很多关心、帮助和尊重。”  许鹏说,这些年,徐玉姬先后帮20多名外来居民子女找到工作。外来居民病了,帮助联系医院、抓药、熬药,甚至垫付药费、住院费的,更是“家常便饭”。  每当台风来时,他们都会到社区办公楼避灾,吃、住全包。  每年除夕,徐玉姬都要组织党员和志愿者包好饺子,请外来居民到社区一起过年。  每逢中秋节,桥南社区的数十户人家,每户端出几道菜,在社区边的始丰溪大堤上一字摆开。外地人和本地人一道分享几十盘佳肴,其乐融融。  “平等无差异”和“多助勤送暖”,徐玉姬的这一管理理念,感召外来者群体“无缝隙”融入桥南社区。
  构筑服务型社区,让居民有幸福感  11年前的桥南社区,环境脏乱差,“不宜居住”,远近有名。  社区边上,有个县里的垃圾场,臭不可闻。徐玉姬三番五次向上级打报告,要求搬迁,但都石沉大海。她按捺不住,赶到县政府食堂“堵门”,碰见县领导,就递上报告。  “夏天就在眼前,臭都臭死了。”徐玉姬忆起当时的情景,仍气不打一处来,“有个领导却说,你得一级一级来。”  好在时任天台县委副书记的单坚接了报告,当天下午就赶到现场察看。垃圾场搬迁有了眉目。  社区内部,一场“服务社区、改变环境”大行动打响了。  她组建了志愿者服务队,由社区干部带领,拔尽房前屋后杂草,端掉18口露天粪坑,恢复了居民们种菜的花坛、绿地。一仗下来,垃圾、杂草就装了150多车,花了十多天才搬运完毕。  行动中,徐玉姬自掏1万元,用于搬运费、物料费等开支。她还趁热打铁,让每幢楼选出一位组长,挨家挨户发动居民参与环境改造。  社区绿化、美化需要几十万元,徐玉姬东奔西跑,请周边企业支持。居民们一鼓作气,种下滴水草、冬青苗、桂花树等,绿化面积达2180平方米。他们还集资硬化社区所有道路。  社区居委会没有办公室,开个会都在露天。一开始,徐玉姬把自家出租的储藏室收回,充当社区活动室。后来,社区班子大了,党员多了,十来平方米的储藏室不顶用了。  徐玉姬铁了心,没钱也要盖座社区综合楼。  选好址后,她取出自己的存款,用自家房子抵押贷款,加上获得个人先进的奖金,凑了29万多元,终于建起了一幢五开间的社区综合楼。这期间,退伍的儿子做生意,向她借钱,她却硬着心肠说“没有”。  社区和居民的困难,是徐玉姬最大的牵挂。桥南社区移民多,失业人员也多。“居者有其业,人心始长聚。”徐玉姬找到一条解决之道。  她成立社区人力资源管理站和“灵活就业”小组,先由专人摸清社区失业人员底数,自己带着社区干部,跑企业找岗位。几个月后,天宇灯饰、盛阳纸业等10多家公司,为桥南人提供了近200个工作岗位。  徐玉姬还把社区综合楼开辟成“巾帼创业园”,作为汽车坐垫、节日灯、木珠等的来料加工场,让失业妇女在家门口就业。  打造疏导型社区,让居民有安全感  桥南社区人员杂,一度纠纷多,吵架、斗殴不断,居民缺少安全感。  为此,徐玉姬摸索出一套“疏导型社区”工作法,让邻里互动、本地人与外地人互动,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有一年除夕,社区里有个姓张的汉子动手打了老婆,还将她赶回了娘家。原因是,老张把岳母家的5万元征地款花了,老婆数落了几句。  闻讯后,徐玉姬马上和支委翁则营骑摩托车,赶到老张岳母家,好说歹说,才在当晚将老张的妻子劝回家。但两人还没有和好的意思。  徐玉姬深知,老张夫妇感情还是好的,只是拉不下面子。于是,徐玉姬请来社区干部、有威望的居民和老张的亲戚一起攻心。直至大年初一凌晨,老张夫妇终于觉得不好意思了,重归于好。  2000年以前,桥南社区是天台县治安状况最差的地方之一。晚上晾的衣服,第二天就不见了;自行车停下没几分钟,会被人偷走。  徐玉姬的对策是,组建志愿者联防队,让本地人与外地人一道夜巡。外地人受到尊重和“重用”,巡逻格外卖力。  邻里亲,贵如金。如今的桥南,是个开放式社区,没有围墙,没有摄像探头,但近五六年,没有一起盗窃案。  社区居民关系也在悄然改善。这里已连续八年没发生过上访案件;邻里老死不相往来的“城市病”不见了。如果哪位外地客人走进桥南,社区人见了,会主动打招呼,指路、带路。  营造参与型社区,让居民有归属感  在徐玉姬看来,只有“人人参与,互助管理”,才能唤来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  桥南社区拥有计生服务队、青年服务队、电器服务队、文艺演出队等十几支志愿者队伍,每支队伍多则70多人,少则10余人,都成为社区自治、互助管理的中坚力量。  许鹏飞开有一家电器修理店。自加入电器志愿者服务队后,只要一接到社区居民电话,他会马上放下手头活计,赶去义务修理。  4年前,许鹏飞的妻子范丽君被徐玉姬动员进了社区计生服务队。不久,她又参加了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和清洁家园服务队,身兼三“职”。  这之后,范丽君参与社区服务、管理的积极性比丈夫还高。她上门给育龄妇女送查环、查孕、查病“三查”通知单,耐心解说计生政策。在清洁家园活动中,徐玉姬常在凌晨五六点钟打电话给她,她总是立即披衣起床,拿起工具匆匆出门。丈夫有时跟她开玩笑:“你想跟我争先进啊!”她说:“没办法,徐主任这个头带得好!”  68岁的于典江全家都是社区志愿者。他本人是老年志愿者,妻子是计生志愿者,媳妇是巾帼志愿者,孙女是小市民监督员。“服务是最好的管理,当志愿者是件有意义的事。”老于说。  八旬老人戴康岩是个“笔杆子”,这些年,义务“包”下了每月一期的社区黑板报。他儿子是个律师,戴家就筹建了“法律之家”,为社区居民免费提供法律咨询。  桥南社区的小朋友们也建起护绿小分队。孩子劝阻大人别乱扔垃圾,常说:“玉姬奶奶讲过,要讲卫生、讲文明。”  在徐玉姬的影响下,桥南社区劲吹扶贫助弱新风。  84岁的陈夏妹5年前瘫痪在床,无人照顾。老年志愿者孙翠娥每天登门,为她倒便盆,多的时候一天倒三四次,5年来从未间断。  培育文化型社区,让居民有荣誉感  文化浸润人心。“让居民有荣誉感,培育文化型社区最重要。”徐玉姬说。  桥南社区有个文化俱乐部,是徐玉姬的得意之作。俱乐部包括腰鼓队、门球队、太极功夫扇、越剧等9支文艺队伍,以及6个管理小组。  刚开始,许多从未参加过演出的居民不敢粉墨登场。陈翠英就是其中一个。  她擅长越剧清唱,但怯场。徐玉姬苦劝:“胆子放大点,把台下的观众当成家人,就成了。再说了,你嗓子这么好,不亮出来可惜。”  架不住徐玉姬三说两说,陈翠英参加了表演队。这下一发而不可收,她和吹拉弹唱样样都会的丈夫翁孝宠,结成“夫妻档”,越演越起劲,家里的乐器,“多得可以组一个乐团”。  社区里的文艺人才,就这样被她一个一个挖出,连善敲凤阳花鼓的安徽“拾荒族”,也被编进了文艺队。  几年下来,俱乐部队伍壮大到近200人,随时都能自编、自导、自演一台精彩大戏。  俱乐部成员看重集体荣誉,遇重大表演活动,都会精心筹备,默契配合。因此,每次参加县里的比赛,总能拿到好名次。久而久之,桥南人享誉天台全县。  到外地表演、进部队慰问,徐玉姬每次都亲自带队,俱乐部成员们常演常乐。在部队,官兵们列队敬礼迎送,是俱乐部成员津津乐道的最高“奖赏”。  徐玉姬还成立了成人教育学院,由热心党员及离退休老干部担任教员,定期义务为居民培训书法、太极、乐器等课程。  文化活动陶冶情操,改变居民生活方式,撑起社区文明体系。  今天的桥南社区,拥有文明五好家庭706户,占社区总户数的95%。社区获得“全国计生协会先进单位”、“浙江省文明社区”、“浙江省绿色社区”等50多项国家级、省市级荣誉。徐玉姬还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铺筑社区自治的基石   黄保才    本报今天发表长篇通讯《徐玉姬和她的桥南社区》,反映一位社区管理者,十余年如一日,为扭转社区落后面貌,建设文明社区所做的点点滴滴。至少可这么说,徐玉姬和她的管理团队,努力的方向是对头的;她长期以来培养的社区情结,是真挚的;她为社区变迁付出的心血、汗水和智慧,终将获得丰厚的回报,那就是在她的引领下,社区居民享受到与众不同的和谐生活。  社区是什么?按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德国社会学家斐迪·腾尼斯的《社区与社会》一书解释,社区就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天台桥南社区很妥帖地切合了这个概念。这个社区经济条件并不好,以中低收入人群为主,房屋普遍老旧,楼幢间还给人拥挤的感觉,或许正是这样,居民从四面八方迁移而来,经过多年的磨合,生活方式相差无几,都安耽、恬淡,对某种高不可攀的物质生活没有太多的奢求。唯其如此,桥南社区与一些大城市里的高档社区相比,反而有了更多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条件。  徐玉姬是桥南社区居民群体中,既普通又不平凡的一员。她走上社区居委会主任的位置,一是有着悲天悯人的善心;二是有着乐于公共事务的热心;三是有着“舍小家为大家”的公益心;四是有着对工作使命般的责任心;五是有着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任劳任怨的品质。采访中,徐玉姬总不停地说,当干部就是当服务员,不能摆架子。她说到做到,捧出一颗真心为居民谋福祉,大伙们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一个干部对民众的爱,民众是不会忘记的。徐玉姬做桥南社区的当家人,大伙公认,都觉得亲切、可信、可敬。她在居民中的权威性、影响力,源自她对他们的朴素情感,她对他们所思所盼的深切了解。  构建和谐社区,并不是花了大钱,或自上而下一纸行政命令就能实现的。社区是以一定程度的情感为纽带联结起来的,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互敬互让、互帮互助是必需的。“远亲不如近邻”,我们很多城市社区,都在举办邻居节,不正在强化基于中国是熟人社会的人际粘合度么?社区自治建立在居民情感基础上,比单纯的利益勾联要有效得多。一般的邻居节,活动期间挺熟络,过后大家又“相忘于江湖”。但桥南社区不一样,居民们在徐玉姬的引领下,天天都像在过邻居节,大家摒弃了贫富、职业、身份、地域等的差异,彼此的心贴得很近,集体的事就是自家的事,大伙的参与热情保持着“恒温”,因为大家对社区的认同度很高,由此带来很强的荣誉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桥南”已经成为文明社区建设的一个品牌。  年逾花甲的徐玉姬,这么多年所有的努力,都在铺就社区自治的基石。“没有徐玉姬,就没有桥南社区的今天”,这是这个社区居民对他们当家人的最高褒奖。在笔者看来,徐玉姬探索的社区管理样本,让社区有个良好的生态,让居民们有个良好的心态,他们逐渐懂得,社区生活的幸福感,来自自我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彼此多一份爱的付出,少一份利的盘算。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作者:黄保才 洪和胜 徐 平  责任编辑:林慧萍

发表于 2012-6-19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所有社区干部都能如此,那该有多好哇!
发表于 2012-6-19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矬子里拔大个
发表于 2012-6-20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徐卫 的帖子

这才是党的好干部,百姓的贴心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6-27 01:06 , Processed in 0.171894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