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隔岸”看“大同”--访著名美籍华人艺术家徐健国
2013年10月19日16:27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隔岸”看“大同”--访著名美籍华人艺术家徐健国
新华网北京10月19日电(记者 廖翊)18日,美籍华人艺术家徐健国个展登场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以平面、装置、多媒体等多种艺术形式,呈现艺术家赴美30年、从艺50年的创作历程。 “东方对话西方,传统融合现代”——展览主题在徐健国新作《大同图》中得以淋漓展现:手执天球的老子与怀抱天平、沙漏的亚里士多德颔首相视;中国绘画的笔墨意境与西方绘画光影透视效果融于一体…… “我认为,中国文化从源头上来看,是多种文化的结合,从来就是兼收并蓄的。”徐健国此间接受记者采访,阐释《大同图》缘起。 多年前,一枚古代丝绸之路遗留的双面古钱币走入徐健国视野,一面古罗马人形象、一面菩萨像的造型让徐健国惊叹;清代,意大利人郎世宁走进紫禁城,将西方的光色与中国绘画的线条、笔墨完美结合,获得东西方赞赏…… 1984年,怀着对当代艺术的极大兴趣,徐健国求学美国纽约巴德学院,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走出国门的中国画家。1987年他获得艺术硕士学位后,成为职业画家。他表示,在大洋彼岸,最大的收获是完成了对当代艺术的解读。 “当代艺术是用一种新的视觉思维模式,直接用物质的本身揭示社会,艺术环境等语境状态。所谓的抽象,是用直接的绘画语言表现画家的个性和想法,而不是用建构的形式。” “现在很多画家,即便是搞当代艺术的,连当代艺术的词义都没搞清楚,变成了在中国土地上的简单模仿,从效果出发,从吸引眼球出发。忽略了思想性,这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极为不利。” 与此同时,徐健国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绘画的认识。 “中国绘画始终用视觉形象阐述儒释道精神及含义,其技巧、线条的运用,表达的都是内心境界。中国画极为讲究意境,宋元时期达到高峰。这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和精髓,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核心价值。这也是西方艺术界如此看重中国宋元绘画的原因。” 视觉思维,为当代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共同出发点;思想与境界,为其共同追求。如何相互借鉴、吸收,实现对当代艺术的超越,为徐健国着迷、追寻—— “中国画是一种顿悟的感觉,是形象与抽象的结合。如何把形去掉,不被自己的视觉迷惑,寻找艺术本身的语言?在寻找内心意境的时候,如何结合当代艺术的表达方式?……”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徐健国频频从大洋彼岸回到他自小生长的上海,以14年时间,完成鸿幅巨作《申城新瑞图卷》,分别以水墨、彩色长卷,描绘上海新旧14000多座建筑物。 “《申城新瑞图卷》创作思想源于《清明上河图》,但不同的是,它打破了传统山水画一元为核心的创作思维,展现了多层面与深层结构的视觉思维特征;以绚丽的色彩结束了中国画没有光影变化的历史,赋予传统精彩的新生命。”评论家作出如此评价。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申城新瑞图卷》在主题馆国宾厅展出,反响强烈;此次展出国博,观众趋之若鹜。 “从《清明上河图》开始,中国有了城市的雏形。这些年,我在看到中国城市的巨大变化的同时,也感觉到人们物欲的膨胀、精神追求的萎缩。我用宋人儒雅的表现手法,警醒人们控制自己的欲望,冀望我们中华民族无论从物质到精神层面,都能向前走。”徐健国言辞恳切。 基于良知与责任、思想与境界基础上的“打破”,方能真正赋予艺术“创新”以灵魂与生命。在光怪陆离的艺术思潮中,徐健国始终坚信东西方绘画艺术之本源,在守望中完成超越。 作为一个被国际社会接受的华人艺术家,怎样看待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时代命题?记者问。 徐健国坦言,中国文化要走出去,首先不要过于强调自身文化的特别与特殊,因为文化本身就是全人类共有的东西,有着深广的历史链接与共性。 “只有将自己的文化和其他文化放在同一个平台上冷静看待,才能清醒地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缺点和优点,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点;只有认同彼此文化的价值,建立起相互尊重,世界才可以相对稳定。中华文化的重要特点是求同存异、包容性强,中国人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必须拥有宽广的胸怀。”徐健国说。 (来源:新华网)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