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353|回复: 0

[评论] 徐以升:王岐山的“先声夺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11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徐以升:王岐山的“先声夺人”

2009年05月11日07:44
来源:

  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应当有与中国经济体力量与潜力相匹配的中国声音,直接来自中国最高层最权威官员的声音,有利于中国与世界的沟通

  5月8日,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到访英国,并主持第二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而为王岐山这次英国之行打头阵的,则是他5月8日发表在英国《金融时报》上的一篇署名文章。这篇题为《中英携手应对危机》(China and Britain need to join hands over crisis)的英文文章,要求中英两国为从根本上防止金融危机的重演,加强合作,并推动落实二十国集团华盛顿和伦敦峰会的共识。

  这是中国的主张,以及为此次对话定下的基调。通过这一铺垫,王岐山想让英国政府以及该国民众,甚至是全世界,了解中国的想法;并且接下来,“看”中国如何实现这些主张。

  事实上,除了王岐山,陈德铭、周小川等多位中国财经高官,近来都将海外知名媒体当成一个新舞台。

  王岐山的“头阵”

  谈到王岐山上述署名文章的发表,FT中文网总编张力奋昨日在接受CBN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事先知道王岐山副总理有这样一次英国之行,也知道G20之后,中方对眼下的金融危机有更多的话要说。FT的全球读者希望听到北京高层的声音,而中国新的国际角色,更需要有影响力与公信力的全球意见平台。”

  张力奋认为,现在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应当有与中国经济体力量与潜力相匹配的中国声音,而直接来自中国最高层最权威官员的声音,毫无疑问有利于中国与世界的沟通,化解利益冲突。

  王岐山在近期的多次出访中,他都以在海外知名媒体发表文章来打头阵,并成为外界了解中方诉求的新窗口。

  在这次访问英国之前,王岐山副总理于5月7日造访欧盟总部,并主持第二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5月5日,王岐山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文章题目富有感性色彩,题为《遥远的邻居》,呼吁中欧应当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以应对经济危机,应当本着合作的精神,妥善解决贸易分歧和争端,稳步扩大共同利益。

  3月29日,二十国集团(G20)伦敦峰会召开前夕,王岐山在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署名文章《G20应具有超出20国本身的视野》,文章指出,发展中国家应该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文章还清晰地表达了中国对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增资立场。

  而去年6月18日,赶赴华盛顿主持中美第四次战略经济对话前夕,王岐山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文章,题为《加强中美战略对话》,呼吁中美加强节能环保合作。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对CBN记者表示,以这样一种更主动、更积极的方式与海外媒体沟通,能够让更多的民众,而不只是政界,倾听到中国发出的声音。

  更多中国声音

  张力奋说,过去两年中,中国政府官员,包括外交官,越来越有这样的意识,也就是通过更多国际舞台,以外界熟悉的方式说明中国立场。中国既需要出口价廉物美的产品,也需要“出口”自己的声音。

  包括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等多位中国政要,都通过海外媒体发表文章,来发出中国的声音。

  在G20会议之前,周小川发表“关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一文,虽然只是发表在中国央行的网站上,但是通过海外媒体的迅速传播,在G20会议之前清晰地表达了中国央行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思考。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篇文章的中文版本在央行网站上出现的时间是3月23日17:40,而该文章的英文版本出现在央行网站英文版的时间,则是17:35,而且英文版本的题目也更为直接——“Reform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改革国际货币体系),英文版本先于中文版本刊出,显示出了追求国际影响力的意愿。

  2008年4月25日,中欧首次经贸高层对话在北京召开之际,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为中欧经贸合作注入新的活力》,呼吁双方都应从中欧经贸关系发展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以公平和合作的精神来解决中欧经贸合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在中国经济对世界影响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在中国企业、中国资本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中国声音走出去显得很重要。”汤敏说,与此对应的是,今后政府领导人这种直接与海外媒体打交道的方式,也应该为更多的层面所参与,尤其是中国的企业家、经济学家,以及一些研究机构。

  张力奋也指出,中国的经济影响力成为当下全球经济的重要议题。中国的声音,已不再是可有可无,而是判断全球重大议题的必需。通过和海外媒体沟通,直接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不管是对国外,还是对中国国内,都会在更大层面上减少对中国国情与政策的误读和歧义,降低沟通与决策成本,增加形成共识的几率,求同存异,促成合作。

  声音是一种生产力

  事实上,利用国际知名媒体,特别是英文媒体的国际影响力,是许多国家政要借以发表本国观点的通用模式。

  G20伦敦峰会召开之前,韩国总统李明博在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题为《韩国是怎样解决金融危机》的文章,介绍20世纪90年代末期韩国克服经济危机积累的诀窍。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李明博当时认为:“只有这样,韩国才能对国际社会作出贡献并掌握主导权。”

  国际知名媒体也成为各国争取国际支持的平台。去年,俄罗斯和格鲁吉亚为了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问题剑拔弩张。去年8月,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和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先后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文章阐述己方立场。

  “国际上迫切想听到中国政府对重大政经议题的更多思考。同时,也需要听到中国更多元的声音,比如来自民营资本、国有企业与智库等各种社会经济力量。”张力奋说,沟通不只是表面的公共关系。声音本身即是一种效率、一种资源,是另一种生产力,是中国亟需的。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谢萍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5-1-11 15:38 , Processed in 0.044183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