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凌叔华与徐志摩的关系,两个人提供的说法尤其值得重视,一个是凌叔华30在年代的情人、与徐志摩在性情上有几分相像的英国诗人朱利安·贝尔,一个是凌叔华女儿陈小滢。前者说“凌叔华曾和徐志摩热恋”——这当然是凌叔华告诉他的;后者说她母亲曾经“追求过徐志摩”,而她觉得徐志摩只是把凌叔华看作红颜知己。当然这又是一个疑窦。
不管实际情形怎样,凌叔华用“纯粹的慈善心肠”,胜任了徐志摩理想的“通信员”,她“用恬静的谐趣或幽默来湿润”徐志摩“居处的枯索”(徐志摩语),使他在精神上得到切实的安慰,奔突的热情得以相对平稳地由林徽因过渡到陆小曼身上,这是肯定的,
而凌叔华,自也有她的真命天子在前方等待着她。说起她和陈西滢的恋爱,不能不提到“现代评论社”和《现代评论》杂志。
一九二六年凌叔华与陈西滢摄于新婚后。
徐志摩和陆小曼。
陈西滢—凌叔华;徐志摩—陆小曼
新月社,以及由此产生的新月派,与现代评论社,以及由此产生的现代评论派之间,存在着错综但并不复杂的关系。
说错综,是因为长期以来,在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史时,有人将它们混为一谈。有的说,二者实为一体,“新月”在前,“现评”在后。如香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在其所著《中国新文学史》中说:“‘现代评论’实可看作‘新月社’的继续和发展。”有的却说,“现评”在前,“新月”在后。如传记作者胡凌芝在其著《徐志摩新评》中说:“一种相当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新月派的前身是现代评论派。”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在于两“派”人员有交错:新月社的徐志摩、胡适、陈西滢等,也是现代评论社的成员。但此并不能成为理由,因为新月社的梁实秋、叶公超、闻一多、潘公旦等,却与现代评论社无关,而现代评论社的王世杰、周鲠生、皮皓白、高一涵、燕树棠、彭浩徐、唐有壬、刘光一等又与新月社无关。
还有一个原因是有人认为,两者同时在北京挂牌,即在泰戈尔访华后的1924年6月。准确地说,泰戈尔是5月底离京的,随后在徐志摩的陪同下,又去了日本,然后去了香港。徐志摩将泰氏送回国,自己回国时,已经是7月了。这样说来,它们不可能同时挂牌。
如果从“聚餐会”算起的话,新月社起始于1923年底,正式成立是在泰戈尔访华之前,在1924年7月后,即现代评论社挂牌一个月后挂牌。因此,论成立,“新月”早于“现评”;论挂牌,“现评”早于“新月”。新月社后来有《新月》月刊;现代评论社后来有《现代评论》周刊。如果论杂志的创刊时间,《现代评论》创刊于1924年年底;《新月》创刊于1928年3月。显然,《现代评论》早于《新月》。
说不复杂,是因为它俩各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各有办社宗旨,所办刊物也各有文艺主张。现代评论社基本上以《现代评论》的活动为起始。该刊创刊4年后,于1928年12月出了最后一期。新月社曾于1927年结束,次年重新恢复,以《新月》月刊面目面世。同一年里,一个结束,一个开始,难怪会有人将“新月”误为“现代评论”转世般的延续。当然实际上并非如此。陈西滢说:两社人员“都是自命的自由主义者,但门户不同,不容易合起来。”
徐志摩、胡适、陈西滢这三个新月社最主要的成员,在现代评论社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呢?早期有人说,他们都是《现代评论》周刊的编辑,但这只是一种猜测,因为该周刊从未明确标注过“编者”。事实上,徐志摩、胡适从未担任过《现代评论》的编辑工作。至于陈西滢,他的确看过该刊前两卷的文艺稿件,但仅此而已。就此认定他是编者之一,也不确切。据考证,《现代评论》最初的经理是刘叔和,从第三卷起,负责编辑文艺稿件的是杨振声。从筹办到终刊,主要负责人是王世杰。参与过编务工作的,还有燕树棠、周鲠生、钱端升、彭学沛等。后来,也是新月社成员的沈从文也参与过《现代评论》的事务工作。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徐、胡、陈参与了《现代评论》的创办。
很明显,新月社并不等同于新月派,现代评论派则由《现代评论》而得名。给《新月》撰稿的,并非全是新月社或新月派成员;给《现代评论》撰稿的,也并非全是现代评论社或现代评论派成员。比如,在《现代评论》上发表过著名的《七子之歌》,以及《洗衣曲》和《我是中国人》的闻一多,就不是“现代”的成员。
对于新月派和现代评论派的关系,陈漱渝的观点相对客观:
一、胡适是这两彪人马的共同精神领袖。
二、徐志摩、陈西滢既是《现代评论》的主要撰稿人,也是“新月派”的骁将。……
三、两派具有共同的阶级性质和政治倾向。
总之,两派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胡适是两派的精神领袖,徐志摩、陈西滢是两派的“纽带”。就徐志摩、陈西滢而言,他们对“新月”和“现代评论”倾注的力量也不均衡:徐志摩和“新月”的联系更密切;陈西滢和“现代评论”联系得更为紧密。因此又可以说,徐志摩是“新月”的代表人物,陈西滢则是“现代评论”的代表人物。
陈西滢不仅参与创办了《现代评论》,更负责其中的“闲话”专栏。在其后的三四年间,他在这个栏目上,发表了不少杂文式短文,内容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著名的《西滢闲话》一书就是他那些文章的合集。他以精到的论事与畅达的文笔吸引了不少读者,“陈西滢”这个名字,也由此越来越响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