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320|回复: 0

[徐悲鸿] 卖基假冒徐悲鸿《立马》:制本假杂志打掩护(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1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随着秋拍大幕拉开,中国嘉德、北京保利等各大拍卖公司陆续举行预展,展品精彩纷呈。如果不是一部热剧《雾里看花》,又有多少人知道,拍卖公司在征集拍品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百万名瓷,天价书画,在收藏行当里吃的是“眼力饭”,宰人防身都靠它。《雾里看花》中展现了拍卖公司在征集拍品过程中所遭遇的惊险甚至挫折:郑岩为安蒂克秋拍征集的五彩大罐,结果被证明是朱仿;去乡下收藏品,险些被关起来;而征集的重器“月影灯”,差点被人换去了最重要的灯片真品……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拍卖公司征集拍品同样不乏遭遇。目前正在为川内某拍卖公司征集秋拍拍品的拍卖人王松(化名),便经历了很多这样的故事。昨日,王松向本报记者讲述了自己在征集拍品过程中的种种奇闻轶事。

    险被伪造杂志“打了眼”

    王松是川内某拍卖公司艺术品部的负责人。为了筹备今年年底的秋季拍卖,从今年上半年开始,他便做起了“空中飞人”,频繁在各地征集拍品。

    9月底,他接到一位藏家打来的电话,对方自称姓张,有一幅徐悲鸿的《立马》想要送拍。张先生介绍说,自己这张《立马》曾经上过1987年的《美术杂志》,有着非常明确的出处。王松一听大喜。要知道,艺术作品除了本身是真迹外,如果曾经在权威媒体刊登过,著述明确,多半会身价倍增。

    第二天,张先生就为王松送来了画和杂志。展开卷轴,骏马正神情专注地吃草,颇有徐老的风骨。随后,张先生递上了自己带来的1987年11月版的《美术杂志》,该杂志封面老旧,封二上赫然印有一幅《立马》图,经过对比,可信度蛮高。不过,经历了形形色色骗局的王松还是有些顾虑,于是他对张先生说,自己还要先研究一下。

    王松随后来到市图书馆,调出了1987年11月版的《美术杂志》。翻开一看,他就乐了———当期杂志上根本没有所谓的《立马》图!很显然,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骗局。

    懂画不懂行委拍人要价高

    “征集拍品最大的困难不是遇到骗子,而是遇到懂画却不懂行的委拍人。”王松说,委拍人往往过高地估计了手中物件的价值,手中虽有大师真迹,却出不了手。

    10月初,王松去藏家李先生处谈拍卖事宜。李先生有一幅1980年代黄胄的作品,这幅画不到3平尺,只画了几头驴,推测是当时的应酬之作。王松看画后,给出的估价是15万元左右,委拍人却要求50万元起拍。

    “大家都知道黄胄善画驴,不过他的画作,不同题材、不同时期的价格差异极大。”王松解释说,黄胄艺术价值最高的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作品,而且要有人物,每平尺的价格达到二三十万元都不为过。由于委拍人的坚持,最终未能达成一致,王松不得不放弃该拍品。

    而几天之后,同样事情再度发生。在另一藏家处,一幅齐白石早期的《虾》,按照市场估价在十几万元左右,委拍人却叫出50万的估价。“齐白石擅长画虾,但此类作品一多,反而就会把它的市场价格压低。”王松说,目前市场上,齐白石晚期的虾要比早期的虾价格更高;同时,虾的数量不同价格也不同;第三,齐白石作品中虾的题材又比其他题材要便宜一些。

    “近现代书画中的讲究很多。”王松说,拍卖公司想要征到真品,需要花费很大力气来向藏家进行解释。

    现实版“夏开林”不乏其人

    《雾里看花》中,夏海生的父亲夏开林为了收藏古玩,家中一贫如洗,每月领着低保,儿子也不理解父亲的行为。王松征集拍品时,就遭遇到不少“夏开林”似的藏家,所不同的是,夏开林的藏品多数是精品,而现实中的“夏开林”们,多是一屋子赝品。

    有一次,王松接到成都双流一位李先生的电话,表示自己有很多藏品想要送拍。王松来到李先生的住处,在他的屋子里,摆满了瓷器、书画和杂件。

    李先生大约50多岁,穿着简朴。据李先生自己介绍,他在一家印刷厂上班,省吃俭用收藏了很多大师真迹。然而当李先生向王松展示他的收藏时,王松颇有些同情———因为没有一件是真的。

    “我们征集拍品时遇到最多的就是这样的藏家。”王松说,这些藏家省吃俭用收集了很多藏品,但缺乏眼力,往往成为骗子欺骗的对象,一些人为此倾家荡产,“我也想帮助他们,可惜没有一件可以上拍。”

    王松说,还有一类人完全不懂行,“上次接待了一个,拿着傅抱石的画来拍卖,结果我们一看,是一个印刷品!他说是在地摊上花了几千元买的,更让我们哭笑不得。”

    从容应对“贿赂、抹黑”

    “征集拍品一定要保持不卑不亢的心态。”王松说,征集拍品除了可能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还有很大的压力。

    “我半年来跑了很多地方,看了上千幅画,也否定了上千幅。”王松说,很多藏家缺乏专家的指导,多数藏品存在争议,但有些委拍人误以为是王松从中“作怪”,想要贿赂他。有时候,王松也会受到一些藏家的抹黑,“这时候心态非常重要。”

    王松透露,他最初征集拍品时所获寥寥,有些沮丧,幸好遇到一位从事文化方面的老领导,这位老领导知道他对征集拍品的原则,不仅提供了一些好的藏品,还主动帮他联络一些大藏家,让他顺利完成了征集。王松感慨地说,真正懂行又严谨的收藏家才是艺术品行业的支柱。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2-29 02:35 , Processed in 0.164040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