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239|回复: 1

[地方] 北川“泥水匠”徐登华:艰难扛起一个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5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3月2日早晨7时许,北川擂鼓镇田坝村书包乡,天刚刚放亮,徐登华便早早起床。吃了早饭,他匆匆赶往邻居李再友家中,帮忙修建房子。

  “等攒够了钱,我也要修建这么漂亮的房子!”徐登华在心里这样想着。和众多受灾户一样,突如其来的地震,几乎夺走了全家所有的财产。地震不久,他们更多只能等着别人的救援。近2年过去,在经历了诸多困难和挫折,他正努力依靠自己的双手,艰难扛起一个家。这名“泥水匠”的故事,或许只是灾区重建过程中,从“输血”到“自生血”逐渐转型的一个缩影。

  “泥水匠”的眼泪

  “房子一定要修得更加牢固些!”3月2日上午,徐登华一面把手里的砖头,对准水平线摆放端正,一面叮嘱和砂浆的工友,泥沙要尽可能搅拌均匀。

  徐登华,31岁。这名生几乎被夹在“70后”和“80后”的小伙子,皮肤黝黑,双手看上去有些粗糙。

  2008年5月,地震前,他和刚结婚不久的妻子,远赴西藏打工。“当时刚刚盖了新房子,想挣点钱,把债全部都还清了!”徐登华称,新房子是2层小洋楼,一楼一底,不连厨房,一共有4间房子。

  地震当天,父亲徐崇富上山放羊去了,母亲抱着刚满1周岁的孙女在马路上闲逛。地震突如其来,徐家新修的2层小洋楼,瞬间变成废墟。

  “我是10月份才赶回老家的,当时回来看到房子全部没了,眼泪止不住往下流!”徐登华说。

  徐登华本来还有一个妹妹,但已出嫁,目前全家一共5个人。和一些邻居及亲戚比,他们显然还是比较幸运的,房子虽然没了,但至少人还活着。

  地震后不久,他们获得了帐篷、食物等救灾物质。“那个时候很无助,房子没了,心情也比较沮丧,感觉全家的打击特别大。有时候甚至觉得没啥子希望了!”地震过去了1年多后,徐崇富毫不掩饰自己昔日内心的真实感受。“更多是无助,期盼着能有人来救援我们。”

  重拾生活信心

  从西藏返回老家,徐登华“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尽管自己已经为人父,但他依然是不是感觉有些无助。全村的房屋,几乎全部毁损,通往擂鼓镇的公路也被破坏严重。“有时候,总感觉生活可能没着落了!”

  徐登华说,地震后不久,山东济南援建队伍便进驻了擂鼓镇。1个多月后,由援建方加班加点修建的一期约3000套活动板房,交付使用。近万名受灾群众,从帐篷或是自己临时搭建的小木屋,搬进了活动板房。书包乡距离擂鼓镇场镇还有一段距离,有的群众,没有住进集中修建的板房内。有的村民,自己在倒塌的废墟中,用木板等自己搭建起了建议木棚,用以过渡。

  他每次去镇上办事,徐登华总能看见那些援建者的忙碌的身影。 “地震后,解放军、山东的援建队伍及全国各地的志愿者都来帮忙个。在一段时间内,部分村民因为受地震影响,心里或多或少有‘等着别人来帮忙’的想法”徐登华说,但很快,大家便开始自食其力了。

  2009年初,在各方援建力量的帮助下,擂鼓镇开始快速回复重建。在书包乡,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家庭,开始谋划着修建新的房屋“我干了近10年的泥水匠,修房子是我最在行的!”徐登华在和家人商量后,很快便重操旧业,重新又当起了“泥水匠”。

  每天,徐登华会早早来到自己的工地上。盖房子砌砖,他可谓轻车熟路。有时候,他一个人半天比其他人一天干的活路还要多。因为干活踏实、手艺也不错,附近的邻居修房子,经常要请他帮忙。

  “像我们这种熟练工,一天一般要挣100多元!”平均每个月,徐登华可以挣2000多元。遇到忙的时候,有时每个月收入可能超过3000元。挣了钱,除了必须的生活开支,家人都舍不得花。因为家里人已经商量好了,埋头幸苦再干几年,一定要把修一栋更漂亮、更坚固的小洋楼。

  艰难的“自生血”

  今年1月,春节临近,擂鼓镇当地不少群众,已经搬进了永久性住房。在电视里,徐登华和父亲得知,中央提出了“灾后重建3年任务2年完成”的目标。根据当地灾后重建政策,只要徐登华一家人自愿,就可以参与“统规统建”。但徐登华和家人商量后,还是舍不得老家的宅基地。“我们还是希望自己修!”徐登华说。

  虽然自己干“泥水匠”,每个月都有相对固定的收入,但毕竟家里只有他一个人有固定收入。他的父母现在都已年近六旬,父母只能靠种地勉强糊口。现在,徐登华必须一个人艰难扛起整个家。要依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重新盖一栋小洋楼,短期内还是有很大困难。

  今年1月,他和父亲购买了一些活动板房拆除后仍保存完后的板材。这些板材运回家后,组合修建了3间房子。春节,他们就是在这个“新房”里过的年。

  “这也只是一个过渡房,我计划2年内,挣了钱重新修一栋更结实的小洋楼!”如今,徐登华在心里盘算着。

  其实,在擂鼓镇,和徐登华有着同样经历的人还很多。在擂鼓镇胜利村,在一些好心人的帮助下,当地20多名妇女很快学会了雕刻技术。当地盛产山核桃,她们尝试把山核桃加工成为精美的工艺品。同样是在胜利村,在一些民间组织或自愿者的协助下,当地不少妇女开始学刺绣,每个月也能有一笔不错的收入。“这不仅是简单解决了就业问题,他们凭借自己的双手都找到一份工作,以后的生活基本可以完全自立。本质上,这是灾区自生血的过程!”擂鼓镇一名干部如此评价。

  如今,地震伤痛已过去快2年了,在经历了诸多困难和挫折之后,他们和“泥水匠”徐登华一样,正努力依靠自己的双手,艰难重建幸福家园。对于他们自己,或许只是重新找到了一份维持生计的门路,对于整个地震灾区,重建过程中,迟早有一天必须从“输血”转型到“自生血”。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一转型或许还要一段时间。(特约记者 拾年)

发表于 2010-3-6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在贫困中的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5-1-4 18:44 , Processed in 0.155490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