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徐渭的妇女观“变态”吗?
——从杂剧《雌木兰》谈起
《中华读书报》文化周刊刊登的《“兰陵笑笑生”是徐渭?》(2010年1月20日,以下简称原文)是非常好的一篇文章,我觉得很有资料性和独创性。文中说“潘承玉认为,正是这种病态促使了徐渭能从‘审丑’的角度来创作小说,在他的笔下妇女都成了迎奸卖俏的市井淫妇,官不为官,妻不为妻”,我们姑且称为这是徐渭的“妇女观”。但通过研究发现,徐渭的杂剧创作所反映出来的“妇女观”却不是这样,甚至完全相反,值得重视。期望这一发现能够有助于学术研究,更期望给予批评指正。
鉴于徐渭作为“一流戏剧作家”,我们有必要从“戏剧(杂剧)”角度着眼分析。他所作的《南词叙录》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南戏的著作(见南戏国际学术论文集第35页,中华书局)。他所作的杂剧《四声猿》(包括四部即《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和《翠乡梦》)。其杂剧作品可视为明代杂剧的代表,而《雌木兰》又为徐渭的代表作。(见中国通史第十册第567页,香港三联书店)《雌木兰》全名为《雌木兰替父从军》,是只有两出的短剧,它是根据民间故事和《木兰诗》编写的。杂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但是它的剧本(包括情节和戏词)却是国学和文学的范畴。分说如下:
1、从剧情看。《雌木兰》的故事情节是,北魏时,黑山贼首豹子皮造反对抗拓拔可汗,17岁的花木兰女扮男装代替父亲花弧从军,跟随东征元帅辛平领兵征剿。花木兰从军12年,智勇双全生擒豹子皮。被特封尚书郎还乡,后与校书郎王郎成亲。
从中可以看出徐渭对于女性价值的认可,对于男女平等思想的向往,对于封建礼教的蔑视,具有思想上的进步性。而传奇佚事的记述构思,悬念和大团圆的结局,又体现了杂剧独特的艺术美。一点也看不出他的“病态”的妇女观。
2、从戏词看。《雌木兰》曲词优美,充满艺术魅力。“离家来没一箭,远听黄河流水溅。马头低遥指落芦花雁,铁衣单忽点上霜花片,别情浓就瘦损桃花面。一时价想起密缝衣,两行泪珍珠线”。描写路边美景衬托路途艰辛“瘦损桃花面”,思乡时则用“两行泪”表现,悲怆明丽,表现了木兰的天真、善良和坚强。
战场上“百忙里跨马登鞍,靴插金鞭,脚踹铜环,丢下针线,挂上弓弦”,得胜后“趁着青年,不惮艰难,不爱金钱,倒有个阁上凌烟”(唐朝为功臣画像藏在凌烟阁)。充分表现了木兰的机警、勇敢、威武和澹泊的特点,刻画了一位女英雄的历史形象。原文“笔下妇女都成了迎奸卖俏的市井淫妇”不符合杂剧反映的事实。
3、从经历看。原文说“徐渭的坎坷经历在他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阴影,特别是在看待女性的问题上”,关于徐渭的军队经历原文又说“徐渭成了胡宗宪的幕宾,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抗倭计策”,其实,当时徐渭正参加抗倭斗争,亲眼看到了江南广大妇女在那场斗争中的杰出贡献,这对于他创作女性题材作品有着重要影响。(戏词见《名剧经典观赏》第77页,中国戏剧出版社)
徐渭在《雌木兰》中大胆地反对封建礼教,赞美巾帼英雄,批判男尊女卑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批判意识。这个题材绝对不是“官不为官,妻不为妻”的情境。后来,常香玉的豫剧《花木兰》、梅兰芳的京剧《木兰从军》、彭丽媛的歌剧《木兰诗篇》都参考了此剧的戏剧表现手法和故事基本情节。
我们相信源于杂剧的考证,尤其是关于杂剧文学(属于国学之一种)的收集整理,一定能在徐渭研究和《金瓶梅》研究上有所帮助和启发。如徐渭的《女状元》也是描写女扮男装高中状元的故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
-任国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