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荆楚网通讯员
程正华 腼腆微笑,过时衣裳,有力大手——她的真实,落英缤纷;质朴语言,温情细心,如宾挚爱——她的真实,朴实无华;呵爱公婆,照料侄儿,乐助邻里——她的真实,凸显大爱。17年,她用女人易老容颜,诠释家的温暖。17年,弹指一挥,对家的爱,没人比她更坚定。17年,她美得令人心醉,她美得让人侧目,她就是汪桥镇龚港村“好媳妇”徐亚芳。 有情人终成眷属 一栋住了30多年的青砖房,一台看了10多年的黑白电视机和一辆已买几年的两轮摩托车……徐亚芳家最值钱的家什,是她最铭心的守望。 徐亚芳,汴河镇老街人,今年40岁。丈夫龚文柏,汪桥镇龚港村人,今年40岁。1992年,同在监利县城区给人帮厨的他们,相爱。但他们的恋爱却遭到双方父母的极力反对。女方家人认为,街上的女的,怎能嫁到村里?男方家人认为,街上的女的,吃不了苦。而徐亚芳却对他们说:“街上乡下是一样的,能搞饭吃就行。结婚是我和龚文柏的事,只要我们愿意,谁反对也没用。” 家人越反对,他们越相爱。1993年,他们终于走进婚姻殿堂。 婚后,他们选择留在县城给人帮厨,龚文柏当师傅,徐亚芳当“下手”。有时,丈夫外出帮人下厨刚到家,妻子徐亚芳就将温水、热饭端到他手里,就连丈夫第二天所需的物品,徐亚芳也准备得妥妥当当。夫妻俩的相敬相爱,让双方家人悬着的心彻底落下。 几年后,龚文柏的月工资涨到800元,徐亚芳的月工资涨到300元。经过婚后八年辛苦打拼,夫妻俩存款上万元。 结婚17年多来,夫妻俩遇事有商有量,从不红脸吵嘴。 爱心似调料,公公爱吃儿媳做的菜 公公龚有兰的口味很怪,对婆婆万玉意做的菜总挑三拣四,时不时发点小脾气,是远近闻名的“拐爹爹”。徐亚芳刚嫁到龚家,好心邻里对她说,“你爹爹脾气很拐,你要当心。”“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他好,他肯定对你好。”一句掏心窝的话,顿令邻里刮目。 时间长了,“牙齿与舌头也有相反的时候”。虽徐亚芳小心翼翼伺候公公,但公公总觉儿媳做的不够,时时都想找由头“训斥”她。 刚结婚那年冬的某天,徐亚芳从丈夫刚捕回的黄鳝中挑了4条大鳝鱼,做鳝鱼丝给公公尝鲜,她把做好的鳝鱼丝端给公公。“你做的鳝鱼丝咋这不好吃,你哪是做给我吃的,分明是做给自己吃的。”公公劈头盖脸的责备,让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徐亚芳没和公公争辩,含着眼泪端起饭碗到厨房,苦思公公生气原由。 “婆婆,我做的鳝鱼丝有蛮好吃,公公为啥发脾气?”徐亚芳第二天向婆婆寻求答案。“鳝鱼丝是不是放醋了?”婆婆说,“爹爹一生,吃啥鱼都不放醋。” 过了几天,徐亚芳见公公气消,让丈夫到自家网箱,捞回两斤鳝鱼,给公公做了两道菜:一盘鳝鱼丝,一盘蒸鳝鱼。这次,她拿出婆婆传授的秘方,两道菜一点醋都不放。眼见公公越吃越开心,她含笑向婆婆表达谢意,婆婆见机道:“爹爹,亚芳做的鳝鱼,好吃不?”“好吃,好吃,当过厨师的人就是不一样。”公公第一次表扬了徐亚芳。 自此,徐亚芳每天将买回的菜,做前都要问婆婆,这道菜应注意啥,那道菜应注意啥?她按婆婆教的方法,精心烹饪每道菜。 鱼不放醋、藕要放糖……17年的摸索、总结,徐亚芳彻底适应了公公的饮食习惯。她现在做的每道菜,公公都赞不绝口,公公逢好友便说:“亚芳做的菜,没得说,不愧是当过厨师的。” 女儿不爱回娘家 自古道:“女儿总爱回娘家。”可徐亚芳与众不同,不爱回娘家。结婚17年多来,徐亚芳回娘家的次数合计不到3次。 看到同村媳妇和丈夫、小孩春节到娘家拜年,徐亚芳有时也想去住几天。可一想到自己走后,公婆、侄儿无人照料,她就不舍。 今年春节,婆婆生病卧床不起,让打点好行装准备回娘家的徐亚芳毫不犹豫退掉了步行十多里路购买的车票,主动留下照顾老人和招待客人。 当婆婆得知她退掉车票后,直埋怨自己生病生的不是时候。孩子大姑打电话劝徐亚芳:“婆婆有我照顾,你可放心去娘家玩几天。”可徐亚芳的坚持,让孩子大姑无计可施。 正月初二那天,徐亚芳只好给家住汴河镇老街的父亲去电,表达自己的愧疚。“就当我没养你这个女儿。”父亲在电话那头气愤地挂掉电话。电话这头的徐亚芳对着已无声音的话筒,一个劲地解释。站在电话旁的丈夫借机劝她:“我们都这多年没到汴河了,正月初三去下行不?”徐亚芳对丈夫说:“公婆和我生活惯了,我去几天,他们不习惯的。” 一年又一年,徐亚芳总以“公婆和我生活惯了”的话,安慰自己。 今年丈夫自正月初四给乡亲下厨始,徐亚芳一人忙里忙外,招待婆家一拨一拨的来客,孩子大姑要给她当“下手”,被她拒绝。虽她忙得连口茶都顾不上喝,但毫无怨言。 邻居王婶娘告诉记者:“在她村,像这样的‘憨’媳妇只怕就她一个。” 哥的伢也是我的伢 2001年,丈夫的哥哥因患重症肝炎不幸离世,当时他才39岁,风华正茂的年龄。面对爱人的撒手离去,大嫂手足无措。两个均未成年的侄子顿失快乐,自我封闭。原贫穷的家,雪上加霜,债台高筑,为给哥哥治病,她向亲戚借钱达3万多元。 是回家照顾年迈公婆和年幼侄子,还是继续留在县城给人帮厨赚钱?徐亚芳认为公婆年纪大了,怕他们思想背包袱,她和丈夫毫不犹豫地辞掉打拼多年的工作,回莲台老家照顾公婆和两个侄儿。她知道面对自己的将是困苦生活,将是赚钱还债。回家后,徐亚芳和丈夫盘点债务,制定还债计划,运筹赚钱方案。 年轻大嫂,在丈夫刚离世后几月,就外出务工,两三年回家一次。大嫂每次回来,徐亚芳都细心照顾大嫂,从不让大嫂做饭。 大哥离世后,徐亚芳每天准时接送时年10岁、读小学三年级的小侄子龚瑞,丈夫每天准时接送时年12岁、读初中一年级的大侄子龚竣。不管多忙,徐亚芳总抽出时间辅导龚瑞,有时遇到自己不会解的数学题,她都带着龚瑞到附近学校找老师解答。 有天,徐亚芳为辅导龚瑞,和龚瑞到离家4里多路的老师家,询问作文写法。天公的脸,说变就变。刚才晴朗天气,刹时大雨倾盆。徐亚芳穿着单衣和龚瑞在雨中疾奔,一不留神,重重摔倒在地。龚瑞吓得大哭,幸遇路人,徐亚芳被搀扶回家。现每逢阴雨天,徐亚芳摔伤治愈的小腿骨都会隐隐作痛。 龚瑞读五年级上学期时,某天他哭跑回家,告诉徐亚芳“同学骂他野孩子”,刚从田里劳作回来的她拉起龚瑞直奔学校找老师“评理”。在老师的教育下,学校再无学生喊他“野孩子”。回家后,想起龚瑞,她就默默流泪。她对龚瑞说:“你有爸妈,你的爸爸是二叔,你的妈妈是我,你不是野孩子。” 从那时起,侄子们叫徐亚芳“妈妈”直到如今。大侄子高中毕业、小侄子初中毕业后,外出务工。每次侄儿们临行的前夜,徐亚芳都要仔细检查他们的行李,生怕他们落下所带物品,还准备好车上所需东西,并给足车费。 侄子们在外无论工作多忙,总抽时间一个星期给她打两次电话报平安。徐亚芳一到约定时间没见侄子们来电话,就督促丈夫给侄子们打电话,询问近期情况。 每年春节,侄子们回家过年,会从微薄薪水中拿出几百元钱给徐亚芳和“爸爸”买新衣。可徐亚芳和“爸爸”每年都找理由谢绝。徐亚芳知道,侄子们赚钱不容易,他们的钱今后都要用在成家上,坚决不能花他们的一分,自己还要给他们攒点钱。 平时,邻居们抢买时令菜,徐亚芳却买过季菜。邻家媳妇相约逛街购置新衣,徐亚芳却把件件衣服穿成古董。作为女人,她也爱美,可家里的负担,她看得很清楚。娘家姐姐,有时实在看不下去,硬是把她拖到街上替她付钱,为她买新衣。她见实在推脱不掉,只好选最便宜、最过时的衣服买。 数年下来,徐亚芳和丈夫勤扒苦做,终于还清哥哥治病欠下的3万多元债务。她现在虽手头无节余,但日子却比以前过得殷实。 为更好打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徐亚芳和丈夫坚持不生第二个孩子。 1996年,因徐亚芳的第一个孩子龚琼是女儿,村里将第二胎生育指标发给徐亚芳。可一想到沉重债务,繁重生活,她和丈夫商量,决定不再生第二个孩子。2008年,她和丈夫到镇计生部门办理了独生子女证。如今,女儿龚琼在潜江市某高中念高二,成绩名列前茅。娘家母亲多次开导她趁年轻生个儿子,她都好言相劝母亲。 好心村民多次劝她:“哥哥的伢,还是哥哥的伢,你自己要生个呀!”徐亚芳却说:“我对侄儿倾注真情,侄儿也会同样对我。”自此,好心村民不再劝徐亚芳,在她们心中,徐亚芳是顽石,“迷了心窍,听不见别人的良言”。 自古以来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就在农村根深蒂固。有时,个别不理解的村民在背后议论她无儿子,她都装着没听见。 大哥病重期间,徐亚芳和丈夫主动向老板请假半个多月,和丈夫回老家龚港专门照料大哥。丈夫问徐亚芳为啥请这长时间的假?徐亚芳含泪对丈夫说:“哥现在病成这样,我哪有心思上班,万一他走了,我后悔都来不及。”丈夫边听妻子的话,边掉泪。 龚文柏清楚记得大哥离世前的某天下午,天气炎热,他和徐亚芳用自制的躺椅车把大哥推到屋院子里散心。大哥语重心长地开导他们:“你们还年轻,应生第二胎。”她却对大哥说:“你现在病得很严重,何况还有两个侄儿和龚琼作伴,生多了负担会更重,只要能把你的病治好,比啥都强。你的伢就是我的伢,把他们抚养大,也是一样的。”病中的大哥听到她的话,望着他们直哭。 徐亚芳有时也会对侄儿们大发脾气,但侄儿们却从不顶嘴,还望着她笑。他们知道,“妈妈”发脾气为他们好,就连自己的亲生母亲也做不到婶娘这样。在孩子心中,徐亚芳是个坚强的“妈妈”,不管她自己多苦多累,她展现给孩子的永远是快乐。 不嫌不弃“病婆婆” 徐亚芳的婆婆现年74岁,耳聋、眼近。婆婆的眼睫毛特易长长,每隔半月,她就把婆婆扶到后院的果树下,小心翼翼地为婆婆夹眼睫毛,婆婆有怪癖,不愿把眼睫毛一起夹,喜欢媳妇一根根地为她夹。 自徐亚芳嫁到龚家,她就把替婆婆夹眼睫毛当作分内事,无一次因自己的不小心让婆婆的眼皮受伤。同村的婆婆们听说龚家媳妇有这拿手绝活,都求她帮忙为自己夹眼睫毛。 有次,婆婆牙痛复发,第二天早上起床,她发现婆婆的脸肿后,硬是用自行车把婆婆推到汪桥镇卫生院给婆婆消炎、换牙齿。要换牙齿,先得等脸部消肿。为给婆婆换牙齿,她前前后后到医院跑了一个星期,从不厌烦。婆婆看她花了两百多元钱,心痛不已,她一个劲安慰婆婆,要婆婆放心,“钱去了有来的”,花点小钱,就能治好缠绕婆婆二十多年的牙病,值得。 徐亚芳的婆婆有咳嗽老毛病,治疗十多年,时好时坏。天气转凉或感冒,婆婆的咳嗽愈严重。每当婆婆旧疾复发,丈夫就用摩托车把婆婆驮到镇医院打针,徐亚芳坐在后面扶着,生怕婆婆摔下。摩托车在乡间小道行驶,颠簸厉害,为让婆婆适应坐摩托车,徐亚芳找裁缝师傅买来厚海绵绑在车座上。到医院后,婆婆一边打点滴,徐亚芳一边给婆婆讲邻里趣事,分散婆婆注意力。每天往返两次,一星期下来,累得徐亚芳整整瘦了几斤。医生和病友都以为徐亚芳是婆婆的女儿,当得知徐亚芳是儿媳时,赞叹不已,“这样的媳妇,真难找!” 2009年腊月二十七,婆婆去厕所小便晕倒在后门口,在厨房做饭的徐亚芳见状赶快把婆婆抱起扶到床上,擦脚擦手后,催着丈夫赶紧把婆婆送到镇医院,经医生诊断,无大碍,但需住院打四天点滴。腊月三十晚上,她们一家人在医院团年,徐亚芳把可口饭菜一勺一勺喂给婆婆吃。 平时还问婆婆想吃啥,只要婆婆说,她就立刻去街上买。有时婆婆没想到的东西,她也想在前头,买来喂给婆婆吃。婆婆行动不便,经常大小便失禁,徐亚芳从不埋怨婆婆,每次都仔细给婆婆擦洗身子后,换上干净衣服。婆婆生病期间,徐亚芳给婆婆倒大小便,然后把便盆清洗干净放到婆婆床前。 婆婆经徐亚芳的精心照料,身体恢复很快,想下床活动,她就扶着婆婆到邻居家串门。天刚放晴,她把婆婆床上的被子、床单撤换下,换上干净床单、被子。天冷时,她每天给婆婆用热水洗脚,然后把热水袋灌满,把布叠成几块隔放到婆婆脚下。 婆婆病愈后,多次偷偷到菜地干农活,都被徐亚芳“逮”个正着。每次,她都会责怪婆婆,但婆婆却不把媳妇的话放在心里。为此,徐亚芳多次请孩子大姑给婆婆做工作,无效。 邻里都说万奶奶是个“病婆婆”和令人恼火的婆婆,换了别家媳妇,早就又嫌又弃了,可徐亚芳十几年来对婆婆却不嫌不弃,始终把婆婆当作自己的母亲看待。 “我一看到媳妇对婆婆不好,我就恼火,都不是母亲生的,对婆婆好也是对母亲好。”徐亚芳称。 婆婆万玉意说:“徐亚芳嫁到她家,一直没和她红过脸、吵过架。”
娶媳妇要娶这样的
徐亚芳夫妻俩从事水产养殖多年,2008年、2009年,她和姐姐 合伙喂网箱100口,因黄鳝行情下跌,她两年亏钱1.5万元。今年她家养的黄鳝长势良好,如行情好,将赚上万元,和2008年、2009年两品后,可保本。 徐亚芳养黄鳝,除喂蚯蚓外,还喂自己在小水沟电捕的小鱼虾。她每次电捕回小鱼虾后,都会从中选出大点的鱼虾送给同组的村民们尝鲜,龚港村1组98%的村民都吃过她送的鱼虾。 在赠予别人物品的同时,徐亚芳也会对村民们的求助,给予全力帮助。农忙季节,村民们请她帮忙做饭,她无论自家多忙,总会答应别人的请求。村民们称她为“做百家饭”的媳妇。 农闲季节,村民们总爱到徐亚芳家串门,每次村民们来串门,她都把自家好吃的零食拿出分给村民们吃。有村民提议,今后龚港村1组村民开大会,就选徐亚芳家,她的好客村民们有目共睹,她家窗明几净,村民们艳羡三分。 因丈夫在同村龚姓中辈分高,村里小孩无论在哪看到徐亚芳,都争着叫她“幺奶奶”,就连咿呀学语的婴儿,也愿意让她抱。 同组村民邹婶娘告诉记者:“徐亚芳,人好,在村里找不出第二个。她家娶媳妇也要娶这样的!” 龚港村1组村民李金秀称:“这样的好妯娌,在村里少见。” 听说有记者来采访徐亚芳,在街上办事的村支书龚光金立即把急办之事托付给好友,骑电动车到徐亚芳家,告诉记者:“徐亚芳非常了不起,孝敬公婆,团结邻里,关爱侄儿,她是村民们学习的榜样。” …… 一俊俏身影向记者走来,近了近了,是她是她,徐亚芳正搀扶年迈婆婆微笑迈步,写意生活…… 记者点评 信守诺言,大爱至美。亚芳,一个农村常见的妇女名字。亚芳,用农家女子的纯真情,演绎了一段精彩传奇。她是我县社会各界人士学习的标杆,妇女的骄傲。 记者数次“开导”她讲述让读者心灵颤动的故事,但她讲述的却是平凡中的不平凡,正是这一个个小故事,才凸显了她的无疆大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