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26|回复: 2

[人物] 徐盛桓、张佩瑶教授做客“中南讲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26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近日,中国语用学研究会副会长徐盛桓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张佩瑶教授先后应学校科研部和外国语学院的邀请来校,在“中南讲堂”学术讲座活动中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4月11日,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中国语用学研究会副会长徐盛桓教授为外国语学院的师生献上了一场题为“心脑关系:语言研究的新视角”的学术讲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徐盛桓教授介绍说,语言学研究越来越重视人的大脑功能和认知状态对于语言运用的影响,并通过简述大脑神经如何产生心智,引出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之间关系的论述。他认为语言研究可以从意向性开始,意向性包括意向态度和意向内容;在语言运用中,无论是表达还是理解,人们对所感知事物的选择和感知后得到的感受,都是以意向性为导向的,作为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意向感知层面上;事物的属性包括物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因此需要考虑物理与心理的关系,心理感受对物理属性既要依赖,又在一定程度有自主的发挥。
    4月15日,香港浸会大学翻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张佩瑶教授以“Identity Crisis and Identity Reconstruction: Chinese Discourse on Translation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身份危机与身份重构——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翻译话语)为题,从一张汉堡的图片入手,引出了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翻译研究的身份缺失以及长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她对“Chineseness”的独到理解,指出在翻译中应该坚持这种“Chineseness”。她列举了一些在国际社会上有知名度的中国人的例子,章子怡、张艺谋等,来说明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关系,以及由什么构成了这种“Chineseness”。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张佩瑶教授还谈到中国翻译身份的重建,提倡对西方翻译理论不应照搬,而是应批判性地使用,选择适合中国的翻译理论。她以韩少功、罗新璋等人的翻译为例,给大家深入讲解了她对“Chinese”的原创性认识。她根据自己在翻译领域的经验与理解,总结了怎样研究翻译的四种方法,并提出了“Think global,Act local,Speak glocal”的思想。
发表于 2011-4-26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海无涯。
发表于 2011-4-27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的演讲。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6-27 04:42 , Processed in 0.164708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