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216|回复: 3

[人物] 从作家到大文化建设——访女作家徐卓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0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本帖最后由 徐卫 于 2011-11-10 08:50 编辑

   走进徐卓人的家,她兴奋不已地在电脑前为我们演示《第四纪冰川曾覆盖苏州大地》,听着她讲述闻所未闻的“冰川文化”,这个特别有使命感的人,退休以后,仍然沉浸在“文化建设”的巨大热情之中。
     作为作家,徐卓人并不希望被定义为“文人”。她更认同的身份是“文化建设者”,因为这个身份蕴含着一种创造力和开拓性。
     徐卓人温柔委婉的外表下,骨子里却有股坚韧不拔的精神,而这正是一名开拓者必备的素质。作为开拓者,她披荆斩棘,主宰自己的人生,从教师自学成为作家,又从作家成为一名学者。她用900多万字的著述,实现儿时的文学梦想。她不断拓展着文化的内涵,还原了赵宧光,证明了苏州冰川的存在,研究对象不仅跨越了单纯的社会学研究,进入了地质地理学领域,同时,在做研究时注重文化实践,为传统文化重建及发扬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人生起步多风浪     徐卓人出生于江苏吴江。1955年,她出生时正赶上“学习苏联老大哥”,《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为众多知识分子所青睐,于是一个“卓”字便嵌进了她的名字,同时嵌进的是父母的理想和期待——做个卓越的人。她父亲是中医,母亲为小学教师。父母亲身上知识分子正直、善良、通情达理的秉性,以及敬业爱岗、不图回报的精神,都感染和滋养着她。
     在她少女时代,伴随着她成长的是一个又一个浪潮,先是“三反”、“五反”、“反右派”, “大跃进”,后来刮起“共产风”、“浮夸风”,接着自然灾害又不期而至!3年自然灾害好不容易才撑过,“四清”、“文革”又涌来。“文革”期间,当时只有13岁的徐卓人,父母都因莫须有的罪名被关进“牛棚”,姐弟俩便成了“黑七类”子女,她只能带着年幼的弟弟,一个人撑起这个家。生活上的苦难没有压垮她,但是处处受到歧视、羞辱,却使她心灵受到重创。在阴霾笼罩的日子里,她从未放弃过努力,学工学农学军也好,下乡支农也罢,她样样积极踊跃、不落人后,每每都有突出表现,学习上,也是各门功课名列前茅。
     可是,每每拿到成绩报告单,那句“勉励”总也阴魂不散似的定格在那里——“望在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又红又专的接班人。”……高二时,她曾鼓足勇气又不无自卑地向团组织递交过自己殷切的愿望,遭来的却是团支书一顿冷嘲热讽,最后撂下一句:“你必须要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来改变自己的颜色!”这句话像利剑似的刺向了她的心。
     就在她感到绝望无助的时候,命运之神眷顾了她,她意外地接到了中考通知!这正是母校老师一致努力的结果,因为他们不想轻易放弃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徐卓人抓住了幸运之手,就再也不愿意松开,读完高中,徐卓人进入母校吴江铜罗中学教书,一干就是10年。
     成为一名作家     在徐卓人少年经历苦难时,冯德英的文学作品《苦菜花》一直陪伴着她,在她心灵播下了一粒文学种子。执教期间,在父亲影响下,卓人读了一年半的医学。但她心底里的那朵“苦菜花”,始终在摇曳,最终,她放弃医学,选择了文学!1986年她以优异成绩通过自学考试,成为南京师范大学首届自考毕业生,并被评为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优秀毕业生。
     就在参加自考的当年,她被借调至吴江市文化馆任创作员。她从此坠入了书海,文学让她痴迷,让她成长,让她得到了丰富的精神滋养。1986年,笋儿尖尖终于破土而出——徐卓人的处女作小说《中转站》发表在《新华日报》上。从此笔耕不辍,仅开头7年,就发表作品上百万字,先后出版4部著作,其中2部长篇;在全国、省获奖20余次。
     文坛的聚光灯开始关照卓人。她的《飞升的青烟》得到了著名作家马烽赞赏,《文艺报》刊载他的评述:“我认为这篇短篇小说写得很好,值得推荐大家一读。”小说集《你先去彼岸》出版时,作家汪曾祺又至诚力荐:“我愿意负责地向读者推荐这本小说,推荐这位颇有才华的女作家。请相信一个从事写作半个世纪,今年已72岁的老人的诚意。”资深文学评论家何镇邦对她的长篇《蜗人》亦作出评论:“我赞赏作者对社会的深入解剖和现实主义的态度。”
     1990年,徐卓人被选送中国作协主办的鲁迅文学院首届研修班深造。这是栽培作家的摇篮。在那里,她的文学功底又有了更深厚的积累。1993年5月,她以小说创作的显著成就,被批准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被誉为文坛“伯乐”的已故作家汪曾祺,在介绍卓人加入中国作协时称道:“作品多表现江南水乡生活,满纸泥香水气,很有特点。文笔清秀可读。作者在语言上探索,而且解决了一个吴语地区作家不易解决的问题:即普通话和吴语的融合。据我所知,能使语言为全国读者接受,而又保存吴语的韵味如徐卓人者,尚属少见。故愿介绍她入会。”另一位介绍人便是著名女作家范小青,她同样肯定了卓人的创作“颇具特色,个性鲜明”。两位大家如许推荐,无疑为她入会亮起了绿灯。接下来,苏州市人事局按“自学成才,破格录用”的特例,录用她为国家干部。
     诸多媒体接踵而至,江苏电视台刚走,又来了中央电视台,摄制了《自学成才的女作家——徐卓人》的专题片。随后,《中国人事报》又刊发题为《女作家的追求——徐卓人印象》的文章……     如今她已累计发表著述20多部、900余万字,著作等身。     文化实践之路     1995年冬天,徐卓人于“不惑”之年又一次转身,当时,省、市、区共三个部门要调她,她选择了苏州高新区。
     她看中的是高新区当年正值开发初期,来自全球的精英、白领、打工族,异域文化的交流使这里充满了变幻与魅力。     在文学创作中,徐卓人重新定位了自己的目标,她要做的就是“文化建设者”,高新区给了她一座大舞台。     到了高新区不久,她以作家的敏感很快发现,高新区内的归国专家已然聚成部落,这是一个富有个体智慧的群落,汇集着高科技领域的各路精英,于是她前后耗时8年,采访了近百位精英, 2004年《归国专家部落》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洋洋23万字,较大容量、较为集中、较高层次地展现了这一群体的风采。
     2005年,她又把目光瞄向在高新区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于是她不辞辛劳,一次次出发,实地调研考察,盘点构架、规划论证、建言献策,终于运筹帷幄,一份2万字图文并茂的《苏州高新区生态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课题概念报告》被列入苏州高新区“十一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并已经和正在被一一利用实施。
     在高新区,她还结识了一位隔世知音,此人名叫赵宧光(字凡夫),是宋太宗赵炅第八子元俨的后代,晚明著名文学家、书论家、文字学家,他的草篆独树一峰,著书立说数以万计。为实现乃父葬于吴中之山的遗愿,他倾家荡产买下此荒山方圆三百里,取名寒山,建墓守坟,从此没再离去。徐卓人早在苏州枫桥挂职时,对这位晚明高士就有所耳闻,对他非同寻常的作为颇为神往。2004年春,她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憧憬,开始领着一帮挖掘地方文化的志愿者,举着“探索、发现”的旗帜,一次又一次深入寒山实地考察。“我们攀援断崖峭壁,闯入荆棘丛中,爬进荒坟古墓,探入原始密林……与古远的自然、故去的名士气息相通,发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自然景象及历史遗迹,在辉煌而博大的自然历史面前,我们常常被感动得无以复加。我们发掘着经典文化的快乐,享受着率性自然的幸福。”
     一部20万字的《赵宧光传》在卓人笔下流泻而出,字里行间无不透出她与古人心神之共鸣,志趣之相投,气息之相通……古朴典雅的封面装帧、百余幅真山真水真石真迹之插图,也都出自卓人之手!如今,《赵宧光传》的配套读物《凡夫诗品》、《凡夫园治》、《凡夫人望》、《凡夫书论》也都一一出版;追踪报道、评说的报刊文章已难以统计。
     退休后,她作为发现苏州冰川遗迹第一人,又是开创冰川文化概念第一人,还继续致力于将“冰川”文化发扬光大。她说,她要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一位文化建设者的使命。(孙晶晶)

发表于 2011-11-10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脑袋空不要紧,关键是不要进水
徐氏宗亲网 不走平凡路
发表于 2011-11-10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脑袋空不要紧,关键是不要进水
徐氏宗亲网 不走平凡路
发表于 2011-11-10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山有路勤为径’,生活无路自开拓。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2-24 08:28 , Processed in 0.173805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