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211|回复: 2

[人物] 忆徐香阁老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1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刚刚考入辽宁省锦州师范学院的时候,我并不甘心做一辈子教书匠,我的时间大多在阅读和写作中度过,并因此耽误了学业。许多心地善良的老师,见我已走火入魔,怕我这个农村孩子毕不了业,便不不厌其烦地找我谈话,开导我,帮助我。其中花费心血最多的,是教我古代文学课的老师徐香阁。
    记得一次考试,徐老师出的试题中,有一道题是默写《秦誓》。可是,因为我对课业的心不在焉,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一天午后,徐老师来到学生宿舍找我谈话。很多同学都提起过她,都说徐老师厉害着呢!不过,当我见到徐老师的时候,完全不是那样,胖胖的脸上带着微笑,和蔼可亲,远没有上课那样严肃。
    徐老师没提考试的事。她绕了一个很大的弯子,先是打听了我的父母及家乡的情况,然后转到日常学习方面上,渐渐引入正题,我以为该批评我了。但出乎我的意料,徐老师反倒表扬了我一通,说我评析苏秦际遇一题,答得很有水平,很有深度,而且敢于说真话。终于提到默写《秦誓》的问题了。她先肯定我学习方法灵活,不死记硬背;然后又谆谆告诫我,历代名篇佳作,理应烂熟于心……
    以后,我便常常到她家里去,向她请教,求她向图书馆借一些学生借不出来的书,有时也唠唠家常。徐老师住在平房区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小屋里没有什么家具,就是书多。常有同行拜访,学生请教,很容易让人想到刘禹锡的《陋室铭》。后来又搬了几次家,直到我毕业离校之时,她才分得一套两居室楼房。
    后来,我得知,徐老师是吉林双阳人,1926年出生,东北师范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到过好多地方,几经辗转,在锦州师范学院任教。文革期间,下放到北镇,教过许多年中学。1979年重返大学讲坛,回到锦州。徐老师青年时代酷爱文学,写过小说,差点被日本人逮捕,说她的作品反满抗日,多亏好心的老师相救,才逃过一劫。徐老师也擅长旧体诗,写有数百首,并有几十首公开发表过。其中有13首被选入《凌河烟雨集》(1990年辽大出版社)一书里,其中最早的一首小诗,作于17岁。当时她还是一名中学生。后来,徐老师的兴趣,渐渐地转到学术研究方面,便很少创作了。徐老师平素对先秦文学研究颇深,于《诗经》用力尤勤,著有《国风组诗》,还著有《古文观止精华赏析》等。徐老师精通日语,常常在报刊上读到她的译文。我在校之时,她老人家正在翻译日本作家井伏鳟二的《黑雨》。
    毕业前,我到她的新居话别,告诉她有可能到某中学任教。徐老师再三叮嘱我:“若当教师,要有师德,千万别误人子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要中断创作,希望不久后就有你作品发表的喜讯传来。”她还拿出一支珍藏多年的钢笔,赠送给我,外加两张她与爱人杨云涛先生的合影。
    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天,我从《妇女》杂志上看到了有关徐老师的长篇报道——《呦呦鹿鸣》,知道她与爱人几年前退休,已回到吉林老家,从事养鹿事业,而且获得成功。同时,她老人家还在著书立说,并资助无钱出书的同行。
    我深受感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又开始执笔为文了。只是从那以后,再无徐老师的下落。古语云:“仁者寿。”徐老师是仁者,应该长寿。学生发自内心,谨在这里,给敬爱的徐老师,以言轻意重的祝福。《中国质量报》

发表于 2011-12-22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贴我收了!谢谢楼主!
徐氏宗亲网太棒了!
发表于 2011-12-22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师恩重于山。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6-27 04:33 , Processed in 0.169618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