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67|回复: 2

[人物] 故事大王徐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4d81863b67b2b6bc3c84eed0545fd851.jpg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双星合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粉丝爆满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声情并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星范十足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这句出自《孟子·告子下》中的一段话,拿来放在书坛奇人徐勍身上,再合适不过。幼年饱经风霜,造就了徐勍坚毅勤奋的性格,即使年少成名,他也未迷失在滚滚尘中:“其实我就是一个平凡的说书人。”近日,年过七旬的徐勍被评为重庆市“唱读讲传”活动十佳故事大王,重庆晚报记者前往徐老家中,采访了这位许多老一辈重庆人心目中的故事大王,听他说生平,话古今。
重庆晚报记者 陈柯羽 罗川 摄影报道
十岁登台
河坝是舞台船工是观众
1936年,徐勍出生于江津区,父亲在城里当丘儿(帮工),帮绸缎铺管账目,母亲在家种地织布,家中还有年已8旬的祖母。1942年,徐勍随家人搬到鱼洞,正式开始上学。期间,徐迷上了说书,究其原因,徐勍解释,童年生活太枯燥。“那个时候的小娃娃,哪像现在的娃娃有这么多娱乐方式?每天放学只好去听人讲故事,啥子侠客、剑仙、妖魔摆阵、群仙会聚等,对小娃娃好有吸引力哟。”听完说书,徐勍就在学校模仿说书人的口气和动作,说给同学们听,吸引了很多同学。
1945年,徐勍母亲因病去世,爷爷受不了刺激,也撒手而去,那一年,徐勍9岁。“母亲去世后,父亲去当了兵,为了养活自己,我只好去做小生意,结果又赔本。”徐勍回忆说,走投无路时,他甚至想去当流浪儿乞讨。“但拉不下这个面子,你想:要是碰到熟人的话,好丢人嘛。”走投无路之时,有人好心点醒他:既然你从小喜欢说书,不如以此谋生。“那时鱼洞河边有个河坝,下午,很多船工从外头回来,就在河坝上头休息。我借了本《小五义》,早上看,下午说,都是我自己编台词。看见一个10岁小娃娃能说书,船工们还是头一遭,都很有兴趣,都来听。”无师自通的徐勍就这样第一次登上了说书舞台。解决了温饱后,徐勍在重庆评书界也名声渐起,很多人慕名前来,听这个十几岁的娃娃说书。
全国会演
与评话艺术大师同台演出
1956年,20岁的徐勍到重庆市曲艺团报到。“心想:一定要干出一番大事业来,而且肯定是在说书这个行业。”初到曲艺团,徐勍竟有些格格不入。“那时,剧团的人都穿统一的服装。而我不是科班出身,平时独来独往惯了,就好像个体户一样,有些不适应。”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态过了几个月,团里通知徐勍排练说书节目。“说是要去参加全国曲艺会演,时间十分紧张。”那次演出,徐勍和中国评书泰斗、扬州评话艺术大师王少棠同台演出,徐勍表演《十元钱》,王少棠表演《武松打虎》。演出结束后,徐勍受到周恩来、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总结自己的说书之道,徐勍说:“说书最大的难度,在于记故事中人物的姓名、地点等,书上的意思,只要你理解透了就可以了。”《林海雪原》、《新儿英雄传》、《吕梁英雄传》等,很多小说都成了徐勍说书的故事来源。“一般先看书,然后花几个小时,把故事精简成评书。吃饭、睡觉、走路都在想,怎么把故事改得更好。”
真正让徐勍红遍西南地区的评书,是《王若飞在狱中》。“1961年,中国青年刊发了《王若飞在狱中》,我去买了本来看,两天时间就搞定了腹稿,然后开始演出。”徐勍回忆,当时,《王若飞在狱中》十分走红,剧场和书场演出一票难求,观众最多的一场演出是在广场上,约8000多人听他说书。“书场演出时,很多观众买不到票,在门口把我团团围住说:既然我们听不成,那大家都不要听了。”无奈,徐勍只好安抚他们说,可以“看书”。“就是把舞台左右两侧的帷幕撤了,搬上桌椅,让观众坐在那里看我说书。”那时的徐勍,就像现在的当红明星一样,好多粉丝争着要与他合影留念。
心系舞台
写诗祝晚报之星大赛成功
1995年,徐勍与徒弟刘光宇共同举办了一台《雾城回声》评书、二胡专场演出后,59岁的徐勍正式向单位申请退休。对于说书,退休后的徐勍仍然很热爱。“现在还是会想故事怎么讲,连走路、吃饭、睡觉都在想。只是现在年纪大了,记忆力大不如前了———从前两三个小时就能打好腹稿,现在要两三天。”退休后,徐勍除了参加慈善活动时,会上台说上两段,商业活动一律不接。“说书讲究的是寓教于乐,观众是来欣赏受教育的。但现在,有些人搞商业演出,邀请我去说书,目的只是为了把观众逗笑。我曾参加了一个活动,主办方要求我8分钟内说完一段故事,8分钟怎么可能交代清楚时间、人物、地点及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徐勍说,现在,某些快餐化的表演方式让他难以接受。现在,很少登台的他,迷上了书法,并以一首“晚照山披彩,报讯众宾朋,之乎者未老,星光洒群峰。”的藏头诗祝贺晚报之星重庆首届故事大赛,希望比赛圆满成功。
说到目前重庆曲艺界评书的现状,徐勍有些感慨:“现的环境虽然好了,可没有专门的说书场让大家说书、听书。即使有年轻人想学说书,也没有实践的场所了。”对那些真正想学说书的年轻人,徐勍建议:“学说书之前,要多读书,一定要勤奋。”
倔强“老牛”
婉拒去央视普通话说书
徐勍在所著自传《口舌人生》中提到,他刚出生时,因为样子难看,脑袋都没长圆,额侧还鼓起一个大包块,形如牛角,爷爷因此给他取名“牛儿”。人如其名,长大后的徐勍性格倔强,在重大事情上十分坚持原则。1992年冬天。央视《曲苑杂坛》栏目组邀请徐勍去北京录制节目,考虑到全国观众能否听懂,栏目组要求徐勍将四川评书改用普通话来讲,被徐勍一口回绝。“四川评书的特点就是四川话,改口了,就没有幽默的特色了。再说了,北方评书多的是,为了能让大家听懂,叫我去做啥子嘛。”最后,徐勍竟婉拒了央视的邀请,打道回府。
人物档案徐勍,字朝君,号镇中。1936年3月7日生于重庆,祖籍江津。一级演员,著名评书艺术家,享有“北袁(阔成)南(徐)”的盛誉。重庆市曲艺团顾问,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曲协评书艺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曲艺家协会荣誉理事。
幼年为生活所迫,10岁即出外卖艺,因其语言幽默风趣,表达能力强受到欢迎。1958年,获四川省首届汇演三等奖,同年,在北京汇报演出,在中南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95年,获全国曲艺牡丹奖。1998年,被中国文联授予名家金牌。2008年,获中国文联、中国曲协授予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发表于 2012-2-1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讲故事的大王
发表于 2012-2-1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孜孜不倦、一生不悔的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2-24 01:51 , Processed in 0.170766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