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220|回复: 2

[纪实] 徐光启的“上海印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18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5036556.jpg

5036552.jpg

    450年前,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出生在上海老城厢的乔家路。这位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的明末“上海人”,一生博学,所著丰瀚,集科学家、数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等多种身份于一身。徐光启求变的精神及学以致用的科学理念,对后人影响颇深。


    这位被余秋雨教授称为“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上海人”,身后留下了一串“上海印记”。

       位于黄浦区小南门总长500多米的乔家路上,“风云际会”着数幢名人故居: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海上奇人王一亭、商船大王郁泰峰……其中最知名的当属徐光启的出生之地。

    漫步在乔家路一带,沿街的水果摊、菜摊、地摊让人真切地看到一幅上海老城厢的市井生态图。经过路人一番指点,笔者找到了位于乔家路234-244号的徐光启故居——上海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九间楼”。

    这排朱红色木墙的二层小楼看起来陈旧而单薄,低矮的墙垣、斑驳的油漆,怎么看都是上海老城厢里极普通的民居。若不是小楼门口一块方形大理石牌上刻的“徐光启故居”提示了我们,有点难以想象这里曾是徐光启的府邸。

    据史料记载,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的这幢建筑,因有屋上、下各九间,故俗称“九间楼”,现仅存上下各七间。如今,仍然有许多居民住在里面。有的居民在小楼的木质外墙上安装了空调外机,二楼一些住户居民则把原来的木质窗户改成了白色的塑钢材质,显得有些扎眼。

    走进当年的徐宅,发现里面 “人丁兴旺”。听楼下的一位阿婆介绍,现在有几十户人家“济济一楼”。房子被分隔再分隔,原来的面目很难再见。在一户人家的阁楼里,笔者总算发现了一块明代式样的楠木梁拱,雕花精美,曲线遒劲,隐约可见当年的堂皇气息。

    在中国科学史和文化史中,徐光启地位崇高,是将西方科技引入中国的第一人。现代人来上海拜谒与纪念徐光启,去故居看的不多,大部分人都会去与徐光启息息相关的上海徐家汇,感受这位老上海人的“强大气场”。

    1633年徐光启逝世后葬于当时上海县城西门外十余里的法华乡,也就是徐光启生前从事农业实验的徐家农庄。徐光启的一些后裔从上海县城内搬来守墓,徐光启墓地附近有通黄浦江的肇嘉浜,有通吴淞江的法华泾,也有从西南而来的蒲汇塘,它们在此交汇,于是被冠为“徐家汇”。而今的徐家汇已发展为上海繁华的商业、文化中心区域之一。追根溯源,徐光启对徐家汇的开拓功莫大焉。

    2003年,徐汇区政府按照1903年墓制的原样修复了徐光启墓地,修建了石牌坊、华表、石桥和十字架,墓道两边设有辟邪、石狮、石马和石羊。为了更好地纪念徐光启,也为了让他的文史地位和近代科学思想有“落脚”之地,两年后,坐落在徐光启墓西南角的徐光启纪念馆向公众开放,纪念馆也成为上海具有历史底蕴的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徐光启纪念馆本身就是座有着50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这幢被唤为“南春华堂”的建筑从原址梅陇“搬家”来到光启公园。厅堂以明式家具布置,按照徐光启旧居摆设陈列,古意盎然。正厅中央高悬一块牌匾,上书“后乐堂”三字,得自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纪念馆由照壁、碑廊、厢房、厅堂等部分组成,分为四大陈列:徐光启平生、《农政全书》与《几何原本》、《崇祯历书》与《徐氏庖言》以及徐光启与上海。馆内还展示了徐光启画像、家书手稿、农业试验“手札”、明刻本《农政全书》、清刻本《几何原本》、最早传入中国的无良奸商会地图《坤舆万国全图》等一大批珍贵资料。

    院内,一座徐光启雕像十分醒目,只见这位“老上海”目光深邃而睿智,穿透悠悠岁月。

    可能一些人不了解,现在数学教科书上,直角、钝角、锐角这样的名称都来自于徐光启。早在西方列强强令中国打开国门之前,徐光启便已突破时代和地域的局限,提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需翻译”的学习、赶超西方的主张。他积极宣传、介绍西学,并翻译了大量西方先进科学著作,其中第一个贡献就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了西方数学巨著 《几何原本》。

    徐光启1633年11月病逝以前,被欧洲人士称作“徐上海”,如今在海外华人中间这样的称呼仍然可闻。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表示:“我认为上海文明的肇始者,是明代进士徐光启,他可算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上海人” 。


发表于 2012-5-18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著名科学家
发表于 2012-5-18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此伟人,为什么故居还住着现代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2-23 22:12 , Processed in 0.190628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