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213|回复: 2

[人物] 徐桂芳——一生孜孜“百年树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12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5155031_506649.jpg
1956年,徐桂芳先生(左)在**的知名教授中第一批带头去西安,当地媒体刊登了一张他们一家人整理住房的照片(中为大女儿徐玉兰,右为徐桂芳夫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徐桂芬编译的《积分表》
  他编译的《积分表》,是大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工具书之一,一直沿用至今。他曾是谷超豪的中学老师。他是温籍数学家中的老寿星,享年98岁——
  曾平汪
  **的校园内竖立着一摞上书“百年树人”的纪念石山,这是1996年交大百年校庆时徐桂芳的题词。
  徐桂芳(1912.9-2010.4),温州市区人,出生于书香门第,殷实人家。父亲徐仲英,是清朝的贡生。12岁起他在旧温属联立商科学校(今温州二中前身)读初中,后到上海大厦大学附中读高中。
  阴差阳错考进交大数学系
  徐桂芳从小喜欢数学。他在上海大厦大学附属高中读书时,遇到了一位终身难忘的老师臧渭英。臧老师是乐清人,因为同乡关系,再加上徐桂芳天资聪颖,热爱数学,臧老师对他另眼看待,不但时常鼓励他,而且介绍了许多数学课外书给他看,使他受益匪浅。
  1933年,18岁的徐桂芳同时报考了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但他把专业方向搞错了。当年浙江大学有苏步青、陈建功等数学名家掌教,强项是数学系,而交通大学的强项是土木工程系。可徐桂芳填报的却是浙大土木工程系和交大数学系。结果他被两所大学同时录取了。上哪所学校呢?徐桂芳向一位在交大读书的老乡讨教,老乡告诉他,交大的毕业生就业没有后顾之忧,毕业后自己能找到理想的岗位固然好,自己找不到,也可由铁路部分配到各路局。于是徐桂芳选择了交大数学系。
  由于数学系并非交大的强项,一般人不愿意报考。徐桂芳系里同级的只有两个人,而那位同学不久就因故退学了,只剩下了徐桂芳一个人。他在回忆文章中说;“由于就我一个人,老师就把我叫到办公室去上课。”
  为养家不惜四处奔波
  徐桂芳交大毕业那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着上海、南京沦陷,国民党南京政府迁往陪都重庆,教育部和铁道部随之内迁。**也迁往重庆。这时,徐桂芳等留在上海法租界的交大毕业生,连规范的毕业证书都没有拿到,只有一张英文的毕业证书。“文革”期间,他的这张英文文凭也被烧掉了。
  徐桂芳高中毕业时就已结婚,夫人陈素云。他们先后养了七个子女。读大学时就已经有了一个儿子。由于家口多,生活负担重,徐桂芳交大毕业回到温州后,先是到茶山一户人家当了一个多月的家庭教师,后又与蔡孔耀、叶献文等人在温州七星殿办起了“浙南学园”,每月拿30元的工资。
  1939年,徐桂芳经人介绍到丽水的英士大学任教。为了一家生计,他还同时在处州中学(今丽水中学前身)和碧湖杭高(迁到丽水碧湖的杭州高中)两所中学兼课。1942年,日军占领丽水,英士大学迁往云和、泰顺,他又经人介绍到龙泉的浙江大学分校任教。1944年暑假,温州第三次沦陷,他只得逃难到仙岩。经人介绍,他在迁往泰顺的北洋工学院、温州师范学校、温州中学三所学校同时兼课。而这三所学校几乎是等距离三角形,都相距10公里左右。那段时间,徐先生就这么翻山越岭徒步来回往返于三地。其时,谷超豪正在温州中学就读,徐先生因此与他有过一段师生之谊。日后谷超豪曾多次提起。
  如愿回母校悉心任教
  抗战胜利后,重庆交大迁回上海,经人推荐,徐桂芳于1946年如愿以偿地回到母校任教。从此,他结束了漂泊不定的教学生涯,开始了正常的高校数学教学与科研的工作。
  徐桂芳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教职,他精心编写教案和教材,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他的学生回忆时曾这样称赞他:“他在黑板上画的直线笔直,画的圆像用圆规画出来的一样,图形立体感很强。”1953年毕业的唐齐千先生说:“记得我二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春游到杭州,住在浙江大学。去的时候,车厢里有徐老师,在杭州玩的时候没有见到徐老师,可回上海的火车里又看到他了,原来在杭州的三天,他泡在浙大图书馆里翻阅资料去了。”
  1956年7月,国务院决定在西安和上海分别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徐桂芳先生在**的住处是老图书馆旁的二进式洋楼,条件很不错。但他义无反顾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自己的住房交给学校,在知名教授中第一批带头去了西安。
  初迁西安时,学校尚在建设中,校园里到处脚手架林立,晴天时灰尘扑面,雨雪天气道路泥泞,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徐先生信心十足,热情满怀。他亲自主持筹建数学教研室,并积极参与数学系的建系工作。除了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外,他还分别担任一年级办公室主任和数学教研室主任的行政工作。
  1957年,在他的主持下,西安交通大学在工科院率先兴办了应用数学、计算数学专业。
  上世纪60年代毕业的校友屠规彰(应用数学家)回忆说:“当时母校数学专业与国内许多高校相比,无论在师资还是在资料设备等方面都显得薄弱。但在当时担任系领导的赵富鑫和徐桂芳的勉励督办下,数理系办得十分兴旺。学生们个个学习努力,教师们人人治学严谨,强调抓基本功的训练,并强调与工程方面的结合。因此历年来数学专业毕业生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强,颇得用人单位的好评。”
  徐桂芳先生历任西安交大校务委员会委员、数学系主任、陕西省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计算数学学会名誉理事等职。他在西安交大的出色工作,对**也产生很大的影响。**1979年发动了一场教育改革,重新恢复建立了“应用数学系”,校领导很想请徐桂芳回来主持建系工作,但是他离不开西安交大。到了1985年他从西安交大退休后,才回到**。
  退休后,徐桂芳仍心系教育事业。上海淮海路上的咖啡店里,他和交大校友每周一次聚会,聊天的话题总少不了“教育”,每每听说当年的学生有了好的发展或者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总是会露出孩子般幸福的笑容。为了激励学子勇攀科学高峰,他还和**的三七届校友自发成立了基金会,专门用作奖学金。
 念故里乐为家乡牵线搭桥
  徐桂芳为国家培育了许多优秀人才,但对自己孩子的学业,他很少辅导。“他总是很忙,下班一回家就是在备课、看书,好像从来没有时间检查我们的作业。”二女儿徐玉莲说,父亲的勤奋治学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他的几个子女学习都很自觉。如果有时间,徐桂芳也会陪孩子做游戏、讲故事,注重寓教于乐。“他给我们买的玩具都是益智型的,需要动手或者动脑。”徐玉莲依然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最常玩的是“三堆火柴”的游戏。很多次,父亲把她叫到桌前,摆上三堆火柴,让她先取,不可思议的是最后获胜的总是他自己。
  徐桂芳先生有修理钟表的业余爱好,这大概与他前半生的经历有关。作为教师,一般都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徐先生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按时上下课,养成了准时的习惯。可是他的前半生,正当乱世,为了生计,他长期处身于穷乡僻壤,四处兼课,辗转往返于各校之间,也许他手表常出故障,深受其误,而且修表不易,于是索性自己动手修理,久而久之,修理钟表就成了他的一门好手艺。数学系的老师都知道徐桂芳老师喜欢修理钟表。去他家走访的人,一进门就可以见到他家客厅桌上摆放着旧钟表和修理工具。
  徐先生是一个非常念旧的人。他的三女儿徐玉羊说:“父亲喜欢热闹,对人特别热情。”他家只要有朋友来访,一律都被他“强”留下吃饭。哪怕是“文革”中批斗过他的学生上门,他也是好茶好菜招呼,没有丝毫芥蒂。
  对照顾他的保姆刘淑侠,徐先生也十分关心:听说她家里有困难,就主动为她排忧解难;发现她生病了,马上让当医生的大女儿徐玉兰给她看病买药……所以,在徐桂芳的追悼会上,有这样一个花圈,上面写着:干女儿刘淑侠泣挽。
  常年在外的徐桂芳特别想念温州。每逢过年,他总要回到温州,在家乡的爆竹声中辞旧迎新。
  “温州变化太快了。”看到温州日新月异的发展,徐桂芳常有这样的感叹。有次回来,他突然发现老家天妃宫巷已经拆迁了,有点感伤,对他来说,那里承载着他太多的记忆和故事。从那以后,只要有空他总是要四处走走,寻找“过去”的印记。“这里我以前来过,不过不是这样子的……”在仙岩、在楠溪江,徐桂芳总是忍不住和女儿回忆起以前的点点滴滴,一草一木。
  会会老友,是徐桂芳晚年生活的重要内容。他有四本通讯录,上面记载着不同时期同学和朋友的联系方式。只要有空,他就会打电话和朋友聊天,有时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徐玉莲每次从美国回来探亲,“必修课”就是陪父亲走亲访友。一月一次的校友聚餐,每年一次的同学聚会,耄耋之年的徐桂芳从来不会错过。
  对家乡的教育事业,徐桂芳更是特别关注。听说温州大学需要人才,他就主动当起了“伯乐”,四处“搭桥牵线”,至今还有不少他推荐的老师在温大任教。知道家乡启动了“数学家摇篮”工程,已经90多岁的他还是欣然出任顾问。他说,长江后浪推前浪,温州的“数学家摇篮”工程定能取得成效。他希望全社会共同营造数学的文化氛围,鼓动青少年热爱数学的激情,从而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数学家。
发表于 2012-9-13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教书育人之人,现在少的实在是可怜。
发表于 2012-9-14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界的楷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2-23 18:16 , Processed in 0.173758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