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605|回复: 17

[公告] “乾隆帝师徐用锡陵园重建项目”务虚会倡议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12 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本帖最后由 徐志刚1108 于 2014-6-12 00:57 编辑

“乾隆帝师徐用锡陵园重建项目”务虚会倡议书

我是徐志刚,徐氏毓文堂新字辈,现年36岁,上海人,祖籍江苏滨海

现在已经是2014年6月12日凌晨时分,我带着几分倦意,当然,更带着十分的热情,决定写下这些文字。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圭美堂”和“帝师徐用锡”这些文字,循序渐进地出现在我面前,通过网上的徐卓老师,我渐渐地了解到“圭美堂”和“帝师徐用锡”的一些传奇故事。我也了解到,徐卓老师,正在为“帝师徐用锡陵园”的重建,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我觉得这在当代的社会背景下,是难能可贵的。


我大学学的是美术设计,目前也是搞设计工作的,懂一点规划,懂一点建筑,也懂一点影视包装。我本人很想辅助徐卓老师做好一些宣传工作,不是因为想谋取一己之利益,也不是因为年轻心血来潮,更不是因为某种伟大而又虚无缥缈的空想;我想的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能丢弃,不能忘记;非但如此,我们还应该想尽办法,如何传承,如何发扬光大。在这种事情上,我本人是没有堂内堂外之见的。


但是,重建帝师陵园,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仅仅依靠某几个人,这样的力量,是很有限的,难成事。俗话说的好,众人拾柴火焰高,所以我写下此倡议书,倡议有兴趣探讨“重建帝师陵园”的宗亲或朋友们,能够加入进来,为重建工作出谋划策,我想这是应该是一件积极的、有正面意义的事情。


我建议徐卓老师带头,召集有兴趣参加的宗亲朋友,开一个务虚碰头会。会议的目的,是希望人与人通过面对面的交流碰撞,能产生一些积极的有意义的“火花”。


会议的内容包括:
1.自我介绍;
2.听讲圭美堂和帝师的历史故事;
3.各抒己见,谈论对“乾隆帝师徐用锡陵园”重建的看法和观点;
4.是否有必要建立一个系统有效的重建组织,该组织的组成,包括哪些部分,以及各个部分的职能是什么;
5.......等等

会议所需费用,车旅费,餐费等,再议


我这封倡议书写的比较简短仓促,最后,我真诚的希望各位宗亲能够给予在下,或者徐卓老师一些建议或意见,不要吝啬文字,好也好,骂也好,讽刺也好,鼓励也好,有啥说啥;既然抛开了门户堂号之见,我们也不会听不进不同的声音,因为有一个词语,叫“包容”。
发表于 2014-6-12 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完全支持!有传承,才有未来。
发表于 2014-6-12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徐卓本人,小学教师,才疏学浅。自从本人发出重建乾隆帝师徐用锡陵倡议书以来,受到当地政府、文化界人士,特别是全国广大徐氏家族以及其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在此深表感谢!今见宗亲志刚此贴,心情很是激动,血浓于水,此刻深有感触。就本帖内容,本人肯定完全支持和赞同,但是自己很是怀疑自己的能力,能否带好这个头,如果广大宗亲支持,务虚会上,我们在推选合适的领头人。毕竟帝师陵园的重建,不能儿戏。
发表于 2014-6-12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建乾隆帝师徐用锡陵园倡议书  

2014-02-16 19:32:06|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徐用锡  乾隆御师   |字号 订阅
本人徐姓,名卓。教师,现年五十有一。家住宿迁市宿城区。  

明朝初年,我兴、旺二祖,因奉族长之命,从福建莆田上蔡,经长途跋涉,一路逃荒,吃尽万辛千苦,终于不辱使命,重又回到了自己的祖居地——古徐国的土地上!然,世事沧桑,昔日的美好家园,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最终,兴、旺二祖,留居故土,在骆马湖畔,靠打渔为生,居无定所。生活虽极尽清苦,但仍不忘培养后辈子孙诗书礼仪。几代后,本支徐姓在当地已成名门望族……及至第九代用锡祖出世,此祖从小刻苦好学,聪慧过人,康熙四十八年考中进士,后游学京城,官至翰林院侍读,为清乾隆皇帝御师。

用锡祖为官清正,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有方,在史、性、理、乐以及书法等领域均有精深造诣。深受幼小的乾隆皇帝敬慕。终年八十有四,葬于宿迁马陵山北麓  (现新沂境内)。墓地三面环山,前临绿水 。陵旁建有花厅、翰林台等建筑,一直是马陵山名胜景点之一。当地人称“翰林墓”, 有族人守灵,过去一直香火很盛。

相传,乾隆下江南途经宿迁,一日忽然想起自己的恩师就住在宿迁,便派随从前去打听住所,当得知恩师已经仙逝,心中万分悲伤……乾隆帝不由信步来到徐氏祠堂,祠堂正门上方“徐氏宗祠”四个恩师手书的苍劲有力的熟悉大字,顿时勾起弟子对恩师的思念之情……于是传令,立即起驾前去陵前吊念。

苍松翠柏之中,京城熟悉的恩师住所——花厅,远远映入眼帘,更是激荡起帝王的万千思绪……来到墓前,早已忘了自己帝王身份的乾隆皇帝,情不自禁地深深鞠上三躬,拜了三拜,言到:“徐氏宗族,书香一潭……”后有部分族人,随将堂号立为“书潭堂”以感帝王尊师跪拜之恩,光耀门庭。

据说,乾隆乃真龙天子,一般凡人哪承受得起天子的拜谒,从此,本族徐姓便一蹶不振,一代不如一代了……又有传言,天子一拜管一百年,乾隆皇帝这三拜,竟使得恩师宗族破败了整整三百年。我想,倘若果有如此灵异之事,这也是乾隆皇帝万万没有料到的。

三百年,弹指一挥间。现如今,三百年已经过去,说来也巧,本族后辈子孙守盛,果然坐上宿迁市的第一任市委书记,现已升任湖南省委书记,中央委员了。

年前冬至,本人会同族人世龙、守荣、守东、守辉,驱车前去祭祖。让我等心寒的是,昔日让族人荣光,世人仰慕的徐氏翰林墓园已经荡然无存。三座孤零零的荒冢在凌冽的寒风中恍惚在瑟瑟发抖,花厅、翰林台等墓园建筑,早已无影无踪。最让人伤心悲愤的是,先祖用锡的坟墓在文革中被倔,墓碑被毁。唯一让我等有一丝安慰的就是族人东友一家买了两条芦席,将先祖用锡之遗骨椁葬于原址附近,每年培土,烧香化纸,陪伴孤冢至今,不致迷失。我等五人,当即买了纸钱,化于坟前,以暖先祖之心,聊慰我等愧疚、悲伤与不安之情。

礼毕,我们同车五人,连同东友六位族人商议,一定尽其所能,穷其所有,为先祖重修墓园。一为慰藉先祖在天之灵,感激帝王跪拜之恩。二为弘扬中华民族尊师传统文化,让乾隆拜师这段佳话流芳百世。三为发掘和保护古文化遗址做出微薄之贡献。然而,我等六人,势单力薄,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想到全体族人、亲朋好友以及为被此段徐氏家族不幸往事而感动的好心人、各界人士,共同出谋划策,让我等徐氏后辈子孙了却心愿,我等将铭记在心,永世不忘。一人搬石终不起,万人添柴火焰高。只要我们矢志不渝,团结一心,拿出愚公移山之志,我们的心愿一定能够实现。

我等六人,才疏学浅。重建先祖之陵,我们深知担当不起如此大任。所以,我等六人在此先发出倡议,尽心做好第一阶段的宣传发动工作。抛砖引玉,后事之作,留于能人 上前担当。

我们的目标:

         第一阶段:发出倡议,宣传发动。

         第二阶段:组建建园筹划委员会。

         第三阶段:筹集资金,规划建园方案。

         第四阶段:上报地方政府,争取地方政府大力支持。

         第五阶段:建园。

  倡议人:世卓13101866630     QQ457953257

          世龙

          守荣

          守东

          守辉

          东友

凡有意为重建乾隆御师徐用锡陵园做出贡献的请加入“重建乾隆御师徐用锡陵”QQ群。316985715 3
发表于 2014-6-13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帝师故里·江苏邳州:邳州人徐用锡是清高宗乾隆皇帝老师
徐用锡(1657~)字坛长,号昼堂,清代邳州宿迁县(古邳州宿迁县辖境相当于今之宿迁市区及新沂市大部分)人。徐用锡生于清圣祖顺治十四年的江南省邳州宿迁县,卒于清高宗乾隆元年以后,年80余岁。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引年归。从李光地游,究心乐律、音韵、历数、书法。康熙五十四年,分校会试,严绝请讬,衔之者反嗾言官劾其把持闱事,圣祖原之,终以浮议罢归。乾隆初,起授翰林院侍读,年已八十。寻告归,卒于家。用锡乡举出姜宸英之门,与何焯同为光地客,论书多与二家相出入。精于鉴别古人,言笔法亦多心得,著字《学劄记》二卷,载《圭美堂集》中。著有《圭美堂集》二十六卷,《四库总目》传世。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登进士,改任庶吉士,授编修,预修《朱子全书》、《周易折衷》、《性理精义》等书,五十四年(1715年)分校会试不久被免官归里。乾隆初年,授翰林院侍读,以80岁高龄参与纂修《三礼》,后以原来官职的品级而告老还乡,卒于家。据《邳州志》、《宿迁县志》资料记载,徐用锡在宿迁县城内有别墅一处,位于极乐庵草园南,华陀殿北。有徐氏木主,额曰:“念祖堂”,下款张照书,字从董、赵。有山门、中堂、后堂。徐用锡自幼即以好学知名,后游学京师,遂入大兴县籍,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中举人。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聘请他教自己几个孙子,并时常同他一起讨论治学的道理和方法。于是徐用锡学问大进,于经、史、性、理,旁及乐律、音韵、历数、书法,都有精深造诣。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宿迁县,驻跸宿迁县皂河镇行宫,忽然想到自己的老师徐用锡就是宿迁人(宿迁县古属邳州),便叫御史传报要去登门拜望。徐用锡闻之,想起当初在翰林院任侍读,由于治学严谨,对乾隆皇帝因年幼贪玩曾予以严厉的体罚,不由地吓出一身冷汗。于是,他与家人商议好,令全家人披麻戴孝,高搭灵棚,谎称自己暴病身亡。乾隆皇帝驾临徐府,一见老师突然过世,心里非常悲痛,便决意要上前祭拜。徐用锡于灵榻上听得真真切切,因为是装死并未入殓。他想,要是乾隆真的拜了他,事情就闹大了,便急忙折身爬起,扑跪到乾隆皇帝面前请罪,说明自己装死的原委,请求乾隆皇帝治罪。哪知乾隆皇帝听了哈哈一笑,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大加赞赏他当年治学有方,如果不是先生昔日谆谆教诲,乾隆哪有今日如此的长进呢?言罢,君臣、师徒重新使礼共叙旧情。为此乾隆皇帝宿迁拜老师故事,一时在城乡传为佳话。徐用锡死后葬在宿迁县北马陵山西麓(今属新沂市),就是人们常说的翰林墓。墓三面环山,前临绿水。在墓的东面右侧另有9座小山丘环绕墓地,当地人称为“九龙抱珠”。墓前有碑,碑文镌刻的是“清侍读徐公用锡之墓”。过去,墓地有族人出钱请茔人看管,现墓与碑保存完好,是新沂市马陵山名景点之一。
发表于 2014-6-13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声明:乾隆元年,用锡公时年已八十。乾隆四年,用锡公在家乡新沂过世,享年84岁。乾隆下江南时,用锡公早已过世,故根本不存在装死之说。这一有损于我祖用锡公帝师形象的网络谣言,希望广大徐氏宗亲不要以讹传讹,一切以史实为依据。特此声明。关于用锡公有关帖子本人发表在宗亲网徐氏文化板块里,敬请查阅。
发表于 2014-6-13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 文革期间用锡公墓已经被毁,石碑也下落不明,根本不是网络上所说“墓与碑保存完好”。
发表于 2014-6-14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邳州文史:邳州新沂自古一家——新沂历史沿革简介!
《新沂历史沿革简介》:新沂古称钟吾、司吾、建陵、息吾,新沂市历史悠久,上古为东夷之地,夏商时为邳国辖地属徐州之域,周时邳国改置徐国,徐国附庸钟吾国辖地属青州之域,今新沂辖地为邳州历史政区下邳县及宿迁县部分辖地。新沂何山头遗址距今10000年,10000年前旧石器时代这里已有人类活动的踪迹。新沂花厅遗址距今6000年,花厅遗址具有大汶口和良渚两种文化因素交融的特征,距今6000—4800年,属大汶口文化早期后段至晚期前段,其中中期后段和晚期前段出现了与良渚文化叠加的现象,对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以及文化交融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新沂花厅遗址与邳州刘林遗址、邳州大墩子遗址、邳州梁王城遗址,同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花厅、刘林、大墩子、梁王城佐证邳州和新沂同宗同源的历史文化。东周时期,今新沂辖地为钟吾子爵封地,名为“钟吾国”。秦代时建司吾县,西汉时期分设司吾县、建陵县两县,新王莽时期改司吾县为息吾县,东汉初年息吾县复改为司吾县,南北朝刘宋时期司吾县并入宿豫县属下邳郡、东徐州、邳州(公元579年东徐州改置邳州,东徐州、邳州治所均在下邳)。隋代时宿豫县属泗州、下邳郡(郡治宿豫县)、邳州。唐初宿豫县属泗州、下邳郡(郡治宿豫县)、邳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宿豫县属临淮郡,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为避代宗李豫名讳,宿豫县改名为宿迁县,属河南道泗州及河南道徐州彭城郡。五代时与唐朝的隶属关系相同。宋代时下邳县、宿迁县二县属京东路淮阳军、京东东路淮阳军,淮阳军治所下邳县。金代时改淮阳军置邳州管辖下邳县、宿迁县、兰陵县三县,邳州治所下邳县。元代、明代、清代时宿迁县屡次置为邳州辖县属邳州直隶州,新沂治所新安镇明清时期为邳州宿迁县刘家庄巡司衙门驻地,清代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刘马庄关(一作刘家庄集)改建新安镇属宿迁县。近代,中华民国成立废州府制,宿迁县直属江苏省政府,曾置为徐海道临时治所。需要说明的是,在革命斗争年代,成立的宿迁县、泗宿县归华中军区六分区领导,属中共淮海区。解放后,宿迁县隶属淮阴专区(淮阴地区),原宿迁县(今宿迁市)北部沂河以北划归宿北县(今新沂市),宿迁县的规模比以前缩小。直至1940年8月,为了适应抗日战争形势的需要,中共党组织在潼阳县境内建立了沭(阳)宿(迁)海(东海)联防办事处。1942年4月建立苏北办事处。1943年8月份、9月份沭宿海边区分别析置宿北县、潼阳县二县。1949年5月,由宿迁县(今宿迁市)、沭阳县、东海县、邳县(今邳州市)四县边区(宿北县的大部分地区及潼阳县的五个区)析置新安县(今新沂市)属苏北行署区淮阴专署(淮阴地区)。1952年9月经政务院批准新安县更名为新沂县。1953年后,新沂县改属江苏省徐州专区。1983年3月,地、市合并,新沂县成为徐州六个管辖县之一,新沂县人民政府设在新安镇。1990年2月新沂撤县建市设立江苏省辖县级新沂市,江苏省委托徐州市代管新沂市,新沂市行政区域下辖26个乡镇,新沂市人民政府驻地新安镇。1998年国务院批准新沂市为中等城市规划。2005年底,经行政区划调整后,新沂市行政区域下辖16个镇,253个村民委员会,1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及2个开发区和马陵山风景区。2013年8月,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新沂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共有4个街道办13个镇,新沂市撤销新安镇、北沟镇、唐店镇三个镇,成立新安街道办事处、北沟街道办事处 、唐店街道办事处 、墨河街道办事处四个街道办事处。(东海)
发表于 2014-6-14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商邦国邳国在周代改置徐国延续即今邳州:东夷徐国圣都又作良王城即邳州梁王城遗址!
【原题】夏商邦国邳国在周代改置徐国延续即今邳州!
徐国(夏商邦国邳国在周代改置徐国)是勤劳、智慧、勇敢的国度,近年来考古揭示了东夷徐国之谜,徐国圣都即江苏邳州良王城遗址(即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邳州梁王城遗址),故而便有天下徐人皆出邳州之说。徐国英雄辈出。徐国国君中出了后羿,他去世后,民间有了他射下九个太阳、妻子嫦娥奔了月亮的传说。徐国一度十分强大,为西周时东夷集团中最大的国家。徐国的第31代王徐驹王(东方之王)起兵直接攻周一直打到黄河边上,“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一直为徐国后人津津乐道。鲁侯伯禽(周公旦的儿子)开始与徐国有磨擦,《尚书·费誓》载:鲁国被淮夷徐国打得不敢开国都的东门。徐国到第33代王徐偃王(东夷盟主)时,史载:“徐偃王处江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强盛的徐国引起西周担心,公元前963年(周穆王十三年)周穆王命令荆蛮(荆楚国),攻打徐国(徐国陪都即江苏泗洪大徐城遗址)。这时徐国国君徐偃王“义不忍斗”,弃国而去。但数万百姓自愿追随他。他便带百姓“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百姓随君王而行的大撤退,可以称得上是“回老家”武原(今江苏邳州市西北)避难。徐偃王所到的武原县东山因此改名为徐山(今江苏邳州市戴庄镇依宿山)。因徐山也有了徐州之名,徐州母邦邳州,徐州源出邳国,古徐州即邳州。这是《禹贡》所记载的。徐偃王弃国,但楚军还是不放过他,一路追杀。徐偃王率领部分徐国人最后经海路南下,到达浙江宁波一带。最终,传说徐偃王怀抱美玉投海而死,一说徐偃王并没有死而是避世。徐偃王虽死,但他的“仁义”深得人心,周穆王在徐偃王投海后,又封徐偃王的次子宝宗为爵,建徐国新都于艾城(今江苏邳州市艾王城遗址),继续治理徐国。公元前512年(周敬王八年)冬,吴王夫差派孙武、伍子胥兴师北渡淮河伐徐,放泗水水淹徐国。当时徐偃王的后辈徐国国君章羽自缚请降,要求保留国土未果,逃入楚国,徐国灭亡。夏启6年封若木于徐(今江苏邳州市一带)之后,徐国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代,共有44代君王,存世1600余年。《后汉书·东夷列传》:“秦并六国,其淮、泗夷皆散为民户。”也就是说,秦统一六国后,东夷各支已不再以独立的实体存在,成了秦的“编户”,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东夷徐国虽亡,其仁义之名却因孔子而流传。倡导“仁义”的孔子,终于把东夷人“中华仁圣”徐偃王的仁,提升成了九州大地共同推崇的仁,仁义文化源自邳州说之不为过也。(东海·编注)
【附录】东夷徐国圣都又作良王城即邳州梁王城遗址!
邳州良王城遗址是徐国圣都的历史依据,邳州九女墩遗址是徐王陵墓的历史依据。1993年春,江苏省邳州市戴庄镇西2公里许、地名“九女墩”,命名九女墩遗址。九女墩遗址发掘其中三号墩,考古发掘出土器物共310件,包括青铜器222件,青铜器中汤鼎、尊、盘与浙江绍兴306号墓所出同类器相近;兽首鼎与安徽舒城凤凰嘴春秋墓所出鼎相似;甬钟在形制、纹饰上与王孙遣者钟相似;钟与铸儿钟、允儿钟相近,钮钟上有铭文“……?王之孙□乍,择其吉金,铸其和钟……”。甬钟、允儿钟通体均饰具有明显徐器装饰风格的羽翅式兽体卷曲纹,专家考证邳州九女墩遗址三号墩为徐王陵墓。从邳州九女墩遗址三号墩的铜器中可以见到中原和齐鲁等华夏文化的器形,也可以见到江淮,吴越的蛮夷文化的器形,还可以见到草原北地的青铜器形。徐国(徐国圣都即今邳州良王城遗址)地处南北交流的中抠,各方面的文化特色被徐器所吸收、所体现,故素来治铜器者尤为看重徐器。在已发现的徐器中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从器物的组合情况来看,徐国贵族对中原所盛行的列鼎制度并不十分看重,邳州九女墩遗址三号墩只出土三件,大小相次的列鼎也没有中原流行与鼎相配的 簋等盛食器。而徐人对乐器却有着浓厚的兴趣,邳州九女墩遗址三号墩即严格按照诸侯轩悬的礼制摆放编钟和石磬,该乐器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制作之精,实为同期墓葬所罕见。这反映出徐人在接受华夏文化时,既有吸收又有改进,表现了徐人的偏好(《试伦邳州九女墩三号墩出土的青铜器》,孔令远,载《考古》2002年第五期)。参与邳州九女墩遗址三号墩发掘的孔令远、陈永清等考古界专家学者,认为“九女墩是一座春秋晚期徐国王族的墓葬”“九女墩土墓群及附近的梁王城遗址(良王城遗址)、鹅鸭城遗址(古武原城址)位于汉代武原县(今江苏邳州市西北)境内,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徐人曾在这一带活动过。如《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偃王仁而无权,不忍斗其人,故至败。乃北走彭城武原县(武原县治所即今邳州市戴庄镇境内鹅鸭城遗址)东山下,百姓随之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另据《水注经》卷二十五:“下邳(下邳县,治今江苏邳州市西南)为沂、泗之会也。又有武原水注之。水出彭城武原县(武原县,治今江苏邳州市西北)西北,会注坡南迳其城西,王莽之和乐亭也,县(指武原县)东有徐庙山、山因徐徒、即以名之也,山上有石室,徐庙也”。由上可知《后汉书》所说徐山,《水经注》所说的徐庙山即今依宿山,汉代武原县位于今邳州梁王城东边,依宿山位于徐国圣都良王城的东边,《后汉书》称彭城武原县东山为徐山正与此相符。”(东海·编注)
发表于 2014-6-15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沂的花厅因有徐家花厅而得名,花厅原为乾隆帝师用锡公隐居的茅屋,位于小徐庄。用锡公去世后葬于花厅东边的“九龙戏珠”。乾隆下江南途经宿迁,曾亲临用锡公墓地鞠躬敬拜,以表对恩师的崇敬。这就是当地人们至今仍在传送的“真龙拜土龙”的故事。乾隆年间,花厅得以重建,扩建。自此花厅就被人们叫成了地名。1953年,人们在用锡公隐居地的小徐庄附近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3000年。1953~1989年先后三次发掘,已清理墓葬80多座,其中有大墓10座。墓葬大多为长方形墓坑,大墓随葬品有多达上百件的。随葬品以陶器和玉器为主,也有石器和骨器,部分墓用猪、狗陪葬。陶器多具有大汶口文化的特征,在陶器中的贯耳壶、“丁”字形足的鼎、阔把杯,石器中的有段锛及玉器等,又与太湖地区良渚文化的同类器物相同,表明这里在当时与太湖流域有密切来往。大墓中用婴幼儿和少年人殉葬,说明当时部落首领人物死后使用人殉已成为通行的礼俗。而小墓的墓坑窄小,有的墓仅有1件随葬品,与大墓形成鲜明对比,又反映出当时贫富对立已很严重。
2006年05月25日,花厅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古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目前,江苏省花厅国家级古文化遗址公园已经通过审批。
帝师用锡公墓地——九龙戏珠,紧邻花厅文化遗址公园东侧,重建帝师用锡公墓园,希望徐氏宗亲献计献策。
发表于 2014-6-15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厅文化遗址是否与古老的徐氏文化有联系呢?敬请宗亲关注、释疑。
 楼主| 发表于 2014-6-15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历史根基,也有很多的创作素材和创作灵感,真心希望“帝师陵园重建”这事能成啊
 楼主| 发表于 2014-6-15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希望自己能参加重建工作,为重建工作出一份力
发表于 2014-6-15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抽时间过来,我带你到花厅实地考察下。
 楼主| 发表于 2014-6-15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15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宣传,只是宣传现实事件的一种新的辅助手段,但绝对不是主要手段
发表于 2014-7-13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建园,精神财富不可流失。
发表于 2014-7-14 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徐久辉1985 的帖子

   欢迎加入重建帝师用锡公陵QQ群 316985715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2-23 03:18 , Processed in 0.158191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